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与闽粤台等地黄姓血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667
颗粒名称: 漳浦与闽粤台等地黄姓血缘
分类号: K810.2
页数: 5
页码: 354-358
摘要: 这段摘要讲述了黄姓的两个主要的世系,一个是黄歇的后代,一个是黄侍臣的后代。黄歇在战国时期是楚国的丞相,被称为春申君,他的子孙后来在江夏郡发展壮大。黄侍臣是宋朝的官员,护卫闽冲郡王赵若和逃难至南太武山,后定居于浦东,他的后代也发展壮大。两个世系在漳浦、龙海等地都有传下众多后裔。
关键词: 漳浦县 黄姓 台湾

内容

一、黄姓的“轩辕世系”
  中国人以炎黄子孙为荣,许多姓的族谱,将其祖先追溯到炎帝、黄帝。其中黄帝系的称“轩辕世系”,黄姓也是如此。据《黄氏公谱》记载,黄姓的“轩辕世系”是:黄帝传昌意,昌意传颛顼,颛顼传卷,卷传章,章传吴回,吴回传陆终,陆终传樊,樊传高。……至周期初年,黄帝以下第二十世裔孙名“石”,仕周有功,受封于黄地,赐姓黄,建立一个诸侯国——黄国。黄国土地不大,成为楚国的“与国”。黄国贵族黄歇,曾任楚国丞相,即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而后来,黄国被楚国兼并了。
  据《氏族略》:黄国在光州定城西十二里,即是今河南潢川县(原固始县)一带。明朝黄姓《西欧氏家谱序》说:黄国亡后,黄姓播迁于江淮之间,成为大姓望族。黄姓子孙在今湖北省江夏县黄鹤乡的仁义村中为春申君黄歇造墓。春申君事迹正史有载,《黄氏大宗谱》也载:“黄歇,字肃夫,生于周赧王元年丁未,居楚之黔中,自幼博学闻名,号黄五经,佐楚,封为春申君,兼太傅。随太子熊完质于秦,后设计冒险保太子回朝,登基为考列王,以公为丞相,赐淮北十二县禄之,掌雄兵十万,门下三千高客,声震诸侯。娶江氏,生十二子,继娶甘氏,生一子。后夫妻三人俱葬于黄鹤乡仁义村,离城三十里”。黄歇的子孙到汉朝已分衍于各地,都尊黄歇为始祖,并以“江夏”为郡望。江夏的建郡始于汉朝初年,辖区相当于后来的德安、承天、汉阳、武昌,黄州一带,以后各朝的江夏郡均以今之武汉为中心地区。
  黄姓传衍于全国各地,以下只是较早传入福建的一支之世系:五十一世(春申君黄歇的第十三子),五十二世黄植(汉朝大理寺卿),五十三世黄明,五十四世黄发,五十五世黄霸(汉宣帝时的颍川太守),五十六世黄矫(汉朝汶上令),五十七世黄贞,五十八世黄由,五十九世黄因,六十世黄拭(汉朝大司马),六十一世黄香(“二十四孝”之一,为父亲暑扇枕,冬温席)。至六十四世黄琬,是汉末与王允谋诛奸相董卓的名臣。六十五世黄权,避李催、郭圯之乱,迁往巴西,任蜀汉车骑大将军。六十六世黄贾,蜀汉的上党令。六十七世黄济方,三国末年居蜀。六十八世黄珣郎,晋朝的信州提举司郎。六十九世黄侃,晋朝任总旗。七十世黄潮,孝武王的御史。七十一世黄广,晋朝苏州总兵大元帅。七十二世黄迪,晋朝江夏太守。七十三世黄志,从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和平县迁入福建邵武三十三都。以下为:七十四世黄良(南北朝梁武帝时人),七十五世黄俭(南北朝陈武帝时人),七十六世黄常(隋朝人),七十七世黄剑(唐高祖时人),七十八世黄德明,七十九世黄礼恭(唐朝钱塘令),八十世黄梅(唐中宗的员外郎),八十一世黄孟(唐代宗时人),八十二世黄用成,八十三世黄节(唐上柱国光禄大夫),八十四世黄福,八十五世黄大水(唐德宗时进士),八十六世黄简(大理寺丞),八十七世黄彬(后梁的山东侯),八十八世黄肃(后晋的殿中侍御史),八十九世黄锡(宋太宗时的道中教授)九十世黄峭(宋真宗时邵武人,三十岁登景德三年进士,历任江夏太守等职)三妻二十一子八十三孙,分居江、浙、闽、赣、粤各地。
  黄峭三夫人各生七子后裔分居各地。其中吴夫人所生次子黄渠,移居漳浦县,生五子,杜浔、沙西一带黄姓皆其后裔。
  二、护闽冲郡王入浦东的黄侍臣之裔
  黄姓的“轩辕世系”中,在漳浦、龙海一带传下众多后裔的,还有以“天从公”为始祖的一系,在其族谱中记载一段惨痛历史。
  黄天从是黄材的父亲。黄材字国栋,即是赵家城族谱中所说,宋少帝于祥兴二年崖山败亡时,护从闽冲郡王赵若和夺港突围飘泊至南太武山下,在浦东登岩,栖身于银坑,图谋恢复的黄侍臣。他在垂老之年立族谱使子孙不忘所本,并写序言以记亡宋痛史,原文如下:
  余闻谱牒之作,上记祖迹,俾示来世,下开子孙,使爱本源,厥功巨且远也。况余宋室逋臣,飘泊于东西南北之间,可无谱以记之乎?
  吾祖燕人也,避五季乱,迁河南光州固始县。计金乱,又迁杭,为杭著姓,世姻皇族。传至先君天从,生材于绍定初,登咸淳进士,历官大理寺丞,转内阁侍从。胡元猖獗,随乘舆播迁于广东新会之崖,奉杨太后懿旨,保闽冲郡王若和。不期年,元兵且至,连日大战,余知势迫,乃与张世杰、许达甫等十六船护王,夺港而出,遇陈宜中船于广崖之浅湾大会,欲往福州恢复。飓风大作,世杰不幸船沉,宜中船亦覆,因登合浦。惟余与达甫四舟护王及父天从公,漂至浯屿前,又失杠具,乃于浦东登岩,匿赵为我黄氏合居焉。吁!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当是文天祥已执,世杰、秀夫随帝入海捐躯报国,此心可白,余岂独于诸公之死节故腼焉而迭哉?第据《礼经》,士死制,余奉制保王,王在亦可嘘炎宋之灰于再振也。奈之何,生聚教训,成旅无几。乙酉年,西川狂民假福王子为变,遂使元豺肆无厌之毒,悬金购王。余甚恐余众之泄也,勉以忠义,韬光敛迹,都人士但知有黄氏族,而不知有赵氏孤者,而赵氏安矣,此因余之为赵氏血食计也。吁,余抛祖宗,弃坟墓,奉父冒锋刃,亲矢石,历风霜,经雨雪,颠倒波涛间,关滨死,以脱王于厄,其志何为哉?而今老矣,宋事不可为矣,先君又于前年二月弃养,芄芄在疚,靡瞻靡依,何恃何恃。生长中华之地,老栖滨海之陬,举目山河,悬肠君父,风晨月夕,唯有泣天浩叹而已。后之子孙追纪吾之行迹,有能成吾志而立赵氏孤者乎?有能笃孝思而祀我先考妣者乎?庶无负吾志谱之意也。至传家则有产簿家规在,尔曹奉而守之耳,余何复赘哉!
  天运戊戌正月望日宋逋臣材字国栋手志
  这一谱序立于戊戌年,即元朝大德二年,距南宋于崖山最后败亡已十九年。据族谱记载,他生于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5月15日,卒于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正月十一日,立谱序时六十九岁,距逝世只三年,还是不愿用元朝年号,还是遗嘱子孙以恢复宋朝为职志,可见其忠心。
  黄材以父天从公为浦东一世祖,自己为二世祖,生子“二翁”、传孙“四库”,曾孙“十三夫”、五世孙(浦东六世)“二十二均”,以下后裔分衍海澄、漳浦、台湾、广东各地,后浦东改名浦西,(这还有一段惨痛历史,后面再叙),因此称浦西派世系,情况如下:
  三世(二翁):
  燮翁,讳理,生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随父飘泊至浦东,卒葬浦东金山。子制库、盈库。
  炳翁,讳昱,生于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卒年失考。子置库、永库。
  四世(四库):
  制库,讳节,子宽夫、信夫、敏夫、惠失。
  置库,讳建,生于景炎二年(1277年),按景炎二年为宋端宗从闽播迁入粤之时,置库必是生于忧患之中。据此,黄侍臣在浦东登岸时已有自父至孙四代人。
  永库,讳廷,生一子:慎夫。
  五世(十三夫):
  宽夫,讳博。元朝末年,倭寇猖獗,登陆浦东,宽夫全家遇害,他年十二岁,被倭寇掳去,绑载出海。因船超载,被丢进海中,幸而抓住一块木板,飘至大担岛外,遇嵩屿人林世英从广东贩货回航,将他捞救。养至十六岁,以次女林二姐配婚,送回浦东。得嫁在许家的姑母指点,索回被侵占的土地,重建家园于岭西,改名浦西。生四子:均济、均敬、均泰、均助。
  宽夫改浦东为浦西,在谱序里记载这一惨痛历史,并立嘱:以后黄姓分衍地以“西”命名,因而后来有浦西、西墘(在佛昙)、西厝(后名前亭)、湖西、西头(也写作狮头)地名,合称“五西”,因为方言“西”与“狮”同音,号称“五狮”,寓奋发图强之意。
  信夫,讳恪,住南山兜,移愧浦。生一子:均诚。
  敏夫,讳闵,移居黄厝内(在今旧镇)。
  惠夫,讳性,先住河福,移居下仓,号霞园。生二子;均显、均实。均实住北溪下渡头(注:霞园是今郭坑绍浦之内社、外社、黄社,北溪即北斗,渡头即黄山)。
  廉夫,讳懦,生一子:均孝。
  庸夫,讳志,生一子:均悌。
  应夫,讳慷,生一子:均礼。
  膺夫,讳慨,生一子:均智。
  必夫,讳果,生四子:长子德,字均辅;次子孝,字均忠;三子绵,字均瑞;四子隆,字均盛。
  寿夫,讳淳,迁居莆田,明朝开国,授职指挥使,捍御泉漳有功,升任御马军都指挥使,在驻防佛潭桥时,抗击倭寇入侵,牺牲在香山之麓,谥鸿熙。子均安、均寿,居佛潭桥,建梅月堡。明末战乱,后裔迁湖西,尊寿夫为始祖,号鸿熙公。
  仁夫,讳爱,生于元朝大德二年(1298年)。生二子:均福、均禄。
  义夫,讳严,生一子:均忠。
  慎夫,讳谨,生一子;均信。住石尾南门,移海澄内溪,即霞园。
  六世(二十二均):
  均济,讳经(寿夫长子),生三子:以千、以万、以亿。住莆田,回居漳浦埭头,后裔传浦西、海澄二都洪坑、崎头、漳浦盘陀水港。
  均敬,讳恭(宽夫次子),生二子:长子早逝,次子住浦西,后裔分衍陂仔内连田中央、华丰、漳州城内、埭浦、对面山、东埭。
  均泰,讳亨(宽夫第三子),住浦西尖山东社连北社边。生四子:原盛(生朝瑞)、原壹、原正、原满,另养子德礼。
  均助,讳顺(宽夫第四子),于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之际在旧镇附近建隆兴寨,明朝开国,受明太祖任命为镇宦,后裔传衍狮头村,嘉靖年间建黄家寨(即狮头堡)抗倭,清初,狮头堡为郑成功抗清据点,后郑军退入海岛,狮头堡为清军所毁,黄姓罹受战祸;随郑军东征台湾者不少,后解甲归田于台湾,传下后裔。至清雍正年间,其裔有黄本渊者,以贡生举孝廉方正,特谕教职,任汀州教谕,主持福州鳌峰书院,曾回狮头堡拜祖会亲、挂匾。后回台湾从事垦殖,其地称“本渊寮”。后裔也曾多次回狮头认亲。
  均诚(信夫之子),住旧镇黄厝内。
  均显(惠夫长子),住石美东门外,后裔分衍海澄下仓、蔡埭(即霞园),漳浦埔野。
  均实(惠夫长子),住石美东门外,后裔分衍下路北溪(漳州东北郊北溪头)、玉兰坂、赤桥。
  均孝(廉夫子)、均悌(庸夫子)、均礼(应夫子)、均智(膺夫子)后裔不样。
  均安(寿夫长子),随父抗倭卫土有功,授官勇副尉。生三子:志钦、志明、志福,住佛昙梅月堡,后裔移居湖西,部份分衍花林。
  均寿(寿夫次子),随父抗倭卫土有功,授官义副尉。生二子:志贤、志山,住佛昙梅月堡,后裔移居湖西,分衍溪野、长桥、清泉(在今龙海县东泗乡)。
  均福(仁夫长子),住清泉,分衍澳头,升尾、太监府西、海沧桥、建宁府。
  均禄(仁夫次子),生二子:长子讳铭字伯华,次子讳纠字伯魁,住清泉,分衍树兜、前亭、小溪、霞坑、泉州、平和翠岭、海丰。
  均忠(义夫之子),分衍澳头、石尾、三义河、浦南、岭脚、槐东、崎路、兰田、同安。
  均信(慎夫之子),住石美南门,分衍霞园、内溪、树兜、上镇、湘桥、吴春、漳城、海澄、广东电白头。
  均辅,讳德(必夫长子),嘉靖举人,任浙江处州松阳县知县、住南靖官陂头,后裔分衍峨山、鹿石。
  均忠,讳孝(必夫次子),住乌山小溪口,分衍海澄、崎头、南安县外、南靖双溪口。
  均瑞,讳绵(必夫第三子),住长汀。
  均盛,讳隆(必夫第四子),住长汀,后裔分衍漳浦盘陀梁山、胡坪顶。
  七世,湖西“五志”:
  志钦,讳宣命,号赞臣(均安长子),住佛昙梅月堡,后裔传衍湖西城内东门、京尾、后边、埔尾。民国时分衍台湾省台北市。
  志明,讳宣令,号承光(均安次子),住佛昙,卒葬林埭白砖仔墓。后裔分衍湖西城内北门、大示、下楼仔、东林、过田、新源,龙文时、花林、草坑亭,民国时分衍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志福,讳宣禄,号继美(均安第三子),生三子:永连、永盛、永惟。卒葬林内社,裔孙住地未详。
  志贤,讳极尊(均寿长子),卒葬林内社。生六子:盛禄、盛生、盛珍、盛立、盛英、盛中。后裔住湖西城内南门、西门、鼎楼、枋林、尾山、下柯、寮仔顶、南方庙,岭脚、田益埔、轧仔、大陂,清朝分衍台湾省台北市。
  志山,讳极重(均寿次子),卒葬红岭前。生二子:敬茂、敬辉。后裔住湖西外张、下墟、圳口、京尾、及长桥、溪野、埔野。民国时分衍台湾省台北市。
  三、台湾黄姓的祖地
  黄姓在全国为第四大姓,在台湾为第三大姓(仅次于陈、林)。由于黄姓遍布全国各地,有许多宗支,台湾的黄姓有祖籍的不同和祖先入台时间的不同,分为几个支派,如:西晋末年避“永嘉之乱”自河南光州固始县迁居入闽,十四世裔孙于清康熙年间入台定居嘉义的“芦山派”;宋朝黄峭的二十一子之一,分居汀州龙上里的黄宁廿五世裔孙黄开懋于清光绪三年入台,定居台中西屯区牛埔仔的“奥香派”;唐朝从河南迁居泉州,建开元寺的黄守恭之裔中有安溪派、惠安派、南安马林派、泉州“三脚木”派;祖籍南靖的元喜公派、永山公派、良同公派、有公派、荣公派;祖籍诏安的昌钟公派;祖籍平和的日炳公派等。祖籍漳浦的黄姓也很繁盛,有:
  敬穆公派,裔孙有台北市的黄池、黄文辉等。
  黄海公派,裔孙散居各地。
  浦西派,即是随闽冲郡王赵若和于南宋崖山败亡之际逃到漳浦浦东(后名浦西,在今龙海县港尾乡)的内阁侍臣黄材所传衍的子孙。从黄材之父天从公算起第十三世,时在明末清初,便有黄国成、国仪、国勇等移居台湾。
  湖西长桥派,浦西派中的一派,黄天从的第五代孙寿夫(鸿熙公)传衍于湖西、长桥的一系。
  狮头派,浦西派中的一派,黄天从的第六代孙均助开基狮头所传衍的后裔,如黄本渊的子孙等。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黄歇
相关人物
黄植
相关人物
黄霸
相关人物
黄发
相关人物
黄明
相关人物
黄矫
相关人物
黄贞
相关人物
黄由
相关人物
黄因
相关人物
黄香
相关人物
黄琬
相关人物
黄权
相关人物
黄济方
相关人物
黄贾
相关人物
黄珣郎
相关人物
黄侃
相关人物
黄广
相关人物
黄志
相关人物
黄良
相关人物
黄常
相关人物
黄德明
相关人物
黄礼恭
相关人物
黄节
相关人物
黄简
相关人物
黄峭
相关人物
黄肃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