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西与宜兰“三王公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681
颗粒名称: 湖西与宜兰“三王公庙”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2
页码: 393-394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三王公庙"起源于南宋时期,是湖西坑仔尾的三个首领结为兄弟并英勇抗元的故事。后来在台湾宜兰县二结镇得到供奉,并成为当地人民的精神依托。三王公庙在台湾光复后得到了重建和兴盛,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朝拜。
关键词: 漳浦县 三王公庙 名胜古迹

内容

《台湾道庙考》对“三王公庙”来历用“镇兰阳之二结,灵传漳浦”一句话概括,具体不详。
  1986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台湾宜兰县二结镇“镇安庙管委会”举办庆祝“古公三王”渡台二百周年纪念活动。庙会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翌年,“镇安庙管委会”委托香港中国旅行社查询三王公故居——金浦湖西坑三王公庙。香港中国旅行社又委托厦门旅游部门多方查寻。
  1988年十一月半,“镇安庙管委会”理事长高志煌先生在漳浦县旅游部门负责人陪同下前往畲乡湖西坑仔尾三王公庙。高先生见到乡民纷纷到三王公庙朝拜,一问,原来当天是三王公的寿诞。“台湾各地三王公庙也是今天举办庆诞活动。”高先生赞叹道:“三王忠魂虽分两地,二百春秋同天庆诞。”
  “三王公”故事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少帝赵昰在元军追击下,由张世杰、陈宜中等文武大臣保驾,从福州撤经泉州下广东,兵将也分水陆两路南撤。
  传说,当时有一股宋军撤到漳浦,隐蔽在丛山密林中的湖西坑。首领三人结为金兰兄弟,大哥柳信,原是个儒生,精于医道,在山区采制草药,常为乡民治病。二哥叶诚,原是江湖侠客,武艺高强,而且通晓“堪舆”地理之术,常帮山民寻泉打井,分金点穴。三弟英勇,长得虎背熊腰,武艺超群,能挽强弓,有百步穿杨的本领,常入丛山射豹狼,杀虎豹,保护山区人畜安全。柳、叶、英三人虽居山乡不久,但很快与乡民建立深厚感情。
  景炎三年(1278年)少帝赵昰在广东碙州溺海病亡,弟赵昺继皇位,改年号祥兴元年。这时元朝统治者发生宫廷内讧,南下元军有的北撤参加争权斗争,留下的只能按兵固守。隐蔽各地的护宋义军乘机纷纷集结,进行反攻。诸如浦西豪民。云霄与诏安交界处白叶洞的陈吊眼、长泰陈桂龙等等,都高举抗元义旗。在湖西坑仔尾的柳、叶、英三将也整顿旧部,响应崖山少帝小朝廷号召,东山再起。这时,宋军连打胜仗,本来已从汀州退到漳州的文天祥义师,过漳浦,在梁山下汤坑明王庙收集万余散兵,直下潮州,攻克梅州(今梅县),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可惜柳、叶、英三将以偏僻的湖西为根据地,消息不灵,不知道文天祥在汤坑收集散兵的事,还是孤军苦斗。不久,元统治者平息夺权斗争,大军继续南下,宋朝义军被各个击破。文天祥在江西战败,退至广东海丰,在五坡岭被元军俘虏。样兴二年(1279年)宋少帝最后在崖山败亡。这时柳、叶、英三将还在湖西坚持抗元斗争。终因寡不敌众,全军溃败,三将壮烈牺牲。
  湖西乡民痛悼三将,将他们尸体埋葬在坑仔尾狮球山后,前来祭祀的群众络绎不绝,后来在墓前盖了一座小庙,供奉三将塑像,尊称“三王公”,香火旺盛。
  庙宇几经重修,乡民对“三王公”生前英勇和死后为神能保土安民的传说更加传播。现在庙中尚保存一只高0.46米,长0.53米的青石香炉,炉正面镌凿“天启元年秋信士陈应禧香炉祈望子孙昌盛”等字,还有乾隆年间谢神匾额数通。
  三王公渡台“定居”经过
  到了明朝,由于海盗和倭寇猖獗,沿海地区不少居民陆续迁入长坑(雅名长卿,今赤岭乡)、营塘(雅名官塘,今湖西乡)山区腹地,继蓝姓畲族之后,又先后迁入黄、赵、廖、陈、吴、纪等姓,而所有各姓居民都把“三王公”作为他们乡里的保护神,虔诚供奉朝拜。
  清初统一台湾,闽粤尤其是闽南各地人民渡海去台形成高潮。渡台的新客按习俗与信仰,把家乡最崇拜的神佛偶像或香灰、符牌、随身带到台湾,奉为护家神祗。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湖西坑仔尾有一位名叫廖地的乡民,决定去台湾谋生。廖廖地的母亲到三王公庙求得三王宝像一尊,让儿子随身带去,以求平安。廖地到台湾后,正值漳浦人吴沙开始招集劳力,进入北部“番地”蛤仔难大规模垦殖之时,廖地即入垦蛤仔难(即葛玛兰,今宜兰县)后定居于二结(当时名“二围”)。
  二百年前的宜兰(蛤仔难)密林盖野,荆棘丛生,人烟稀少,野兽成群,而且缺医少药,垦拓者生命受到环境威胁。廖地把从故乡带去的三王宝像奉为护家神明。邻居垦民每听他讲述“三王”故事,虔诚尊崇。当时,垦民与大自然作斗争,没有官府保护,以宗教信仰为精神支柱,奉“三王公”为护土保家尊神,后来合资为三王公建庙,称为“镇安庙”,香火缭绕。
  清末日本占领台湾,二结三王公庙更成为当地人民缅怀祖国故乡的精神依托,世代相传,“三王公”发源地在金浦。当我国进入民国初期,日本人在二结建糖厂,宜兰铁路铺设后,又在二结设火车站。三王公庙成为远近前来朝拜和旅游的胜地,促进了二结经济的发展,二结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三王公庙的昌盛。1927年(民国十六年)三王公庙开始鼎建,三年后告竣。新庙二进,美轮美奂,富丽堂皇,庙门上悬挂着“镇安庙”匾额。在画梁雕栋的大殿上,供奉着三尊“古公三王”。大殿右边供奉着廖地塑像,以纪念这位拓荒先人“请”古公三王来台保境安民的功绩。
  台湾光复后,战时经济凋敝的情况彻底改变,社会日趋繁荣,二结镇安庙每年的香客、游客数十万多人次。“庙管会”兴办不少公益慈善事业:购地建设群众活动中心,村里功能集会所、农村托儿所,兴建康乐台及600平方米的停车场,还举办二结区域内子弟升学奖学金及冬令救济等各种社会福利设施。现在,正筹建后殿及一座150平方米的四层综合大楼,兼为办公厅、文物馆、图书馆、旅客、香客住房及群众活动场所,并整建庭园景物,其作为观光旅游胜地将更繁盛。
  三王公庙遍布全台
  二百年来,“古公三王”的英雄史迹及一些神话故事在台湾各地广为流传,台胞无限敬仰,各地纷纷筹建三王公庙。新庙都到二结镇安庙求宝像,“请”入新庙“开光”。
  新建的三王公庙有:台北市的双园市、板桥市、桃园县的大园乡、中和市、新庄市和花莲县的花莲市等二十多座。
  漳浦湖西畲族乡坑仔尾狮球山三王公庙也在准备扩建,使分处两地的三王及其众多崇拜者更便于常来常往。这种魂系海峡两岸的爱国爱乡行动,不论从神的观念上和人的感情上,都能促进两地的关系,使根更深,叶更茂。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高聿占
责任者
胡清南
责任者
奚秀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