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的港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07
颗粒名称: 漳浦的港口
分类号: U658
页数: 2
页码: 475-47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有三个港湾和三个港口,其中旧镇港是重要的海运港口,佛昙港是该县的重要贸易港口之一,下寨港是重要的避风港之一。
关键词: 漳浦县 港口 旧镇港

内容

漳浦县海岸线自东北的崎沙至西南的北旗屿仔村,蜿蜒曲折215公里,三个突出部(半岛)的凹岸形成三大港湾,其中有许多良港,除杜浔港、埔尾港因地理变迁港道淤浅结束历史上的商贸港口功能以外,现在在发挥货物吞吐作用的有旧镇港、佛昙港、下寨港、有待开发的中、大型港口六鳌下大澳港(简称六鳌港),古雷下垵港。
  旧镇港
  旧镇港位于鹿溪入海处的凹岸,并有浯江注入,外接浮头湾。东北六鳌半岛,东南古雷半岛,如双臂拥抱,形成天然屏障,港口分布菜屿列岛(礼屿列岛),整个港区呈口狭肚宽形状,有山体掩护,为天然避风港,水域面积150平方公里,岸线三公里,主航道深6~8米,底质泥沙,最高潮位8.25米,最低潮位3.26米,平均潮差3.1米,最大流速0.77米/秒,最小流速0.23米/秒,为不规则半日潮,南北流向。
  旧镇港自古为水运枢纽,宋朝已形成集镇,名敦照镇,设敦照务管理税收。明朝已称为古镇,写作旧镇。隆庆至万历年间开放海禁,旧镇一带船舶已通过向海澄督饷馆纳税,与东南亚各国通商贸易。明末清初战乱,尤其“迁界”时划在“界外”,至康熙二十二年统一台湾,旧镇港帆船北航江浙津沪各港,东通台湾,一度荒凉的旧镇才恢复繁荣。自清末“五口通商”,至民国时期,旧镇商家除原有帆船外,又添置镇安、崇胜等号汽船及几艘机帆船,川走厦、汕、港、台,帆船则以季节性北航为主。输入以棉纱、布匹、化肥、日用百货、香烟、煤油为主,输出以米谷、花生油、蔗糖、荔枝千、葱蒜、水果为主。
  抗日战争爆发后海路受阻,海上贸易断绝,次年(1938年),漳浦县奉令征召民工破坏公路,并征用民船运石,在旧镇港沉船坠石筑起一道“封锁线”以防日本军舰进港。抗战结束后,旧镇商家又购置海平、达顺、六鳌等号汽船和一些机帆船,继续航行台湾、香港、厦门、汕头;北航于江浙津沪各埠的季节性贸易则仍以帆船运输。旧镇经营海上贸易的商家除原有“五行”中的振成、捷发、新捷发、美孚四家复业外(另一家宝成因战时受挫不能恢复),新兴的有达泰、建昌等。商家曾集资聘请厦门打捞队拆除封锁线,但未能根除,航道逐渐淤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海峡局势紧张,旧镇曾受轰炸,本县海上运输以下寨港为主。为恢复旧镇港的海运畅通,漳浦县交通部门于1958年请厦门港务局打捞潜水员来再拆除防锁线,并在旧镇后港尾兴建一号码头。1979年龙溪航管总站又在一号码头附近左侧建二号码头。1986年6月省政府拔款30万元,由省围垦工程处派挖泥船来疏浚旧镇港,翌年9月完成根除防锁线和清淤工作,从此,千吨级船舶可以进出。自1984年以来,台湾船只频繁来旧镇停泊,旧镇港与香港之间航运逐渐增多。1990年再在旧镇铳城山下兴建一座500吨泊位机械化码头,主体工程已完成,交付使用后吞吐能力可增强。
  为适应漳浦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旧镇港附近的六鳌下大澳港已被省计委、交通厅纳入第八个五年计划港口建设项目,将建设千吨建材码头一座,年吞吐能力12万吨,预计总投资700万元。
  佛昙港
  佛昙港位于本县东北部,西纳佛昙溪,南连前湖湾,北靠前亭乡,有井尾半岛环抱,口小腹大,为半封闭形内陆港,距台湾高雄港117海里,陆路离漳浦城关46公里。佛昙港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32公里,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多为人工岸和泥沙岸,只有出海口东侧为花岗岩岸,港底泥沙带。低潮水深1.5米,满潮主航道水深4~6米,为不规则半日潮,往复流,南北流向,平均流速2.5节,平均潮差2.8米。
  佛昙港在宋代已与外地进行贸易往来,明朝常有海寇骚扰,清初划在“界外”,至康熙二十年统一台湾,佛昙逐渐繁荣。至清末民初,已成为漳浦重要贸易港口,侨通、美安、丰安、海莱等号机动轮,营运于佛昙与台湾、厦门、宁波、广东等埠之间,潭江号经常川走厦门,六鳌号及木帆船等,川走于汕头、香港、温州等地。佛昙一带的土产品多由这里输出,换回布匹及各种日用品,当时佛昙港已是商贾云集,桅樯林立,一派繁荣。
  抗战时期海运受阻。战后由于上游地理变迁,河沙沉积,佛昙港港床日浅,只剩不及百米的狭长航道,汽船、帆船须乘潮才能直抵佛昙码头,落潮时只能在大嵩岛停靠,用小船过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昙航运划归旧镇航管站管理。1958年佛昙港搬运社自筹资金兴建一座石砌结构的驳岸码头,1979年起,又先后三次进行修建加固工作,年吞吐量从一万吨左右逐步上升为二万多吨。
  佛昙港内有海滩涂地7万多亩,现有对虾、牡蛎、泥蚶等养殖场15000多亩,是漳浦县主要养殖基地之一,发展前途广阔。而佛昙内港已不适宜航运,今后码头宜建在白石村附近。
  下寨港
  下寨港位于东山湾湾顶,漳江入海口的左岸,在漳浦县沙西乡境内,港口处于漳浦、云霄、东山三县毗邻处。向南为东山湾,东北、北及西南均有陆地掩护,惟东南方向敞开。港内水域平静,可供船舶避8至9级东北大风。港道约宽500米,至一号灯标处变宽,最宽为1000米,500吨级码头前沿水深5米以上,一般港区水深3至7米,至一号灯标处水深10米以上。涨潮时最大流速0.88米/秒,最小流速0.53米/秒,平均流速0.73米/秒。落潮时最大流速0.80米/秒,最小流速0.53米/秒,属不正规半日潮。
  下寨港为宋朝时瓷器输出港口,附近“罗隐井”宋瓷窑群遗迹尚存。因地处偏僻,易于隐蔽,明、清两朝为走私货物的装卸处。尤其是清末民初,外国商品大量涌入时,部份违禁及走私漏税货物在这个港口偷卸。
  民国时期下寨港为百吨以下简易码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下寨港在支援解放沿海岛屿和基建漳州飞机场中,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1955年元月,由省港航局负责建成一座长121.4米,宽4米的300吨泊位木栈桥码头,开始负担漳浦、云霄等县货物运输任务。1956年厦门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在下寨设中转站,将腹地的生猪、活家禽集中到下寨,由厦门去香港的货轮中途折入装运,到香港赶早市出售。1967年,下寨港又建成斜坡式码头一座。1983年元月,又完成钢筋混凝土桩基结构的500吨二泊位机械作业码头一座,仓库等附带设施齐全。1984年1月1日起,下寨中转站改由漳州市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管理,直接与香港通航贸易。
  下寨港自1956年以来年吞吐量3~5吨,1985年达7万吨。主要出口物资生猪、活禽、蒜头、粮食、海壳、盐,主要进口物资化肥、煤。外贸出口物资以猪、禽、果、砖、鲜活海产为主。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文国
责任者
张草牧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