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三资”与“三来一补”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05
颗粒名称: 漳浦“三资”与“三来一补”企业
分类号: F276
页数: 3
页码: 469-47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漳浦县的“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的发展情况。文章指出,漳浦县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利用外资不断增长,至1990年底,“三资”企业总产值超亿元,出口值达1301万美元,“三资”企业工业产值已占全县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三分之一强,成为该县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详细介绍了“三资”企业的数量、投资总额、协议外资额、已到资情况、经营项目和安排就业等方面的情况,并把“三资”企业的发展过程分为开端、起步和突破三个阶段。同时,文章也介绍了“三来一补”企业的发展情况,至1990年底,该县共有11家“三来一补”企业。
关键词: 漳浦县 对外开放 三资企业

内容

漳浦是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闽南厦漳泉经济开放区首批开放县份之一。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县利用外资也不断增长,1990年仍保持着好势头。至1990年底,“三资”(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总产值超亿元,出口值达1301万美元,“三资”企业工业产值已占全县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三分之一强,成为我县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三资”企业
  至1990年底,全县共批准兴办“三资”企业21家(有台资企业13家),其中,独资企业4家,中外合作企业4家,投资总额1724.5万美元,协议外资额1104.6万美元,已到资(即实际利用外资)1061万美元。这21家“三资”企业中,经营对虾育苗、水产养殖、加工、饲料等项目的有8家,经营针织服装、床上用品、包装、帐篷等4家,雨伞及雨伞配件3家,石制品1家,家具1家,农产品加工1家,畜牧养猪1家。已正式投产17家,形成“一条虾、一件衣、一把伞、一块石”四大主体行业,安排城乡劳力2500多人。
  我县利用外资总的情况是:起步晚,时间短,但进展快,步子大,势头喜人,前景广阔。“三资”企业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开端、起步、突破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端(1985~1987年)
  这三年共批准引进兴办“三资”企业2家,一家是中外合资企业“菲浦塑料编织厂”,一家是中外合资企业“浦港家俱有限公司”,合计总投资23万美元,协议外资额12.5万美元。由于种种原因,菲浦塑料编织厂未能及时投产,直到1990年2月,外方将股权转让给台胞,并再增资,于1990年7月正式投产。
  第二阶段:起步(1988年)
  由于我国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各项优惠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一国两制”的构思深入人心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接受;加上台湾工资暴涨,台币升值,出口竞争力下降,许多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纷纷找出路,转移投资。我县充分利用劳力多,素质好,工资低廉,资源丰富的优势,广泛开展招商工作,积极引地外资、台资。这一年共批准引进兴办“三资”企业4家,其中独资企业2家,中外合作企业2家,总投资252万美元,协议外资额160.6万美元,增长幅度很大。这4家是:“浦台水产开发有限公司”,经营水产养殖。“黄金畜牧有限公司”,经营养猪生产。“宝利塑料有限公司”,经营塑料米生产。“台裕水产开发有限公司”,经营草虾育苗。除黄金畜牧有限公司因动物检疫事项尚未理顺而未投产外,其余三家均先后正式投产。利用外资工作迈进了可喜的一步。
  第三阶段:突破(1989~1990)
  我县放养对虾4万多亩,居南方各省(县为单位)之首。又以我县广阔肥沃的近海滩涂资源,深受外商、台商的青睐。于是,对虾养殖、加工、饲料、育苗的配套项目应运而生,劳力、资源等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本县坚持“三抓”、“三为主”的方针,即坚持软硬环境建设一起抓,以软为主;台、港、侨、外一起抓,以台为主;大、中、小项目一起抓,以小为主,以小引大,逐步发展的方针,引进外资、台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居全市前茅。1989年共批准引进兴办“三资”企业7家,其中独资企业5家,总投资827万美元,协议外资额530万美元。这7家“三资”企业是:“统一饲料有限公司”,经营对虾饲料。“承茂水产开发有限公司”,经营珍贵鱼及鱼苗养殖。“德浦石制品有限公司”,经营加工制刻墓石、石碑等。“三兴制衣有限公司”,经营针织服装。“华兴雨伞有限公司”(由来料加工企业发展为合资企业),经营雨伞加工生产。
  由于县委、县政府领导重视、关怀,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发挥了对外开放的整体功能,并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措施,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促进企业正常健康发展,因而增强了对外开放吸引力。1990年引进外资、台资仍保持着好势头。1990年共批准引进兴办“三资”企业9家,其中独资企业6家,中外合资企业2家,中外合作企业1家,总投资622.5万美元,协议外资额401.5万美元。这9家“三资”企业是:“福茂水产开发公司”,经营草虾、日本斑节虾育苗。“金兰纺织制品有限公司”,经营寝具、床上用品。“全丰农产开发有限公司”,经营农产品淹制加工。“台荣野营用品实业有限公司”,经营旅游野营帐篷、包袋、服装等。“绥兴洋伞有限公司”,经营雨伞加工生产、服装等。“华大水产开发有限公司”,经营水产品加工。“樟柏洋伞有限公司”,经营生产雨伞棒及配件等。“菲浦塑料编织有限公司”,经营编织袋生产。
  二、“三来一补”企业
  “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是引进外资的一种初级形式。根据各地的经验,利用外资一般都有是从引进“三来一补”项目开始,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我县也不例外。
  我县1980年就开始有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引进串珠圈项目。1990年底发展到11家“三来一补”企业,并由城镇延伸到乡镇。有:雨伞加工6家,针织毛衣片、成衣加工3家,家具加工1家,竹香脚加工1家。年工缴费收入由1980年的1.14万美元,至1990年增为45万美元。1980年安排城乡劳力400人,1990年猛增至3000人。漳浦形成初具规模的“雨伞城”。
  “三来一补”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1984年。5年中只有一家企业,主要是加工串珠圈,至1984年才增添雨伞加工项目。1984年底,利用厂房400平方米,就业人员400人。
  第二阶段:1985~1987年。“三来一补”企业发展到4家,加工项目有:雨伞、服装、针织毛衣片、家具。1987年利用厂房8100平方米,就业人员1500人。
  第三阶段:1980~1989年,是发展较快的阶段,尤其是雨伞加工,雨伞配件加工、针织毛衣片及成衣加工发展更快。“三来一补”企业至1990年有11家,利用厂房21763平方米,就业人员达3000人。
  实践证明,引进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利于发展企业结构,带动其他企事业发展,繁荣城乡经济,有利于促进社会安定,有利于提高国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是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志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