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青团在漳浦的组织和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640
颗粒名称: 三青团在漳浦的组织和活动
分类号: D693.74
页数: 4
页码: 302-30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在漳浦分团的始末以及各种活动。漳浦是陈达元的家乡,对三青团组织更加积极开展,建立了区队和分团组织。1943年,漳浦分团筹备处成立,由杨拔萃任主任,陈建仁任书记。基层组织在分团成立前虽有吸收团员,但为数不多,在分团成立后仅有团员二、三百人。为了扩大影响和增加收入,漳浦分团建立了各种外围组织,如青年服务社、青年报社、青年电厂等,并组织了一支战地服务队和青年狩猎队。
关键词: 漳浦县 三青团 基层组织

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与共产党争夺青年,以巩固其统治地位,于1938年4月,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决定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以下简称三青团)。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于同年7月在当时的政治中心武汉宣布成立。蒋介石自任团长,陈诚任书记。是年冬天,三青团福建支团筹备处在三元(即今三明市)成立,三青团中央团部派福建省保安处处长黄珍吾为筹备处主任委员。不久,则正式成立干事会。当时,据黄珍吾推荐,派韩文博为福建支团书记(韩是黄珍吾的海南岛同乡)。黄、韩都是军统骨干人物,因此,福建省三青团的权力,就掌握在军统的手中。
  福建支团建立后,于1939年冬,在漳州建立分团筹备处,不久,则正式成立漳州分团干事会,由军统南站站长陈达元及其周围的人主持。以第五行政区的龙溪、海澄、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诏安、东山等十县为活动范围,这些县相继由军统或军统外围“复兴社”人物建立区队或县区队联合办事处。
  三青团漳浦分团始末
  漳浦是陈达元的家乡,对三青团组织更加积极开展。1940年春起,首先在县城、佛昙、旧镇、杜浔、官浔等集镇陆续建立直属区队。县城以许元瑜为组织员,佛昙以杨慎徽为组织员,李景曦为助理组织员,旧镇以陈照临为组织员,杜浔以卢泗道为组织员,官浔以王孔问为组织员。1941年初,漳浦成立区队联合办事处,省支团据陈达元推荐,指派县党部书记长许元瑜兼任联合办事处主任,陈秀夔为专职副主任,扩大吸收青年入团,调整区分队组织。办事处设在兴教寺。
  1943年初,漳浦区队联合办事处撤销,成立漳浦分团筹备处,福建支团部据陈达元推荐,委派原漳州闽南新报副社长(陈达元为社长)杨拔萃回浦任分团筹备处主任,在支团部工作的陈建仁回浦任分团书记,先后任许元瑜、吴克承等为筹备委员。当时,分团筹备处辖漳浦、云霄两县各区队。办公地点在西街南华大院内(即今服务大楼斜对面)。南屋为主任室,北屋为办公室。分团部设书记一人,设总务、组训、宣社等三股,各股设股长一人。六、七年间,除第一股长(总务股)自始至终由陈问聃担任外,第二股长(组训股)开始时由陈成年担任,任职三个月回云霄简师任教,由股员黄华升任,最后由张草牧担任;第三股长(宣社股)先后由李继盛、林明庆、林琳、张国栋等担任。股长之下,尚有股员若干人。
  是年(1943年)上半年,在县城、佛昙、杜浔三地,分别举办为期三天的入团训练,每人发给红色袖章一圈随身佩戴,参加者二百多人。入团手续是填写三份入团申请书和入团志愿登记表,以两个团员为介绍人,送区队审查,在会议上通过,进行宣誓,上报分团备案。入团训练内容有:三民主义、团长训词、书记训词、三青团章程和团员须知等,入团后则参加定期性分队会议及其他各种活动。
  1945年,正式成立漳浦分团干事会,杨拔萃为千事长,许元瑜、陈则蔡、陈秀夔、陈建仁吴克承等为于事,仍以陈建仁为书记。
  漳浦分团的基层组织,在分团成立前虽有吸收团员,但为数不多,致在分团成立后,仅有团员二、三百人,散布在各机关、学校及社会,有公务人员、医师、教师、学生、商人、工人、农民、渔民以及军人等。区队的建立以地域为主,每一乡镇基本上都建立一个区队,必要时建立二或三个区队,每一所中学亦建立一个区队(其主持人在筹备期间叫组织员,助理组织员,至正式成立区队才叫正副区队长)。还请当地有名望人士或校长为区队指导员,以示笼络。区队以下设分队,每分队团员一般在五至十人左右,正副分队长大部份由分队团员选举产生,一小部份由区队指定担任。
  漳浦分团在1946年上半年共有二十一个区队,其中十五个乡镇中建立了十七个区队,又有三个中学区队和一个女青年区队,男女团员已发展到四百多人。因为形势的需要,1946年下半年,在渔会团体中吸收一批渔民,建立了一个区队,1947年又在各地山区吸收一批农民,再建立区队,这时,全县共建立了二十三个区队,团员发展至六百多名。
  除公开组织区队外,在扩大吸收团员、扩充基层组织的同时,奉上级秘密指示,发展“秘密区队”组织,纠集过去已失联系的军统外围,原“复兴社”及“忠义救国会”份子,重新填表登记,吸收为秘密团员,组成“三民主义青年团秘密区队”。这个组织负有调查汉奸及“异党”活动的任务。加入的成员即是加入“复兴”派系,凭藉其派系为政治后台,被利用为与“cc”派系斗争的工具。至1944年,“秘密区队”奉令撤销。
  三青团的各种活动
  漳浦的三青团组织除了一般性的正常活动外,为了吸引青年,扩大社会影响,增加经济收入,及出于政治需要,建立各种外围组织,大办青年服务社、青年报社、青年电厂等,还组织一支战地服务队,又有一支青年狩猎队,后来成为派系斗争的打手队。兹略述各种主要活动如下:
  一、青年服务社:青年服务社是三青团社会活动的大本营和联络点,本县各集镇都有设立,活动最有声色的是县城的漳浦青年服务社,该社设在西街李家祠,以蔡竣德为总干事,于1940年三青团在漳浦县城建立区队之后即已设立,设有“中正阅览室”、“青年食堂”、“青年宿舍”、青年俱乐部”、“青年照像馆”等。旧镇青年服务社,设在海屋寺,总干事陈文煜(镇长兼任),设有宿舍部(旅社)。佛昙青年服务社,设在米街仔,总千事黄一尊,开办旅社、组织剧团。杜浔青年服务社,设在下卢,总千事卢三让,设有旅社、书报阅览室等。官浔青年服务社,设在街市内,总干事何耀辉。
  二、团办企业:漳浦分团在县城有青年电厂之设,该厂为分团部唯一的团办企业单位,规模较小,只能供给几百盏照明用电,而较大规模的利民电灯公司于抗战之初机件被内迁,青年电厂设立后,也稍微改变了漳浦县城入夜一片漆黑的情况。
  三、创办青年报刊:为了以三民主义教育青年,于分团尚处于区队联合办事处的时期,就筹办漳浦青年半月刊,发行人许元瑜。该刊于1944年才核准,因急不及待,于1943年5月4日纪念日就开始发行创刊号。1944年1月1日,改为月刊,并扩充篇幅为三十二开张单行本,发行人改由分团干事长杨拔萃充任,社址在县城正中路(即今西大街)。嗣4后陈秀夔接任干事长,于1946年改办青年报(半周刊)。1947年,实行党团合并,团干事长改任党副书记长,陈秀夔遂把青年报改为绥声报,变成正副书记长各办一报,各自为政,继续为派别斗争说话。
  四、组织文体活动:为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变社会风气,分团部在机关、学校及社会吸收一些体育爱好者,组成“青年排球队”和“青年篮球队”在各种节日举行比赛活动,在每年的“三、二九”青年节,多次配合举行青年爬山比赛或环城赛跑,由分团部发给奖品。在文化活动中,不时举行书画,文物展览,在县城多次利用元霄、中秋节日,举办灯谜、象棋比赛活动。
  五、发动参军:1944年,蒋介石为了配合盟军远东作战,在其统治区内,发出“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发动知识青年“投笔从戎”,准备在全国征集优秀青年十万人,即所谓“青年军”。是年冬,由县政府、县党部、县分团等组成“漳浦县青年军征集委员会”,在社会上和各中学进行宣传、鼓动,一部份知识青年激于义愤和爱国热忱,纷纷响应,几个月报名一百余名,经过体格检查后,录取一百零七名,于六月间,在欢送大会中出发,送往上杭、武平两县,在驻军209师(师长温鸣剑)626团(团长郭发鳌)部受训。为了鼓励他们刻苦训练,勇于杀敌,免除后顾之忧,每人给予光荣木匾一块和一笔数量可观的安家费。又有中美合作所在华安成立“特种技术训练班”(俗称华安班),三青团漳浦分团积极为其募集兵员,经过短期宣传、鼓动、输送一百八十五人到华安参加训练。
  团员的甄审和党团的合并
  1947年春,蒋介石鉴于全国党团籍混乱,不少人亦党亦团,不便领导,影响工作,特通令全国进行党团员甄审工作,规定一人只有一籍,非党则团,非团则党,不能兼有,凡超龄的团员即转入党,漳浦分团奉令办理甄审工作时,意识到甄审后,一部份团员会弃团就党,为了补充名额,分团部在甄审后不久,则在全县各乡镇用造入团花名册办法,未经入团手续。即上报核准。同时,在甄审过程中,主要人员四出活动,分赴较有问题地区,帮助甄审工作。分团千事长陈秀夔亲自前往杜浔镇主持,帮助他们处理一些问题。
  全国各地国民党党团斗争甚剧,其渊源在于中央党部不能管辖中央团部(把持三青团的陈诚只听命于蒋介石,不受陈果夫、立夫所把持的中央党部节制),各地方团部也就不隶属于地方党部,各自树立势力,械斗迭起,血案时有所闻,人民遭受痛苦已到无法忍耐地步,且严重危及其政权的稳定。国民党为解决全国动荡局面,于1947年9月召开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将三青团并入国民党。不久,漳浦分团奉令党团合并,把人员、档案、办公桌椅移交县党部。依照规定:原三青团干事长转为国民党县党部(执行委员会)副书记长,原三青团书记转为国民党县党部副秘书,其他原三青团工作人员转入县党部工作,全部三青团团员重新进行总报到,上报省党部核发党证,但上报后没有下文,因为国民党在军事上的败退已使其福建省党部趋于半瘫痪状态。
  党团合并后,分团千事长与书记因列入副职,自知权力受到掣肘,且又碍于脸面,因此辞职不赴。不久,陈秀夔就任私立道周高中校长,陈建仁到台湾就任他职。
  漳浦在分团建立后的政况
  从全国各地的党团斗争来看,一般是“CC”(即陈立夫、陈果夫)派把持“党”,“复兴”派把持“团”,党团斗争即是“CC”与“复兴”的斗争。全国各地多是如此,唯漳浦却是例外。漳浦的党与团同为“复兴”派所把持,“CC”派虽有存在,而力量薄弱。1944年6月,省派“CC”份子孙尧云出任漳浦县长,只一个多月,为“复兴”派所不容而被赶走。是年县临时参议会成立及1945年县参议会正式成立,“CC”派在参议会中只占两席,仅供点缀而已。所以漳浦“CC”与“复兴”的斗争并不剧烈。
  1945年,漳浦分团正式成立后,杨拔萃入主干事会,这时县党部书记长许元瑜已病魔缠身,一九四六年,许元瑜病死,柯汉扬升任书记长,杨拔萃被选为参议会议长,将分团干事长职位让给陈秀夔,陈则蔡为参议会副议长。从此,漳浦“复兴”派成为派中有派,形成杨拔萃、柯汉扬、陈则蔡三分鼎立的局面,明争暗斗。派系斗争愈演愈烈。从表面上虽已无党团之分,而实质上漳浦各地的纷争,仍是党团斗争的继续。1948年,杜浔竞选镇长后,邱德芳雇人谋杀政敌洪文祺、金塘乡用枪杆子竞选乡、保长及代表时,造成新当选的竹屿保长陈土法被对方枪杀,以及陈思明之弟陈思聪于更深夜静时,攀墙凭窗,开枪射杀陈秀夔,误中其妻邵蕙君之事,说明党团合并后,漳浦各派力量的角逐已由“竞选”发展到不择手段的地步。
  幸而当时解放战争已到胜利阶段,国民党统治日薄西山,共产党的游击队遍地开花,威逼后方,国民党自感大势已去,民心尽失,无法再来第二次选举,否则,漳浦派系斗争,一定愈演愈烈,对漳浦的人民和社会,将造成不堪设想的悲惨丑局。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万年
责任者
张草牧
责任者
林明庆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