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姓源流说到漳浦王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678
颗粒名称: 从王姓源流说到漳浦王姓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页码: 388-390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王姓的起源和在中国的传播,以及闽王三兄弟之裔在福建和台湾的繁衍情况。同时,还介绍了漳浦王姓的“衡山”世系,以及该姓氏在漳浦的分布情况。
关键词: 漳浦县 王姓 世系

内容

一、王姓源自周太子,望出琅玡
  “王”这一姓氏的由来有一段故事:周灵王廿二年(公元前550年)冬十月,谷河、洛河二水猛涨,周灵王恐怕危及王宫,要召工堵河,他的太子名晋,谏说不可,周灵王不听,并将太子废为庶人。太子年十七,已生一子,名敬宗。而太子因被黜而出游,归来后便死去,周灵王因此十分哀伤,日夜思念。一日有人来向他说:见到太子在侯氏山巅,骑白鹤吹笙,吩咐转报父王:“好谢天子,我从古仙人浮丘公学仙,住嵩山甚乐,不必怀念。”灵王相信太子归仙之说,至周灵王廿七年,灵王临终,梦见太子驾鹤来迎,留下遗嘱:“长子迎我归仙,我去了,王位可让次子贵宗继承。”从此,晋的弟弟登上周朝王位,而人们对本来应继承王位的敬宗一家都尊称为“王家”。及至周王室衰微,敬宗为了避乱,就改姬姓为王姓,使子孙知道自己是王族遗胤。
  王敬宗传到第十一世王错,任战国时期的魏国丞相,而后来他的孙子王谕任齐国大将军,曾孙王息任齐国司寇,王姓便在山东繁衍成为望族。琅玡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玡台西北,是春秋时代古邑,秦朝置琅玡郡。王姓第十六世王元被后代立为琅玡开基始祖,是由于其孙、第十八世的王翦是为秦朝统一六国,使中国结束七雄割据局面的历史名将。
  而南方王姓祠堂多以“三槐堂”为堂号,那又有一则故事:据《宋史·王旦传》:王且的父亲王佑,是五代时的名士,平素行善事,积了许多“阴德”。王佑为勉励子孙立志求进,以槐树象征渊博的学问和崇高的地位,便在庭除中手植三株槐树,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来他的次子王且在宋真宗时拜相,人们就称其家族为“三槐王氏”。王且生三子,长子王雍为国子博士,次子王冲,为左赞善大夫,三子王素,仁宗时任工部尚书。苏轼《三槐堂铭》赞道:“王氏之福,盖未艾也。”由于“三槐王氏”的盛名及“三槐”的良义,许多不是王且派下的王姓祠堂也以“三槐堂”命名。
  二、闽王三兄弟之裔
  福建王姓大部份尊闽王王审知的父亲王凭为入闽始祖,台湾也是这样,因为台湾王姓大部份是从福建传入的。
  王凭是周灵王太子晋的三十八世孙。他的祖先从太原迁居琅玡,传至王哗为三十五世,唐朝任河南光州固始县令,从此为固始人。王晔的曾孙王凭生三子,长子王潮(即王审潮),任固始县佐。时当唐末乾符年间,黄巢造反,天下群雄并起,寿州人王绪率领一支起义军攻占光州,唐朝只得任命他为光州刺史,原任固始县佐的王潮被王绪用为军正。当时王绪的上司是起义占据蔡州(汝南)被唐朝任命为奉国军节度使的秦宗权。秦宗权以军力压迫王绪,向他强派大量军费,王绪穷于应付,只得率众逃离光州。王潮及其二弟审郢、三弟审知带着老母随军南下。这支军队经南康入汀州,至漳州时,由于王绪的残暴本性,虐待甚至滥杀士兵,军心涣散,这时为减轻行军的赘累,下令抛弃随军女眷,如发现军中仍有女眷杀无赦。当时王潮为王绪的前锋将,兄弟三人总不愿舍弃老母,因此王潮发动兵变,将王绪囚禁,王绪忧愤而死。众兵将拥王潮为首领,王潮率众占领泉、漳二州,被唐朝任命为威武军节度使。后王潮进军福州,于乾宁三年(896年)被唐朝任命为福建节度使。翌年十月,王潮病重,嘱由三弟王审知接替其位,不久逝世,葬在惠安县南平康里盘龙山左。子延虹、延望(据《旧五代史》载,潮生四子:延兴、延虹、延丰、延休)。
  王潮的二弟王审郢于兄升任福建节度使时任泉州刺史,乾宁四年唐朝加授为威武军节度使,卒于天佑元年(904年),葬在泉州城东之凤山。子延彬、延祯、延美、延武。
  王潮三弟审知,继大兄任福建节度使,元复元年(901年),唐朝封他为琅玡王。唐亡,朱温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封王审知为闽王。梁亡,李存勋称帝,是为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庄宗加审知“扶王匡国翼佐功臣”称号,至同光三年病逝。子延翰、延钧、延曦、延政先后称帝,至天德三年(945年,即后晋开运二年、南唐保大三年)为南唐所并。
  闽国的最后一个皇帝延政,建都建州(今建瓯),降于南唐后,受封为皤阳王,被迁往金陵(南京),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封给太师之衔,听他自便回福建,住漳州。
  延政生四子:继成、继勋、继重、继昌。
  三、漳浦王姓的“衡山”世系
  漳浦王姓始祖为延政的第四子继昌派下(《秦溪王氏族谱》据漳州《王氏族谱》载,漳浦王氏为继成派下),继昌是周朝太子晋以下的第四十一世。传到第五十三世元吉开基漳浦赤湖前王村,雅称“前衡”,分衍“后衡”,后均写作“前雄”“后雄”,因为漳浦沿海口腔“衡”与“雄”同音,而“雄”较为常用之故。至于“后雄”后来缘何成为原居“吉春村”的谢姓聚居地,在谈谢姓源流的专文里已详述。
  现在除赤湖附近的“雄厝”和后蔡王姓即是原来的“前衡”王姓遗胤外,漳浦众多聚族而居的王氏皆是从官浔乡康庄横口村分衍,这是由于后来“前衡”有人移居横口,传衍成大宗巨族之故,横口也就雅称为“衡山”。原来世居横口的沈姓逐渐式微,有的迁居他处,有的因过继等等关系,融入王姓。横口王姓不但传衍了附近的生炉、西边、横口墟、店街等自然村,还分衍于秦溪、盘陀等处,成为漳浦大姓之一。
  谢、王、沈聚居地的变化,使人惊叹“人间正道是沧桑”。
  按横口王姓族谱记载,早先在“前衡”(即雄厝)立有祖祠,分衍横口后各房又都建立祠堂。漳浦王姓世系如下:
  一世元吉生二子:长淑真、次淑棋。
  二世淑真生三子:长腾佑、次腾文、三腾安。
  二世淑棋生二子:长德麟、次德仁。
  三世德麟生三子:长惠应、次惠添、三惠和。
  三世德仁生二子:长惠存、次惠赐。
  三世德麟与横口沈氏结良缘,下一世的惠应、惠添、惠和便在横口传下众多后裔。
  四世惠应生六子:长浚海、次浚寿、三浚明、四俊玉、五浚重、六浚赞。祖祠“燕翼堂”在横口城内,大门前有一对石狮,此房为“谟房”。后裔分衍于附近的春建村新庙社、漳浦县城王厝内、旧镇秦溪、绥安镇之英山、盘陀乡的官陂、赤岭乡的山坪、坪林、龙海县东泗乡的下溪坂巷口、漳州市区等地。
  四世惠添为“良房”,在横口城内有大宗祠、二宗祠,子孙出衍于附近的生炉、西边、山边等村。
  四世惠和为“肃房”,分衍于绥安镇桥内村。
  横口村在明代出了几个人物:
  惠添派下第八世王会,嘉靖年间以选贡任太湖教谕,嘉靖十三年(1534年)赴应天乡试中了举人后回原任,后升任国子监学录,转任通州知州、云南曲靖府同知等职。他的孙子(第十世)志逵、志远、志道同胞三兄弟“三凤齐鸣”:
  志逵,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举人,任浙江嵊县知县、绍兴通判、云南白盐井提举等职。
  志远,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任澧州、晋州知州、户部员外郎、南京礼部郎中、湖南省参政分守长沙、宝庆、湖南按察使、四川、江西、河南、广西等省布政使,卒于任上,追赠太常寺卿。
  志道,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历官丹阳知县、礼科及兵科给事中、太常寺及大理寺少、左副都御史等职。
  王姓在全国为十大姓之一,在台湾为第六大姓,但属于漳浦祖籍的则于文献无考。
  现王姓在漳浦也是大姓。自抗战胜利至解放,赴台任职的人数甚多,后裔人才辈出。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珠山
责任者
王雍
相关人物
王审知
相关人物
王凭
相关人物
王晔
相关人物
王潮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