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入垦台湾的漳浦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663
颗粒名称: 明清两代入垦台湾的漳浦人
分类号: D634
页数: 5
页码: 337-341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漳浦人冒险渡海到台湾的时间、人数和动机,以及各时期入台的人数与入垦地区与当时政局的密切关系。文章还列举了几个在明、清两代入垦台湾的漳浦人中成就较大的例子,包括林成祖、廖富椿、许山河和吴沙等人。文章最后还提到了台湾林再复所著《闽南人》一书中有关漳浦人入垦台湾的资料列表。
关键词: 漳浦县 台湾 漳浦人

内容

漳浦地处海滨,与台、澎只一水之隔,至迟在明朝即有人渡海到台、澎谋生。据不完全统计,在明、清两代漳浦人入垦台湾的人数多达二百多人。按姓氏分,最多的为林、吴两姓,其次是张、蓝、柳、谢四姓,再其次是赵、陈、黄、康、洪、潘六姓,其余还有许、施、蔡、阮、周、朱二十多姓。按时间分,明天启至明永历(即清顺治)时期入台垦殖的约有十来人。康熙时期入垦的约有14人,雍正时期入垦的约有13人,乾隆时期入垦的约有103人,嘉庆至道光时期入垦的约有50人。
  当时冒险过台湾的多是穷苦的农民或渔民。入台的动机大多数是出于经济原因,如内地生计困难所迫或逼债等,也有因为宗族、豪绅、官吏迫害,或由于犯案,到台湾寻求逃匿处所的;也有到台湾寻亲投靠,或寻求团聚的。渡台时间多选择在风浪较小的农历二月或八月左右。起航的港湾,南部由古雷港、浮头湾,中部由将军澳,北部由港尾。先乘舢板小船至大担门外,从大担门外至澎湖有一段洋面水宽浪大,一般要坐大船(如赶罾船)才能渡过,从澎湖到台湾仍然可乘舢板过渡。也有直接坐大船从内陆经澎湖直达台湾的。在清初海禁时期,经清政府许可入台的,到台岛后可由鹿耳门经过验证上岸,如属偷渡的,为了逃避鹿耳门的巡查,都由澎湖坐舢板迳至台湾北路的笨港、鹿仔港一带小港幽僻处上岸,再散入台地。
  各时期入台的人数与入垦地区是与当时政局有着密切关系的,例如:明天启和崇祯年间,海上武装集团的头领郑芝龙曾占据本县的旧镇,船队经常出入于澎湖和台湾,当时有许多沿海贫民投靠郑芝龙。祯三年(1630年),闽地大旱,又闹饥荒,此时郑芝龙已受招安,当上明朝军官,他请求福建巡抚熊文灿,舶徙饥民数万至台湾,“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使垦荒食力”,于是漳、泉人至者日众。这时期入台的郑联长、林四、张亿(张百万)、郑贰等漳浦人可能是参与郑芝龙集团或被募到澎湖的。明永历十五年(即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为解决劳力不足,亲带水陆官兵并眷口共计三万多人入台,又下令诸水陆提镇继续搬眷过台。康熙初清廷厉行迁界,百姓倾家荡产,颠沛流离,投奔郑氏者甚多。郑成功除令各营镇实行军垦外,也有招佃开垦的。因此,漳浦在明郑时代即有田雨龙入垦台南左镇,冯士通入垦台南的下营,陈天楫被招佃开垦嘉义六脚,何妈穷入垦云林后潭庄,李报本入垦台南善化。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虽然正式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但在此后的数十多年间(包括康熙、雍正及乾隆初叶),对两地人到台湾仍实行宽严不等的限制。如规定每年春耕时进入台湾,秋收后要返回原籍,不得在台湾常居落户,而且只准只身东去,不得携带家眷。这无异将其妻儿留在大陆作人质,使其不敢有越轨的行为,更无从在台湾繁育子孙。但也有非法偷渡的,到台湾定居的内地人及其后代还是逐渐增多。康熙末年,台湾暴发了朱一贵起义事件,漳浦人蓝廷珍率师前往镇压,后任台湾总兵官,曾留台处理善后事宜,这给漳浦人的入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此时到台湾的即有林、吴、张、蓝、柳、赵、潘、周、朱、廖、石、阮等姓约三十来人,其中多留居在台湾南部的台南、高雄、云林、嘉义、屏东及中部的南投、彰化等地,只有林成祖、廖富椿、潘必达等少数人入垦台湾北部。当时入垦台湾的人有许多还是单身汉。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福建巡抚吴士功为解除入台移民之苦,采纳先前漳浦籍学者蓝鼎元关于入台民众须带家眷的主张,疏请朝廷核准,解除入台垦民携眷之禁。此后漳浦人入台者就更多了,其中有很多是到台湾投靠亲朋戚友的(包括原先留台者的眷属)。著名的漳浦入台垦拓者许山河、吴沙也是这时期入台的。尤其到了乾隆四十九年鹿港开港通商后,又有数以百计的漳浦籍开拓者及其眷属进入台湾的中部和北部开发,其中有独力经营的,有合伙开发的,也有被招佃的。此时,很多人已有家眷,并在那里成家立业,繁衍子孙。至嘉庆时,入垦的漳浦人已遍及台湾各地。
  在明、清两代入垦台湾的漳浦人当中,成就较大的有下面几位:
  林成祖,清雍正十二年入垦台湾淡水,先后开凿了大甲圳、永丰圳,灌田千余甲(每甲相当11.3亩)。所垦之田有新庄、后埔、枋寮、大佳腊等地,岁入谷十数万石。
  廖富椿,林成祖的挚友,从清乾隆十五年开始垦殖了东至加蚋仔,西至西盛,南至鹿寮,北至港仔嘴的广大地区,终成巨富。
  许山河,乾隆三十年到台湾,与山胞共垦中港之地,使之发展成为“竹邑通海之埠”。
  吴沙,乾隆三十八年到淡水三貂岭,后招募漳、泉、粤籍大批游民,率先进入台湾北部山地噶玛兰(也写作蛤仔难,即今宜兰),拓地千顷,使宜兰大片荒芜之地变成富饶之区,被称为“开兰第一人”。
  现摘录台湾林再复所著《闽南人》一书中有关资料,把明清两代漳浦人入垦台湾的姓名、时间、地点、按姓氏列表如下。(当然,该书所采集资料不可能很全面,遗漏在所难免,可从其他资料寻求)。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兆基
责任者
郑芝龙
相关人物
熊文灿
相关人物
郑成功
相关人物
冯士通
相关人物
蓝廷珍
相关人物
林成祖
相关人物
廖富椿
相关人物
潘必达
相关人物
吴士功
相关人物
蓝鼎元
相关人物
吴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