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绿色长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08
颗粒名称: 沿海“绿色长城”
分类号: S424
页数: 2
页码: 477-47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沿海地区的风沙危害和治理情况。自清初以来,由于河沙入海和清初的“迁界”政策,导致沿海地区受到严重风沙侵袭,农田被压,村舍被埋没,良田变成沙荒。民国以来,全县受风沙危害的农田有6.6万多亩,流沙每年平均入侵5-10米。在治理方面,漳浦县从五十年代开始植树造林,以木麻黄为主要树种,并总结出二次育苗和雨季造林的经验。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新造林木遭受厄运,沿海“绿色长城”被毁。
关键词: 漳浦县 风沙危害 治理情况

内容

风沙对漳浦沿海的危害由来已久,在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漳浦县志》里,已经有六鳌一带“平沙漠漠”的记载。这是由于河沙入海受到潮水顶托而在河流入海口的两侧登陆,也由于清初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为防杜大陆人民与海岛郑成功(后为其子郑经)抗清部队的联系而“迁界”,烧毁了“界外”村舍、树木,“复界”以后人民靠割草当燃料,草尽挖草根,造成水土流失,草木不生,不能防止风沙侵袭的结果。
  至清朝末年,沿海受风沙侵袭更加严重,同治八年(1869年)漳浦知县娬敏的诗写出了当时情况,《古雷城远眺》有“茫茫沙岸接平川,山无草木惟馀石”之句。《将军澳海口作》诗吟道:“恍入不毛地,茫茫四望空,海咸田尽卤,土赤石仍红,瘴起全遮日,潮来似带风。”在《秦溪澳验船寓石屋寺》(住在旧镇海屋寺所作的诗)里说旧镇的情景是“风沙扑面过,童山无一发”。至于井尾,明初所建巡检司城早已被飞沙所埋没,见于清康熙三十九年《漳浦县志》。
  自清朝以来,沿海“沙漠”逐步扩大,许多村舍被飞沙所压,有的全村堙没;大片良田变成沙荒,完全属于沙质的农地只能种番薯、花生、蒜头、葱头,人们以番薯为主食。娬敏在《窃民叹》诗里叹道:“海滨有穷民,终身不食粟,番薯煮为粮,聊以果吾腹,沙多土性松,五谷都不熟,弥望皆斥卤,草木无寸绿,惟有番薯藤,滋蔓颇繁缛。”
  据五十年代调查,自民国以来全县受风沙危害的农田有6.6万多亩(其中水田1.5万多亩)。流沙每年平均入侵5一一10米。古雷半岛(今古雷乡)在四十年代的七年间,沙埋良田一千多亩。六鳌半岛(今六鳌乡)的上墩村,三面被沙包围,流沙步步进逼,最后连村里的积水都排不出去,民房被水淹倒18幢,被沙埋没20幢。赤湖半石大队(行政村)的上墩和下墩,原是二个拥有一百多户人家的自然村,由于沙侵袭,仅百年左右,整个村庄消逝,变成一片沙漠。
  在浦215公里的海岸线上,沙岸线130公里,占海岸线总长的65%,沙滩总面积10万亩。沿海前亭、佛昙、赤湖、六鳌、深土、旧镇、霞美、杜浔、古雷10乡(镇)及下蔡林场、竹屿盐场的近90个自然村,沙滩总面积10多万亩,比著名的沿海“风沙县”东山沙滩3.5万多亩大两倍,治理漳浦县的沙荒,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非常艰巨的任务。
  五十年代初,漳浦为治理沿海沙荒开始植树造林。在沙荒较严重的赤湖设立防护林工作站,在沙滩上种下许多马尾松,相思树、榕树,都整株为风沙所埋没。1954年种下木麻黄2万多株,得出一个经验,木麻黄树苗必须粗壮,要有相当长度,经得起让风沙埋去一部份树千,只要还有顶梢露出地面便能成活,被埋掉的树干上还能长出根来,加强对水份的吸收,使树苗更加耐旱,迅速生长。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由公社自育苗自造林,撤销防护林工作站。赤湖公社参加全省沙荒造林会议,学习东山县经验,在五华里长的沿海沙滩上营造木麻黄及其他各种乔木、灌木林,并封沙育苗1280亩。
  1959年复设赤湖防护林站,研究和试验沙滩造林的树种和技术问题,确定以木麻黄为沙滩造林的主要树种,肯定了育壮苗深栽的经验,营造沿海防护林带的创举获得初步成功。
  1960年,在霞美、杜浔二公社毗连地带建立下蔡防护林场,国家前后投资356450元,至1963年三年间共营造8700亩以木麻黄为主的防护林带。
  1963年,省林业厅、龙溪专署林业局、漳浦县林业科联合组成沙荒防护林规划工作组,对漳浦沿海沙滩进行全面的调查设计,制订沿海林业发展规划。沿海各公社都创办沙荒防护林场。各大队成立专业队,负责育苗。当时已总结出木麻黄二次育苗和雨季造林的经验,就是在播种育苗后进行移植,培育成大苗、壮苗,然后抓住雨季的有利时机,发动群众性造林。不但公社所有劳动力、半劳动力一齐出动,各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教职员工也都投入群众性的造林运动。由于苗壮,又不失雨季的有利时机,成活率极高。一些本来对沙荒造林没有信心的人见到成活率那么高,也树立了信心,提高了积极性。各大队由为完成按规划指定的任务而造林,转变为要求多给造林任务,争取多造林。自1964年至1965年一年间,全县营造沿海防护林4.3万亩,各公社的防护林节节关连,构成全县防护林体系。至1969年,沿海共有防护林带449条,面积9.4万亩,自赤湖、深土、六鳌、霞美、至古雷,形成一条郁郁葱葱的绿色长城,不仅制止了风沙侵袭,保住了庄园村舍耕地,而且解决了沿海烧柴问题,只要由附带劳力去梳集木麻黄落叶,便不愁没柴烧,改变了燃料仰给于内地山区的历史状况。
  不幸的是,漳浦林立正在欣欣向荣的时候,突然遇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林业管理机构瘫痪,在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下,新造林木遭受厄运,沿海“绿色长城”被毁。自1969年4月至8月,沿海8个公社30个大队砍伐木麻黄用船运销广东达36822吨,下蔡防护林被砍掉2千多亩。1970年9月撤销下蔡防护林场,将防护林9046亩划分给杜浔、霞美二公社。结果,主林带和片林都受严重破坏,只有海岸带1456亩尚存,其他尽成残次林分和荒凉沙滩。1974年,深土、古雷、六鳌、赤湖等公社木麻黄部份被毁。1976年古雷公社港口大队(行政村)4千亩防护林几天内被砍殆尽,又成为一片沙荒。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漳浦县人民政府注意保护山林,但“文化大革命”无政府主义思潮的阴魂未散,盗伐抢砍林木事件不断。至1979年,六鳌公社残留木麻黄全部砍光,古雷公社港口大队一株不留。1980年4月20到22日,深土公社南境大队106500株木麻黄砍后连头挖掉。当然这时已非“文化大革命”时可比,首犯即被逮捕法办。
  八十年代是漳浦林业进入振兴时期,现在,到处青山翠岭,防护林带又绵亘在二百多公里的海岸线上了。
  在国营下蔡防护林场,经过干部职工们几年奋斗,以木麻黄和新引进速生树种窿缘桉为主的11850亩防护林又覆盖沙滩。
  本县为加强对群众造林的指导和管理,自1981年起,林业工作站按公社设立。林业实行“三定”,把林场经营以外的山林划分为自留山、责任山、承包山,稳定了山权林权,群众育林情绪高涨,经营方式有联合体、家庭林场等。沿海各公社也把大部份沙滩划分为自留滩、责任滩、分给群众承包造林。至1985年,全县沿海木麻黄防护林带中,有幼林5万多亩,古雷乡至1985年已造林1.5万亩,是全县第一个实现绿化的乡。至1988年,全县沿海防护林体系18497亩,工程造林面积占全省十分之一。
  在造林的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1983年7月25日,强台风正面袭击漳浦,沿海木麻黄被吹折60%以上,成林仅存3万多亩,平均每亩不上60株。沿海人民再次立下雄心壮志,进行抗灾斗争,迅速恢复灾后生产,再造防护林。六鳌公社发动群众自己育苗,大造防护林,又绿化了六鳌半岛。古雷公社发动群众以各种形式造林护林,至1985年已成林2.7万亩,占可造林面积的94.6%。赤湖山林及沿海防护林有8.2万亩,其中沙滩造林2万亩,改变了历史上“赤湖赤现现”的面貌。1988年,漳浦县为加强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指导,成立防护林建设指挥部,进一部营造防护林。现在,沿海防护林的面积将近10万亩。从香港搭客轮到厦门的旅客看到闽南沿海绵长千里的防护林带,无不啧啧称赞。以县为单位来说,漳浦一百公里长的防护林带所占份量是最大的。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大兴
责任者
张锡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