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故乡公益事业的归侨杨维廉先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18
颗粒名称: 热心故乡公益事业的归侨杨维廉先生
分类号: D634
页数: 1
页码: 50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杨维廉先生是一位爱国爱乡、热心公益事业的归侨。他在漳州市九县一区积极投入公益事业,为家乡捐赠了多所学校、医院和其他设施。他曾抵制日货、参与抗战活动,并在商业上有所成就后不忘故土,多次捐款支持家乡建设。他担任多个社团的职务,竭尽全力为爱国社团的工作做出贡献。他的爱国爱乡热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信赖和称赞,并获得了多个荣誉奖项。
关键词: 漳浦县 公益事业 杨维廉

内容

在漳州市九县一区,人们传颂着一位爱国爱乡、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归侨,他就是八十三岁高龄的杨维廉先生。
  杨先生漳浦县佛昙镇岱嵩村人,早年漂洋过海到异国谋生,在尝遍人生辛酸之后,渐渐地发家致富,随着业务的开拓和发展,他的爱国心更加炽热。抗日战争期间,他痛恨日本侵略祖国锦绣江山,便坚决抵制日货并宣传抗战,资助抗战。1938年在爪哇三宝垅参加“中华国语会”,积极参与筹募款项和购买药品,为支援祖国抗日战争四处奔波。日本投降后,他发起组织三宝垅“新友社”,筹款创办“新友社义务小学”,之后还扩充为中学,积极培养华侨子弟。1956年在万隆参加“漳泉公会”任历届交际、文书职务;同时参加“中华总会”,被选为工作委员;不久又参加“万隆佛昙杨氏联谊会”,担任董事。他一人身兼数职,为爱国社团的工作竭尽全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信赖和称赞。
  杨维廉先生在商业上几经风雨,几度春秋,但心里惦念的是报答故土养育之恩。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热心故乡的公益事业。早在1954年,他就数次汇款来家乡捐建漳浦县佛昙镇岱嵩小学,1957年又与旅外乡亲集资捐建佛昙华侨医院。1959年杨先生伉俪从印尼回国观光,参加国庆10周年庆祝活动,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1962年他捐建漳浦马坪中学校舍,以他岳父,一位对故乡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已故老华侨陈照馨先生的名字,命名为“照馨室”。他爱国爱乡的热忱,受到海内外人士的爱戴和赞扬。
  1965年,杨维廉先生携眷回归祖国,定居漳州。随即投入漳州市和漳浦县侨联会工作,在“文革”中坚持为归侨、侨眷义务代书,从无间断,也不取报酬。1979年杨先生被选为市侨联常委、漳浦县侨联主席:1980年被选为漳浦县第五届政协副主席。1982年后被选为市政协常委、芗城区侨联副主席、市侨联常委、省侨联委员等职务。
  1982年,杨先生给家乡岱嵩村捐港币3.3万元,兴建保健站一座,解决了家乡就医难的问题,给海岛渔民身体健康带来了福音。1983年他广泛联系海外侨友集资筹建漳浦县侨联大厦,杨先生与弟侄带头捐献5万元港币,许多乡亲在他的爱国爱乡精神感召下,慷慨解囊,使一座近十平方米的侨联大厦巍然矗立在佛昙镇上。
  1988年,杨先生为祝贺他的母亲陈网娘百岁寿诞,捐资5万元人民币兴建佛昙华侨医院妇产科楼房一座,上下10个房间,同年又以夫人陈萃娘的名字捐港币1.4万元给漳浦马坪中心小学添建一间教务办公室。前几年,漳州华侨中学要扩建教学大楼,杨先生捐献人民币1.5万元;1991年又捐助芗城区华侨幼儿园建筑费港币5000元。杨先生深深体会到,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应以发展教育为先的道理。又动员海外的弟侄再捐15万元,在家乡重建岱嵩学校教学楼一座,面积400多平方米,他本人单独捐5万元建第三层三间教室。他一家前后共捐献给家乡公益和教育事业的款项达40多万元,为造福桑梓做出了宝贵的奉献。
  由于杨先生对侨联工作及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中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于1986年被评为“全国侨联工作积极分子”,1989年被评为“福建省侨联工作积极分子”,1990年又荣获市“为侨乡经济建设服务积极分子”等光荣称号。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柳永真
责任者
杨维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