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的水利网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06
颗粒名称: 漳浦的水利网络
分类号: F303.1
页数: 4
页码: 471-474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漳浦县自1949年末开始大力进行水利建设四十多年来的发展情况。文章列举了该县不同地区的水利建设成果,包括西北部丘陵蓄、引灌溉区、赤岭畲族乡、湖西畲乡和鹿溪流域等地区。文章指出,通过兴建水库、渠道、堤坝、桥闸等水利设施,有效解决了该县的水旱灾害问题,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增加了有效灌溉面积,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同时,文章也介绍了该县的水资源情况,包括鹿溪流域的水资源丰富程度和水电站的建设情况。
关键词: 漳浦县 水利网络 水利建设

内容

自1949年末漳漳浦开始大力进行水利建设至今四十多年来,在全县1981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己基本形成蓄、引、提、排工程星罗棋布的水利网络。按区划可分为西北、东南两大片三个区:
  1、西北部丘陵蓄、引灌溉区:
  有绥安、盘陀、石榴、南浦、官浔、长桥、赤土、湖西、赤岭等9个乡(镇)和大南坂、石古、长桥、万安、中西、玳瑁等6个农、林、茶场。这个地区,地势较高,丘陵起伏,溪河纵横,年平均降雨量1424毫米,在十年一遇的干旱年径流量5.19亿立方米。已兴建梁山中型水库和水晶场、申内、内洞、水磨岭、桥内、东升、苦竹、弯坑、石墓等11座小(一)型水库与小(二)型水库38座以及官陂、南门、龙岭、卷潭、青溜等千亩以上引水工程21处和鹿溪大(三)型桥闸等,保灌面积15.9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11.2万亩)。
  赤岭畲族乡四面环山,坑垄繁多,赤湖溪上游贯穿全境,但由于地势较高,加上没有水利设施,“好米田”成了望天田。1958年至1980年,先后兴建蔡坑、塔坑、降坑等小(二)型水库9座,以及山围塘23座、平塘112处,增加蓄水量336万立方米,加上引用坑垄泉水,有效灌溉面积1.03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0.7万亩,占水田面积76%。乡办东坑果林场,于1980年10月在大行村兴建来麻山小(二)型水库,正常库容11.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00亩;1984年又投资3.4万元,利用水库水源,兴建自压式喷灌站1座,扩大果园喷灌面积156亩。
  湖西畲乡虽有大示溪自西向东贯穿全境,但因长期失修,溪岸崩塌,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农产低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水利建设,至1987年已建成台山、小径小(一)型水库2座和下苏、岭顶等小(二)型水库4座,以及山围塘7座,石陂9座和引水渠道8条长17公里,增加蓄水量627万立方米。1988年至1990年继续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54.2万元,投劳17.5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3万立方米,对现有小(一)、(二)型水库和塘堰进行整修加固,并配套支渠5条长10.9公里,新增灌溉面积0.15万亩、恢复灌溉面积0.54万亩,全乡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到1.7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2.7%,1990年实现万亩“吨粮田”(早、晚稻面积1.1万亩,平均亩产1004公斤)。该乡城内村,于1965年2月兴建姑嫂洞小(二)型水库,正常库容28.3万立方米,经整修加固,确保灌区水田面积700亩旱涝保收。苏溪、山后、城内、枫林等4个村,于1989年投资2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7.2万元),投劳1.4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0.15万立方米),兴建1座长70米、高2.12米的山后石陂,结束了年年修筑沙土陂的历史,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0.28万亩。村民为纪念这一千秋大业,特立石碑,文曰:“扶持农桑,垂荣百世;千秋功业,党恩铭记”。
  我县六大溪流最长的鹿溪,发源于平和县五寨乡侯门村,在我县境内长40公里,流域面积631.4平方公里,流经石榴、绥安,从旧镇入海。历史上虽有“鹿溪春涨”胜景,但也给两岸人民带来灾难。过去曾流传着“鹿溪平日枉自流,春水一涨万户愁”的民谣。为了除害兴利,1974年12月组织民工3万多人会战鹿溪,完成挖、填土石方716万立方米,将西起梅东合溪口、东至英山之间迂回曲折的旧河道长11.7公里,截弯取直,新开出一条长8.3公里、底宽120米、深2米、堤高6米的“人工河”。接着,于1976年3月,投资92万元,投劳15万工日,完成土石方31.53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03万立方米),在涂桥(史称得仙桥)处,兴建鹿溪大(三)型桥闸,全长156.5米,宽12.2米,高8米的26孔双车道石拱桥闸(实际过水24孔,每孔净宽5米,路面净宽8.6米)。控制上游流域面积479平方公里,设计洪峰流量1320立方米/秒(相应洪水位9.2米),防洪面积1.5万亩。己配套左干渠长7.2公里、右干渠长3.9公里和支渠4条长5.4公里。正常水位6.5米,闸前蓄水量50万立方米,保灌面积0.7万亩。为防洪挡潮,早在1972年2月,国家投资140万元,在鹿溪流入旧镇港的河口处,兴建旧镇大(三)型桥闸。这座宽顶堰闸孔出浆砌石拱桥,闸身长168米、路堤长1050米,除“人”字形钢板闸1孔外,平板闸32孔,设计防洪标准1947立方米/秒,除挡潮排洪外,闸前蓄水量780万立方米,受益农田面积1.02万亩。如今,鹿溪已基本改变了“溪流日浅,汛水泛滥,海潮上溯”的旧面貌,真是“方春涨满,一望平绿,山明水秀”。
  鹿溪水资源丰富,径流量:丰水年9.12亿立方米,平水年5.96亿立方米,枯水年3.62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8150千瓦。1990年冬,在石榴乡境内鹿溪水系坪水溪上,筹建水电站。据勘测可兴建总库容1020万立方米的龙头水库,利用落差446米,建1座装机容量6000千瓦的水电站,发电尾水还可灌溉盘龙、崎溪、象牙、枫林、温斗、下车等村农田面积1.5万亩。昔日狂奔怒闯的鹿溪水,现在已被人们驯服了,变水害为水利,造福于人民。
  2、东南沿海蓄、调灌溉区:
  有前亭、马坪、佛昙、赤湖、深土、旧镇、霞美、杜浔、沙西等9个乡(镇)和白竹湖、南山、下蔡、杜浔、竹屿等5个农、林、茶、盐场。这个地区处于低丘滨海台地,坡地薄,雨量较少,年平均降雨量1179毫米,十年一遇干旱年径流量2.71亿立方米,已兴建杨美、石过陂、赤兰溪、眉力、后井、祖妈林等中型水库6座与下仓、井内、大安、东平、南门岭、丰收等小(一)型水库6座和小(二)型水库24座,以及旧镇、江大(三)型桥闸与赤湖溪中型桥闸和朝阳渠等,保灌面积16.6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11.8万亩)。
  我县著名侨乡一一马坪,历史上是一个十年九旱地区,1946年发生40天春旱,全乡水田面积0.75万亩,仅蔗尾溪沿岸400多亩田地插上秧。每年夏、秋,还经常受到洪水威胁。水旱灾害频繁,民不聊生,多少人被逼奔波海外,留在家乡的,也是终年折磨度日。自五十年代以来,人民政府曾多次拔款支持该乡兴修水利,整修加固明朝兴建的大圳、二圳,新建西吴坑山塘和拦溪石陂9座。特别是1972年9月建成杨美中型水库,并配套左干渠长11.5公里,使该乡消灭农田旱灾面积0.6万亩。1987年冬至1990年春,乡政府组织群众投劳10万多工日,国家、集体、民众共投资41万元,完成土石方8万立方米,配套杨美水库马坪灌区马山、林埭、后康等支渠和田间渠系15条,总长27.6公里,新增灌溉面积0.55万亩。同年,国家又投资20万元,帮助该乡修复石过陂水库红卫干渠长9.5公里,恢复灌溉面积0.34万亩。1990年冬,马圩村群众集资5.1万元,兴建赤兰溪中型水库滚水坝引水渠长4.5公里,引水库水量0.3立方米/秒,新增灌溉面积0.15万亩。现在,全乡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初级水利化要求的第一条标准:占耕地总面积90%以上(其中保灌面积80%以上)。
  台胞祖籍地之一的赤湖镇,传说:宋时,赤湖南门外有一湖,湖水清澈,湖的周围被绿树花丛环围着,旭日东升,湖光荡漾,景色似锦,故称锦湖。但历史上赤湖水利条件较差,加上飞沙,锦湖变赤湖,当时曾流传一首民谣:“赤湖、赤湖、沙飞不见土;米桶长年空,烧火用粪枯;天灾加人祸,日子无法度”。从1958年起,赤湖人民大力开展兴修水利、植树治沙,从灯火〓至南境海岸线长18公里,营造木麻黄防护林带,建成万亩“东海绿洲”。同时,先后兴建井内、大安小(一)型水库2座以及小安、莺歌、半岭、杉仔湖小(二)型水库4座正常蓄水量547.6万立方米。1978年12月又投劳93.6万工日,国家补助18万元,在赤湖溪下游新改河道上,离出海口1.6公里处,新建赤湖溪13孔水闸,总净宽52米,安装库板15吨10台、20吨3台和手摇、电动启闭,控制流域面积170平方公里,设计减洪流量588立方米/秒。闸前正常蓄水量10万立方米,并开挖右千渠长0。8公里,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加上东城、月屿、山油等石陂,有效灌溉面积达2.52万亩。1989年冬至1990年春,该镇西潘村投资2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2万元),投劳2.9万工日,完成土石方2.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0.24万立方米),在赤湖溪中游新建1座长100米、高1.5米的石陂,配套东、西渠长6公里,新增灌溉面积0。34万亩(其中自流灌溉水田面积0.21万亩)。全镇有效灌溉面积达2.8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82.7%。
  为了解决旧镇、深土等沿海地区严重缺水问题,把西北的南溪水调往东南,1969年12月中旬动工兴建朝阳渠,投资47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55万元),投劳317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7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6万立方米),奋战一年,基本建成通水。该引水渠位于九龙江支流南溪上游,引水口设在南浦乡美林村九十九坎河道上,筑石坝高3米、顶长64.6米、顶宽2米,坝上有7孔高1.7米、宽1.2米的放水闸,进水闸1孔宽2.64米,安装10吨手摇启闭机1台,控制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渠道长37公里,主要建筑物37座,长32公里(其中石渡槽11座,长24公里),实际引水流量4立方米/秒,流经南浦乡龙桥村,在3.37公里处,跨越南溪,筑60米“U”字形薄壳钢丝网渡槽,高24.5米,流水过渡槽,再经绥安、长桥、赤土、万安等乡(镇)、场,沿途盘过7座大山、越过3条溪流,注入眉力中型水库,灌溉旧镇、深土等乡(镇)。同时,配套支渠长14公里,与桥内、苦竹、石墓等小(一)型水库连成“长藤结瓜”水网,灌溉结合发电,利用落差,分别在1.4公里、6.5公里和20公里处,开发一、二、三级水电站,总装容量700千瓦/6台。据统计:朝阳渠于1990年引入眉力水库水量达850万立方米,沿途有效灌溉面2.09万亩(不含眉力水库灌区受益面积2.5万亩),引水结合发电,全年完成发电226万千瓦时。
  1990年,沿海地区为节约用水,把发展节水型农业作为1991年开发“吨粮田”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地下“管灌”水利网。至1991年3月,国家已投资铺设输水管道经费46.5万元(不含抽水泵房等投资30万元),完成铺砌地下挤压水泥管道长1.5万米,“管灌”农田面积0.62万亩。前亭乡江口村位于滨海地区,属泥沙土壤,渗漏严重,人饮和灌溉用水困难,1990年投资万元,打机井,建水泵房,兴建自来水厂,解决0.27万人饮水问题。同年秋冬,又投资4万多元,新建一座抽水机站,安装动机1台24马力,并完成埋管长3200米,建成千亩“管灌”工程,水的利用率提高40%以上,节水型农业的发展,改变了旧的灌溉方式和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地表水供应格局,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业同乡镇企业和生活用水争水的矛盾,达到省水、节水、增产的目的。据已发展的“管灌”面积估算:即减少挖渠占地面积33亩,每年又节约用水30万立方米、节省用电1.4万千瓦时,还可增产粮食60万公斤。
  3、东南沿海半岛提、喷灌溉区:
  古雷、六鳌两大半岛,三面临海,沙荒山丘,水源奇缺,多年平均降雨量880毫米,十年一遇干旱年径流量0.15亿立方米。除古雷乡已建龙坑小(二)型水库1座外,两岛耕地总面积2.46万亩,主要依靠提取地下水,井灌和喷灌供水。
  古雷乡已兴建水井167眼,井灌面积3642亩。同时,投资41.64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6.7万元),打机井139眼,装配机电设备156台/1383马力/22千瓦,配套田间渠系长11.49公里,暗管长1.8公里和镀锌、塑料管道长17.48公里,曾经发挥喷灌面积0.48万亩。
  1978年至1984年,全县投资81.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9.7万元),投劳4.1万工日,完成土石方4.9万立方米,打机井220眼,装配机电设备205台/1773马力/98千瓦,发展喷灌面积0.88万亩。
  六鳌半岛与古雷半岛遥遥相对。从前,这个古老的沙荒岛水源奇缺,没有一丘水田。当地有句顺口溜:“六鳌女,六鳌女,养到出嫁吃不上一斗米”。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围海造田面积0.2万亩,凿建水井98眼,井灌面积828亩。国家并投资4.1万元打机井43眼,装配动力设备22台/180马力,发展井灌面积937亩。1988年还投资4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5万元),在六鳌山与祖墓山之间的山谷处,打1眼直径12厘米、深80米的大井和1眼直径10厘米、深60米的小井,并兴建2闻20多平方米的泵房和1口直径9米、深3米、容量159立方米的蓄水池,架设镀锌管至下半岛的下营、鳌中、下寮等村,日最大供水量达454吨,使9350人饮用自来水。
  1978年至1990年,沿海六鳌、古雷、沙西、杜浔、霞美、佛昙、前亭等10个乡(镇),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解决13.85万人饮水困难。
  40年来的治水实践证明,在每次社会变革中,都伴随着兴修水利的高潮,中间虽曾发生过一些失误和挫折,但广大人民对发展水利的要求仍有增无减。
  1990年冬至1991年春,我县又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高潮,每天上场劳力最高峰达4.6万人,跨霞美、杜浔两镇的东港,主港道长11.6公里。1990年第6号台风带来暴雨296毫米,最高洪水位3.1—4.7米,两岸农田受淹面积0.82万亩。灾后,两镇联合投资10万元,投劳10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4万立方米,全线疏浚东港,并改建入海挡潮排涝水闸(6孔、净宽9米)启闭设施(改木板为10吨手、电两用),保证今后在遇到24小时暴雨208毫米时,37小时内便能排完洪水。沙西乡高山、庄前村群众投资40.5万元,每天上场劳力2100多人,投劳11.2万工日,完成挖土方9.6万立方米、石方400立方米,清障西溪第一期工程长5.1公里(总长6.5公里),并加高培厚堤岸长2.5公里,使两岸农田面积
  万亩大大减轻洪涝灾害。冬春修期间,全县投资(不含劳动积累)702万元(其中省、市补助118万
  ,比1990年度同期增加19.8%;投劳260万工日,完成土石方22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7.6万立方米),比1990年度同期增加27.6%;兴修各类水利工程758处,新增灌溉面积0.74万亩,恢复灌溉面积3.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8万亩、地下暗灌面积0.62万亩、防洪治涝面积0.55万亩和解决1.6万人饮水问题。其规模、效益是近10年来最大、最好的。1991年4月2日,经全省检查评比,我县在“闽水杯”竞赛中荣获一等奖杯,省水利水电厅授予漳浦县“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光荣称号。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章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