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张姓总祖祠——漳浦太尉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670
颗粒名称: 闽台张姓总祖祠——漳浦太尉堂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2
页码: 369-370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张姓在漳浦的发展和分布情况,以及张姓在台湾和南洋的发展和分布情况。文章提到,张姓无论在全国、在福建、在台湾都是大姓,而台湾张姓大部份源自漳浦。在漳浦,张姓人数颇多,分布颇广,溪东、眉田、长兴三社最多。自明、清时期开始,漳浦张姓就有渡海过洋移居台湾、南洋的,在当地进行开发建设。民国以来,漳浦县张姓入台人数有所增加,在台湾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领域服务,为台湾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同时,也有不少人前往南洋一带,在那里建家立业,为南洋贡献一生。
关键词: 漳浦县 太尉堂 总祖祠

内容

张姓无论在全国、在福建、在台湾都是大姓。而台湾张姓大部份源自漳浦,溪南中营村有祖祠“太尉堂”即是总祖祠。闽南、台湾各地张姓前来寻根拜祖者络绎不绝。民国时期陆军上将张贞(诏安人)曾到漳浦主持修建“太尉堂”,现在又经热心者合力修建一新。
  乾隆年间台湾张朝玉所撰《张氏源流纪略》说:“张氏出自清河郡,黄帝第五子名挥,发明弓箭,主祀孤,赐姓张氏,由来已久,历朝各有表见,随之前尚矣。漳之有张,自伯纪公讳虎始,公之先本河南样符县人,唐仪凤间,随陈元光经略全闽,封威武协应上将军,镇守漳州,因家于漳,张氏始发迹焉。”
  这一篇《记略》道出了张姓发样地在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枣强及山东省的清平、高唐、临清、武城一带),至唐朝陈元光的部将张虎(字伯纪)从河南随陈元光来“开漳”,住在漳浦(当时漳浦即漳州),传下众多后裔,传于台湾。据说祀张伯纪的祖祠“太尉堂”所在地中营村为张伯纪当时驻中营之地,故受传衍于闽台各地的张氏后裔所瞻仰。
  综合张姓族谱及地方志记载,其详情如下:
  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玉钤卫左郎将陈政奉旨平闽,带领十三岁儿子元光及光州府兵三千六百名、战将一百二十三员来浦,其中有在陈政麾下任指挥使的张龙、张虎两兄弟随同前来。后龙公回籍河南,张虎(伯纪公)则在漳浦县城关之南的中营社(溪南村附近)开基。
  伯纪公生子五人,真瑞、兴远两公俱袭荫为指挥使之职,传孙十六人,孙若禹世袭指挥使,采、木仪俱封为昭德将军。四世祖国贤公仍袭指挥使。至五代祖指挥使明山公,生五子,传孙二十七人。其中一部份孙儿回籍省祖,没有回浦,散居河南固始、样符各县。至十世祖华公,随闽王王审知来闽寻祖。其子长吉、安生,不久则迁居于福州。
  宋时,有十三世祖元甫、明甫、翼郎、均正等四人分居各地。其中参议大夫元甫公卜居云霄西林。其五世孙德安公分衍东车、东桥(在今诏安)与黄岗等地。其胞弟学士明甫公卜居潮州,嗣后,子孙又分衍大埔南山下、琯溪、马堂等地。翼郎公迁居海澄(今龙海县)土城,生子得日,其孙五人,分衍上杭、平和、铜古、透龙、员井、上峰、南靖山城、溪底、船场、南坑、下徐、漳州蔡板、考湖、浦口、张边等处。赞唐将军均正公,因漳泉绎骚之乱,有义兵勤王讨之,公行兵讨平之后,卜居金门、青屿。生朝辅、朝奎、朝敬、朝永、朝修五子,其中四、五子的后裔,分衍平和洋美、下学,南靖曲江、塔下、山城,长泰京元、和兴、龙溪石码、青浦,同安板桥、西塘、洪塘口、后庵、鹭江以及东山、顺昌、福清、南安、安溪、北京等地。另外,朝敬公之第三子龙治,开基漳浦古竹,其后子孙又分居古致、旧镇、竹屿、后戴、后寮、新城、庵仔下、东罗等处。至于朝辅公,生三子,衍马巷、东园,分衍漳浦赤湖、前张、四方、新亭、刈埔、埔顶及县内三房巷等处。其他支派也各有分居蕃衍所在,难以胜数。
  漳浦张姓人数颇多,为全县重要姓氏之一,分布颇广,闽南各县份多有分衍。我县较为集中的以溪东、眉田、长兴三社最多。溪东社自观养公开始,人丁渐旺,卜居他乡亦日益增多。四世祖文标公分居县城,其子孙先后分衍枫林、马坑、白石头等地。七世祖堂兄弟三人,迁往外地。其中伴公卜居旧镇,后因避难迁往潮州。光寿公原分居旧镇,曾迁潮州,后又迁回杜浔。沛公迁往马坑居住。民国以来,人丁日增,迁徙日繁,至今已无法查考。
  至于渡海过洋移居台湾、南洋的,则自明、清时期开始,尤以清代为最。当时,张姓祖先本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渡大海,入荒陬,在台湾及南洋各处进行开发。自清康熙末叶至嘉庆年间,前后百年左右,就有涌昌、光喜、温厚、泉源、何菜、泉、天赐、俊直、丙、基、鹤生、顺官、海漳、委等十余人,卜居于台湾的大雅、朴子、前镇、龙井、大里等地,胼手胝足,沥血流汗,为建设台湾而奋斗。
  民国以来,漳浦县张姓入台人数有所增加。特别在台湾光复时期与解放前夕,仅短短三、四年间,入台的就有缉熙、学圣、秀弼、六十、呼等、添赐、玉达、月梅等二十多人。在台湾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领域服务,为台湾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
  清代,潭浦前往南洋一带的亦不乏其人。其中单以溪东一地,就有默、务、瑶等人前往吧国(现属印度尼西亚)。民国以来,前往南洋的人为数不少。在那里建家立业,为南洋贡献一生。
  目前,源自漳浦的合湾张姓子孙,已遍布台岛各处。其中光喜公的后裔,在嘉义县布袋镇江山里聚居者甚众。其后裔多次专程来浦寻根,两地族亲深表骨肉情谊。
  漳浦县张姓人才辈出,溪东七世祖长史若仲,被誉为漳浦县“忠孝廉节”的四贤人之一。八世祖士楷,被其门人誉为德学兼优之士,皆为当时赫赫名人。他们的故居地古致、闪园虽僻在灶山,而来漳浦“太尉堂”谒祖的闽台各地裔孙也必不辞劳苦跋涉,到古致、闪园瞻仰一番。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草牧
责任者
张贞
相关人物
张朝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