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县优良树种的引进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693
颗粒名称: 漳浦县优良树种的引进推广
分类号: S79
页数: 2
页码: 445-44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在民国时期开始引进优良树种,主要有澳洲白皮桉、柠檬桉和缅甸合欢。解放后,漳浦县成立林业苗圃,主要培育马尾松、木麻黄等树种,并引进湿地松种子进行造林。这些树种的引进和繁育为漳浦县的林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漳浦县 树种 优良树种

内容

引进优良树种对造林成果影响极大。漳浦县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开始有县苗圃和县农场之设(同在县城北门油车村附近),翌年,省农林总场在漳浦开设大南坂农场,那时,开始引进优良树种,主要是澳洲白皮桉、柠檬桉和缅甸合欢。白皮桉育苗用于荒山造林,合欢用于公路两旁植树,柠檬桉也有造林。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日,翌年,厦门沦陷,闽南公路破坏,机器内迁,大南坂农场的重要机具仪器也内迁,干部他调,只留少数工人自己维持,土地大部抛荒,四年后才与原县农场合并改办县中心农场,实行场工包产包值责任制,无繁育推广树苗任务。县苗圃每月经费仅120元,设主任一人,雇农夫4名,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只培育尾林杉4千余株,油桐、赤樟、相思、苦楝、龙眼、合欢、白皮桉、木麻黄等共20余万株,供公有造林而已。后县苗圃划拨给司法处看守所作犯人农场;抗战结束后改作农业实验推广所,均无繁育推广树苗。
  漳浦解放后,于1952年成立林业苗圃。初附设于县农场(址在大南坂),8月中旬从农场分出,移设于北门外油车村附近(解放前苗圃),苗圃面积60亩,后加拨良田30亩。当年秋季采相思子2499公斤,在苗圃播种414斤,发动群众合作播种26.99亩(用种子567斤),共育成苗木6万株。相思为福建和台湾古老树种,适应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在漳浦生长迅速。
  1953年,培育的树苗大部份是马尾松,是本县古老的树种,土名“松柏”,松科,高可达40米,适应性强,尤适宜于温暖气候和酸性土壤,繁殖容易,寿命长,生长迅速,产量高,是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也是水土保持的良好树种之一。利用价值高,可供建筑、枕木、矿柱、造纸、薪炭等用。树干可采松脂,针叶可提制挥发油。1953年,本县又发动群众采集马尾松种子,收购2840斤,在县苗圃培育。1974年大力发展马尾松生产,又从美国引进种子在中西林场培育推广。
  1954年4月,本县为改变苗木长途运输局面,建立县苗圃西潘分圃,址在赤湖西潘麒麟山岩仔口,面积35.87亩。所育树苗以木麻黄为主,这时期为整治沿海风沙,成立赤湖防护林站,开始以木麻黄在赤湖一带沙荒造林。木麻黄亦称驳骨松,是木麻黄科常绿乔木,为强阳性树种,生长迅速,高可达20米,耐贫瘠、耐潮湿、耐干旱、耐盐咸,在其它树木不能生长和生长不良的沙地上生长良好,主根较深,侧根发达,抗风力强,不怕沙埋。赤湖镇1954年种的木麻黄虽然被沙埋入2~3公尺深,由于生长迅速,每天猛风飞沙吹打侵击,只要树苗粗壮,不为风沙所埋没,成活率达65%,埋入沙中的树干和支条还能生长许多不定根以吸收水分和养料,并增强抗风能力。一经成活,便迅速茂盛,所以昔日赤湖、六鳌、古雷、霞美、杜浔、佛昙、前亭等沿海沙漠地带在以木麻黄造林后便成为一片绿洲,治沙荒、保水土、解决柴火,效益非浅。
  木麻黄原产澳洲,民国二十三年虽已引进本县,因停止繁育,不久即告断种,解放后才从广东再引进。1956年5月,县苗圃扩圃12.85亩,更大规模地育苗供给全县各地造林。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以公社力量搞绿化,林木种苗由公社自采、自育,林由公社自造,县苗圃改为农业科学研究所。
  据1972年8月福建省林业科技站编的《中西林场大面积杉林快速生长经验》说:杉木最适宜的气候环境是北纬22°21′~32°30′之间,年降雨量在1300毫米以上,分布均匀,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年平均温度16℃~19℃,绝对低温约在9℃以内,风力微弱。这就是本省杉木主产区在闽北的原因。闽南是杉木的边缘产区,漳浦位于北纬23°42′~24°18′之间,具有亚热带气候,夏季多暴雨,冬春干旱,年平均温度20.5℃,绝对高温39℃,日照长,温度高,土壤干燥,杉木生长不良。唯中西林场位于县的西北部,土壤厚达一米以上,腐蚀质含量丰富,特别是洼地、山麓和阴坡,空气湿度大,而且避风,小气候条件好,土壤湿润、肥沃、疏松,适于杉木生长。虽同是中西林场,在阳光直射的阳坡、山脊,土壤干燥瘠薄,则不宜植杉。据此经验,漳浦大部份地方不宣植杉,1958年不顾自然条件到处植杉,效果不好。以后吸取教训,各处造林所采用的树种都因地制宜。
  六十年代,漳浦县开始引进适宜于本县沙荒地带造林而又经济价值甚高的新树种。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至七十年代末期才大规模推广。
  先是,1964年10月在县城东郊九华里处新亭村附近原商业局畜牧场150亩耕地恢复林业苗圃,这时,从舟山群岛引进原产美洲东南海岸的湿地松。这是一种松科常绿乔木,高可达36米,树干通直,材质较松软,耐朽力强,可做建筑、桥梁、枕木等用材,也是优良的产脂树种,产脂量高,脂质好,能加工成特级和优级松香和松节油。至七十年代末,中西林场引进湿地松种子在顶巷工区作实生苗造林,使经过“文化大革命”浩劫的山林迅速恢复繁茂。
  下蔡防护林场是1960年3月接收工业局下蔡农场改办而成,“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0年,林场解散,土地划分给杜浔、霞美二公社,全场9096亩防护林被砍伐6348亩。1975年7月恢复林场,着手重新营造新林,引进湿地松和窿缘桉种子育苗。湿地松在本县落户以后,实践证明,它是沙荒迹地二代更新的良好树种。窿缘桉即“粗皮细叶桉”,桃金娘科乔木,也是热带、亚热带速生树种,可作细工木料。根部有营养瘤,萌芽力强,具有耐干旱贫瘦水湿的特性。1977年3月,下蔡林场在下蔡工区后寮中片水沟边一号班种植43亩,1981年抽样检查,平均胸径7.6公分,高5.9米,幼龄阶段生长不足速生生产的要求,该场也选择为在二、三代沙滩地的更新树种。至1982年已营造窿缘桉纯林1481亩、窿缘桉与木麻黄混交林1295亩。实践证明,混交林比纯林生长好。
  本县引进树种中,经济价格较高的有黑荆,黑荆是世界著名的速生高产优质鞣科树种,1956年从海南岛引进大南坂农场,但至八十年代才大面积推广。黑荆栲胶用途广泛,工业上可制造鞣革、胶合板及人造板等材料的胶粘剂、并用于石油钻探、锅炉水处理、金属防腐、矿石浮选等;农业上用于促进种子发芽、抑制植物病毒等;在环境保护、医药卫生、化工分析等方面也广泛应用。本县具有发展黑荆林的自然条件,政府大力推广,1988年12月建立黑荆林场,址在石榴乡白灰洋,经营范围石榴、盘陀、南浦三乡,造黑荆林3.5万亩。
  又柠檬桉虽在三十年代已引入本县,而大量推广却在建国以后,1988年统计,全县现存柠檬桉林近2万亩。这是一种桃金娘科常绿大乔木,叶发强烈的柠檬桉香气,可提芳香油以制香水。
  建国以来,引进本县的优良树种还有适应性强、原产澳洲的速生树种马尖相思、绢毛相思、南洋杉等,既有经济价值,又可美化环境。
  县人民政府为充分发挥本县气候优势,决定扩大林业苗圃,以便更大规模做好南亚热带树种的引进、繁育、示范、推广工作,于1984年8月成立南亚热带树木繁育场,亦即县苗圃马口分圃,征用原长桥公社顶埔农场全部耕地及溪坂大队山地2937亩。几年来繁育大量苗木,供自行造林和各处需要。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大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