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姓源流与漳浦赵家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668
颗粒名称: 赵姓源流与漳浦赵家城
分类号: K810.2
页数: 5
页码: 358-362
摘要: 本文介绍了赵宋建立于公元960年,历经十八帝,共319年。宋朝皇族由太祖赵匡胤、赵匡义、赵匡美三兄弟分衍,分别称为太祖派、太宗派、魏王派。宋朝对皇族事务专设机构管理,宗室分居于各地的日渐增长增多,于崇宁二年增置南外宗正司于南京、西外宗正司于西京。靖康元年金兵陷东京,居住大宗正司的宋皇族被杀甚多,而分居于外宗正司的皇族幸免于难。
关键词: 漳浦县 赵姓 赵家城

内容

一、赵国及宋朝的兴亡
  按太史公司马迁所列世系,赵氏出自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先祖与秦同姓。颛顼生大业,传伯翳佐舜与禹治水有功,赐姓“瀛”。至周朝,瀛姓为诸侯国之一“秦”。传至造父,善武,伐徐有功,受秦穆公封于赵地,子孙以封地为姓“赵”。造父传至第四世奄父,为周大夫。长子夙,仕晋。那时我国从春秋进入战国时代。第七世赵衰,为晋国大夫,从晋公子重耳奔狄。衰生朔,朔遭晋国权臣岸贾灭家之祸,幸存孤子名武,为门下客程婴及公孙祚臼所救,数传至赵烈侯(名籍),与魏、韩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东南),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今属河北)。至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进行军事改革,着胡服,习骑射,疆域扩充至今河北西部,山西北部,河套地区,为战国七雄之一。至战国后期,秦要吞并六国,韩国的上党被秦包围,上党郡守冯亭以地献赵,引起秦赵两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赵国大将廉颇坚守长平达三年之久,后因赵王中反间计,改用赵括为将,赵括死读兵书,率大军盲目出击,秦将白起诈败,诱赵军从正面深入,另布两翼奇兵,断其后路,赵军被围困守四十六日,最后赵括中箭阵亡,全军四十多万人被俘活埋。赵国国势从此衰落,公元前222年为秦所灭。赵国亡后,赵族分散于各地,至西汉本始三年,有赵汉任京兆尹,世居涿州之天水(在今甘肃),子孙以天水为郡望。
  唐朝初年,赵眺历任永清、文安、幽都三县县令,称为喜祖。再传赵琏,任御史中丞,称为顺祖。三传至敬顺,任左台郎中,转任营、蓟、涿三州刺史,称为翼祖。唐末中央政权瓦解,为五代十国时期,翼祖敬顺任周国右饶卫上将,四传至宣祖弘殷,为周殿前检点,五传赵匡胤,为殿前都检点,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统兵戍边。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受周禅位,建立宋朝。以各个击破战略,先后统一各地割据政权,史称宋太祖。
  宋朝自公元960年太祖建国,历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至徽宗,为金国所逼,徽钦二帝被掳,这段时间,史称北宋。翌年,康王赵构重建朝廷于南京(河南商丘),后建都临安府(杭州),史称“南渡以后”,即南宋。经孝宗、光宗、宁宗、理宗,至度宗,壮年驾崩,遗下三子:长子赵昰,杨淑妃所生,六岁;次子赵显,全皇后所生,四岁,三子赵昺,俞修容所生,三岁。有的大臣建议立长子继承帝位,而结果还是按照贾似道“立嫡不立庶”的主张,立赵显为帝,改元德祐。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大举南下,一向纳款求和冒报战绩的贾似道只得亲自都督诸路军马,率精锐七万余人,屯军于丁家门(今安徽桐城东北),以二千五百艘战船横亘江上,而还是要运用遣使纳款求和的法宝。元军元帅伯颜不接受求和,水陆并进,战船蔽江而下。宋军前军先败,督后军的贾似道惊惶失措,鸣钲退军。元兵长驱直入,宋军大溃,江上尸体纵横,鲜血染红了流水。贾似道连图籍印信都丢失了,退到扬州。
  这时,皇帝赵显的祖母、垂帘秉政的谢太皇太后传檄各地文武官出兵勤王,郢州(武昌)守将张世杰、淮东制置使李庭芝率兵入卫,江西理刑文天祥、湖南理刑李苇也募集民兵万余人来保卫朝廷。那显赫一时的贾似道被贬往广东循州,至漳州被监押官勒毙于木棉庵。那时杭州已经危急,谢太皇太后接受文天样的建议,封赵昰为益玉,出镇福州,赵昺为广王,出镇泉州,为退守福建作准备。十一月,二王正准备启行,元军三路攻陷杭州。益王昰由母杨淑妃及舅杨亮节照料,广王昺由母俞修容及舅俞如珪照料,逃离杭州,渡过浙江,翌年二月逃到永嘉(温州)各大臣也先后来到,拥二王到福州,五月,立赵昰为帝,改元景炎,尊赵昰生母杨淑妃为太妃,即民间所称杨太后,垂帘秉政。十一月,元兵进迫,宗室航海南下,经泉州港,下广东,多处播迁,帝昰翻船溺水于浅湾(今香港九龙海上),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病死于雷州湾外的小岛硇州,谥号端宗。弟赵昺继位,改元祥兴,迁往崖山(在广东新会县南),仍由杨太后垂帘秉政。至样兴二年(1279年)二月最后败亡,丞相陆秀夫负少帝投海殉国。
  二、赵宋后裔在闽、粤、台的分布
  南北宋共历十八帝,计319年。宋朝皇族由太祖赵匡胤、赵匡义(改名光义)、赵匡美(改名光美,又改名廷美)三兄弟所分衍,分别称为太祖派、太宗派、魏王派。
  宋朝对皇族事务专设机构管理,景祐二年(1035年)置“大宗正司”于东京(开封);随着宗室分居于各地的日渐增长增多,于崇宁二年(1103年)增置“南外宗正司”于南京(河南商丘)、“西外宗正司”于西京(洛阳)。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陷东京,居住大宗正司的宋皇族被杀甚多,而分居于外宗正司的皇族幸免于难。父亲当过宗正寺主簿的南宋史学家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靖康之祸,在京宗室无得免者,而睢雒二都得全。建炎初,上(徽宗)将南幸,先徙宗室于江淮。于是,大宗正司移江宁(今南京),南外移镇江,而西外移扬州。明年春,又移西外于泰州及高邮军。三年冬,又移于福州,而南外移泉州,以避兵。”
  南外宗正司管辖泉漳皇室事务,由于北方战乱,南下避于泉漳一带的皇族为数甚多,当时泉州是全国著名对外贸易港,经济上相当富足,因而成为皇族的乐园。
  景炎元年(1276年),端宗皇帝由福州退到泉州港,在泉州南外宗正司的皇族集众响应,被蓄意降元的泉州招抚使蒲寿庚屠杀三千多人,只有个别幸存。散处各地的皇族幸免于难。
  宋朝亡后,元兵又到处查缉宋朝皇族,族人只得改姓,有的迁居于偏僻山区,如隐居于华安银塘的太祖派后裔,便是于当时从漳州避难迁往的。
  元亡明兴之后,赵宋后裔纷纷复姓,有小部份没有复姓,如广东省金砂、仙美,福建省晋江县金井等地。
  现在闽、广、台各地赵宋后裔分布情况(聚族而居者):
  漳浦县湖西乡赵家城、下苏(魏王派)
  漳浦县官浔镇赵厝(太祖派)
  漳浦县旧镇镇甘霖(太祖派、魏王派)
  华安县丰山乡银塘、过溪(太祖派)
  龙海县九湖乡蜈蜞塘村(魏王派)
  龙海县港尾乡镇海、郊外(魏王派)
  龙海县陈仓岭下寮村(魏王派)
  漳州市郊诗浦村(魏王派、太祖派)
  福州市郊吴山、岭后
  闽侯县上街洪山桥(魏王派)
  台湾省台北树林镇(魏王派)
  广东省新会县(太祖、太宗、魏王三派)
  广东省增城(太祖、太宗、魏王三派)
  广东省澄海县隆都镇南溪村(太祖派)
  广东省饶平,南澳、潮阳、潮安、揭阳等县都有分布。
  毫不疑义,福建、广东各地赵宋后裔特别多,是宋末南迁的结果;台湾则是由福建分衍。
  三、赵家城故事
  崖山决战时,主帅张世杰采取千艘战船互相牵连的“海上长城”战术,战败时,各船无法走脱,丞相陆秀夫负少帝投海殉国。杨太后在投海前命张世杰砍断般缆,率部分船只突围,另立皇族继位,以图恢复。张世杰与皇帝的侍臣黄材及许达甫等率十八艘战船保护闽冲郡王赵若和夺港而出。遇飓风,张世杰船沉身死,剩下黄材、许达甫和赵若和等人乘坐的四艘没有沉,来到浯屿附近,又丢失了船具,无法行驶,只得在浦东(后改名浦西,位在太武山下,今属龙海县港尾乡)登岸,在银坑建屋居住。赵若和隐匿在黄侍臣户内,假冒黄姓。后因避元朝追缉,赵若和离开银坑黄家,迁到佛昙积美,仍然假冒黄姓。
  若和建居于佛昙积美海滨,又在人迹罕至的营塘(后名湖西)硕高山建“完璧楼”作为隐匿的又一去处。楼内有地道通于山下,便于受包围时脱逃。
  若和娶鉴湖(大坑)人陈氏为妻,生子天福、天禄、天寿、天佑。禄、佑二人出家当和尚。天福生明官、文官,天寿生惠官。若和死后,葬在距完璧楼不远处的安德桥,遗迹尚存,已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元亡明兴,赵若和的子孙还习惯于姓黄,因为户籍不能更改。洪武十八年,惠官娶黄氏女为妻,被告“同姓结婚”,文官拿族谱到官府申辨,御史朱鉴查勘属实,奏报朝廷给予复姓,并赐官,授明官为鸿胪寺序班,文官为儋州宜伦县主簿。
  赵若和子孙庆祝复姓,大会宗亲,即有散处闽粤赣各地如华安银塘、官浔赵厝、同安溪头、江西南丰及广东潮阳、新会等处族亲前来聚会。
  明初赵若和子孙复姓后,有的居佛昙(地名“下赵”至今沿用),有的居湖西完璧楼,在距完璧楼不远处麒麟山营造规模宏大的第四代坟墓二座,(另一处规模也很大,共三座),石刻大字“有宋第十四代孙淳庵之墓”,至今虽然字迹有些风化,还存在于墓后天然巨石上。(按“有宋”系自太祖之父宣祖算起,第十四代,即魏王匡美派下第十三代,亦即闽冲郡王赵若和的第三代,即三座墓可能是惠官、明官、文官之墓)。
  赵若和的第十代孙赵范中隆庆辛未科进士,任无为州、磁州知州、户部贵州司郎中、浙江按察司兵备道等职,归休后“觅先王缔造故处,昔构犹存”,感到该地(湖西硕高山)“山谷盘密,不嚣冲途,不逼海寇,不杂城市纷华,可以逸藏课子;田土腴沃,林木繁茂,即难岁,薪米恒裕,可以聚族蓄众”,乃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起,经二十年艰辛,建成赵家堡,将原有完璧楼围在城中,并重加修建,(据赵范《硕高筑堡记》)。又经其子赵义(太学生,任中书舍人)扩建和精心布置,成为一座花园式小城。
  (合订编者按,赵家堡及完璧楼系赵范、赵义父子所赵,赵若和并没有在湖西建楼,《硕高筑堡记》明确记载,可供参考。)
  四、赵家城皇族源流
  赵家在建城的同时,整修族谱,记其源流,以后历代续修族谱,至今之谱系为:
  赵家皇族的始祖赵弘殷,即宣祖,其妻杜氏,在儿子匡胤当皇帝后,尊为太后。
  宣祖生三子,长子匡胤,为宋朝开国皇帝。按照杜太后“兄终弟及”(避免小孩当皇帝)的遗嘱,传帝位于二弟匡义(因犯帝讳改光义),封三弟匡美(因犯帝讳改名光美,再犯帝讳改名廷美,陈国夫人耿氏所生)为秦王,任开封府尹,晋封太师,任尚书令。太宗(光义)继帝位后,有人上书诬告,涉篡位之嫌,贬为西京留守,再贬为涪陵县公,谪居旁州,雍熙元年八月廿八日薨,年三十八。至宋真宗追封魏王,子十人各封王,女八人皆封公主。
  魏王以下各代子孙:
  二世,德恭、德隆等十兄弟各封王。
  三世,承选、承遐等各封郡王(以下为至赵若和之直系,旁系略)。
  四世,克艰,节度使。
  五世,叔轺,武节郎。
  六世,修之。
  七世,公明。
  八世,彦卿(学士)。高宗(康王赵构)“南渡”建立南宋政权后,彦卿徙迁入闽,居闽侯县凤凰桥。
  九世,赛夫,武节郎。
  十世,时曣、时晱(知州)、时晞(宜亭侯)。
  十一世,若和(宋端宋赵是在福州称帝,封若和为闽冲郡王)。
  十二世(若和之子),宋少帝崖山败亡后,若和隐匿浦西之银坑,迁佛昙积美,以避元兵追缉,生子天福、天禄、天寿、天佑(天禄、天佑出家当和尚,无后裔)。
  十三世,明官、文官(天福之子),惠官(天寿之子)。
  以下后裔渐多,各代代表人物有:第十世:德明、德聪等,第十八世:承品、承均等,第十九世:叔丰、叔宽、叔绩、叔参等。叔宽居佛昙积美,叔丰居湖西下苏村。
  第二十世,(佛昙叔宽之子)赵范,字范之,号鸿台,隆庆五年中进士,任官归休后在佛昙曾受海寇凌辱,乃“觅先王缔造故处”,在湖西硕高山完璧楼周围建造赵家城,聚族而居。
  又第二十世(叔续之子)赵化,字圣之,居湖西山门内村,幼习骑射,精兵法,万历七年登福建武举,随越范督办大同边防,以军功授职户部郎中,钦赐白银五百两。归休后,在湖西山门内村建造府第,并在附近山下为父造墓,均精致典雅,遗迹今存。
  第二十一世(赵范之子)赵义,字公瑞,号辑卿,万历年间国子监学生,后任文华殿中书舍人,纂修南京左府实录,曾为钦差督运陕西粮饷,归休后扩建赵家城,增置碑刻多处,建读书处“辑卿小院”、武庙、佛塔等文物。崇祯九年(1636年),散粟赈济贫民,以家资纠合义兵,击败登陆骚扰的海寇(按:崇祯九年骚扰漳浦沿海的海寇为占据台澎的荷兰侵略者),漳浦知县余日新立《官岭保障记》碑,刻记他的功劳,称赞他“于家为孝子,于国为忠臣,于乡为义士”,碑刻今存。
  赵义以下子孙进入清朝,代表人物有:
  廿三世赵永,以子晟赠四川顺庆府通判。
  又廿三世赵彦衡,精于篆刻艺术,并有科学技术,能制造指南针、自鸣钟、水晶眼镜,时在康熙年间,很了不起,事迹记入《漳浦县志》。
  廿四世赵晟,任四川顺庆府通判。
  廿五世赵若长,乾隆十九年随父时义由佛昙积美迁居台湾树林镇(在今台北市),子孙繁盛,曾到赵家城谒祖。
  廿六世赵淑斌,太学生。
  廿七世赵古正、古朋等。
  廿八世进入民国时期:赵巢云、赵红手等。
  又廿八世赵文河,由湖西下苏迁居龙溪县(今漳州市郊)诗浦,曾任团长。
  廿九世树根、德南、德文等。
  又廿九世赵连平,居诗浦。
  三十世白文、茂土等。
  又三十世赵以诚,诗浦赵斗云之子,获美国医学博士学位,又在加拿大深造,回国后住天津行医,解放后任河北医学院名誉教授及天津市立医学院神经外科顾问,后任天津医学院教授兼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兼北京医学院教授、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为中国神经外科创造人,其论著有国际影响。
  五、清朝入垦台湾的漳浦赵姓先人
  清朝入垦台湾的漳浦赵姓先人甚多,雍正年间有赵乌、赵庇,乾隆年间有赵丑、赵圣助、赵若美、赵若长、赵天喜、赵元亨,嘉庆年间有赵雷、赵五。除赵若长垦殖台北树林镇(今名)、赵五垦拓嘉义外,其余垦拓地点大都在台中大肚社。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和彬
责任者
赵衰
相关人物
赵眺
相关人物
赵琏
相关人物
赵匡胤
相关人物
赵匡义
相关人物
赵匡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