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侨胞对家乡的贡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17
颗粒名称: 漳浦侨胞对家乡的贡献
分类号: D634
页数: 3
页码: 500-50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的华侨对家乡教育事业的贡献。他们捐资兴建学校、提供奖学金、设立纪念馆等,以表达对家乡教育的支持和热爱。其中,蓝赞绪先生捐资兴建和坑中学,陈照馨先生倡导创办马坪育才小学,杨纯美先生独资创办纯美中学等,都是华侨为家乡教育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此外,还有一些华侨在漳浦县第二中学设立奖学金、在华侨中学设立奖学基金等,以鼓励家乡学生勤奋学习。
关键词: 漳浦县 侨胞 华侨

内容

爱国爱乡是华侨的优良传统。漳浦旅外侨胞同样热心家乡经济建设及公益事业,常常踊跃贡献财力物力,献计献策,卓有成效,受到广大人民的颂扬。
  一、教育事业
  自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1989年,全县侨胞300多人共捐资人民币(按当时的外汇兑换率计算)155万元用于办学,捐资基建面积13多万平方米,有5所中学、18所小学、5所幼儿园受资助。侨胞投资办学犹如接力跑,一代接过一代,一代胜过一代。
  1、从养正小学到和坑中学
  侨胞蓝赞绪先生,近年来共捐资人民币34万元,兴建和坑中学,共建教室7座,礼堂、宿舍共1600平方米,是本县捐资兴建学校的一面旗帜,1989年,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乐育英才”奖状和银质奖章。
  蓝赞绪先生从祖辈创办和坑养正小学,父辈扩充养正小学校舍,到本人筹建和坑中学,其子女纷纷出资支持父亲事业,经历了四代人热心办学的历史。他的祖父蓝澄清是清光绪年间秀才,为人忠诚,学问广博,工于诗词,乐善好施,蓝氏合族尊为长者。他以卓识远见,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独资创办养正小学,是兴办学校的先行者,解决了处于穷乡僻壤的学生求学困难。传子蓝长江(赞绪之父),福建政法学堂政法系毕业后,于民国十四年任漳浦县教育局长,翌年任县长,因南北政见不同,出洋谋生。在国外常汇款回乡补充学校设备,扩充校舍。民国二十三年(1924年)福建省第五行政区专员兼县长朱熙为该校题匾“新仁美邻”。子蓝赞绪先生在国外积数十年勤俭之资,决心实现长辈心愿,筹建和坑中学,于1983年回乡,从学校选址,教室、宿舍、礼堂的兴建,都与乡人共同研究规划。1987年2月20日,和坑中学落成,他专程从海外赶回参加落成典礼。以后,他回到侨居地又积极筹划为故乡兴办更多的公益事业,不幸于1988年冬逝世,噩讯传来,故乡人无不同声哀悼。
  2、马坪育才小学与“照馨教学楼”
  马坪中心小学,前身为育才小学,华侨陈照馨先生倡导创办的。照馨先生生于清同治十三年,卒于民国三十二年(1874~1943)。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闽南大旱,很多人出国谋生,照馨以他的魄力成为“水客”(为华侨传递家信,捎带银钱物件,进而往返贩货,帮带“新客”出洋)。深感为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状态,兴办学校为根本要务,在稍有积蓄之后即筹划办学育才,于民国六年(1917年)倾大部份积蓄(1500银元)并发动同乡华侨共襄义举,在故乡马坪后康村创办“育才小学”,落成开学之日,举行典礼,粤军驻漳总司令陈炯明赠“尊工尚实”匾额,命人专程祝贺,县地方政府送“得育英才”匾额。该校是本县第一所侨办学校。后改为公办马坪中心小学,而陈氏子孙及马坪后辈华侨不时捐助,扩建校舍,增添设备,蔚然成风。照馨先生之子美籍华人陈锡铨先生于1988年从美国芝加哥回乡谒祖,捐资人民币十一万元为该校新建教学楼,于1989年6月1日竣工交付学校使用,为纪念先人首创学校之功绩,命名为“照馨教学楼”。接着又有侨胞为马坪中学建“爱国楼”、“爱乡楼”设奖教奖学金,建幼儿园,详《爱国华侨陈壬水与“新马坪”》一文。
  3、纯美中学与纯美奖学金、纯美纪念馆
  漳浦第二中学址在侨乡佛昙镇,前身为纯美中学,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爱国侨领杨纯美先生所独资创办。当时第五行政区(今为漳州市)各县除龙溪县外,只漳浦县有一间县立中学,那一年刚好因为经费问题停办,私立纯美中学便成为九县仅有的一间中学了,就是漳州、泉州、厦门的许多中学也满足不了闽南各地莘莘学子的求学需要,因而除浦、云、诏、东各县学生来投考外,也有来自同安、长泰、惠安等县及石码、海澄的学生。数十年来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漳浦海外侨胞为发扬纯美先生办学精神,在漳浦县第二中学设“纯美奖学金”,并建“纯美纪念馆”。奖学金自1989年试行,每年1.4万元人民币。纪念馆于1990年11月举行揭幕典礼。
  4、华侨中学
  漳浦华侨中学是1957年春由湖西乡侨胞蓝亚南、蓝彰传等先生发动华侨捐资,集腋成裘,群策群力创办的(学校有树碑铭记捐资芳名录)。同年9月经县报准福建省教育厅,命名为“福建省漳浦华侨中学”。办学初期,经费由侨胞提供,学校董事会监督使用。校舍侨资所建,1984年侨胞再集资13.5万港元添建图书馆(捐资芳名树碑于图书馆内)。后蓝先生又倡设华侨中学奖学金,集资12.5万港元为奖学基金,交学校董事会监督使用。1989年,侨胞蓝天龙先生等再发起集资新建华侨中学教学楼。1989年,福建省人民政府颁给漳浦华侨中学董事会“乐育英才”荣誉奖状及银质奖章。
  5、春晖奖学金及“春晖亭”、“柳园”
  漳浦第一中学华侨老校友为纪念母校培育之恩,自1983年在母校设置“春晖奖学金”试行已八年。每年人民币1.6万元左右(随外汇折率),以奖励学生勤奋学习。1991年起增为2万元。为增进校园环境美化,以利课馀休息,并于1986年献款3.85万元,建春晖亭于荷花池畔,1988年再献款1.5万元,扩建附近空地为“柳园”,广植花木,并陈列一些文物,以供观赏。
  华侨在本县捐资办教育事业的还有:陈允金先生捐建前湖小学;杨江泽先生捐建鸿儒小学;黄良寿先生捐建花林小学;蔡福庆先生捐建洞野小学,并设奖教奖学基金;杨维廉先生捐建岱嵩小学。
  新民村是南安建水库时移民于漳浦大南坂农场的新村,华侨和港澳同胞也捐建校舍。
  二、医疗卫生事业
  漳浦县华侨捐资在故乡办医疗卫生事业,至1989年共计人民币50多万元。
  佛昙镇侨胞于五十年代中期就集资兴建华侨医院门诊楼,六十年代又集资建病房。1989年,归侨杨维廉先生及其亲属再捐资6万港元建设妇产科楼。又有华侨添置医疗设备,赠送救护车等,至八十年代,共捐资于华侨医院人民币30多万元,基建面积近二千平方米。
  1989年,华侨陈壬水先生献款20万元,在马坪乡新建马坪卫生院,并以纪念父亲命名主楼为“连璧楼”。设有门诊楼和住院病房,基建面积770平方米。
  佛昙镇的岱嵩、整美二村医疗室也是华侨捐建的。
  湖西华侨集资赠送保健院救护车一部。
  绥安镇侨胞柯先生于1985年捐人民币一万元,购置胃镜一部,赠送漳浦县中医院。
  三、交通事业
  北伐后,南北战争结束,闽南兴起建设公路高潮。当时财政困难,政府发动华侨投资,以筑路之优先权租路通车。民国十六年(1927年),福建省建设厅公路局漳州分局主持兴建“龙诏”(自漳州至诏安分水关)公路。拥有军政大权的驻漳四十九师师长张贞设想漳浦应有二条支线,东抵厦门对面的屿仔尾,西入平和,发动华侨投资兴建。即由杨纯美先生任董事长,蓝秋金先生任副董事长,与陈照馨、蓝长泽等先生,率先倡导,并向海外华侨集资,由林安国任经理,组成“官督民办汽车路公司”,第一期收股金四万元,主要用于建设桥涵,土方由县政府发动民工义务修建,公司略予补助。民国十九年(1930年)再收股金二万元,即改“官督民办汽车路公司”为“华侨商办汽车公司”,向厦门福特公司购买二吨福特牌客车二辆、货车一辆,先投入营运,年底添置二吨客车三辆,小蓬车二辆,翌年从旧镇通车至佛昙,从县城通车至象牙庄(县城至旧镇段属于“龙诏”公司经营权,必须向其“借路”空车经过)。至抗战爆发的次年(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公路破坏,汽车被军队征用,公司财本无归。
  同一时期,还有以同样形式由华侨投资建路通车的佛昙下坑至马坪公路(陈照馨主持)、佛昙至湖西公路(蓝秋金主持),抗日战争时破坏,停止通车。
  新中国成立后,公路四通八达。1989年陈壬水先生等海外侨胞,为实现马坪至白水营的通车,共集资捐赠6万港元,作为新筑马坪至龙海白水营的“白马公路”经费,土方由民工完成。
  四、建侨联等
  本县旅外华侨又有集资兴建“漳浦县归国华侨联合会”“马坪乡归国华侨联合会”、“漳浦县海外联谊会”等,共达人民币五十多万元。这些会所除“漳浦县海外联谊会”大楼尚在筹办中外,其余均已先后竣工交付使用。并由海外侨胞集资捐赠县侨联会旅行车五部,作为回乡探亲、旅游的接待用车。此外,有铺桥造路、赠送农用汽车、修建祖祠、架设电灯等等公益事业。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玉柱
责任者
柯清元
责任者
蓝赞绪
相关人物
蓝长江
相关人物
陈照馨
相关人物
陈炯明
相关人物
陈锡铨
相关人物
蓝亚南
相关人物
蓝彰传
相关人物
蓝天龙
相关人物
陈允金
相关人物
黄良寿
相关人物
蔡福庆
相关人物
杨维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