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侨汇与侨眷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21
颗粒名称: 漳浦侨汇与侨眷企业
分类号: F276.7
页数: 2
页码: 506-507
摘要: 本文介绍了侨汇的历史、用途和价值。自鸦片战争后,大量中国人出洋谋生,侨汇作为与家乡联系的纽带开始产生。早期漳浦华侨如陈照馨、杨维廉、陈振昌等都曾当过“水客”,负责捎带家信和款项回乡。解放后,国家实行保护侨汇政策,漳浦县全面贯彻侨汇政策,但“文革”期间侨汇被视为不正当收入。自1979年以来,随着开放政策的实施,侨胞通过各种途径将外汇带入国内。侨汇的用途过去主要用于国内眷属的生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政策的改变,侨眷也开始利用侨汇发展农工商业生产。
关键词: 漳浦县 侨眷企业 侨汇

内容

侨汇
  自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在帝国主义压力下,再也不能实行禁止国人侨居国外的政策,大量人民出洋谋生。作为华侨与故乡家人联系纽带的“水客”、“客头”、“侨批馆”相继产生。水客为华侨捎带家信、款项回乡,亲送侨眷妥收,取回信报达寄款人,受嘱托代购在侨居地买不到的故乡物件,发展成为往来经商,以“旧客”带“新客”出洋谋生,便成为“客头”。后来有商店兼营收寄侨款业务,发展成为“侨批馆”。
  早期的漳浦华侨知名人士陈照馨,他的女婿,曾任漳浦县侨联主席的杨维廉、前侨联主席陈振昌等,都当过“水客”。杨氏从1931年起当了三年水客,以后才坐地经商。陈振昌主席1921年出生于印尼,据他回忆,自他孩提时,就知道印尼有华侨办的汇兑局,如马墟村华侨陈添兴办的“南侨汇兑庄”,陈加谷先生与人合股在厦行开设的联合公司等。但华侨寄信寄款回家更喜欢寄托水客,因为有许多比侨汇局更利便的特点:一、当时华侨大多数劳苦出身,没有文化,水客不但代写信,而且不论穷乡僻壤,水客都送到受款人亲收,当面回答侨眷对海外亲人情况的询问。二、所交托的水客不论在侨居地或家乡,都是熟人,有的还沾亲带故,可以相信。三、水客在要动身回唐山之前,都对相熟的华侨进行走访,不论道路远近,服务周到,本来无甚积蓄还不想寄钱的,一见水客光临,便凑合一些寄回去。四、不论款项多少都可寄,没有写信也可托口信。五、家乡有子女或其他亲人要到南洋,可托水客带去,免致路途生疏发生不测。水客除收取寄款手续费外,还可先将所寄款项周转,北返时买些洋货,转手便可获利。他们再去南洋时,也买一些唐山土产如茶叶、柿饼、龙眼干、杨梅干,甚至著名的佛昙“双桃”豆仁饼等食品,老华侨们在尝到故乡物品时,就好像回到故乡一样,得到异乡游子的安慰。水客在侨居地和故乡都是受欢迎的人物,又是获利不小,所以有不少经得起旅途劳顿的人经营此业,仅马坪一地在民国时期就有十三人。
  解放后,侨汇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和侨务政策以及侨居国政治、经济情况和对华政策而增减。1955年2月,国务院颁发《关于贯彻保护侨汇政策的命令》,本县全面贯彻侨汇政策,侨汇收入有很大变化。1953年漳浦全县侨汇为3.1万元,1954年为3.6万元,1955年5月至8月四个月间,侨汇猛增至6.09万元,1957年达人民币47万元。1960年至1963年三年暂时性困难时期,国家为了照顾侨眷和归侨生活,允许海外华侨免税进口粮、油等食品,侨汇相对减少。“文革”十年,视侨汇为不正当收入,且当时侨务机构瘫痪,无从谈起。自1979年以来,随着开放政策的实施,普遍存在着外汇市场兑换价高出国家银行牌价的情况,因此,不少海外侨胞及港澳台胞通过回乡探亲、旅游、观光等途径,把外汇直接带入。此外,以物代汇的情况也普遍存在,国家优待回乡“三胞”,规定可以免税带入若干物件,因而通过国家银行的侨汇也就相对减少了。
  解放前侨汇没有通过国家银行,数目无从统计。这里仅就1975年至1990年通过国家银行汇入的,历年漳浦县侨汇(除加注者之外均折合人民币)罗列于下:(外汇与人民币折率历年不同,仍按当时汇率计算)1975年302530元;1976年280803元;1977年316655元;1978年407071元;1979年438286元;1980年575775元;1981年588544元;1982年724430元;1983年681972元;1984年640938元;1985年366174元;1986年607823元;1987年489824元;1988年199268元;1989年34440美元;1990年34065美元。
  国家在对粮、油、布等商品实行统购统销后,为了照顾华侨回乡探亲和侨眷、归侨的生活,1956年7月,省侨委、粮食厅、供销社、商业厅发出凭侨汇收入供应物资的联合通知。1957年11月,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凭侨汇收入增加物资供应的通知》,规定从12月1日起,每百元人民币的侨汇按统销价供应大米12斤、食油3斤、食糖5斤、猪肉2斤,发布票10尺。1959年及1962年,国务院、省人委又先后通知降低凭侨汇供应物资的零售价和提高供应指标。供应部门设立专柜供应。为帮助华侨汇款回乡建房,1978年起又可以凭侨汇供应“三材”(木材、钢材、水泥)。本县1978年至1985年“三材”共供应水泥423.8吨,木材302.7立方米,钢材56.1吨。1989年以后,随着国家物资供应体制改革,且发行外汇兑换券,因此,以侨汇收入供应物资也就难于统计了。
  侨汇的用途,过去大部份用于国内眷属的生活,养成多数侨眷不思自力谋生,一旦侨汇中断,生活便陷入困境。据陈振昌先生回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侨汇中断,不少侨眷只得变卖细软、衣物度日,甚至有卖儿鬻女弄得骨肉分离的。解放后人民政府鼓励和扶助侨眷利用侨汇发展农工商业生产。
  侨眷企业
  帮助国内侨眷兴办企业,发展侨乡经济,已成为近年来侨胞投资家乡经济建设的另一种形式。1980年,时任漳浦县侨联会主席的归侨杨维廉先生,高瞻远瞩,率先利用海外侨资发展家乡——岱嵩岛的渔业生产,他不仅支持自己的侄子利用侨资更新渔具设备,改帆船捕捞为小机电船捕捞,增添网具,由单项改为多种作业,而且也发动海外原来的故旧好友投资,为家乡的眷属发展机电船捕捞生产。由于“鸟枪换大炮”,很快收到了经济效益,出现了一马当先,万马齐奔的新局面,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全海岛利用机电船捕捞的作业,已由原来四位侨胞领先支持自己亲属更新的四艘机电船,发展到现在的160多艘,年产值达11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近1000元。如今这个小岛渔家,正沿着党指引的康庄大道迈进。又如大南坂农场归侨陈亚叶,1983年初在海外亲人的资助下,办起饮食店,开办以来,她信奉“做人必立世为正,办店须取信于民”的宗旨,以服务周到,方便顾客,拾金不昧,义重于利的经营作风和品德,赢得顾客的信赖和赞扬,小店越办越兴旺,事业越来越发展,不仅被县工商局评为“文明饭店”,且得到海外亲人的赞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和搞活经济的新形势,许多海外侨胞变赡养国内眷属生活的侨汇为投资帮助眷属兴办企业,鼓励亲人勤劳致富。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养鸡生蛋”的好办法。因此,投资兴办侨乡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全县主要侨乡的佛昙镇、湖西乡、马坪乡,以及归侨集居地的大南坂农场等,新兴的侨乡各种经济实体,或独资,或合资,共有50多家,既有生产型,又有服务型,诸如围埭养殖、海水捕捞、交通运输、五金修配、塑料再生、纸箱生产、饲料加工、鞋帽服装、糕饼制品、旅社饮食业、百货商店、医药铺等行业,范围广泛。对繁荣侨乡经济起了积极作用,且增加侨眷收入,改变过去单纯依赖侨汇生活的习惯,并解决一些人的就业。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玉柱
责任者
陈照馨
相关人物
陈振昌
相关人物
杨维廉
相关人物
陈亚叶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