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热心兴学和和坑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621
颗粒名称: 四代人热心兴学和和坑学校
分类号: G628
页数: 2
页码: 277-27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和坑养正小学创办于1904年,已有120年历史,共培养了75届毕业生。创办人蓝澄清以卓识远见,热心兴学,教授四书五经,并聘请教员,教授各科知识。该校设备较好,师资素质较高,培养的学生基础好,很多经过中、高等学校深造,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物。和坑村现属白竹湖华侨农场和坑作业区,由于农场安置越南难侨,人口增多,教育设施之扩展更属需要,蓝缵绪多次汇款回乡建设小学校舍,充实设备。最近,缵绪的长子受父亲委托特地回国了解家乡中学基本建设情况。和坑蓝氏四代人热心兴学的事迹,在漳浦教育史上传为佳话。
关键词: 漳浦县 和坑学校 学校

内容

漳浦县和坑养正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至今八十二年,共培养七十五届毕业生。创办人为当地秀才蓝澄清。
  清末民初,漳浦蓝姓畲族人口稀少,分散聚居于内地偏僻山区,一般群众比较贫困。交通不便,求学不易,民气闭塞。蓝澄清(1878—1933)为当地蓝姓长者,以卓识远见,热心兴学,为本县教育界之先,创办之初,自任教职,教授四书五经,并聘请教员,教授各科知识。已有体育课,有足、排、蓝、乒乓球等球场及其他体育设施。
  至民国期间,学校设寄宿舍,办伙食,给外县及外区慕名前来求学者提供食宿的方便,因而海澄县辖隆教等地及本县佛昙、赤岭、前亭、湖西、赤湖各乡村学生纷纷前来就学。邻村来上学的,也可得到中餐的利便,学生数大增。
  该校首届毕业生、蓝澄清的长子蓝长江继承乃父遗志,对校舍加以扩充,他在福建政法学堂政法系毕业,民国十四年曾任漳浦县长。民国十五年出洋,对故乡学校念念不忘,常汇款补充设备。弟蓝长泽,厦门大学法律系毕业,民国廿四年前后任漳浦县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漳浦中学校长等职,后兄弟侨居海外,都常关注家乡学校建设。长江长子缵绪,也侨居南洋,在父、叔影响下,对和坑学校建设尤其尽心,多次献款而且亲自操劳。当时政府的教育经费拮据,和坑小学虽改为公办,校舍之扩充及学校设备多赖蓝氏一家人捐资和筹划。
  由于和坑小学设备较好,师资素质较高,所培养的学生基础好,很多经过中、高等学校深造,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物。如蓝田于1936年在河南大学读书时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任晋察冀边区第八专员公署专员,解放后任国家建委城市建设局局长等职。还有蜚声南洋的华侨文人蔡朝阳等。尤其该校早期学生蓝熏南、蓝万寿、黄永茂在师范毕业后曾回和坑小学任校长,教员,办学成绩显著。
  和坑村现属白竹湖华侨农场和坑作业区,由于农场安置越南难侨,人口增多,教育设施之扩展更属需要,蓝缵绪多次汇款回乡建设小学校舍,充实设备。自“文化大革命”后办初中班起,独资建设和坑中学校舍,今年又重新改建,建设标准教室和图书室、实验室、礼堂、食堂、公办厅、师生宿舍,并赠送图书、实验仪器、电视机、电冰箱等。最近,缵绪的长子受父亲委托特地回国了解家乡中学基本建设情况,资金需要量,以及教学情况。和坑蓝氏四代人热心兴学的事迹,在漳浦教育史上传为佳话。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蓝仲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