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蓝姓都源于漳浦“种玉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674
颗粒名称: 台湾蓝姓都源于漳浦“种玉堂”
分类号: K810.2
页数: 5
页码: 379-38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蓝姓的起源和漳浦蓝姓畲族世系。蓝姓源于炎帝世系,并以蓝明德为第一世,历经多代传承,最终在明清两朝在漳浦开花。漳浦蓝姓畲族世系以蓝炯为第一世祖,其长子蓝琛为第二世祖,第三世祖蓝元晦生三子,其中长子庆福为漳浦蓝姓始祖。漳浦蓝姓畲族在明清时期分衍至多个地方,包括长卿、隆教、大埔河廖等地。
关键词: 漳浦县 蓝姓 种玉堂

内容

一、蓝姓为炎帝后裔
  蓝姓属于炎帝世系。炎帝是上古姜姓部族的首领,为“三皇”之一的神农氏之子,“五帝”之一(一说炎帝即神农氏),原居姜水流域,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建都于涿麓(今北京附近)。“神农”之说标志着我国从渔猎时代开始走向农业社会。炎帝曾联合轩辕打败蚩尤,但他后来政事不修,引起本来尊他为盟主的各部落对他背叛,“有熊”部落首领轩辕起兵战败炎帝于阪泉(在涿鹿西南),得到各部首领的拥护,尊称为“黄帝”。炎帝归服于黄帝,仍然有他的领地,传到第十世榆罔,赐给儿子昌奇绣蓝一枝,“封”于河南汝南郡,乃以“蓝”为姓。
  蓝姓的祖先世系是现在称为畲族的祖先世系,炎帝亦即高辛氏,又称帝喾,传到首先以蓝为姓的火旺公昌奇是第十一世,领地在河南汝南,发展到山东、江苏、淮河一带。福鼎蓝姓畲族世代秘传的畲族《历代迁居始末记》说:“帝喾高辛氏初都陈(河南陈州),迁曲阜,传十一世榆罔公,迁空桑涿鹿(北京附近),封子昌奇为蓝夷,一世祖汝南郡火旺公……一百零八世祖明德公为扬州节度使……。”全国许多蓝姓畲族的谱序也都这么写:“蓝姓始自帝榆罔,以植蓝瑞赐子姓,封郡汝南为受命。”漳浦蓝姓畲族族谱与闽东、浙江各地蓝姓畲族族谱对源流的记载完全相同。
  至唐朝天授元年(690年),蓝昌奇的后裔蓝明德被起用为扬州节度使,生子蓝采和。采和于开元元年(713年)中进士,任左补阙、谏议大夫。当时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对外戚过份信任,蓝采和进行忠谏,得罪了权臣杨国忠,辞官出朝,隐居山林,修仙学道,隔很久才在街市上出现一次,由于行踪神秘,衣着、行动不同凡俗,后来成为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以蓝明德为第一世的蓝姓世系,二世采和。三世仁。四世元隆。五世棣。六世成,于唐文宗开盛四年居江南,教北方人种棉作絮。七世仁,于唐僖宗乾符三年遇黄巢之乱,鸠众建寨自固。八世宗训,于朱温称帝(后梁)时迁居濠州定远县东山洞(在今安徽),安锄乐业。九世昭。十世俊。十一世备。十二世明。经历五代至北宋。以下为漳浦蓝姓畲族这一系的世系:蓝明德传到十三世章,已是宋徽宗受逼于金兵之时。十四世万福,避金兵迁居句容(在江苏西南部,长江南岸)。十五世吉甫,生于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卒于端宗景炎元年,亦即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吉甫死时,已是元军占领南宋京城杭州,宋端宗在福州称帝之时,十六世常新迁居福建,居住侯官,从此属于元朝之民。十七世万一郎、万二郎、万三郎、万四郎、万五郎。十八世熙一郎、熙二郎、熙三郎。十九世和一郎、和二郎、和三郎。二十世太一郎生七子,一至六子失散。廿一世七郎名炯,号文明,迁居建宁府,后仕元,提举江西学政,生子琛(廿二世)。琛任抚州府临川县尹,生三子:元晦(廷瑞)、仲晦(石泉)、季晦(清甫)。在元亡明兴之际,蓝琛与其长子元晦迁居漳州府漳浦县前亭岭高岑下尾,该地遂名“蓝厝井”。次子仲晦则己在元末入闽,任福建行省都事,明军克闽时,隐居元涉寺,后定居于省城西门外侯官县界内草市头(今福州市郊,为畲族村)。三子季晦居兴化城外,现属莆田。
  二、明清两朝蓝姓在漳浦“开花”
  漳浦蓝姓以元朝遗臣蓝炯(文明)为一世祖,其长子蓝琛为二世祖,从江西迁居漳浦前亭下尾的蓝琛之长子蓝元晦为三世祖。元晦夫妇合葬前亭蕉坑岭下园埔里,坐子向午实癸丁兼子午,以形势如鹅头峙江,称为“鹅穴”。
  三世元晦生三子:
  长子庆福(四世),于明初洪武年间分居苌坑(读如“张坑”,雅称长卿,即今赤岭畲族乡),为漳浦蓝姓始祖。卒于永乐二年,与妻杨氏合葬前亭岭鹅头山尾,地形似虾,称为“虾穴”。
  次
  子庆禄(四世),自前亭下尾迁居镇海卫之蓝教(隆教),为龙海蓝姓始祖,为畲族村,属港尾乡。
  三子庆寿,自前亭下尾迁居广东大埔河廖,现为畲族村。
  分衍长卿(赤岭畲族乡)的长房庆福公(祖祠种玉堂,为其后裔于明朝嘉靖年间所首建),其派下:
  庆福公生三子,为第五世:
  长房蔓公,生三子(六世):长子传衍石步溪、枫仔林;次子分衍暗厝、庵还;三子分衍竹仔林、山尾顶。
  次房渐公,生二子(六世):长子敬宗,分衍溪墘、霞尾林、过桥;次子若宗,分衍埔顶、花蓝、南坑、白鹤、小寺。
  三房蕃公,生三男二女(六世)都以“才”为名,其中二才和四才为女子;长子大才(大才长子分衍南山,次子分衍桥内,三子分衍胪塔);次子三才(三才之长子元通生崇泽、崇漳,次子元盛,三子元兴,居后山尾);三子五才,过继给二房蓝渐,出外谋生,后回乡自立为四房,居东山后(五才生三子,长子分衍下月屿、大墘、竹树,次子分衍石狮、科仔岭,三子衍下月屿、东山后、石椅)。
  八世崇泽,元通长子,生五子(九世):长子伯清分居庵头,次子伯和分居东边,三子伯温分居松树下,四子伯珍移居晋江河市,五子伯进分衍京野、尾溪、尾内。
  八世崇彰,元通次子,分居平和庵后湖。
  九世伯珍。
  十世志通、志钟,伯珍之子,移居南靖县清宁里织缎山脚埔尾林,后移居泮池(今属平和县),其后裔也有移居漳浦京野。
  长卿蓝姓向湖西分衍。现湖西畲族乡之蓝姓部分为提督蓝廷珍之后裔。廷珍于清雍正年间在“顶湖西”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宅院,以一百多间“护厝”圈绕如城,称为新城,聚族而居,中有“日接楼”。后来蓝姓在湖西新城、顶云繁衍。至清末民初,往南洋谋生者甚多,在海外传衍众多后裔,有蓝氏宗亲会之设。现湖西畲族乡的蓝姓人口近半数。“下湖西”则大部份为黄姓聚居地,也有许多华侨。湖西遂成为既是畲族乡又是侨乡的独特乡村,现有华侨中学。
  蓝廷珍之孙元枚官至江南提督、福建水师提督、参赞大臣,墓在大南坂农场刺堂后作业区蓝厝村。蓝厝村民是元枚后裔派到那里结庐守墓所传衍的,现人口二百多。
  又:华安官畲(地名)畲族村蓝姓,世代相传,其祖系于清康熙年间从漳浦长卿移居。
  漳平山羊隔畲族村蓝姓,也世代相传,其祖系自漳浦长卿移居。
  根据种种资料,分布于漳、泉、台、澎各地的蓝姓绝大部份其祖地在漳浦长卿(今赤岭畲族乡),或与长卿蓝姓同系。
  三、漳浦“种玉堂”蓝姓裔孙遍布台湾
  传入台湾的蓝姓,大部份属于“种玉堂”分派,(祖地在漳浦长卿即今赤岭乡,祖祠在石椅村,名“种玉堂”)。长卿人蓝理,康熙二十二年靖海将军施琅的先锋官,澎湖一战,台湾归服,国家统一,朝廷论功,“拖肠血战”的蓝理第一,官至提督,康熙皇帝御笔赐他一个“福”字,至今挂在祠堂上。
  康熙末年又有蓝廷珍平朱一贵,乾隆年间廷珍之孙蓝元枚平林爽文。那两次农民起义都为了反抗贪官暴吏,是“官逼民反”,而动乱的平定,维护了国家统一,免受外国窥伺,功在国家。(至清末政治腐败国力衰弱才被日本强占五十年)。还有蓝廷珍的“军师”蓝鼎元,力驳清朝一些大臣轻视台湾的谬论,并献议切实可行的治台良策,为清廷所采纳,台湾的日趋繁荣,有他的一份功劳。蓝理、廷珍、元枚都以军功累官至提督;蓝鼎元也以他的“经济才”(懂得经国济世之学的人才)得到雍正皇帝重用,官至广州知府。当初他们提兵入澎、台,部下有许多同乡同族人,留居澎、台,传下众多后裔,都以“蓝提督”和“鹿洲公”的子孙为荣。据《台湾姓氏研究·蓝氏姓考》说:“清代,蓝氏族人渡海来台者以福建漳浦为最众。……康熙末年,蓝鼎元后裔定居在今之屏东里港,后裔繁盛,为当地望族。雍正四年,其族人蓝仲,入垦今之屏东东港。乾隆年间,蓝爱入垦今之台南东山;蓝寒入垦今之南投镇;蓝承开、承略兄弟入垦今之苗栗竹南;蓝欢入垦今之新竹;蓝宗、蓝员入垦今之桃园市;蓝正入垦今之桃园大溪,蓝引入垦今之台北市内湖区,其长子士员仍居内湖,次子悦、三子星后移垦宜芝之罗东。嘉庆年间,蓝仕元迁居今之台南市;蓝杰入垦今之桃园中堤;蓝敕入垦今台北之双溪;蓝令入垦今之罗东。”
  这是综合几种蓝姓族谱及蓝姓的分布情况所记述,由于蓝鼎元的盛名,一律列为他的后裔。其实在康熙年间及稍后往台湾开垦的漳浦长卿蓝姓人不在少数,并非全是蓝鼎元嫡系,而是各有其家族系统,各有其族谱记载,分别简述于下:(第几世皆依台湾蓝姓习惯按漳浦“种玉堂”谱系)。
  一、欢官公派,十四世欢公,于康熙末年携子官生渡台,开辟北路红毛港大仑庄,该地遂有“蓝埔”的地名,就是现在的埔心(安平镇旧址掌路寮)。自中墟、大仑、莲桂至竹林一带都是他们父子所垦拓。后官生经营茶园。子汉农,于乾隆年间迁居大溪(旧名大科坎尾寮)。汉农之子(十七世)天助,嘉庆年间招十股移居龙潭开垦茶园,建设茶寮(制茶作坊),遂以“十股寮”为地名。天助之子(十八世)长有,生于道光七年(1827年)十二月,继承父业,当时有高山族人及土匪出没,故组织民壮队自卫。其第三子明谦二十岁当民壮,被高山族人所杀。尚有四子:广成、文明、明福、明会。十九世各传子孙,明会后裔最多,有六男六女,长男田春业医,次男、三男、四男都业矿,五男六男业商。至民国廿三年(1934年),明会七十二岁,变卖部份地产,其余租与同宗,率全家三十二名移居屏东县,一部份在鹿寮及凤赤坎经营农场,一部份在屏东经商。后因农场景气不佳,除长男田春留居屏东业医外,二男迁回十股寮经营茶业,三男、四男移竹南业矿,五男、六男暨大孙川池皆往嘉义经营杂货商。明会积劳成疾,七十五岁病逝。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台湾物资缺乏,杂货店关闭,都迁往竹南经营大山煤矿,业医的大男田春也因战争之故疏散迁居于竹南南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间,粮食配给缺乏,他们大家族人口甚多,生活非常困苦,每天用甘蓝菜补粮食的不足。见到煤矿工人不能饱食,影响工作,经营煤矿的蓝茂山冒空袭的危险,往南部产薯地区收购番薯签(干),用火车运回矿场,救济矿工及百姓,为地方之受惠者所感念。至大战结束,台湾光复,矿业蒸蒸日上,该矿产量居于台湾第三位,拥有运煤卡车数十辆,自用轿车四辆,矿场计有:莺歌天富煤矿、山子脚丰山煤矿、竹南天山大山煤矿及苗栗矿场,职员一百七十余人,工人数千名,每月产量二万余吨。1950年,因为经济政策变动以及景况不佳,部份煤矿改组为大众的公司,机构缩小,各房分别从事新矿场开采。
  二、武公派,十八世蓝武,原籍漳州府漳浦县长坑保(即长卿)南坑社,故居石公脚风框厝,土名下埕仔。他是清云的儿子,蓝九江的弟弟,蓝即庆的亲侄。十八岁只身渡台,落籍基隆,供职于“船头仔”即贸易商行。
  武公曾习武艺,膂力过人,能两手平伸各提赤糖一包(一百公斤)。同时用口齿御一包,从岸上走进船舱,面不改色。能一跃数丈登高屋,履屋顶如平地。当时基隆盗贼横行,蓝武常于深夜巡游,听到有人喊“抓贼!”即将一头湿水的头巾抛向屋顶,身体乘势一跃上屋,抓到那攀墙逾屋的夜行贼,因而贼党敛迹。他还精于草药医道,乐于施救贫病者。他处事公道,在群众中具有威望,民间纠纷经其调解,便化干戈为玉帛。他不忘祖地,年年回长卿省亲,被台湾乡亲立为关心故乡的典范。
  蓝武在台湾的子孙:长女玉琼,婿施金泉,嗣蓝文添,生子蓝博、蓝士明。士明生伟纶、伟群。长子涂兴,生鹤成,早故。次子金涂,生嘉栋、介成(过继涂兴)、仁川。仁川生天嵘。
  三、引公派。蓝引谥明伦。他的先祖是:开居漳浦长卿的庆福公之第三子蓝桓,桓生大才,分衍胪塔(土塔)村,后裔分于红沙坑(红狮坑,今扬美水库)。他是红沙坑祖的第四子,为第十二世。康熙年间到台湾,生五子(十三世):长子蓝宗与五子蓝员居羊稠庄,次子蓝悦与三子蓝星入垦噶玛兰,住罗堡内。乾隆年间传第十三世:蓝崇、蓝悦、星司,开居噶玛兰罗东保。以下皆十三世:蓝开,于乾隆五十二年(当时林爽文起义)四月二十日午时阵亡于泸尾小鸡笼仔,未婚,以二房蓝悦第四子蓝首及五房蓝员之长子蓝厚为嗣。蓝关,生七子:厚、发、带、若、才、约、今。以下为十四世传十五世:蓝文,生七子:有、禄、福、水、海、狮、积玉。蓝赐,二十九岁卒,继蓝文次子蓝禄为嗣。蓝振,生三子:顺、通、知。蓝仕,生四子:再厚、光明、顺程、赞成。蓝安,生二子:光传、南蓝。永,生六子:树枝、帷、港泉、老番、天进。蓝守首,生二子:清、珠贵。蓝约。蓝令。以下为十六世,生于道光至咸丰年间:新井、阿食、红毛、来土、清奇、长流、丹启。
  四、含春公,祖籍福建省漳浦县。独女嫁林,林家次子姓蓝,名庚波,传蓝永明。永明生八子:明义、明德、明容、明省、明贤、明人、正佑、明和。孙二十多人。
  五、寒公。渡台始祖蓝寒为第十三世,开基南投。生子春付、腾云、右官、海瑞、明通、朴实。后裔繁多,限于篇幅,不能备载。
  六、茂公。蓝茂自漳浦开基澎湖县白沙岛大赤嵌。生子尧、投、敦厚,孙海东、海南、海北。海西渡台,生子祯祥、祯兴、祯元、祯和。孙云峰、云虎、永志、永明、永正。曾孙文伯、文炽、文厚等。
  七、昭哲公,祖籍漳浦。子生毛,孙福成,进凉、阿旺、尖嘴、元贵、阿而。后裔繁盛。
  此外,有于雍正年间自南安入台的“林泉公”派,先祖是于明朝从漳浦长卿移居南安的,初住廿四都金田乡,后迁徙于廿九都蒋田乡,传至(说不清第几世)蓝敬,又名林泉,生四子,长子移居温州,次子早夭,三子无嗣,四子名时春。时春生二子,长子士赞,次子士兴。士兴生七子,第四维品,生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卒于乾隆廿九年(1764年)。雍正年间往台湾,居海山乡三角埔(距今树林镇三里多),子孙居于淡水,后裔散居各处。
  又有从漳浦长卿分衍诏安县三都水头和之裔蓝笃厚(十三世)渡台,他的子孙是:十四世树,十五世传盛,十六世果、境,十七世地、和勇,十八世欲奇、欲海、欲霖、欲文、锦荣、连旺,第十九世森田、森柏、森榕、森彬、森炳、国力、国文、安邦、宽龙,二十世天鹏、天麟、祥恒等。
  四、漳浦蓝姓畲族之祖与陈元光“平蛮”无关
  漳浦在唐朝有陈元光“平蛮獠”史事。陈元光在平定“绥安之乱”以后,还奉令到潮州“平寇”。后被镇压的“潮寇”苗自成、雷万兴之子又在潮阳集众起义,潜入岳山(梁山支脉),陈元光率轻骑去征讨,在大峙原被“蛮将”蓝奉高杀伤而死,后来陈元光之子陈珦接任漳州刺史,夜袭“蛮峒”,杀了蓝奉高。
  在清末民初封建械斗时,族长利用这故事煽动族姓间的敌对情绪。其实,陈元光时代“蛮獠”的后裔早已同化于汉族(当时叫做“唐化”),并非今日的漳浦畲族,潮州唐朝“蛮獠”的后裔也不是今日凤凰山区的畲族,据1982年中央民族学院会同广东省民族研究所与当地畲族乡干部组成工作组在潮安凤凰山区实地调查,作出报告说:该地现有畲族都自认其祖是明、清二代从福建汀州等地迁去的(详《广东省畲族社会历史资料汇编》)。漳浦现有蓝姓畲族之祖也是明朝开国之初从江西迁来的,其族谱所记源流,与闽东、闽西、浙江等各地蓝姓畲族族谱相衔接,可证明其所载源自河南,以汝南为郡望是可信的,并非隋唐时代绥安县的“蛮獠”为慑于陈元光势力的缘故而伪托,因为陈元光的势力并没有到达闽东、浙江和其他畲族地区。一千多年历史的长河,形成沧桑巨变,还可以用漳浦的一个实例来说明问题:漳浦县城在唐朝因为是李姓聚居地而称“李澳川”,以姓为地名,可见当时必是巨宗大族:现在漳浦李姓仍是全县四大姓之一,可是自城关至四乡,没有一支李姓是唐朝李澳川的后裔,如:城关“西街李”之祖是角美牛磨村迁来,大南坂农场刺堂后村之祖是从角美山边村迁来,黄仓村之祖是从海沧村迁来,深土乡青鳌村之祖是从白水营青鳌村迁来,沙西乡庄前村之祖是从泉州迁来,塘南村之祖是从漳州迁来等。李澳川李姓的后裔哪里去了?无从稽考。从这些历史情况看来,说现在漳浦蓝姓畲族是后来者而不是隋唐时代“蛮獠”的后裔,便不是不可理解的事,所以不能一说到漳浦现有蓝姓畲族的来源便同“漳浦自隋唐已是畲族之乡”联系起来,事实上也无资料可以联系。
  现在漳浦畲族与汉族关系十分密切。如湖西畲族乡,人口21110人,其中畲族7847人,占总人口37.3%,1988年3月2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表彰本省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做出显著贡献的32个单位,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本县湖西乡赫赫有名。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蓝昌奇
相关人物
蓝明德
相关人物
蓝琛
相关人物
蓝炯
相关人物
蓝廷珍
相关人物
蓝元枚
相关人物
蓝理
相关人物
蓝鼎元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