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杨纯美先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11
颗粒名称: 我所知道的杨纯美先生
分类号: K828
页数: 3
页码: 484-48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杨纯美先生是漳浦县人,早年在南洋创业并热心公益事业。他独资创办纯美中学,但因抗战期间通货膨胀和内战的影响,学校经费变得困难。杨先生将白竹湖农场和佛昙港海埭两处献为校产,但未获批准。后来,他与作者建立了交情,并详细讲述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和热心公益的事迹。杨先生在南洋经营布店和薯粉厂等产业,成为巨富后赞助孙中山革命并回国发展工商业。他在厦门购置楼屋、开设绸布庄、当店和投资酱料厂、电灯公司等,但因军阀混战未能实现发展计划,最终回到南洋重操旧业。
关键词: 漳浦县 杨纯美 公益事业

内容

对杨纯美先生热心公益事业,尤其是独资创办纯美中学的义举,我早存敬仰之心,但他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纯美中学开办不久便再南渡瓜哇,翌年抗日战争爆发,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攻占瓜哇,杨氏父子以曾资助祖国抗战而被日军捕禁于集中营,至抗战胜利后,杨氏于1947年回国,我才有机会见到他。那时佛昙镇各界及纯美中学师生热烈欢迎杨氏回乡,我是国民党漳浦县书记长,又是福建省参议员,当然应该来拜访这位久孚众望的华侨领袖。但我已被省参议会推选为驻会委员,不久就到福州驻会去了,与杨氏未作长谈。
  我在省参议会协助议长丁超五先生处理日常事务时,接到杨氏来信,要我代为接洽增办高中部立案事宜。因为增办高中部须增加学校基金,存入国家银行。这却存在一个问题,杨氏在办初中时已按规定存入三十万元法币于厦门中国农民银行(当时国家银行之一)。自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已经实行法币制度,禁止银元流通,当时币值稳定,以基金利息为学校经费,绰有馀裕。但抗战期间通货膨胀,物价猛涨,太平洋战事发生后,侨汇断绝,学校艰苦度日。抗战胜利后,发生内战,币值跌得更利害,这时三十万元几乎一文不值。若再存入法币,不久可能等同于废纸,所以杨氏愿将以前经营的白竹湖农场及佛昙港海埭两处献为校产,以此为增办高中部申请立案,却因为不符合规定,未获邀准。我接杨氏来信,即往谒见教育厅梁厅长,说明实际情况,才允变通办理。我想这是我义不容辞的事,因为私立学校没有立案,教育厅不予承认,毕业证书不予验印,不能升学,对造就人才不利。而我因此与杨氏有了交情。
  1950年春我离家到香港,写信给杨纯美先生,他即连来两信,邀我去印尼。他通知雅加达分行经理骆先生,在我上岸后略事休息,即乘飞机送到万隆总店。我在店中得到礼遇和优待,本来没有什么事做,后来叫我处理一些中文书信和簿记,工作非常轻松,闲来便做他的谈伴。他将艰苦创业和热心公益的经过详细说给我听,意在鼓励我。
  杨氏说:他出身贫寒,只读私塾两年,粗识文字,清末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四岁便只身南渡,船费还是向客头先借的。初到万隆,入店当学徒,天天赤脚,挑水给头家冲凉,让头家差使做各种杂务,晚上才能洗脚穿木屐,睡在木箱改装的床上。头家供给伙食,每月薪金只两盾半。当了三年学徒,学会说当地话,懂得经商要诀,他的胞叔杨文川才资助他当小贩,每天清早肩负布料,奔走于穷乡僻壤,叫卖兜售。靠着辛勤粒积,小有资本,叔父见他可以造就,增助资本,在万隆日惹兰开设布店。他更加辛勤,小心经营,不两年已初具规模。
  成家立业的基础打下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杨氏十九岁,在叔父主持下,与陈珠娘结婚。岳父陈阳黎是华侨前辈,广有资财,为这位新女婿在万隆倡设“平安堂”中药铺,出资扶助。由于经营得法,不几年已成小康。杨氏乃集中资本在万隆新巴刹街开设新义成有限公司,专售布匹棉纱。后又在马南梦承盘一家薯粉厂,加以扩充,颇获利润。
  杨氏有感于读书无多,为事业发展的需要,努力自修文化,不耻下问于公司职员,数十年如一日,对历史和时事多所谙悟。时值清末,政治腐败,祖国受列强压迫。华侨没有强大祖国为靠山,在殖民统治下备受欺侮歧视,杨氏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启导,加入同盟会,出钱出力,赞助革命。
  辛亥革命,民国初建,派特使金一清至南洋宣慰侨胞,杨氏热忱接待,并献金支持革命。
  民国政权为袁世凯所篡夺。民国三年,孙中山流亡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杨氏自动汇日银400两济助;民国六年,孙中山回广州就任大元帅,杨氏汇1000两银交邓泽如转交,不久又汇1000两由林焕庭转交;民国八年再寄700两由陈照凡转交,孙中山一一函复嘉勉。该项墨宝于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奉令寄交国史馆珍藏,国民政府稽勋委员会授予金质华侨爱国一等奖章一枚及奖状多幅。
  在民国三年至八年(1914—1919),这几年间杨氏之所以有能力奉献3100两银这样的巨款赞助孙中山革命,是由于这时已成为巨富。因为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事历时四年多,欧洲战乱,生产破坏,物价飞涨,这时是南洋的“黄金时代”,杨氏经营的薯粉外销获利奇丰,纱布价格也猛涨,缘此,杨氏成为巨富。他就在万隆市中心购地,大兴土木,建成一条街,被称为“纯美街”。后又添建纺织厂,成为万隆首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荷兰政府为弥补战争损失,在殖民地向富商摊派巨额“巴却税”,杨氏感到寄人篱下,殖民当局操剥夺之权,筹谋回祖国另谋发展,命长子玉树总揽万隆商务,本人回国。玉树虽尚年轻,而聪颖过人,经排难擘划,业务日益进展。
  杨氏回国后,在厦门购置楼屋数幢,独资开设和平绸布庄、源益当店(鼓浪屿)、万镒当店(厦门),并投资厦门兆和酱料厂及鼓浪屿中华电灯公司、漳州漳嵩汽车公司。但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杨氏在祖国发展工商业的筹谋未能实现,仍回万隆重操旧业。
  民国十五年(1926年),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北伐,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全国兴起交通建设,杨氏响应号召,返故乡倡建公路,组成“漳浦县官督民办汽车路公司”,任董事长。民国十八年(1929年)开辟旧镇至佛昙及漳浦县城至象牙庄二条公路。改汽车路公司为“华侨商办汽车公司”,购车通行,与龙诏(漳州至诏安分水关)千线衔接,商旅称便(抗战时破坏)。同时开辟白竹湖农场,发展果林畜牧业。
  民国二十三年杨氏再次回到佛昙故乡,筹划创办纯美初级中学,并围垦两大海埭。、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夏开始招生。纯美初中的设立非常及时,因为本来全漳州地区(当时为第五行政区)除漳州城以外只有漳浦县有一所县立初中,恰好因经费问题在这一年停办,要不是纯美中学衔接起来,漳属各县除漳州城以外就连一所中学也没有了。漳州城、泉州城、厦门市中学虽多,也是不能满足闽南各地莘莘学子求学的需要,因此,当时纯美中学学生主要来自漳浦、海澄、云霄、诏安、东山,也有不少来自长泰、同安、惠安、石码等地。建校之际,千头万绪,诸多维艰,杨氏废寝忘食,进行筹划,建设校舍,并特地到厦门礼聘在厦门中学任教务主任的教育界名士(曾任漳浦、南靖教育局长)李克柔来担任纯中校长,授权李校长延聘优秀教师,按部颁标准购置各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至学校开学,一切就绪,杨氏才回万隆。
  抗战胜利后,杨氏与长子玉树回乡,增建校舍,增办高中部,并设立奖学金委员会,赞助优秀清寒学生升入高等学校,造就更多人才。
  杨氏在故乡捐资兴学,桃李遍布海内外,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他在侨居地也热心公益事业,维护侨胞合法权益,为广大侨胞所爱戴,先后被推选为万隆中华总会主席、中华商会会长、中华会馆主席、名誉主席、华侨慈善会主席等职,倡办福利事业,兴建学校,捐助祖国赈灾。抗战军兴,领导侨胞爱国运动,筹款资助抗战,贡献尤大,为群众所称颂。日军侵占爪哇后,大肆搜捕爱国侨胞,对华侨领袖人物更不放松,杨氏与长子玉树均被拘禁,历尽折磨,至日本投降才获释。
  杨氏素性诚朴,平易近人,宽容大度,虚怀若谷,不因财旺望重而稍现高傲气态,故善与各阶层人士结交。处世乐观,常对左右说:“若遇不如意事不用愁苦恼恨,那只徒伤身而已。凡事须博取经验,排除困难,勇往迈进,才能开辟康庄大道。”
  他虽成巨富,生活仍然俭朴,绝不浪费,而对公益事业则慷慨解囊。他的座右铭是“人之美”,一生恪守不懈。1968年7月14日因病逝世,享寿九十三岁。弥留之际,对其手创之纯美中学尚耿耿于怀,遗嘱设立教育基金。翌日在万隆故居举行追思仪式,各族友好均盛赞其为人。出殡之日,子孙百馀人护送灵柩,执绋者人山人海,极尽哀荣。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柯汉扬
责任者
杨纯美
相关人物
陈阳黎
相关人物
李克柔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