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福建帮开山鼻祖薛佛记及其家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10
颗粒名称: 新加坡福建帮开山鼻祖薛佛记及其家族
分类号: C913.11
页数: 3
页码: 482-484
摘要: 本文介绍了薛佛记是漳浦县人,在新加坡成为大富户,热心公益事业,成为新加坡福建帮的开山之祖。其家族成员也有很多贡献,如薛荣樾促进新中贸易,薛有礼创办《叻报》,薛有福学习工艺并参与水师培训。
关键词: 漳浦县 薛佛记 家族

内容

薛佛记,又名薛文舟,祖籍漳浦县东山上营社(今漳浦县石榴乡东山村上营社)人。父亲薛中衍于清朝乾隆间到马六甲(今属马来西亚)谋生。薛佛记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出生于马六甲。清道光初,新加坡刚刚开埠,薛佛记就与大批华人一道涌入新加坡。他在新加坡从事商业,善于经营,不久即成为一个大富户,在新加坡购置了七大块土地,并成为新加坡华籍的最大地主。薛佛记致富成名之后,每每自称是“漳浦邑东山上营社人”,他的题名喜欢用“漳郡浦邑”以示不忘本源。
  薛佛记一生热心乡侨公益事业。当时新加坡的华人社会尚是雏型,随着福建帮人口的激增,开辟坟山以办理旅新乡侨的丧葬祭奠事宜,是乡侨所迫切希望的事项。为此,他和陈送(闽南籍华侨)捐献地产,首先在新加坡设置“恒山公冢”,作为旅新漳泉人士的坟地。道光八年(1828年),他又带头捐献巨款,兴建“恒山亭”(址在石叻路),作为乡侨丧葬祭奠的祠庙。因为当时比较严肃的华人集会和议事,也都在这个场所举行,所以“恒山亭”实际上又成为当时福建帮的总机构。由于薛佛记为人慷慨好义,在乡侨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因此被推为该亭的第一大董事(这个总机构有一个十人的领导层,包括五位大董事,五位总理。这十人当中,佛记是最高领袖),成为新加坡福建帮的开山之祖。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前后,薛佛记回到马六甲,荣任“青云亭”亭主要职。又成为马六甲华人社会的最高首领。(当时马六甲属英国殖民地,英人接管马六甲后,废除甲必丹制度,使马六甲华人社会失去数世纪来华人传统的领袖制度,遂变通以“青云亭”亭主取代甲必丹的领导地位。亭主属终身制。“青云亭”第一任亭主是薛佛记三妹世娘的丈夫梁美吉)薛佛记虽然离开新加坡,但对新加坡华人的福利事业犹耿耿于怀。道光二十六年,“恒云亭”重辟新冢,增建“天福宫”,他还捐金二千四百元。他荣任“青云亭”亭主后,不顾年迈,仍致力于该亭的中兴大计。道光二十七年(1825年),他在马六甲逝世,卒年五十五岁。
  薛佛记有五个妹妹及妹婿,他自己又生有六男九女。他的家属及戚属,形成了一个以薛佛记为核心的家庭圈,对华人和新加坡社会有着大小不同的贡献和影响。其间比较突出的有下列几个人
  薛荣樾他是薛佛记的次子,生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道光二十二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厦门为通商口岸之后,他离开新加坡回到中国厦门经商,是第一位长年往还新加坡、厦门的英籍华人。他对中国与新加坡的商业贸易,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正值洋务运动的高潮,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他的思想也受到了影响,对祖籍中国,加深了感情。光绪三年(1877年),中国设立驻新领事,对海外华侨特别关照,吸引了千百万海外侨民内向之心,密切了海外华侨与中国的联系,长久以来几乎与中国断绝关系的薛氏家族,从荣樾开始又和祖籍中国扣上环锁。他自身长期在厦门经商,他的儿孙在他的影响下,也与中国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认可。如:他的三子薛有福就回国服务清朝海军,在马江战役中尽忠殉职。他的长子薛有礼创办《叻报》,表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同时维护全体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利益。薛荣樾自身于光绪十年(1884年)在厦门逝世,终年五十九岁。
  薛有礼他是薛荣樾的长子,薛佛记的孙儿。有礼出生于新加坡,从小受英文教育。光绪七年(1881年),他为维护华侨利益,创办了新加坡第一份华文报纸)——《叻报》(“叻”是“石叻”,即新加坡的别称)。为此,他甘愿辞去待遇优厚的汇丰银行买办的职位。他从厦门向人承顶印字机运到新加坡,又聘请安徽人叶季允担任主编。《叻报》创办初期,每日出版8开1张,后来增至6张。其版式略如早期的上海《申报》,首页登载社论和上谕,二页起是综合新闻,中外消息和本报新闻混合排列。该报还以不少篇幅刊载南洋各地政府公告,同时刊登洋行广告,所以颇受外人重视。光绪十八年(1892年),舆论界曾推举他为市议员,由于薛有礼一心一意致力于办好这份南洋华侨最早的正式报纸,拒绝接受市议员这一公职。他和主编都把自己置于“国人”之中,并希冀以报纸警醒同胞。光绪十六年(1890年)四月四日,清朝北洋舰队首次访问新加坡时,该报即大事宣扬。《叻报》还大力弘扬中化文化,宣传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当时华侨的喉舌。薛有礼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逝世。此后,《叻报》由有礼的长子薛兆熊接办,直至1932年才停刊。《叻报》足足维持半个世纪以上的悠长岁月,对新加坡文化建设有巨大的贡献。薛有礼的岳父谢安祥,也是新加坡一位著名的侨领。
  薛有福他是薛荣樾的第三子,薛佛记的孙儿。他出生于同治元年(1862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上海应出洋留学考试,名列优等,赏官费留美,进入波士顿大书院学习工艺。光绪七年(1881年)奉调回到中国,进入福州船政衙门学习水师。光绪八年派赴扬武轮船学习。光绪十年七月,法国远东舰队利用中法交涉时机,驶入福州马尾港和中国舰队同泊一处,后又趁中国没有戒备,开炮袭击中国海军。中国舰队被迫还击,他临危受命,不幸于当年农历七月初三日在马江战役中尽中殉难,牺牲时年仅二十三岁。
  薛有文薛荣樾的次子,薛佛记的孙儿。他随父亲到厦门经商,经常往返厦门和新加坡,历任汇丰银行买办。
  薜中华薛有文的儿子,薛佛记的曾孙,他热心社会事业,曾受封太平局绅。1919年起历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及福建会馆主席等职。
  薛茂元薛佛记的第四子,佛记逝世之后,他继承父志办理“恒山亭”,继任“恒山亭”大董事(即新加坡福建帮领袖)曾捐金八百元,率众重修“恒山亭”(新加坡福建帮总机构)。
  梁美吉薛佛记的妹婿(薛世娘的丈夫),祖籍安溪,清道光四年(1824年)首任马六甲“青云亭”亭主。他和薛佛记同时分执马六甲和新加坡两地华族社会领导层之牛耳。
  陈明水字宪章,是薛佛记的女婿,生于道光八年(1828年)。他热心教育事业,光绪间主持扩建崇文阁和萃英书院。他的父亲陈金声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继薛佛记之后,接任马六甲“青云亭”第三任亭主。同治三年,他父亲逝世后,由他继任“青云亭”第四任亭主。陈明水于光绪十年(1884年)逝世。他逝世之后,他的弟弟陈笃恭继任“青云亭”第五任亭主。光绪十九年,陈明水的儿子(即薛佛记的外孙)陈敏政又继任“青云亭”第六任亭主。
  薛佛记有五个妹妹,除三妹世娘适南安梁美吉(“青云亭”首任亭主)外,长妹田娘,适永春李节;次妹和娘,适龙溪王彩凤;四妹文娘,适海澄邱双林;五妹瑞娘,适海澄翁如水。他们都是当时马、新华人社会有影响的人物。
  自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初的一百多年间,在马六甲和新加坡的华人社会中,福建帮的人数和财势都在其余各帮之上,而薛佛记家庭的声势尤为显赫。他们对马、新两地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及与中国的交流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有着深运的影响。

附注

参考资料: ①《薛佛记家族对新加坡社会的贡献》,载于1974年10月28日《星洲日报》。 ②新加坡《东山薛氏家谱》。 ③《石叻古迹》第12页《石叻古迹导言》,第219页《紫文阁与萃英书院》,第42页《开埠时期扮演重要角色的恒山亭》。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兆基
责任者
薛佛记
相关人物
薛有礼
相关人物
薛荣樾
相关人物
谢安祥
相关人物
薛有文
相关人物
薛有福
相关人物
薛茂元
相关人物
梁美吉
相关人物
陈明水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