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与闽台李姓世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671
颗粒名称: 漳浦与闽台李姓世系
分类号: K810.2
页数: 5
页码: 370-37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李姓的起源和在中国的分布情况,特别强调了唐朝时期李姓在漳浦的入闽和在漳浦的派系。文章指出,李姓属于黄帝世系,经过多个朝代传承至今。漳浦的李姓并非全部来自李澳川,而是由多个不同的派系迁徙而来。
关键词: 漳浦县 李姓 世系

内容

一、自商末得姓到唐初入闽
  李姓属黄帝世系。自古相传,黄帝生廿五子,其中元妃西陵氏所生昌意所传后裔中,后来产生李姓。炎、黄二帝许多事迹属于传说,但作为中国四干多年前国家开始形成时代的代表是可以的。
  昌意生颛顼高阳氏,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生皋陶,字庭坚。《左传》载,高阳氏有八恺(八个贤人),第一个便是庭坚,为尧的大理官(法官),皋陶生益,益生恩成,子孙历虞、夏、商三朝,都任大理官,以官命族,为“理”氏。
  至商末纣王无道。理徵字德灵,直言敢谏,不容于纣,赐死,其子利贞,避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维持生命,遂改“理”姓为“李”(其实古代“理”“李”二字通用)。
  李利贞生昌祖,春秋时代为陈国大夫,居苦楚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东)。昌祖生彤德,彤德生庆,庆生承,承生硕宗,周康王赐食一百里于苦县。硕宗生显,显生奭,奭生乾,字元果,为周朝御史大夫,聚益寿氏女婴敷,生耳,字伯阳,一名聃,即老子,为周朝柱下史,是李利贞第十世孙。他著有《老子》一书,即《道德经》。创立道家的学说体系。汉朝张道陵设道教,尊李耳为“太上老君”,从此为神化人物。李耳的后裔赵柏人李侯昙入秦为御史大夫,生四子:崇、辨、昭、玑。崇为陇西房之祖,玑为赵郡房之祖,所以李姓郡望有“陇西”和“赵郡”之分。陇西在今甘肃省南部,赵郡在今河北省赵县一带,分别为两派的发祥地。
  而李姓遍布全国系自李渊建立唐朝开始。李渊是得姓始祖李利贞的第四十七世裔孙,属陇西衍派。他后妃甚多,生二十三子,次子秦王李世民在战胜隋末各个割据势力的斗争中起主导作用,续承皇位。其他各子除早逝的几位以外,都分封各地为王。据新、旧唐书记载,李渊长子建成封洛阳威王,三子元霸封黎阳卫王,四子元吉封河北巢王,五子智灵封东都楚王,六子元景封秦凤荆王,七子元昌封荆州汉王,八子元享封东山酆王,九子元方封江陵周王,十子元礼封泾水徐王,十一子元嘉封山阴韩王,十二子元则封百济彭王,十三子元懿封高丽郑王,十四子元轨封淮南霍王,十五子元凤封平卢虢王,十六子元庆封江南都王,十七子元裕封安西郢王,十八子元明封剑南舒王,十九子灵夔封湖广鲁王,二十子元祥封闽越江王,廿一子元晓封高昌密王,廿二子元婴封鱼阳滕王,廿三子皎江封太原武王。
  福建、广东、台湾李姓族谱记载,大多传自闽越江王李元祥。李元样子(四十九世)武阳,孙(五十世)皎,至曾孙(五十一世)祖丛,移居南安,卒葬该地。五十二世万康任南安县丞,五十三世楚珪于唐朝天宝年间任漳浦郡参军(天宝年间漳州一度改称漳浦郡,当时治所在漳浦),转任漳浦县令,后官至五州节度使,封陇西开国公,卒葬南安。楚珪之子(五十四世)尚昊居延平郡永安县四十二都(今尤溪县)皇历村大街头,为宋朝文靖公之祖。
  李楚珪后裔传至李火德,为得姓始祖李利贞的第七十三世,居汀州宁化县,宋朝避乱移居上杭县胜远里丰朗乡(现属永定县)。李火德被福建、台湾李姓公认为始祖。自得姓始祖至闽台始祖李火德的世系如下:一世利贞,二世昌祖,三世彤德,四世庆,五世承,六世硕宗,七世显,八世奭,九世乾,十世耳(老子),十一世宗有,十二世同,十三世兑,十四世齐,十五世恪,十六世洪,十七世兴祖,十八世云,十九世崇,二十世瑶,廿一世向,廿二世广,廿三世当房,廿四世敢,廿五世禹,廿六世亟,廿七世先,廿八世长,廿九世君,卅世熙,卅一世恣,卅二世轨,卅三世隆,卅四世文,卅五世隽熙,卅六世柔,卅七世弇,卅八世昶,卅九世皓,四十世歆,四十一世重耳,四十二世熙,四十三世孟良,四十四世天锡,四十五世需,四十六世昞,四十七世渊(唐高祖),四十八世元样(闽越江王),四十九世武阳,五十世皎,五十一世祖丛(葬南安),五十二世万康(南安县丞),五十三世楚珪(唐天宝年间漳浦县参军、漳浦县令,葬南安),五十四世尚昊(葬永安四十二都皇历村大街头),五十五世希悦,五十六世复礼,五十七世远,五十八世匡,五十九世勖,六十世求,六十一世弘继,六十二世仲,六十三世其寿(迁徙永安),六十四世宏文,六十五世小四郎,六十六世三六郎,六十七世四七大郎,六十八世敬德,六十九世金四郎,七十世丙六郎,七十一世孟,七十二世保朱,七十三世火德。
  二、漳浦李姓的主要派系
  漳浦县城地方在唐朝前期为李澳川,因是李姓聚居地得名,可见李姓在漳浦定居并不比唐高祖李渊之子闽越王受封入闽的时间稍迟,因为没有经过一定时间不会蔚成大族而至成为地名。其不是唐朝皇族之裔,可想而知。但李澳川的后裔安在?无从稽考,因为现在分布于漳浦城乡各地的李姓,每一派系的族谱都记载祖先是从外地迁来,不是李澳川后裔,分述如下:
  一、县城李姓(因大宗祠在西街,故称西街李),其祖于明朝中叶从角美牛磨村迁来。角美山边李姓聚居地“十八村半”(一村与陈姓共居),是宋朝上杭县胜远里(今属永定县)丰朗乡李火德的后裔。而李火德则是唐朝闽越王李元样的后裔。县城李姓第三世李葛字时扬,迁居潮州登龙山,传衍为大族。
  二、后路村李姓,是西街李第四世李梓所传衍。
  三、绥安镇黄仓村李姓,其祖于明朝中叶从海沧迁来,沧海李姓则是从角尾山边分衍。县城李姓与黄仓李姓族源相近,居地相邻,一向比较亲近,西街李出文官(明朝御史李瑞和、清朝翰林李实蕡等),黄仓出武官(清朝总兵李文龙、总兵李瑾等),合称“文武世家”。
  四、大南坂刺塘后村李姓从角美山边分衍,也是上杭(永定)火德公之裔。
  五、沙西乡庄前村李姓,系宋朝火德公派下仲义公移居晋江雁塔山,传五世,至积嘉公于元朝移居漳浦庄前。有“李辅胜”庙。祖祠“贻谋堂”楹联之一“元代开基四百年,贻谋未远;庄父启瑞十八世,锡祚还多。”楹联之二“据瑶山而聚族,三世源流分下寨;环浔水以开宗,八传衍运启高林。”即是说庄前开基传至第三世分衍下寨村,传至第八世分衍高林村。
  六、沙西乡下寨村,自明朝从庄前村分衍,至今已传廿九世,人口2350,祖祠“绍元堂”。该处地处港口,从前因海上生活寄精神依托于神的保护,庙宇特别多,有李辅胜、妈祖、玄天上帝、如来佛、观音、城隍等神庙。
  七、沙西乡安斗(庵兜)村,由下寨村分衍,至今已传廿八世,人口1348。祖祠“思先堂”。
  八、沙西乡高林村,从下寨及安斗村传衍至今已廿四世,人口2700。祖祠“光裕堂”。
  九、沙西乡沙里村,从高林村分衍至今已廿五世,人口1200,一部份系从漳浦县城西街李姓过继所传衍,称“县派”。
  十、沙西乡塘南村,由漳州传衍至今已廿八世,人口1280。祖祠“思永堂”。
  十一、沙西乡前埭村,于明朝中叶由平和小溪传衍,至今已廿八世,人口850。祖祠“追远堂”。分衍杜浔镇下东。
  十二、赤土乡溪东李姓,亦李元样后裔,火德公派。是从南溪渐山村一世祖(宋朝)汝谋公派下第三房(世茂公)分衍而来。
  十三、旧镇李姓,为永定火德公后裔,其祖于元朝末年移居广东大埔县清远都同仁社,至十五世李扬元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迁居旧镇,经营“长寿堂”药店。
  十四、深土乡青鳌(车鳌)村,其祖从白水营青鳌村迁来。分衍山边村。亦火德公后裔。
  十五、赤湖城内李姓是由青鳌村分衍。赤湖坑墘村李姓由南溪渐山村分衍。赤湖桥尾萧李姓由洋尾桥(今扬美水库)田头村分衍,田头村则是由南溪渐山分衍,现田头村已不存在。赤湖墩上湖一带李姓也由青鳌村分衍。原来其族甚盛,自清初“迁界”,族人外流,一部份人去台湾,祖地人口稀少。清末械斗,墩上湖村已成废墟,居民迁居于半石村埔上。
  三、李辅胜儿子分戍福建东西南北
  唐初,太宗已经统一全国,独泉、潮二州之间蕞尔之地还有割据势力,归德将军陈政于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奉旨戍闽,到龙溪县地接替曾镇府,力图改变自六朝以来“阻江为界,插柳为营”的被动局面。李伯瑶是唐高宗特派来给陈政当军师的,他领兵结筏渡过柳营江(九龙江),征服割据西岸一带的“蛮獠”,辟为“唐化里”。永隆二年(681年)陈政移镇漳浦(当时名绥安),进军盘陀岭,驻屯云霄。陈政卒,子陈元光袭职,于垂拱二年(686年)奏准设置漳州及漳浦县于漳江之北,(曾置怀恩县于漳江南,后并属漳浦)。李伯瑶居首功,任漳州司马(军事长官),封辅胜将军,又有平娘子洞诸寨之功,漳州才结束“啸”乱局面,行政归于统一。这些史事,《漳州府志》有记载,并说李伯瑶“著绩于漳,子孙居龙溪、漳浦诸邑,其后裔代有闻名。”现在漳州一带各村社除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威惠庙必兼祀李辅胜以外,并有许多单祀的“辅胜公庙”。李姓确实大都认李辅胜为入漳始祖,但除华安、长泰以外,现存族谱所载世系却都没有联系到李辅胜,而大部份认为是宋朝“火德公”子孙,又说火德公是唐太祖李渊之子闽越王李元样的后裔。
  按:李伯瑶字昆宗,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是佐李渊建立唐朝的卫国公李靖之孙。生于隋炀帝大业八年。卒于唐睿宗咸享三年(612—672)寿60岁。葬于漳浦北山,后由堪舆家黄妙应择地,迁葬漳州北溪水东虎形山。
  据《授剑印大军师主谋开漳辅胜将军武侯公碑记》(宋“白猿洞”李侗重修,明新宁李骐抄镌,已湮没,据明朝南溪渐山族谱抄文,下简称碑记)载:李辅胜有十三个儿子,都召来随征绥安,地方平定后受派镇守福建各地。
  李辅胜的儿子分散驻守于闽北、闽西、闽东、闽南各地(浦城、建州〈建瓯)、延平〈南平)在闽北,武平在闽西,永泰、长溪在闽东,清溪〈安溪〉在闽南),都不在漳州,依此推测,李辅胜的后裔大概没有直接传在漳浦一带,龙溪(今龙海)、漳浦(包括浦、云、诏、东)等县李姓尊李辅胜为祖,是出于对李辅胜的尊崇。
  附《授剑印大军师主谋开漳辅胜将军武侯公碑记》原文如下:
  天以豪杰而名也,天岂好事哉?悯乱极当治,不得已也,气运使然,天定之矣。天子之福,生之自天,成之自天,而报之又皆天也,故曰气运使然,天定之矣,天子之福大哉。生民有欲,不得所欲乃乱。自伊吕随征以来,治非一,其间,六国既并,张良设计犹运掌;三国虽分,羊佑运筹若决水。何五代易暴偏安,乱基弥固,其反治岂不难哉?皇天震怒,不得已而征,卫国公佐唐底天之罚,继有宣昭公以羽翼之,中原之民免坠涂炭。然而余孽未治,于边疆蕞尔靡宁,天心尤不忍焉,又不得已而俾岳降川钟,生我将军武侯,是天之重,其所以生也,承卫国公之诒谋,述宣昭公之燕京。祖父素裕韬,而伯瑶之名昆著当世,动圣明知。……总章元年仲春,朔书到京师,皇帝幸之卫国公府曰:“天地祖宗付予万方,尔祖父之助也。一有所负,是予之辜,奚见郊庙,尔宁无愧乎。今授尔剑印为军师,直抵泉、潮,调将士救难臣,亦足成尔祖父之志也。运筹决胜,自行赏戳。”又嘱日:“尔其缵戍祖父,予一人之命,尔往,钦哉。”对曰:“敬领圣旨,以申阙之意耳,君人之福也,祖父之愿也。臣则竭力徵诚,报陛下之知遇耳。”遂用江浦为左卫,卢震为右突,生擒蓝雷二贼,其三十六寨相继而平,漳江之路大通。时届灯节,尽是纯熙美景。公乃别中郎将,取京奏捷。登程数日,馀氛探知国无主谋,遂作孽。娘仔峒饵杀袭职中郎将,先锋马仁赴难而死,前功几于坠尽。是夜二月之望,公仰观天象,牛女失度,二星陨于东南之墟,知有大难,连夜奔回,然事如此,难救矣。遂遣人持书京兆,令十三子,遂请允命随征。迨重九至,共商除灭。俯察地理,用反间计,使之凿断鹅头山,然后用余烬之兵引道,各路齐发轻骑,死战力攻,遂平娘仔峒,连及诸寨,尽复漳江地。时咸享元年,端午大赏军士,以皇帝命斩叛将妖女及贼主谋余道,其馀孽赦免,众谢若崩厥角。着令第五子报功。帝曰:“勋臣之后建奇勋,朕得斯人为妙算如神,封为辅胜将军武惠侯,坐镇漳江地方,生共享江山,死则庙祀。尔十三子随征,俱有汗马之劳,长当袭职,馀概封为防御团练使,分守闽中郡县,各兼庶秩,以防百蛮。赐尔敕命,曰:莅,尔袭父之职,佐尔父坐镇之,为宣慰监军。曰:董,尔为水军都统,总理沿海等处。曰:萌,尔守新宁,兼理闽海水务。曰:莲,尔守延平,兼巡闽隘水道,平关津隘口。曰:蒂,尔守永贞,兼督造戍械。曰:莳,尔以兵屯住清溪,兼司积储。日:著,尔守武平,兼理水务。曰:英,尔守浦城,辖温岭关,隶总司转输。曰:华,尔守长溪,兼督造战船。曰:莲,尔守永泰,总司粮务。曰:莪,尔其协守建州,具杉木嘉樟料。以及咸备,有勇知方,进剿百闽,功懋懋焉”。自分守之后,宣献匪懈,永为东南保障。凡此皆天之慎其所以成也,既慎所以成,则冥冥中之默相也。永绥多福,垂裕后昆,享寿六十,终于咸享三年三月元辰,赐谥武惠。及上元元年,葬于北山之麓。后得妙应黄公之来,择于北溪渡水而东,迁葬在虎形山,号曰“乔木世家”。其诸公子因所而星处者,各展所长,以尽厥职。仪凤之元年夏季之晦日,众蛮合众来侵,袭爵将军侯以兵御之,令都统等分兵大战胜蛮,杀蛮人殆尽,蛮主皆降,称臣纳贡,誓不敢背。唐仪凤三年七月,班师闽中,上太平书贺天子之福。皇帝曰:“海不扬波,尔卿等缵成之功也,各宜升赏。莅以袭职原任百越节度使。董仍水军都统,总理沿海等处,代巡观察两浙、潮沿海近水诸道。馀照任加级,视宁内表里俱见苞桑之业。大唐号令,汇海之处,莫非君民赖之,社稷安之。又传而济之多士,山川辉媚,蔚为国华。廊庙羽为仪,增其物彩,是大一统舆图,有卫国公开其始,而诸元孙及克大其承者,亦有诸元孙以奠其继,而卫国公乃愈锡其光也。斯我公处继往开来之家道,所诒所燕,始无忧者,其惟文王乎,是天之厚其所报也。既重所生,慎之所报,如此,公之所以豪杰而名世也。故曰天定之矣,天子之福之生。光化元年,漳人请纪功勒石,节度使题奏,皇帝允之,命词臣韩愈为记而赠之,曰:天命赫耀,唐德克肖。资以弼良,辅佐诛吊。遂有万邦,臣服拜诏,蠢尔盗狂,遐方孽跳。天子圣明,请公计料。不愆止齐,军以律调。殄歼飞虫,奏捷回轺。馀孽不悛,害人以剽。天怒变星,勋公一眺。将天明威,转设计妙。尽复边疆,歌功吟啸。天子闻之,爱赠而笑。乃羡胤圣,分守枢要。助帝承天,明断如燎。虎形名山,真隐仙峤。开漳纪功,夸同欢叫。庙祀洋洋,如日临照。
  云孙宋白猿洞侗重修
  云孙明新宁骐抄镌
  四、台湾李姓源流与开基台湾的李姓先人
  在郑成功、郑经父子治台时代,李姓去台湾的已经不少,清朝统一台湾后,福建和广东各地到台湾开拓土地的就纷来沓至了。他们的祖籍不同,入台的时间也不同,因而后裔分属许多派,但彼此十分融洽,首先合力在南投兴建一座李氏大宗祠,作为团结的精神象征,一致供奉得姓始祖李利贞和老子李耳,以表示“千枝万叶同归一源”。以后各派在各地建设祖祠也大都供奉火德公牌位,以示不忘福建祖地。对“开漳圣王”庙中的李辅胜神像也特别尊崇,以缅怀祖先“开漳”业绩。台湾李姓还有一个共同点,都以“陇西”为郡望,这是上承于福建、广东祖地,标志着总的发祥地在甘肃。
  文献有征,早期入台定居和垦殖的李姓是:
  南明永历十五年,即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是清朝在闽南沿海厉行“迁界”,也是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时候,漳浦人李报本垦拓台南善社。同一个时期,有漳州明朝遗臣李茂春定居于承天府永康里(据连横《台湾通史》)。随后,渔民李奇等七人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在旗后(今属高雄)建妈祖宫(据日本台湾总督府编的《临时台湾习惯调查》)。
  还有其他李姓入垦台湾的资料,但明确记载为漳浦人的,只有乾隆年间到南投垦殖的李道、李明赞、李吉信,道光年间的李朴实垦殖云林西螺。
  赤湖李姓于清朝去台湾垦殖的人不少,1988年春有三位台胞来赤湖坑墘村认祖,说他们祖先于乾隆年间去高雄开基,至今已传衍数百人。
  赤湖墩上湖村虽已“无社”,而辅胜公庙尚存,竟有台胞千方百计找到这一“祖庙”,虔诚朝拜,说他们台湾的辅胜公庙是祖上去台时从这里“挂香”的,现在正受无数台胞供奉,香火旺盛。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文章
责任者
李林昌
责任者
李利贞
相关人物
李渊
相关人物
李元祥
相关人物
李澳川
相关人物
李火德
相关人物
李葛
相关人物
李梓
相关人物
李实蕡
相关人物
李瑞和
相关人物
李瑾
相关人物
李文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