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安县的兴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603
颗粒名称: 绥安县的兴废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2
页码: 250-25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及其前身绥安县的历史,包括不同朝代对绥安县的设置与改名,以及绥安县治故址的争议。同时,还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汉人入闽的历史背景。
关键词: 漳浦县 绥安县 历史背景

内容

绥安县是漳浦县的前身。辖地包括现在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及龙海县的一部份。清康熙《漳浦县志》说“绥安之为县著于晋,废于隋”,没有考据出设县的具体时间。据《宋书》卷38《志》《义安太守》条:“晋安帝义熙九年,分东官立(义安),领县五:海阳令、绥安令、海宁令、潮阳令、义招令。”因而一般认为绥安县成立于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属义安郡,郡治在今广东揭阳。但《晋书·地理志》没有绥安县的记载,而东晋义熙元年改名绥城县的绥安县始设于孙吴永安三年,县治在今建宁城西三里许,是另一个绥安。民国《云霄县志》总篡郑丰稔认为绥安县是南朝刘宋设置的。康熙《漳浦县志》既说绥安县属于由建安郡分设的晋安郡(郡治在今福州),又引据《广东通志》说属义安郡。
  绥安县县治在何处?康熙《漳浦县志》卷十九《杂志》说:“八都有绥安溪,即县故址也。”八都在盘陀至梅林一带。《漳浦县志》卷一《方域·上》又记载:“绥安溪在八都,源出县界,东流合李澳川入海。”并引据《广东通志》:“大埔县北一百二十里曰高昌山(原注,一名梁山,漳浦县界),其下有绥安溪。”按这样说,绥安溪就是发源于梁山,流经盘陀至梅林汇入李澳川(漳浦南溪)的那条流水上,绥安县治就在梁山南麓盘陀一带。但同一条事又引据刘宋沈怀远撰的《南越志》说“绥安县北有连山”,如果“连山”便是梁山,那么这就等于说绥安县治就在梁山南麓今云霄县境;绥安溪大约就等于火田溪了。而且同样一部《漳浦县志》又在卷十九《杂志·丛谈》里引据《潮阳志》说“绥安,晋属义安郡,即今云霄也”。有关史志对唐朝“开漳圣王”陈元光起初的葬地都记载为“绥安溪大峙原”,而清初著名学者漳浦人蔡世远在陈元光迁葬地今漳州城北石鼓山的碑记中写“原葬云霄大峙原”,这样对照起来,岂不是等于说蔡世远认为绥安溪在云霄?可也不能这样说,因为蔡世远主纂的康熙《漳州府志》对绥安溪和绥安县故址的说法和《漳浦县志》一样,都认为绥安县以绥安溪得名,而绥安溪在漳浦八都,东流经李澳川入海。绥安县治故址安在?现在还有争议,但总不外是梁山南麓还是北麓而已。
  绥安县当时有荒凉的一面,也有欣欣向荣的一面。刘宋皇帝派巡按的使者沈怀远所写《次绥安》诗先用“阴崖猿昼啸”一句道出山间野兽活动于无人之境的景象,接着用对偶句“阳亩粳初熟”来说明平地水稻生产的盛况,接下去又有“稚子练葛衣”之句,可见当时这时是有耕有织的社会。陈朝的光禄卿顾野王《饯友之绥安》诗也有“贡桔伟含滋,仙鲻妙飞鲙”之句,说明当时这里生产的柑桔果大多汁,由于品质优良而成为向朝廷进贡的佳品;还有鲜美的鲻鱼,这是漳浦至今盛产的海味,在那时已经著名。从这两首诗可以知道,在南北朝,这里已是鱼、米、水果之乡。
  东晋设立绥安县以前,已经有不少汉人来到这一带定居。1959年祖妈林水库筑坝工地上发现一批“双鱼吻”图案的古墓砖,印有“升平四年”字样,“升平”是东晋年号,四年为公元348年,在“永嘉”后三十多年。但这并不等于说汉人入闽开始于“永嘉之乱”,有资料证明,三国时期已经有汉入避乱入闽;孙吴五次派兵入闽,并曾将一些罪犯和敌对者流放入闽。而自永嘉年间西晋被匈奴所灭,北方及巴蜀十六国混争更替,晋皇族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接下去又是刘宋、南齐、梁、陈四朝先后取代,与北方政权对峙,史称南北调,中原板荡,向来被看成荒僻偏远地区的闽地便成为避乱的好去处。除了少数衣冠望族,更多的是劳动人民逃难前来。《陈书》卷三《世祖纪》载:天六年(565年)三月乙未诏“候景以来,遭乱移在建安、晋安、义安郡者,并许还本土,其被略为奴婢者,释为良民”。侯景之乱是梁武帝末年降将侯景发动的叛乱,导致梁将陈霸先乘平乱的机会建立了陈朝,就是陈武帝。侯景之乱以后七年,陈武帝的儿子文帝陈蒨颁发了这道诏书,可见那一时期有很多汉人避乱南迁来到建安郡和晋安郡(今福建)及义安郡(今潮州)一带,包括在绥安县一带定居。
  绥安的邻县是龙溪与兰水。龙溪县治在今漳州市区,是梁朝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设置的,一说设置于天监年间,早了三十多年。兰水县是南靖县的前身,也是梁朝设置的。绥安县始设于东晋,一说是刘宋设置的,总的说来都是南方六朝朝代所设,可见当时汉族在北方民族压力下大量南迁,一部份直至来到闽南今漳州及所属各县一带。这是人口增多了,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才有可能增设县治。
  那时中原战乱,闽地一些地方也不平静,绥安县一带倒是相当绥安。晋朝末年有卢循的农民起义军由浙江入闽,与刘裕的军队相持三年之久,后来由海路往广州,绥安一带免了战祸。南齐江州(今南昌)刺史晋安王子勋叛乱,将任赣县令的皇子萧颐拘禁。皇族萧兴祖攻破江州,救出萧颐。颐率领老部下一百多人起兵,避屯揭阳山中,聚众至三千多人,打败子勋,继承帝位,就是齐武帝。据前人考证,所谓揭阳山中就是梁山,当时属于设治于揭阳的义安郡。梁山主峰莲花峰有齐帝石,由此命名。那时绥安没有战祸,而且成为南齐中兴的发祥地,是具备人力物力条件的。陈朝初年,陈宝应割据晋安,陈文帝派兵征讨,宝应败退至莆口(莆田)就被俘了,绥安一带也没有战祸。那时这里社会比较安定,农业有了发展,所以宋、陈两朝廷的官员来到这里所写下的诗称赞这里为乐土。
  到隋朝,情况就不同了。隋朝为什么要将绥安、兰水二县并入龙溪县呢?一说当时这一带被蔑称为“蛮獠”的少数民族势力超过汉族,隋朝对这一带地方已经失去控制,只好撤销县的建制,名义上并入龙溪县。一说隋朝裁并郡县是全国性的,因为自东晋以来,在南方设立了许多“侨置郡县”,让原来的统治者继续统治由北方原郡县逃难而来的人民,以至郡县加倍地增加,有的地方不上一百里就设了几个县,有的地方不满一千户就有两个郡来分管,“十羊九牧,民少官多”,费用浩繁。隋文帝杨坚开国,接下了这一套臃肿的官僚架子。杨尚希上疏建议裁并,以减少开支。杨坚于开皇三年下令撤销五百多个郡和裁并六百多个州县的建制。但闽地并没有“侨立郡县”,都是按需要增设的,也被“一刀切”了。原来三郡并为一郡,九县并为四县。《隋书·地理志》载:开皇二十二年(602年),兰水和绥安并入龙溪。龙溪一县的辖地就包括现在漳州市九县一区了。
  据后来唐朝陈元光《清建州县表》所说这一带“左衽居椎髻之半”这句话分析,当时这里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数大抵相等。自从裁撤县的建制,龙溪一县要管辖这么一大片复杂的地方,鞭长莫及,势必成为无政府状态,动乱的情况愈来愈烈。龙溪自六朝以来有朝廷派兵镇守,到隋末唐初,也只能“阻江为界,插柳为营”,一筹莫展。
  唐太宗统一中国后,出现了“贞观之治”。由动乱至大治,已是形势所趋,民心所向。到了太宗的儿子高宗李治,就派兵来故绥安县地平乱,引出一段陈元光“开漳”的历史来。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澳川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