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台湾有关的历代漳浦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655
颗粒名称: 与台湾有关的历代漳浦人物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324-32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人与台湾历史悠久,大量移居台湾的原因有多种,包括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初迁界和海禁、康熙统一台湾、生活所迫、抗官起义失败及封建械斗被“灭社”和犯案、逃债等等原因。漳浦人在台湾传衍子孙,以及因军事、政治、经商等原因对台湾有影响的人极多。
关键词: 漳浦县 台湾 历史人物

内容

漳浦与台湾一水之隔,最近处距离不上二百公里,漳浦人与泉州、漳州各地的人一样,过台湾开发宝岛的历史悠久。据现存一些史志族谱记载,明、清两朝移居台湾开拓定居的漳浦人为数甚多,现在在台湾有很多后裔。
  漳浦人的大量移居台湾:一是郑成功驱逐荷兰入侵者,收复台湾时随军入台的军民;二是清初顺治年间实行“迁界”和海禁时,沿海人民流离失所,部份冒死偷渡入台;三是康熙统一台湾时入台,留在台湾的军人和从故乡接去的家属;四是自康熙至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因生活所迫,去台湾开发土地的;五是自嘉庆至清末光绪年间,因抗官起义失败及封建械斗被“灭社”和犯案,逃债等等原因入台谋生的。六是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有很多漳浦人去台湾参军、从政、任教、经商。临近解放时,又有以“梁峰”为代号的招额未满的一营人开拔金门,后退伍寓台。
  历代,漳浦人移居台湾,在台传衍子孙,以及因军事、政治、经商等原因对台湾有影响的人极多。由于缺乏资料,这里只能对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加以记述,以一斑而窥全豹。
  一、因军事、政治等原因对台湾有影响的漳浦历史人物
  1、作为郑成功部下往台湾的有蔡公,现其子孙在云林斗六镇繁衍。又有丘全盛,开基于彰化。
  2、黄骧陛,字陟甫,黄道周的侄儿,天资聪颖,读书过目成诵。天启四年中举人,设教乡里。明亡,与里人林兰友起义,失败后渡海去台,后裔甚多。
  3、蓝理,为清靖海将军施琅的先锋官。康熙二十二年平台,澎湖一战,郑克塽投降,国家统一。蓝理在澎湖海战中,奋力冲击,中弹受伤,肠流出腹腔,其弟蓝瑗等人施救,将肠装回腹内,加以包扎,医治未愈,继续出战,功居第一。(详见本刊第四辑《蓝理》一文)
  4、欧阳凯,康熙五十七年任台湾镇总兵,参与平定朱一贵起义,被镇兵内乱刺死。诏赠太子少保。
  5、游崇功,任台湾水师左营游击,朱一贵之役战死。诏赠“拖沙拉哈番”,赐祭葬。
  6、李吉茂,安平把总,与朱一贵战被擒,拒绝劝降,踏翻桌子,奋力一呼绳索断,夺刀反抗,被砍死。诏赐祭葬,入忠义祠;安平人士建五忠祠祀之。
  7、蓝鼎元,字玉霖,号鹿洲,康熙六十年以幕僚随南澳总兵蓝廷珍入台,平定朱一贵起义后,上书巡台御史吴达礼,建议恢复“官庄”,招佃拓荒,以益国赋,足民食,且可改变荒凉面貌,利于安定地方秩序。这建议获得清廷批准。在兰廷珍领导下,猫雾拣之野最先垦拓,应召前来垦荒的漳泉等地劳动人民披荆斩棘,胼手胝足,出生入死,建成新的家园,名“蓝兴堡”。又经过长期艰苦开创,地方逐渐繁荣,那地方便是今日台中县。
  蓝鼎元著有《东征集》《平台纪略》等,上《治台十策》,后授普宁知县,升广州知府(详本刊等三辑《蓝鼎元》一文)。
  8、蓝廷珍,在平朱一贵起义时,劝阻福建总督满保及将军施世骠不滥杀,使很多本因贪官压迫而投向朱一贵的百姓回归清朝,其中有许多漳浦移民,从“漳浦寮”出来帮助他安定地方发展农业。他又上疏建议清廷注重台湾国防,防止外国侵略,这些都有积极作用。
  9、蓝元枚,字卜臣,廷珍之孙,乾隆卅五年以世职补广东参将,升副将,擢台湾镇总兵、金门镇总兵,至江南(今江苏)提督。乾隆五十二年台湾林爽文起义,诏令提兵二千由蚶江渡鹿港,进军彰化,会攻柴坑获胜,转攻斗六时病卒军中。
  蓝理、蓝廷珍、蓝元枚都官至提督,在历次“平台”进军中,都跟随许多漳浦人入台参战。留在台湾传衍众多后裔。其中蓝姓甚多,都认定他们的祖先是以“蓝提督”为代表的漳浦人。
  10、林亮,字汉侯,幼年丧母,伶仃孤苦,性情豪爽,好结英雄好汉,常对人说:“男人志在四方,那能屈守家园,埋没世上?”当时(清初)海寇猖獗,他决意从戎,练习骑射刺杀,留心沿海岛屿港湾形势及航行利弊,对营阵战法,无不钻研熟悉。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他是一个将才,他投军后,于康熙四十五年擢升台湾水师大营把总,后累迁澎湖本营守备。康熙六十年夏,朱一贵起义,占领全台,文武官员纷纷撤逃,林亮守御澎湖要害,决心死战,并捐家财,积谷供军食,制造武器,准备反攻。不久,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南澳总兵蓝廷珍统兵至澎湖,用林亮及千总董方为先锋,领水师五百多人,至鹿耳门冒死奋战登陆,夺取炮台,攻克安平,力战于鲲身,暗渡西港,袭击府治之背。廷珍统大军继进,大战苏厝甲,克复府治,林亮纪功第二。
  11、阮蔡文,字子章,号鹳石,十一岁能写文章,性刚猛,好弄刀花,村里孩子都怕他。十三岁补诸生(秀才),廿五岁参加乡试(考举人)不第,后福建巡抚张伯行邀入鳌峰书院讲学,编纂先儒学说,经五载回家葬母。康熙十一年说服海贼陈尚义投诚,皇帝召见便殿,议功授陆凉知府,未行,改授厦门水师中营参将。后台湾诸罗知县周钟瑄荐举他到台湾安抚高山族、整顿营伍,经营沿海防务。北路地方千里荒野,半线以上多属番社。大肚、牛骂、吞霄、竹堑等地山深林茂,山险水恶、南坎、淡水终年阴雾,毒气熏蒸,戍卒多病死,是巡哨不敢到的地方。他不听劝阻,前往巡视,住在帐篷里,自煮饭食。日间出巡,马上赋诗,夜间点烛纪录山川、风物、气候,作文祭阵亡将士,凄怆激动,闻者感泣。高山族人送牛肉和酒来慰劳,他召高山族孩子们坐帐下,说“我是你们的老师,不要害怕”,教他们读“四书”,能背诵的,奖给银钱布帛、他向高山族人讲述“孝悌力田”的道理,与他们融洽无间。后来染瘴得病,升迁福州城守副将时病逝,年五十。
  13、陈梦林,字少林,康熙《漳浦县志》及《漳州府志》编纂者之一。康熙五十年应聘到台湾编修诸罗县志,闻名远近。清初对台湾不重视,在政治上、军事上都苟且偷安,陈梦林著文议论,应以自明朝以来台湾被海匪、倭寇、荷兰据为骚乱我国沿海的巢穴为鉴戒。他说台湾是一块璞,经过开垦和舟楫通商,已经看得出这块璞一经琢磨,便是美玉了。鸡笼(基隆)是台北的锁匙,淡水是咽喉,大甲、后垄、竹堑有险可据,若仍狃于目前之便安,不作长远规划,增置县邑防守,“致山海之险驰而无备,将必候亡羊而补牢乎?”闽浙总督满保闻其才,聘为幕僚,朱一贵之役,满保命他到蓝廷珍军中参赞帷幄,与蓝鼎元日夜筹划,不辞劳瘁。
  二、开拓台湾土地,对经济建设影响深远的漳浦历史人物
  1、吴沙,在台湾三貂和哈玛难(今宜兰市)一带拓垦,把来自泉州、漳州和广东各地的移民二百多人组织起来垦荒种植。自乾隆卅八年至嘉庆元年(1773——1796)先后开拓了“头围”(即头城)、“二围”(即二城)、汤围(礁溪泉一带),“四围”(即四城)、“五围”(哈玛难,即今宜兰市),使这些前人所不敢去的荒野变成阡陌相连,村落相望的好地方。
  吴沙是开发宜兰第一人,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在礁溪乡的园山盖一座吴沙纪念馆。(详见本刊第三辑《漳浦人吴沙开发台湾的功绩》)
  2、陈奠邦,先居淡水,后移居哈玛难,与吴沙合伙拓垦。嘉庆十二年,海寇朱濆进犯苏澳,占为巢穴。奠邦得知消息,去报官府,中途得杨廷理会剿的信,就与友人募乡勇,水陆夹攻,海寇败逃。清廷赏赐缎袍、银牌,以表彰功绩。后清廷在宜兰建县,奠邦为街坊总理,积极负责,带领群众筑建城池,植竹栽树,成绩显著。道光四年,山匪林光春闹事,奠邦也立了功。他事母至孝,经常为人排难解纷,济贫救急。通判高大鳙表扬为“纯孝性成”。
  3、林成祖,世代务农,当初淡水荒野未尽开发,他计划开垦大批良田,苦于没有资本,后来得到亲友借给几百两银,于雍正二十年去台,居住大甲,辟荒垦田,兴修水利,凿大甲圳,引水灌田,获得丰收,每年收谷万石,拓地渐广。乾隆十五年,再垦摆接、兴直二堡,租给佃户,每甲收租八石。再兴建大安圳,引内山水至平地灌田千余亩,圳宽三丈四尺,长十余里,费十余万元,经几年才建成。当时,南势甲、中坑一带“野番”出没,成祖请政府准在淡水设防,自筹饷项,早晚巡逻,地方逐渐安定。他移居深丘庄(今枋桥城外),新庄、新埔、后埔、枋寮、大佳腊等地相继垦拓,每年收谷十几万石。
  林爽文之役,林成祖受株连,逮解北京审讯,次子林海门携巨金入京营救。时蔡新任文华殿大学士,海门以同乡礼求见,蔡新称赞他的孝心,留住家中,直至把女儿嫁他。成祖获得赦免,发还财产。回台途中,海门溺水死。成祖老年仍辛勤农事,继续垦荒,拥有良田数千甲,成为台湾巨富,卒年七十二岁。长子海筹以大安圳崩,倾资修复。三子海庙及孙开暗坑圳,这些水利工程在当时台湾是最艰巨,受益面积最大的。(详见本刊第五辑《开发台湾淡水的漳浦人林成祖》)
  4、许河山,乾隆三十年渡台,与高山族人约垦中港,这时彰化已拓海口,与泉州互市,成为新竹通海口的商埠。
  三、曾回乡探亲认祖的台湾著称人物
  1、黄本渊,其祖漳浦狮头堡人。狮头堡曾被郑成功部将潘庚钟据为抗清堡垒,后被清军攻破,郑军退守海岛,有不少狮头堡人随去,后来加入向荷兰人索回台湾的战斗序列,留居台湾。黄本渊即其后裔,于雍正年间受保举孝廉方正,特谕教职,任汀州教谕,后主持福州鳌峰书院,曾回狮头堡拜祖、挂匾、会亲。
  2、陈斌,生于宜兰,乾隆年间中武举人,任澎湖,安平协镇,后告老回到赤湖祖地,在南门圩后建立府第,时人称“圩后太爹”。其子陈光昭中二甲进士,曾任台湾知府。他从台湾运来雕刻精美的青石狮一对,青石窗一副,窗上雕有各种图案,凿七十二孔,安装在赤湖陈氏大宗祠,作为台湾子孙后代寻根认祖的标志。并撰写“锦水荣光增瑞世;丹山仪宇振文明”的楹联,作为后代子孙的“昭穆”辈序,即是名字上按辈嵌上一个字,使同宗人一看他的名字就可以知道他是第几世,这一“昭穆”为海峡两岸的“锦湖派”陈姓沿用至今。陈宾于清嘉庆庚申(1800年)卒葬赤湖祖地,墓前立有石马、石羊、石烛等,至今保存完整。他的子孙在台湾兴旺发达。其中陈振兴是台湾现代知名人士。
  3、陈望曾,陈斌的裔孙,生于台湾,清同治九年至北京殿试,中进士,钦点广东按察使,继任广州知府。甲午战后,清廷与日本帝国主义者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时陈望曾任台湾知府,耻于受辱,迁居香港,隐居太平山下,时时思念祖地,回赤湖访祖认亲,在赤湖大宗祠立匾。其孙陈树楷曾任香港商会会长,抗战前与赤湖乡亲联系密切。
  4、陈登元,字君聘,祖籍漳浦赤湖,日占领时代生长于宜兰,他不甘俯首当亡国奴,激于民族大义,在台中领导百余人起义,反对蛮横的日本统治者,后来失败,逃归祖国大陆。当时才26岁,年青英俊。光绪年间考中进士,任山东知县。晚年告老回到赤湖故乡,在东城祖地设馆教书,经历五年时光,迁居厦门。晚年据说被人暗中投毒害死,临死遗嘱儿子阿熊、阿贵运棺回赤湖,葬于丹山岩兜。其“不做亡国奴,甘为故乡魂”的爱国爱乡精神为世人所称赞,千古流芳。
  四、先人留下的印记
  几百年来,迭经几次往台湾移民,漳浦沿海一带众多人民漂洋过海,世代扎根在台湾岛上。现在台湾的宜兰、基隆、彰化、台中、嘉义等地方有许多漳浦移民后裔聚族繁衍。他们为子孙后代不忘祖籍,以祖地的地名为地名,所以漳浦有南景村(现属深土乡)台湾基隆也有南景村。漳浦赤湖有观音亭村,台湾彰化县也有观音亭村。赤湖陈姓大房茂派(东溪派)十七世陈龟坛移居台中县田中村,修建祖祠曰“崇德堂”是引用赤湖祖地的祖祠名的“崇孝堂”。漳浦在台湾移民的后代往往在墓碑上镌“金浦”两字,有的镌上故地乡村的雅名,如赤湖祖的镌“锦湖”,大坑祖的镌“鉴湖”,湖西祖的镌“丹湖”,赤岭祖的镌“长卿”等,以示不忘本源。有许多宗族可以从族谱或祖先坟墓查考祖地,如赤湖后雄(即从前吉春村)谢姓族谱可查到“十三世祖谢容后嗣往东都新庄”,后雄村后一个被称为“台湾墓”的康熙六十年所立墓碑上也刻“孝男容,孙达”等字样,与台湾谢东闵先生家二水乡谢氏族谱记载完全相同,昭穆辈序符合。漳浦祖地和台湾分居地的族谱吻合、地名相同、祖祠建筑式样一体。这些情况使很多从台湾回来寻根认祖的人无限感慨,如五十年代台湾名律师,前国民参政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回归,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后转任全国政协常委的陈逸松先生,他的曾祖父陈辉龙、陈辉豹兄弟于清末由赤湖南门迁往宜兰罗东开基,子孙兴旺,人才济济,他多次回赤湖祖地访亲,与族人谈及,不但两地祖祠同一模式,就是那边的住房也保留祖地风格,生活上保留祖地风俗习惯,语言上保留祖地“腔口”。又如,清朝乾隆年间往台湾诸罗开基的赤湖后江村吴仕光和他的儿子时举,时兴都曾回乡修祖祠,置祀产,立碑为记,后来许多台湾吴姓人来寻根认祖。其他还有许多寻根盛事,不一一细谈。至于抗战胜利后去台人员详情,让知情者补续。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万年
责任者
黄骧陛
相关人物
欧阳凯
相关人物
游崇功
相关人物
李吉茂
相关人物
林亮
相关人物
阮蔡文
相关人物
陈梦林
相关人物
吴沙
相关人物
陈奠邦
相关人物
林成祖
相关人物
许河山
相关人物
黄本渊
相关人物
陈斌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