归侨接待安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22
颗粒名称: 归侨接待安置
分类号: D634
页数: 2
页码: 508-509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接待安置归国难侨工作主要是针对1960年因印尼排华回国的难侨和1978年越南当局排华被迫回国的难侨。大南坂农场和白竹湖农场是主要的安置地点。1960年,省华侨事务委员会投资和大批物资帮助印尼归国难侨,使他们得到妥善安置。1978年,县政府成立接待安置领导小组,全力以赴接回越南归国难侨,并迅速提供住宿、生产和生活用品,使他们感动不已。1987年,部分归侨被调到其他地方安置,其余的归侨迁入南山作业区,并改称“南山华侨茶果场”,仍属省侨办农场、工厂管理局管理。
关键词: 漳浦县 华侨 接待安置

内容

接待安置归国华侨,是一项重要的侨务工作。本县归侨的安置,除一部份在国内有亲人回故里团聚外,大都是因侨居地排华回国的难侨。本县对难侨的接待安置,主要是1960年因印尼排华回国的难侨和1978年越南当局排华被迫回国的难侨。
  一、大南坂农场的安置
  1960年下半年,本县接到上级安置印尼归侨任务后,即抽调现任政协副主席陈柳枝同志(时任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安置办主任)带队,组成县接待安置工作组,共12人。他们不辞劳苦,亲赴广州三元里、黄浦江口,历时近一个月,陆续接回1000多名印尼归国难侨。这批归侨,除前期100多名安置在本县的农械厂、酱油厂、印刷厂、皮革厂等企业外,其余大都安置在国营大南坂农场(含万安分场)。
  大南坂农场原名“福建省农林改良总场漳浦农场”,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解放后逐步扩充范围,为县辖场。1956年为省农垦厅直属场。为了做好接待安置工作,当时省华侨事务委员会投资23万多元,调拨钢材7吨,木材1300立方米,水泥78吨,安置费13944元,和大批日用品物资,使这批印尼的归国难侨,得到妥善安置。
  二、白竹湖农场的安置
  白竹湖农场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原系爱国华侨杨纯美先生创办的“漳浦华侨农林股份公司”。计垦荒数百亩,主要经营果林和畜牧。解放后,全权管理人何希怀登报宣告农场结束而去。时县政府将农场的部份土地、房舍、果树交由附近的楼下乡暂时代管。1954年,菲律宾归侨杨德元先生投资2.7万元,在白竹湖附近的顶埕古台创办“古台华侨垦牧场”。1955年,侨眷陈道甫先生集资4千元,在赤湖的古山创办“古山垦牧场”均因资金短缺未见效益。1958年漳浦县人民政府将这三处垦场合拼,组成“国营漳浦白竹湖农场”。现总面积约3万亩左右,有9百多户,4千8百多人口。
  1978年,越南当局掀起排华浪潮。当年7月份,本县接受安置越南归侨任务。由于任务大,时间紧迫,中共漳浦县委和县革委即成立接待安置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王作祥任组长,县革委副主任蔡月、统战部副部长陈柳枝任副组长。抽调公安、侨办、粮食、供销、物资、木材、卫生、劳动等有关部门参加配合,组成县接待安置办公室,由各单位抽调20多人分三批亲赴广西的中越友谊关,共接回越南归国难侨414户,2154名(联合国谓之印支难民)。为了做好安置工作,县委、县革委从全县抽调主要基建力量,组成5个基建队共955人,分赴白竹湖、古山、南山、和坑、顶埕等作业区,全力突击基建,调拨竹木材100立方米,用20天左右的时间搭起5484平方米的简易住房,修缮瓦屋2640平方米,使前期到达的1106名(包括途中和安置后出生的婴儿5人)很快得到妥善安置。另一方面,归侨新村基建工程也全面铺开,新建6处华侨新村,第一期建成平屋23座,7953平方米,楼房14座,4515平方米,并增设南山作业区,改称“国营白竹湖华侨农场”。归属省侨务办,由省华侨农场、工厂管理局管理。1979年春节前,全部归侨均陆续搬进新屋欢度新年。
  县委、县革委对这次接待安置工作非常重视,王作祥副书记坐镇农场指挥,接待安置工作组和农场干部全力以赴,前方后勤分工明确,从准备住宿至日常生活用品都考虑周到,当时作业区没有电灯,即为归侨配备风灯,又每户配备手电筒一把。总之,每户归侨按人口从床被褥席到炊事用具、日常生活用品,如水桶、浴桶、毛巾、面盆、口杯、牙刷等等样样齐全,每人共发47件。国家拨给每位归侨安置费,包括住宿、生产、生活用具共计人民币约2600多元。许多难侨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情接待和安置,感动得热泪盈眶,说“祖国亲人为我们考虑得太周到了,一切比我们原想的还要完备。”
  1987年夏,由于未能实施当时的安置归侨围海造田计划,为了方便管理,加强扶助,发展生产,逐步提高归侨的生活水平,省政府侨务办公室从顶埕、古台作业区调出842名越南归侨到县外其他地方安置,其馀的归侨迁入南山作业区,并改称“南山华侨茶果场”,场员以归侨为主,仍属省侨办农场、工厂管理局管理。原国营白竹湖农场仍属漳浦县政府管辖。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玉柱
责任者
陈柳枝
相关人物
杨纯美
相关人物
何希怀
相关人物
陈道甫
相关人物
杨德元
相关人物
王作祥
相关人物
蔡月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