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名桥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617
颗粒名称: 漳浦名桥志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4
页码: 270-27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自宋朝掀起“建桥热”,经元、清各代续建,以石拱桥为主的桥梁为数至多。至今有的已经圮废,有的经历代修建利用。这里仅就现有比较大的桥梁,记述其现状及历史渊源。
关键词: 漳浦县 名胜古迹

内容

漳浦自宋朝掀起“建桥热”,经元、清各代续建,以石拱桥为主的桥梁为数至多。至今有的已经圮废,有的经历代修建利用。这里仅就现有比较大的桥梁,记述其现状及历史渊源。土大桥(鹿溪桥闸)
  位于漳浦县绥安镇南一公里的京里村边,龙汾线(漳州——汾水关)公路55K+092m,跨鹿溪,历史上称得仙桥。俗称土桥。始建于何代,无从稽考。据1982年12月出土的石碑记载,明、清两朝已重建数次。
  现有碑记可据的较早重建是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由赐进士出身漳浦知县黄应举负责。有碑记可稽的再次修建是明崇祯元年(1628年),由地方官民捐助一百两银重修。碑刻漳浦知县陈元钦题,有“创自先朝”“尝一再修筑”之句,可知此桥创建于元朝,这次修建已不知是第几次。
  有文献可稽的又一次修建是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知县陈汝咸于修建桥的同时,在桥南建“得仙桥亭”,供行人歇息。后河流改道,桥变成两端不靠岸的断桥。亭坍碑陷,未曾出土,但康熙三十九年《漳浦县志》有载。
  乾隆五年(1740年),又一次集资五百余两银重修。为石板桥结构。桥长49米,桥面由五片石板密铺,宽约为2.5米,有九墩台八孔道,船形桥墩,桥墩在石板支座处顶上三层条石,均向左右挑出二十厘米,用以承托石板,使石板跨经缩短,提高石板强度,每块石板重一、二十吨。当时架设桥板方法有二,一是堆砂土移动石板就位后,挖掉沙土;二是利用潮汐涨落,以船只或木筏,载使石板就位,和现代的浮运架桥方法基本相同。此桥采用那一种架设方法,传说不一,当时没有吊装设备,能架设如此笨重石桥板,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此桥至民国时期未坏,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省农林实验总场在大南坂建漳浦农场,自漳浦县城至盘陀筑轻便公路,于此石桥上架木板作为公路桥。翌年抗日战争爆发,公路破坏,木板也朽坏了。行人过桥十分危险,后木板拆掉,改从原石桥通行。由于路高桥低,下桥异常困难和危险。
  1949年漳浦解放,此桥梁略有整修,但斜坡仍很陡,行人甚感不便。1955年大南坂农场利用石板桥加高改为钢筋混凝土单车道桥面。
  1975年2月由漳浦县革命委员会主持,将该桥全部拆除,上移三十米重建现有土大桥(鹿溪大桥)。整个工程由漳浦县水电局测设、施工、漳浦县养路工区派员测设桥梁和指导施工。1975年2月正式动工,1976年3月初建成。该桥为龙汾线之主要桥梁。桥长156.50米,宽12.2米,桥面净宽7.5米,高8米,26孔双车道石拱桥闸,其中旱孔2孔,过水孔24孔,每孔净宽5米。桥的结构为上部石拱,下部V形石台墩。载重为汽一13,拖一60。整个桥闸总造价91.94万元,其中国家拨款94.9万元,交通部门拨20万元,不足部份采用民工建勤,民办公助办法解决。
  土大桥的建成,贯通了闽粤两省的公路干线,改变了原在旧桥墩改建单车道的落后局面,适应了闽粤干线日车流量3—5千辆次的需要,同时也改变了鹿溪中游“一雨就成灾”的旧貌。为漳浦县历代治水建桥史写上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马口桥
  位于漳浦县长桥乡顶埔村边,龙汾线(漳州——汾水关)公路23K+006m处。跨南溪。历史上对马口传说很多。溪名也有几种,据《漳浦县志》记载,后来成为三坪祖师的唐朝高僧义中,当初由潮州来漳州,经过此溪,饮水止渴,感到甘甜爽口,故称“甘棠溪”。县志又云:“相传宋室南奔策士于此”。指的是南宋末代小皇帝被元兵赶到这里设行官,仍开科取士,试卷未评,追兵已到,仓惶撤离。投考士子拦御鎏,求发榜。待臣只好把榜文写在溪沙上,“尽赐进士”,故又名“策士溪”。漳浦县志记载的这些传说,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虽同史实有异,但宋朝甘棠铺、明朝甘棠驿、清朝马口城的史实记载,说明马口自古是水陆交叉的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
  据《漳州府志》(康熙版卷31艺文),黄熏著《三十五桥记》“……唯马口旧有大桥,缺圮而重修之。……”说明宋朝庆元之前早有马口桥,始建何代,无从稽考。此文记载大府寺丞知漳州府傅伯成于宋庆元四年(1193年)夏六月动工,至翌年春正月建成自漳州至漳浦三十五座石桥的丰功伟绩,其中包括修建马口桥。
  民国期间于北伐后建龙诏公路,土方由沿路县份民工无偿修筑,桥梁涵洞由省公路局负责,1929年3月开工,1931年底全长345华里完成通车。马口桥与龙诏路各桥均为钢筋水泥结构。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当局下令炸毁桥梁。抗战胜利后,修架木板桥面,勉强通人行,未修复通车。
  解放后即修筑公路,暂以松木建桥,1950年,漳州至旧镇尚能临时通车。后由广东工程队向华东区承建漳汕路,铺设泥结碎石路面,而桥梁仍是木结构,马口桥也是利用旧桥修建木板桥面。1958年改建为铪丁桥梁。
  1966年12月8日马口桥动工重建,在原桥位上移十多米,重建一座5孔双车道石拱桥,1967年6月30日完工。桥长151.08,桥面净宽7.1米,桥的结构上部石拱,下部V型石台墩。负荷为汽—13,拖—60。工程总投资23.98万元。龙溪公路分局设计,公路分局工程队施工,此桥位同两端公路衔接成90度,弯道半径不符二级公路标准,由于车辆来往频繁,交通事故屡有发生。
  1985年11月22日龙溪公路分局根据(85)闽路计字第170号文,正式下达重建马口桥。桥位选择在1958年旧马口铪丁梁桥下游10米许。桥长144米,宽9米,七孔铪丁梁桥。工程总投资151万元。预计1986年10月1日竣工。龙溪公路分局测设,公路分局工程队施工,桥梁设计和弯道半径都按二级公路标准测设。
  马口桥是闽粤干线之主要桥梁之一,为贯通闽粤干线和经济交往,促进我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发挥更大的作用。
  旧镇桥闸
  位于漳浦县旧镇港上游一公里梅竹村边,龙汾海线(漳浦——云霄线)14K+600m。跨鹿溪。1971年元月动工,1972年3月完工。桥闸长198.2米,桥净宽7.9米,高8.6米,34孔双车道石拱闸,孔净宽4米和一孔净跨船闸8米(失效封堵)。桥的结构上部石拱,下部V形石台墩。载重为汽—13。拖—60。整个桥闸总造价130万元,其中交通部门资助30万元,其余主要由水利部门投资。各受益乡(镇)旧镇、霞美乡投工,深土、城关、石榴乡均有派民兵连支援投工;桥闸的测设、施工主要是漳浦县水电局,龙溪地区水电局派两艘挖泥船协作作业,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旧镇桥闸建成,彻底改变了旧镇自古以来依靠摆渡的落后面貌,方便了变通和水利,从当时历史背景来说也大大促进了战备。特别令人记忆犹新的是东山战斗。1953年7月16日,台湾国民党军队空降和海上登陆东山岛,战斗已打响了,可是增援部队在旧镇港受阻,车船摆渡缓慢,军车从旧镇到城关排成一条巨龙,严重贻误战机。虽然临时在旧镇渡船头搭设一座浮桥,用小船并联,上铺木板。轻装部队可通行,辎重部队却只能靠车船摆渡。
  1954年初福建省公路工程队在距旧镇港上游3公里许的玉厝村边,架设一座32孔木台架叠梁桥,桥长222.6米,桥宽4米,负荷为汽—8,拖—30。沿用到1972年3月,由于缺乏维修管理,1982年木桥已销声匿迹。1972年3月旧镇桥闸建成,天堑变通途,为贯通闽粤海线和经济交往,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创漳浦历代治水建桥史上规模最大,工效最快,施工最安全的奇迹。
  浯江桥
  在漳浦县旧镇镇潭仔头村附近,离寨内墟0.5公里许。距寨内桥425米,位于旧镇——屿仔尾公路线上7K+462m处。据《漳浦县志》记载: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乡人郭宽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4年),知县慎蒙修,长九丈。
  民国时期仍沿用古代桥梁,1928年由林安国为经理的漳浦“华侨商办汽车公司”在原来石拱桥上架设松木板公路桥,1931年通车。抗战时于1938年破坏,行人靠简易木板桥通行或涉水过溪。
  1955年1月16日旧屿线全线动工修建,在靠上游侧打木椿建木桥,1955年2月28日完工通车。
  浯江桥1962年3月7日再次重建,利用木桥墩基部木椿筑石为桥墩。同年6月30日建成单车道石拱桥,桥长113.8米,宽4.5米,高6米,桥的上部结构石拱,下部V形石墩。负荷为汽—13,拖—60。
  浯江桥原先经省公路局审批架设木桥,原因是资金有限。漳浦公路工区改原设计为单车道石拱桥,结束了半永久性桥梁的历史。但单车道石拱桥面太窄,行人与机动车在桥上交会很不方便。有待今后改造拓宽为双车道,以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佛昙桥
  位于漳浦县佛昙下坑,旧屿线(旧镇——屿仔尾)公路32K+300m处,跨鸿儒江,大桥原以地名为桥名,后来口语转音为“浮南桥”。
  根据《漳浦县志》记载,唐朝开漳圣王陈元光曾写下“晓发佛潭桥”的诗篇,说明唐朝陈元光“开漳”的时候已经有佛潭桥。
  《浦县志》记载佛昙桥是元朝至正六年(1346年)乡人陈重显建,其实应是重建,据佛昙一些老人回顾,从前佛昙桥头并列宋、元、明、清,历代修建佛潭桥石碑、铭记献款者的姓名、银两,杨氏族谱也记载:明万历庚子年(1600年),佛昙人杨守仁(广东按察使)倡修佛昙桥。可惜解放后建桥时石碑已毁。至今仍立在岸仔头村的,还有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年)功德碑,记载莆阳总兵,港头人林承母亲捐助修建石桥事。根据陈元光诗、地方志、碑记综合考据,佛昙佛始自唐朝,历代都有修建。
  古“佛昙桥”是石梁桥,桥长二百余米,五块石梁并排密铺,共宽三米有余,俗称“五板桥”。双头尖船形石墩,桥墩在支梁处顶上四层条石,向左右均挑出三十厘米,用以承托石梁,使石梁跨径缩短,提高石梁强度。每块石梁二、三十吨。其架设办法可能是利用潮汐的涨落,控制载运石梁船只的高低位置,使石梁就位。和现代的浮运架桥方法基本相同。
  北伐后,“镇港”公路按计划南在旧镇与龙诏路衔接,北径佛昙至屿仔尾,过渡即达厦门。民国二十年(1931年)通至佛昙,佛潭桥未架设公路桥,佛昙至港尾段也未通车。1938年“焦土抗战”时国民党政府下令炸毁佛昙侨石梁。后群众搭木板要拱行人来往。
  1954年10月1日省公路修建指挥部转发军区命令,修建旧屿线(自旧镇经佛昙至屿仔尾)公路,11月11日奉命暂停,12月27日军区司令部又下令动工修建。1955年1月16日正式动工修建旧镇至佛昙线,1955年2月28日完工。并在佛昙古桥墩上游一侧架设一座木桥,结构为单车道木台架叠梁桥,负荷为汽—8,拖—30,从此汽车可直通屿仔尾。
  1962年6月利用古桥位置重建佛昙桥,1962年12月完工。13孔双车道石拱桥,全长148.09m,桥宽6.6米,桥高5.9米。桥的结构上部石拱,下部V形石台墩。负荷为汽—13,拖—60。桥梁由漳浦公路段设、施工。
  佛昙桥是旧屿线之主要桥梁,肩负漳浦至厦门“海线”的通车任务。对漳浦与厦门特区之间的交通,对佛昙侨乡的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溪南桥
  位于漳浦城关溪南村边,跨鹿溪。在土大桥下游六百米处。桥长158.4米,桥宽7米,桥高6米,15孔双车道石拱桥。其中旱孔6孔,(左2右4)。桥的结构为上部石拱,下部V形石台墩。负荷为汽——18,拖——60。整个工程造价24万元,其中交通部门拨20.9万元,其余采取民工建勤,民办公助解决。1982年12日动工,1986年夏建成。整个工程由漳浦县交通局测量、设计,溪南村承包施工。
  在此之前,一九七七年十一月溪南自筹资金,自建一座石木桥,桥长100米,宽0.84米,上部结构石板,下部结构松木桩。由于桥面窄小,人、牛擦肩过桥(在今鹿溪桥村),而自清朝圮废,行人极感不便。旧时县城通杜浔的大路又是梁山下革命老区的交通要道。溪南桥建成,对改变老区基点村交通的落后面貌,为帮助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为老区基点村的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文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