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亲朋自彼岸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662
颗粒名称: 有亲朋自彼岸来
其他题名: 台湾同胞回漳浦寻根概况
分类号: D634
页数: 3
页码: 335-39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与台湾之间深厚的渊源和历史联系,特别是寻根认祖和观光旅游方面的发展。台湾同胞经常来到漳浦寻根认祖,一些人还投资当地企业。漳浦和台湾姓氏之间的联系也被广泛认可。
关键词: 漳浦县 台湾同胞 华侨

内容

泱泱金浦,渊远史长。自有唐立县千百年来,农工、商贾、士子、征夫在古老的土地上自奋自强,生生不息。至明清时期,人口日繁,有一部份或受命于官府,或展翅于宏图,或奔疲于生命,或受困于家境,背井离乡,移栖于他方。在祖国宝岛台湾兴起开发高潮之际,不期而会地汇合着这样一大批漳浦籍的同乡。至今其后裔据说已繁衍至近百万人。
  中国之海外赤子及台湾同胞,素有不背祖忘典之秉性,虽禄禄人生,淹淹岁月,终不忘落叶归根,漳浦的子孙也一样。早在清雍正年间,便有孝廉方正特谕教职黄本渊到漳浦狮头堡拜祖,立匾于祠堂;乾隆年间,赤湖后江村籍的吴姓后裔,每年都要在春秋祭祀时,从台湾远渡重洋,到后江祭拜祖宗,曾修葺祖祠,购置祀产,立碑记事,以示不忘根本。其他各姓来寻根认祖的,络绎不绝。如乾隆年间台湾武举人陈斌、武进士陈光昭父子,到赤湖拜祖,修葺祖祠,还特地从台湾运青石窗来安装,成为台湾亲人来认祖的标志。但自光绪“甲午”战败,被迫割让台湾于日本,谒祖会亲受到控制。抗日战争胜利后,受日本统治五十年的台湾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同胞有互访的利便。而不久便告隔绝,亲人只能隔海相望,对洋流泪。所幸者,1987年11月2日,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冰山初解,一别四十年的两岸亲人得以聚首。悲欢离合的一幕幕,又合成一出中华民族的大喜剧。随之而来,寻根认祖、观光旅游的热流在神州大地流淌。有亲朋自彼岸来,情意垦切,都得到坦怀相待。
  近年来比较早来漳浦寻根认祖的是台湾南投县洪先生,自述其祖上是车田乡下营村人,为洪姓第二十七世,“兄去台,弟守祖”,传至他已是第三十四世,膝下尚有重孙。他牢记祖宗遗嘱。要寻找“守祖”这一脉的去向,并回乡省祖,为故乡做点好事。他说:“初次踏上大陆,心里很不安,没想到大陆政府人员和人民大众都富有人情味,帮我找到洪姓宗亲的去向,我一定把大陆之行的感受告诉台湾的宗亲”。
  寻根认祖随即成为热闹事。几年来(至1989年夏)台湾民间组团来漳浦谒祖的已有二十五批一百五十多人次,台胞祖地之行的目的,除了寻根、拜祖、谒神,有的还有投资意愿。在漳浦,已经有不少“三资”(外资及侨、港、台“三胞”投资)企业,收到经济效果。
  漳浦陈姓与台湾陈姓一样,大部份属于开漳元勋陈政、陈元光及太傅陈邕之后裔。祖籍漳浦的台胞以陈姓为最多,他们接踵来漳浦拜祖。1988年12月,时值隆冬,佛昙镇大坑村陈氏祖祠却一派阳春气象,来自台中、台北、宜兰、苗栗、南投等五个县市的台湾陈氏宗亲拜祖团一行十六人,在抗日将领,原国民党少将军长陈南方烈士之子、台湾陈氏宗亲会董事长陈文彬先生带领下,虔城地回大坑祖祠祀祭祖宗。一时间,“圣王”、“太傅”二祖的两岸后裔们欢聚一堂,共话月圆,令那鉴湖水色、笏山风光,增添了不少人情佳话。陈姓子孙不忘其祖开发漳州的历史。漳州百姓对“陈圣王”一千多年来热烈崇拜,庙宇遍布各地。尤其漳浦城郊西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威惠庙”,供奉“陈圣王”、“王妈”、“柔徽夫人”(陈元光女)及部将李辅胜、马仁等。庙宇历代修建,至今规模虽大不如昔,香火却仍夜以继日。海峡彼岸拜祖团多次前来参香,更为这千年古庙增添热闹。
  林姓无论在台湾,在漳浦,都是仅次于陈姓的第二大姓。漳浦林姓聚居地不论在经济上、文化上,有史以来首推乌石,他们祖祠特别宽敞,称为“乌石大厅”。这块林氏一脉的发祥地,曾流传许多脍灸人口的故事:进士林功懋引来荔枝良种,推广繁殖;探花林士章从湄州“请”妈祖神像回漳浦供奉;林春斋为官清廉,雷州拒珠;还有“三凤”的大举、二举、三进士,“冤家变亲家御史招亲”等。皆为流传久远的趣谈。乌石林姓先人于清初雍正年间往台湾开发,至今人众济济。“乌石大厅”在近两年里有三批数十位台湾裔孙前来谒祖,在这风光秀丽的荔枝湖中领受故乡宗亲的深情厚意,临别都异口同声说还要再来。
  台湾张姓大都是唐“开漳圣王”陈元光部将张伯纪(张虎)的后裔,由漳州一带衍于台湾各地。奉祀张伯纪为一世祖的闽台张姓总祖祠“太尉堂”在漳浦县城南郊中营村,历来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各地张姓宗亲所瞻仰。1988年4月,有台中二位工厂董事长来中营太尉堂拜祖。他们的祖上张顺官公是清朝嘉庆年间去台湾的。1988年10月,又有高雄三公司董事长来拜祖,他的祖上张光喜公于清乾隆年间去台湾,至今已二百多年。1987年3月,台北张先生托人在漳浦查访祖地,1989年7月自身前来认祖。他的祖上是开基漳浦伯纪公派下第十四世张泉公,出生于灶山下溪东下坂社(今属赤土乡),清嘉庆年间去台湾嘉义开发。1989年7月又有张先生来漳浦霞美乡眉田村认祖,他们的祖先张自然早在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便已渡台,至今已三百多年,后裔众多。到日本定居以至加入日本籍的台湾同胞也常有人回漳浦祖地拜祖。如名古屋纮仁医院院长张士余(又名河野司宗)先生,牢记祖父遗嘱,于1988年从日本远道前来霞美乡眉田村水尾社认祖。漳州市政协副主席(曾居日本的台胞)张秋世及漳浦县政协领导人等陪他去找到祖祠、祖墓、族谱,一遂平生宿愿。还有来自美国的台胞吴先生,到小山城谒祖,漳州市统战部部长吴开云及台湾同胞联谊会负责人等帮他查阅族谱,会到宗亲。
  台湾吴姓许多人自行来到漳浦沿海的后江及山区的龙岭、山城拜祖。佛昙杨氏大祖祠、湖西黄氏大宗祠、小宗祠,每年都有台胞来谒。蓝提督和鹿洲公的台湾裔孙多次来赤岭乡石椅村“种玉堂”和大南坂农场蓝厝村蓝元枚提督及湖西鹿洲公祖墓朝拜,有的跑到鹿洲公(蓝鼎元)出生地山尾顶村认亲,有的查访蓝廷珍提督的“日接楼”,有的到漳州瞻仰提督蓝理的御赐石碑坊。旅游胜地湖西赵家城也来了传衍于台湾的赵宋皇族子孙。蔡、方、郑等祖籍漳浦的台胞也接踵而来。
  有趣的是:一些台胞由于祖上遗嘱年代久远,地名改变,待他们跑遍闽南大地,方知祖宗的故事原来就发生在漳浦这块土地上。在岁月的海洋里发生的故事,有的至今古迹尚存,有的如在水中划痕。而中国人却有其奇特处,祖上留下一句话,往往做为金科玉律不敢背训。台中县的陈先生,在漳浦涉水爬山五、六天,原只为祖上留下一句话:一定要叫后辈子孙回漳浦老家甘林堡蜈蚣山下小庙里答谢“三王公”的护身之恩。漳浦“三王公”是亡宋遗将,有一段悲壮故事(详见本辑《祖地祖庙》栏)。“三王公庙”源于湖西乡,由于人口的流动和风俗的延续,传香火于各地,作为宋朝皇族后裔聚居地的甘霖村,也就有了同样的三王公庙。陈先生的祖上本姓赵,系甘林村人,明末清初渡台谋生,临行在村边小庙里取走“三王”神像,作为佑身尊神,立誓要还乡答谢还在祖庙里的“大王”、“二王”。几代人过去了,到了陈先生这一代,其祖母一再咛嘱,一定要替祖上还愿。几经周折方才查明,那小庙现仍存在于甘林村外山下一个僻静处。陈先生替祖上还了愿,满意而归。
  也有找错神明的趣事。1988年底和1989年初,台湾来的陈先生、李先生二次率领五十余人,来找漳浦“墩上”村村头的神明,按照地图册到达前亭乡楼下村墩上自然村,为祖上许愿还香。“文革”十年,庙已毁了,现有人垒了个土台继续奉祀,但所奉神明并不是台胞所要找的“辅胜公”李伯瑶,第一次来时因自己说不清楚,匆匆拜把香火就走了。第二次来时仍然虔城朝拜。后来又找到赤湖桥尾萧李姓村边的“陈圣王”庙,向庙中的李辅胜朝拜,但总感到此庙与祖上所传“面海”的座向不符。现查明,这二拨人马要见的“真神”应是赤湖乡后江墩上湖自然村村边的“王公庙”所祀正是正牌辅胜公李伯瑶。这个自然村村民姓李,在清末民间械斗“一头换半石”时迁到半石村埔里自然村居住。墩上湖的旧神庙一座,也因李姓外迁,至今冷落一边,却不知道清朝迁居台湾的先人从这里“挂香”,在台湾新建辅胜公庙,至今在那里饱尝香火哩!
  海峡两岸尊奉许多同样的古人为神明,是闽南人大量迁居台湾形成的,包括漳浦在内的闽南旧风俗在台湾传播。而漳浦先人对开发台湾的贡献,则是特别重大。如蓝廷珍、蓝鼎元、黄性震、陈梦林(今云霄县人)等对治理台湾的正确建议,为清廷所采纳,对台湾的前途影响极大;林成祖、吴沙等人对台湾北部的开发,促进台湾经济发展,在台湾史册上占重要的一页;在文化上,漳浦对台湾的影响也极深远。1988年,研究台湾史的一位女学者曾来漳浦进行学术考察,对学术交流收到良好效果。1989年,台湾民俗及戏曲研究专家陈先生也专程来漳浦考察两岸民俗及戏曲渊源关系。陈先生是宜兰县人,其祖先是漳浦县产山村人,于郑成功抗清时代的永历三年,即清顺治六年(1604年),已经渡台,至今已三百八十多年。至清乾隆年间,子孙参加开发宜兰的行列,在宜兰传下众多后裔。陈先生此来携带许多民俗和戏曲资料,来与漳浦文化界进行交流;并带着他祖上流传的族谱,到“梅林保产山村”(今属盘陀乡)认祖。
  个人来漳浦寻根认祖的还有好多先生,如:祖籍旧镇的郑先生,其祖随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宜兰县礁乡,祖籍漳浦县旗养洲桃仔园,他的祖上为漳浦温姓第十五世温祥贵。
  祖籍漳浦县狮头堡后坑村的黄先生。
  台北欧阳先生,祖籍漳浦花坑。
  祖籍漳浦县霞美乡车桥亭村林先生。
  台湾南投县陈先生,祖籍漳浦县徐姓狗堀西垅(今万安农场西垅村)。
  遗憾的,虽然许多谒祖团和个人前来拜祖都能如愿以偿,却也还有不少人由于资料不足以及祖居地变迁等原因,至今未找到具体祖地,相信通过进一步挖掘、交流资料,查访研究,台胞的根源都是能够查明的。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程德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