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八景”寻踪览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09
颗粒名称: 漳浦“八景”寻踪览胜
分类号: K928
页数: 4
页码: 479-48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的“龙井甘泉”原是农械厂墙内右侧的一处清泉,灌溉良田。现在被修复为城市公园的一部分,成为景点,受到好评。
关键词: 漳浦县 名胜古迹 景物

内容

“漳浦八景”长期广泛流传,自古留下不少吟咏诗赋,把家乡绚丽、可爱的形象印在一代又一代漳浦人的心中,曾引起无数旅居海外他乡游子的思念,激动思乡爱乡的情怀。但“八景”历经沧桑,物换星移,现今的景观已经与从前大不相同,有的甚至不复存在,而为新生的景况所取代。“八景”的昔日风姿,曾经那些变化?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新面貌,成为寓居外乡漳浦人和来漳浦旅游的外地人所感兴趣的话题,笔者不揣浅陋,聊将搜集到的,古人关于漳浦八景的吟咏和近来寓居台湾的漳浦乡亲缅怀故乡“八景”的诗作来与同好者共欣赏,中间穿插笔者所了解到的“八景”变化,也夹入若干拙作。
  我县在历史长河中流传的八景(清康熙漳浦知县陈汝咸增为十景)景观古今不同,现分别概述于下:
  “鹿溪春涨”地点是从英山、后港、鹿溪桥(宋至明朝有桥,清朝只剩遗迹,但地名至今沿用)至得仙桥(又名土桥)再上溯至双溪坝下这一段河流,在清初,旧镇港潮水可以涨到梅林附近的双溪坝下,民国时期,小船还可从旧镇通至上游的象牙庄。在县城附近这一段河面,下面右旗左鼓,两峰隔江对峙“把水口”,上面九曲十八景,日潮夜汐,进退有序,波光荡漾,山青林茂,莺歌燕舞,百花争艳,清风送爽。清朝名宦康熙漳浦知县陈汝咸赋诗曰:“春溪雨后水潺援,架得扁舟出小湾。帆转九回仍对岸,棹移千折欲留山。绿波鸥熟随潮上,翠岫云轻护石间。却愧风尘作俗吏,暂时游赏破愁颜。”
  漳浦寓台乡亲,台湾“中国诗经研究会”副主席,曾获美国第三、五届“世界诗词比赛”第一名奖,年已耄耋的诗人陈绵芳,近来追忆故乡八景,就“鹿溪春涨”吟七绝一首:“春水盈盈汛鹿溪,泽沾东亩与西畴。夹江旗鼓凌云起,映带波光万石流。”这表达了异乡游客思乡爱乡的情怀。那知岁月沧桑,河道淤浅,枯水期小舟难航,一遇暴雨则往往泛滥成灾,在陈汝咸时代已然,如县志记载,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六月大雨,溪流骤涨,高及城牒,南门灾民登屋顶呼救。“鹿溪春涨”胜景只在初春细雨纷纷之际,溪水盈而不滥,受下游潮水顶托,流缓风和,于春耕有利,为文人所欣赏。后来鹿溪淤浅加重,旱季水涸,田禾枯焦,雨季上游山洪暴发,下游阻塞,排洪困难,泛滥成灾。
  1974年冬,漳浦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改造鹿溪,裁弯取直,在重要地段两岸垒砌花岗石,加固堤堰。1976年在原得仙桥(土桥)遗址附近建鹿溪桥闸,即是闽粤交通线上的一座重要公路桥,又是鹿溪中游的重要排灌站。现在,鹿溪两岸绿竹成荫,果树成林,春季桃李竞芳,夏季荔枝、龙眼结果累累,秋冬柑桔飘香。这情景令人神往,笔者也情不自禁吟颂:“鹿溪春涨早闻知,楼阁烟窗尽出奇。李白桃红香两岸,荔枝龙眼遍山区。清波滚滚四时涨,活水淙淙万亩堤。凭楼日望景如画,立岸夜看美似诗。”
  “虎山怪石”在县城西郊,山巅有巨石似老虎雄据展威,故名“虎山怪石”,古人赋诗曰“石岩肖虎实稀奇,雄据峰巅望城池。十里溪山还巨锁,一方鸡犬赖宁居。”(民间传说,从前这一带乡村夜间常有黄鼠狼和山狼等野兽出没,捕食家禽家畜,是这石老虎施展威力,其他野兽才不敢来)。寓台诗人陈绵芳曾作七绝一首曰:“漫山怪石自参差,兽宿禽栖景亦奇。不用良工加篆刻,开骸肖可辨雄雌。”虎山与鸡笼山相对,中间有山脉相连(现气象站地方)。鸡笼山以形状似鸡笼得名,康熙年间郑成功的抗清战争和“三藩之乱”时期,漳浦总兵刘炎在鸡笼山建炮台,所以又名炮台山,以后历代都在炮台遗址建碉堡,因为这是争夺县城的制高点。虎山土名“虎仔山”,讹音“吼仔山”,《漳浦县志》则雅称“好景山”,说山麓一带过去有许多寺观和花园,从山上俯瞰县城一带,所有景致历历在目。这也许是明朝的景观,后来这一带己成为荒凉的公冢,墓碑都是“皇清”的。在不久以前,这里还是榛莽荒秽,人迹罕到的地方,夜间狼啸“鬼”哭(鸟兽怪声),令人毛骨悚然。五十年代在虎形怪石上竖立侧量三角点,山丘逐渐削平,在原来的一片废起墟上,一幢幢高楼相继矗起。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周围形成了宠大的建筑群,有一三七医院、县医院、物资局、石油公司、职业中学、罐头厂、合成氨厂等。近来在山巅虎形怪石旁边建一座自来水池,解决了县城(其实包括原来的城郊)高区的用水问题。山下一边是上通漳州下通云霄的公路(324线国道),一边是通平和公路(从旧镇经漳浦县城、象牙庄,入平和,至南靖牛崎头龙岩公路衔接,为“牛旧线”省道)。公路边有许多“三资”企业和来料加工业,枕头山经济开发区正在繁忙兴建。在虎头山与鸡笼山的中间地带,邮电大楼、汽车站大楼、旅社、酒家、宿舍楼、民房等,鳞次栉比。对这一片繁荣热闹景象,笔者赋诗一首道:惊看虎石出蜃楼,灯火辉煌夜色优,车辆穿梭奔四海,绥城美景任悠游。
  “龙井甘泉”究竟在何处,众说纷纭,民间口传有三处,一是原农械厂墙内右侧,那里原是田垅,有一股清泉溢出,城北千秋楼一带良田赖以灌溉,大旱不竭。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福建省第五区(今漳州市)行政督察专员兼漳浦县长朱熙为寻“龙井”故址,会同乡老实地查勘,发现此泉甘冽异常,叫工匠砌石成井栏,以防田间污水混入污染,亲笔“醴泉”两字,树碑为志,不经挖深,是“泉”不是“井”,为城西居民所乐于吸用。农械厂造门前大路时已经埋没。现在却有人误以为是龙井。二是今西湖市场附近,青年路右边,俗称“西湖井仔”,康熙《漳浦县志》称为“虎泉”,因为址在虎山南麓,说它是明末崇祯年间寺僧所开辟,自龙井湮没后,这虎泉为城西一带居民乐于汲用。据此,可知西湖井仔是“虎泉”并非“龙井”。未经挖深而清泉常溢。明末清初漳浦诗人陈祖虞将它比拟全国名泉中冷、惠山、虎丘、虎跑、大明、卓钖。现在仍极受欢迎。一是旧城墙西北,今林业局下面,消防队地方,此说正确。康熙《漳浦县志》记载,龙井遗址在北城堑边,今林业局至消防队下方从前为护城壕,民国廿三年专员兼县长朱熙会同乡老寻找龙井,根据县志记载,在这里找到这口在明末已经因为种园人倾入垃圾而废弃的龙井,只是用石板盖住,上面复盖泥土,成为园地。朱专员叫人修复龙井,亲笔“龙井甘泉”四大字,立碑于井边。修复后的龙井之水已不及醴泉好,为居民所冷落,以后再度湮没。但龙井的美名自古流传,甚至传说这里地下潜伏卧龙,甘泉是龙的涎液。龙井原名“龙湫井”即因此命名。明朝李若瑛有诗赞道:“甘泉一掬碧澄澄,神物何年蛰不惊。直待东风桃浪暖,乘云一跃上青冥。”龙井久已湮没,虽经朱熙修复,也为醴泉所取代,而醴泉又告湮没,但漳浦人对龙井的感情特别深厚,至今仍然津津乐道。寓台近半个世纪的陈绵芳咏道:“泉进龙喉穴自开,如珠滚滚挟江来。碑铭文有朱公笔,客里题诗梦忆回。”笔者就目前新景致亦赋诗道:“甘泉堙没高楼开,条条巨龙活水来。滚滚车声奔驶急,熙熙攘攘任徘徊。”因为如今胜景范围扩大,自来水网络遍及城关,如巨龙喷水,直上六、七层高楼、真是洋洋大观,一片繁荣景象,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条生机蓬勃的新漳浦巨龙。
  “印石松风”址在东门外,历经沧桑之变、现在也已经成为市区的一部份。康熙《漳浦县志》记载“印石松风”七绝一首:”碧嶂平高玉印横,松风十里响鏦铮。有时一枕惊残梦,疑是洪涛半夜生。”“印石”以山顶有一大石似印得名,山叫印石山,为纪念关心民间疾苦的宋朝漳浦县令吕璹而又名“吕令峰”,前人题刻“吕令峰”、“傅公河”六大字于印石上,矫健雄伟,至今不泯,引发人们缅怀宋漳浦县令吕璹、傅希龙的政绩。傅希龙曾领导民众开辟一条人工河,后人称为“傅公河”,最早的宋朝木结构印石亭也是傅令所建,后人命名为“遗爱亭”。民国二十三年专员兼县长朱熙倡建钢筋水泥结构的凉亭一座(任县财务委员会首席委员的归侨蓝秋金负责)名“汉寿亭”,但人们习惯称为“印石亭”。古人在山石上镌一足迹,称“仙脚印”,为游人增加乐趣。陈绵芳吟咏云:“反脚真如印石深,游仙信是此登临。小亭坐览山川胜,还有松风伴鹤鸣。”从前印石山小溪环绕,西麓有放生池,东连东岳山,再下为明朝名儒黄石斋讲学处“明诚堂”,林深木秀,鸟语嘤嘤,清风习习,百花竞放,芳香扑鼻,堪称胜景。民国二十三年朱熙倡建公园于此,抗战爆发后,专署迁设龙溪县(今芗城区),朱熙离任,公园荒芜,树木被军队砍伐殆尽,满目荒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印石山南面山坳建烈士陵墓,外筑围墙,气魄堂皇。山的四周建起许多工厂、住宅、商店。明诚堂经过修建,辟为黄道周纪念馆。后面建立道周高级中学、附近建老千新村。放生池早已淤塞,小溪则截弯取直,直入鹿溪,沿小溪西岸开辟一条可通汽车的乡间大路,过大桥即达溪南村。东门兜公路桥与从前无大区别,桥边建供电局。这一带楼房鳞次栉比,绿树掩映,亦颇有诗情画意。在印石亭上眺望东城射圃,漳浦第一中学的科学楼、教学楼,还有华侨校友捐建的春晖亭、柳园等,尽收眼底,笔者亦有诗吟道:印石亭边陵墓连,松涛息影吐窗烟;百花争艳迎红日,悦目轻歌育众贤。
  “东罗旭日”胜景在县城之北七公里许。县城北方一带诸山罗列,称“罗山”,偏东部份称“东罗”。游客拾级而上,至山腰有白云庵,俗称东罗岩,略事休息,观赏一番石刻诗赋,穿过石洞曲径,再攀登顶峰,有“霹雳石”巨大无比,分为两半,直如刀切,中缝为“一线天”。可登上石顶,西望县城,东望海上。如果能在黎明来临,便可欣赏海上日出的奇观,称为“东罗旭日”。明朝鉴湖进士陈奂在白云庵留下石刻七律一首曰:“独爱招提境上山,肩舆乘兴扣禅关。东罗日映沧溟阔,宝篆烟浮白昼闲。鸟唱深林和曲调,苔侵古砌杂花斑。问渠衣缽源头处,尽道蓬莱仿佛间。”东罗景观确实非同一般,距县城不远,却能远眺海上,所以游人颇多。不少人为欣赏海上日出奇观,于黎明前赶到东罗山。从前县城有一口钟,是唐朝兴教寺旧物,朱专员在县政府前建一座钟楼,利用这口大钟报时,清晨人静,钟声响达四乡,在东罗山上能清晰听到,陈绵芳不忘在故乡时玩赏东罗晨景时情况,寓居台湾后赋诗云:“阳谷初红铸锋波,迎眸芒角射东罗。晓钟响彻云山外,林鸟争鸣复旦歌。”
  如今东罗景观与往昔有所不同,也有些相似:山上岩石十分丰富,近几年来开采去当建筑材料,残损了许多。庙僧早就没有,古庙成为垦牧者休息处所。庙的周围许多古荔枝、古榕、古松至今矫健,枝柯交错,近风蔽日。游人穿石洞攀顶峰,东望海上,碧波成顷,波光粼粼。赤土、乌石一带,荔枝树似海洋绿波。俯视西南,绥城新貌尽收眼底。山麓的罗山、油车,直至县城附近的荔枝林一带村庄,新建民房星罗棋布,红白相间,绿树掩映,一派繁荣景象。人逢盛世,景际明时,笔者感慨万千,爱步古人原韵,作俚歌一首云:“胜赏攀登到此山,遥看楼层是城关。灵神古庙招香客,信士游人莫等闲。古荔千年燕雀巢,佳禾万顷蝶蜂斑。东罗旭日风光好,探胜寻幽瞬息间。
  “鹤岭秋声”。鹤岭即水磨岭,是旧时漳浦通漳州大路。这里青山如绿海,秋风乍起,松涛如万马齐鸣。明漳浦主簿陈致中有七绝一首曰:“石窦寒泉响玉徽,闲云出岫绕松扉。一从白鹤高飞去,楼碧亭空锁翠微。”从这首诗看,明朝这里已经没有白鹤,空有“鹤岭”虚名,“秋声”倒是未改。陈绵芳曾有诗云:“十里涛翻鹤岭松,如鸣金铁响纵铮。夜来更讶奔征马,挟起霜蹄印万峰。”这些情景早已消失,自公路修复,昔日往漳州山径人迹寥寥。现在漫山遍野桃李成荫,荔枝龙眼成林,林绿水秀。山间盆地建为水磨岭水库,渠道纵横,别有一番新景色。山居农民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我心有感触,吟诗一首曰:“重叠青山映碧流,水磨岭上赏清秋。农村景色美如画,白鹤高飞去远游。”
  “海云夜月”,根据县志记载是在海云山(乌石岩山),从前此山接近海岸,海山景色溶合一体,县志记载明朝七律一首曰:“飞岩叠石路迢迢,咫尺山河鹊未桥。万顷清光涵碧落,一林花影映晴霄。云门乐奏青鸾舞,洞府仙归紫风飘。何许石楼拼醉赏,满斟清酒弄长箫。”
  此山奇石突兀,无路可攀顶峰,惟有一条石砌大道,可拾级登至半山,那里原有一座叫做“半山岩”的古寺,坍废已久,从残存的粗大石柱和基石看,这古寺曾相当雄伟,何以摧残至此,民间传说一则故事:从前这里是个灵地,寺庙香火兴盛,山顶有一只石龟,不论来多少香客,和尚只要用木头向石龟一撞,石龟就能按实际需要,生出多少米,后来寺里的和尚过于贪婪,想要更多的米,不停地向石龟乱撞,龟撞死了,再也不会出米,而是龟尿直淌,现在石龟下还在不断淌出涓涓细流,大早不竭。那寺里的和尚还是不守佛门规矩的野僧,在拜石下巧设机关,妇女去拜佛,触动机关,便掉进地窖,受尽野僧奸淫。后来官军来剿,除了野僧,捣毁庙宇。又有人利用天然石室供起佛像来,居然也香火缭绕。陈绵芳曾作七绝云:“蟾月婵娟莲座上,蜃楼隐约海云边。世人好作黄梁梦,未晤空空色界天。”
  经过历代不断围海造田,海云山已远离海岸。但在山上仍然可以遥望六鳌、竹屿一带海滨。俯瞰近处,则是浓绿的“乌石荔枝”丛林。笔者吟诗一首云:步步攀登绕海云,名山胜迹古今闻。烟波皓月佛前照,乌石荔枝独秀芬。
  “梁岳晴云”。梁山在县城之南十几至几十公里不等,是漳浦最长的大山。历来有“一梁二灶三太武四大帽”之说。梁山风景壮丽,历代文人学士赋诗甚多。山脉绵亘起伏,有九十九峰,以内金岗、外金岗二峰为最著名。层峦叠嶂,峭壁嵯峨,奇岩怪石与苍松翠柏交错,夹杂红花绿竹。虽是山明水秀,而常是白云缥缈,宛如美人的面纱。如果天将降雨,梁山雾浓,人们便难看清他的真面目。雨后转睛,云高景明,从县城望梁山,一木一石都显和非常清晰,石上流水好似白绢长挂,《县志》说雨后梁山“若图画然”,其实图画那有它的逼真。《县志》载歌颂梁山的诗赋甚多,其中一首曰:“日喜梁峰霁色新,云龙瑞彩插苍旻。只宜舒卷封丹灶,未许飞扬近剑津。歌女得随应化鹤,游人入望倍思亲。几回掩卷孤窗下,夕照经阴泪满巾。”《县志》说“梁山之内曲折回旋,有田、有村,有溪,溪之名有长源、锦溪、万顷、仙溪、盛溪、锦石、垂龙、玉潭之别。”1960年建梁山水库,田、村,溪都围在水库大坝内,成为一大人工湖,蓄水灌溉绥安镇、盘陀乡、大南坂农场等地农田,并建水电站,将电力输入电网,为工业服务。梁山水晶坪也建水库,正如陈汝咸诗所云“水晶坪气夜如虹,吴公坪上杜鹃红。”
  梁山是漳浦的象征,许多出外的漳浦人说“三天见不到梁山就气闷”。又说“金刚二峰是母亲的乳房,漳浦人是吸她的奶汁长大的。”陈绵芳在台湾赋诗表达怀念故乡的情怀:“瑞气周流绕一梁,去来离合任徜徉。卷舒高挂金岗上,影落山阳宰相乡。”当他前年回乡探亲知道梁山出现新面貌后,又赋诗曰:“梁山入夜烛天明,影射平湖似火龙。九九尖峰尽绿海,钟灵毓秀展新容。”
  “漳浦八景”历来为流寓外地的漳浦人所思念。如已退休的台湾北投国中校长、前漳浦中学首任校长、老前辈陈则蔡先生便曾赋诗曰:“关山隔别几经秋,一片乡心梦里游。梁岳晴云情脉脉,鹿溪春涨景悠悠。”
  这里仅就漳浦八景的旧况和新貌作简单介绍。人间正道是沧桑,今日漳浦景致远胜昨天,而人们所追求的是明天,漳浦将更加美好。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万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