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相国蔡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596
颗粒名称: 乾隆相国蔡新
分类号: K825
页数: 5
页码: 240-244
摘要: 本文介绍了蔡新是清朝乾隆时期的著名文臣和学者,以儒家理学思想为学术宗旨,注重道德实践。他历任多个高级官职,包括工部、礼部、吏部尚书,拜文华殿大学士。他为人正直,学问深醇,在朝任职达四十多年,是当时一位极受尊重的著名文臣。
关键词: 漳浦县 蔡新 著名文臣

内容

蔡新(1707年一1799年),字次明,号葛山,福建漳浦下布人。乾隆进士,历任工部、礼部、吏部尚书,拜文华殿大学士。他人品端正,学问深醇,在朝任职达四十多年,是当时一位极受尊重的著名文臣。
  蔡新三岁时,父亲因病亡故,家境贫穷。稍长时,日间与兄蔡溎一起帮助寡母耕作、拣柴火过活;夜间,寡母在灯下纺织,他兄弟俩就在母亲身边读书。蔡新年轻时用心学习,尤其喜闻儒家性理、天命之类的学说。他的从叔父蔡世远当时在福建倡导理学,所以特别疼爱他。
  清雍正十年,他二十六岁时考中举人。乾隆元年,他三十岁时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隔年,授翰林编修。这时,高宗(乾隆)令词臣每日呈上经史讲义,并要求各抒己见,以考察词臣学问的根底。蔡新呈递了几十篇讲义,深得高宗称赞。乾隆九年,他出典浙江乡试,不久,入直尚书房。当时,朝廷令从翰林中考选御史,蔡新经考试名列第一,但他却辞掉御史,愿意留在上书房辅导皇子读书。后授侍讲,累迁工部侍郎,移刑部,又奉命督学河南。秩满再典试江西,旋又参与顺天乡试考务。
  乾隆十八年,蔡新四十七岁了。他以母亲年老,请求归省获准,高宗赐给其母貂缎。乾隆二十二年又请求奉养母亲终年,获准。但又接到谕旨,要他提任尚书房总师傅。他上疏辞谢。高宗批谕说:“非令汝即来供职,待日后耳。”这样,蔡新便安下心在漳浦下布村奉养母亲有十年久,其间,只有在乾隆二十五年,高宗五十大寿时,他入京师祝寿;隔年,乾隆帝下江南巡察时,他到行在朝见。蔡新在家直至服母丧终后,才上京,在途上接上谕补授刑部右侍郎。乾隆三十四年,任兵部尚书,并兼管国子监事务。乾隆三十八年,移为礼部尚书。乾隆四十一年,他又兼任兵部尚书职务。乾隆四十五年,命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提督直隶学政。乾隆四十六年,蔡新已经七十五岁了。他念自服母丧后进京又过了十六年,祖坟荒废失修,乞假回家修墓一年。乾隆四十八年六月还朝,七月,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充会试正考官。乾隆五十年,蔡新七十九岁时面恳乞休,高宗允以原官致仕。嘉庆四年十二月,在家逝世,时年九十三岁。
  蔡新是清乾隆朝著名的文臣和学者,在哲学方面,他继承了从叔父蔡世远的儒家理学思想,在学术上以“求仁”为宗旨(“仁”指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其内容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以孟子的“不动心”为指归(“不动心”指人们不能因为金钱、美女、官职、名誉、好声、好色……等外界事物的引诱,使心志有所动摇而产生邪念)。他尝苦于此心难治,因而辑录先儒有关操心、养心、存心、求放心等方面的论述,汇为一册,取名《事心录》。他直上书房四十二年,辅导诸皇子学习,“知无不言,而纯朴和易,能使人意融”。高宗乾隆以他“究心根抵,守世远家法”,深敬礼之。同僚朱圭(乾嘉时名臣,任相国,曾入直上书房,侍讲幄十余年,为官清廉)说他“直上书房四十年,其培养启迪于根本之地最深且久,诸皇子孙曾辈对公之容,莫不肃然蔼然,敬信悦服”。蔡新除了精通儒家理学外,也精通数学方面的“弦实开方之法”。他常利用课余时间令诸皇子兼学数学。有一日,高宗向他了解皇子阿哥的学习情况,问蔡新:“所学的算法,哪个阿哥成绩好?”蔡新回答说:“诸位阿哥的天资都很明敏,学习日有进步,只有数学属课余所附加,有人没兴趣,只好由他去。”高宗认为蔡新因人而异的施教方法是合乎道理的。
  蔡新为人谨慎诚实。他在当侍讲官时,有一个御史向乾隆检举说,他看见官员中有遇见首辅行屈膝礼的。乾隆很生气,追问这个御史说:“还有什么人看见?”御史说:“蔡新也看见。”乾隆回过头问蔡新。蔡新说:“我确实也看见。”乾隆因他知情而不上报,很不高兴,所以叫他出去。有人责怪蔡新讲了实话,自讨没趣。蔡新却说:“看见罪少,撒谎罪大,在君父面前,我是不敢存在患得患失的思想的。”
  蔡新为官清正。有一次,他奉命督学河南。当地有名家子弟急于出身,托人向蔡新说情,蔡新批评说:“当秀才是进身之始,品行不可不端正,像这样只为自己考虑得失,则心术品行可得而知了”,为此,蔡新不予录取。同时,有富家的两个兄弟已经录取了。但遭到怨家的诬控,说他们是用钱买来的,考官为避嫌而不敢录取,征询蔡新的意见。蔡新说:“我只知道以文取士而已。”结果这两兄弟都录取了。蔡新任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充会试(选拔进士)正考官,会试结束后,蒙乾隆召见。乾隆问他:“你的儿子有否参与这次考试?”他回答说:“我的儿子蔡本椒是庚申科的举人,今年因臣主持会试,为了避嫌,叫他回避,所以未经入闱。”乾隆因其正直,特将他的儿子蔡本椒提为主事任用。
  蔡新服官莅政期间,正承康雍之后,又逢乾隆盛世,朝廷典章制度基本完备,一切有旧章可循,他只是恪遵成法,少有创革。他任侍讲,启迪诸皇子,动必称儒先。他历任吏、礼、兵、刑、工部要职,做了很多具体工作,有成绩也从不向上报功。他奉敕校《四库全书》,细心尽责,即使是方技杂书也不轻易忽略。有一天,他的幼孙误吞铁钉,他适校至《苏沈良方》(宋人集苏东坡、沈存中所论而成此书),见有误吞铁物方,说“剥新炭皮为末,调粥三碗与食,其铁自下”,他以幼孙依方试验,果然灵验。于是,更知方技杂书俱有用处。他授任《四库全书》馆正总裁,而《四库全书》编纂十来年,蔡新默不作声地不知亲自校阅了多少文卷。蔡新和他的从叔父一样,言谈尽是公务,绝少提及私事。当他年老乞休时,乾隆在便殿问礼部尚书曹文埴说,“蔡新要求退休,你知道不知道?”曹文埴答说:“臣不知道。”乾隆又问说:“你和蔡新同在宫廷里值班,他要退休,难道没有跟你谈过?”曹文埴说:“蔡新对我们说的,若非部里的公事,就是书房里的功课,他从未曾有一语谈及私事。”乾隆听后,对蔡新一心为公的品德深为感动,因而发出长时间的赞叹。(合订编者按,蔡新于乾隆四十六年十月随他的学生、皇子永瑢同任《四库全书》馆总裁,乾隆四十七年五月,《四库全书》纂修完成,蔡新挂职总裁仅八个月,事见《四库全书总目》。)
  蔡新担任朝廷大臣,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常考虑到朝廷和百姓之间的利害关系,如乾隆六年(一七四一年),发生一起噶刺吧土番杀害中国商人事件,福建大官员上报这件事,并请禁止南洋商贩以困之,朝议未定。大学士方苞知道蔡新有经济策略,而且自小生活于福建漳浦,对沿海的经济与人民的生活甚为了解,因而写信询问蔡新。蔡新在复信中说:“南洋杀汉商是非法的。但汉商平常违反禁令,久居其地,自弃化外,名虽汉人,实与彼地番种无异。揆之国体,实无大伤(按:“揆之国体,实无大伤”的论断值得商榷)。闽粤洋船不下百十艘,每条船大的造价万两,小的造价也需四、五千两。一旦禁止与南洋通商,这些洋船就都无用。这样已弃废民间五、六十万的业产了!而开洋的市镇如厦门、广州等处,所积存的货物,价值又不下数百万两,一旦禁止与南洋通商,势必亏折耗蚀、又丢弃了民间数百万的财产。无业的贫民依赖洋船往来过生活的不下数千家,一旦禁航,那么,经商没有资本,务农又没有产业,势将流离失所,又毁弃民间千百生民的生活。这是目前的弊病,数年之后,将会更加厉害。闽、广两省所用的尽是番钱,统计两省岁入内地约近千万,若一概禁绝,东西之地每年顿少千万收入,不但民生日益贫困而已,这是最可忧虑的!我以为不须马上就议行禁止,可以暂令沿海文武官员,在商船回来时再加询问,如噶喇吧悔悟前非,加意周旋,那么则是他们不敢与汉商为难,又何必责难?如果轻侮汉商,那就只禁噶喇吧不与通往,其余南洋诸国,如君代吗、宋居劳、柔佛、六昆等处,仍听从民便。”方苞接受蔡新的意见,于是,对南洋的通商没有禁止。蔡新这一建议,对于促进东南沿海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繁荣沿海经济,增加国家收入,交流中外文化,都起着积极作用。
  蔡新由于人品端正,学问深醇,不仅德望见重于朋僚,更深得乾隆皇帝的器重。他职位屡得升迁,直至“官居极品”。乾隆三十八年,当他六十七岁任礼部尚书时,高宗特赐他可以骑马入紫禁城,并照顾他在澄怀园办事。乾隆四十一年,他兼任兵部尚书时,高宗赐给御书“武库耆英”四大字及红绒结顶冠服。乾隆四十六年,他乞假回家修墓一年,隔年,高宗下谕:“蔡新自上年五月乞假回籍,乞今将届一年。此时自应起程,来京供职。近日身体精神若何?殊为廑念。如此时尚不能起程,不妨具折陈奏,以慰眷注”。高宗还寄御作《君子小人论》《云上于天解》《濮议辨》,征求蔡新的意见,并赐给乳饼一盒。当年六月,蔡新抵京瞻觐时,高宗又赐给诗章,其中有“年老君臣似老朋,归来前席喜诚应”之句。七月,授蔡新文华殿大学士时,又赐御书“黄扉宿彦”。又隔年,高宗还下谕说:“大学士稽璜、蔡新、五弥泰,俱年逾七旬,现交冬令,气候渐冷,若冲寒早起,于颐养之道究属非宜。嗣后俱着加恩,令其日出后进朝。如遇风雪冱寒之日,即不入直亦可,以示优眷老臣至意。”这时,蔡新已经七十八岁了,他上疏乞休,言之至再。高宗说;“你精神还好。明年正月举行千叟宴,二月临辟雍讲学,都是盛典,等待典礼完毕,才令你回去吧。”乾隆五十年,蔡新七十九岁,参与千叟宴。那时,内外大臣中,蔡新年纪最大。二月,乾隆按例亲到辟雍(帝王祭祀之所,亦指太学)讲学,蔡新以大学士统领国子监,坐讲《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二句。当时朝中三品以上的官员有几百人参加。乾隆为他赋诗,并赐茶及文绮,诗中有“蔡新或备伯兄行”的句子,乾隆还在诗后加注说:“当今群臣有谁可当‘三老五更’的?只有蔡新多朕四岁,或许可当我的兄辈,但恐其局促不敢当,所以引王导对晋元帝的话以示谢意。”典礼完毕后,蔡新面恳乞休,乾隆允以原官致仕,加封太子太师。令驿站车马送回漳浦,沿途经过地方官,在二十里以内照料护行。蔡新临行奏谢,乾隆亲执玉如意等物以赐,并祝他说:“汝好,还家一路平安;俟庚戌再来相见也。”又赐诗饯别以宠其行。诗中有“不忍言留合令归,及归言别又依依”之句。当时在朝的同僚、门生及部属也都著文赋诗赞颂他。蔡新回到漳浦,乾隆感到朝中没人和他谈论古文,他做了诗文常寄与蔡新看,使蔡新感到在家如在京一样。乾隆五十一年,蔡新八十岁了,高宗优崇故旧,特御书“盛世耆英”四字以赐。乾隆五十五年(公元一七九〇年),蔡新八十四岁了,正值高宗八十大寿。蔡新入京祝贺。时乾隆在同乐园设宴请他,又赐予人参一斤。当时有一个得宠的佞臣和珅,搞了一个“五会图”,花费很多钱。乾隆知道蔡新为人正派,会反对这样做法。他对和珅说:“今年的‘五会图’,要留心不可让蔡新看见,不然,他劝阻的奏章就会立即递进到我的面前。”蔡新拜见了乾隆,乾隆又赋诗赐他,其中有一首写说:“只问苍生待忠告,相看白发尚依然。六千里岂江山隔?一片心原上下联。”当蔡新祝完寿回籍时,乾隆下谕沿途州县以舟车护送。此后,乾隆仍不断寄御作诗文给蔡新,并说这只是要他检验一下学习成绩而已,吩咐不必特地回书唱和。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年)蔡新荣幸地参加了这一科的“鹿鸣宴”。(因蔡新是六十年前的壬子科中举的,同属壬子年,才有资格参加此宴)。乾隆六十年,福建地方官员因贪污渎职而使仓库亏缺,督抚受到朝廷重谴(注1),乾隆责怪蔡新“知而不言,自比寒蝉,无体国公忠之意。”蔡新上疏请下吏议,但乾隆怜念他年迈,终予宽恕。这一年,是高宗坐位六十周年,因蔡新年老,上谕蔡新不必入贺。蔡新回奏说:“等待皇上九十大寿时,希望还会再上京祝贺。”乾隆下谕说:“我君臣共勉之。若天恩得符所愿,实佳话也。”
  隔年(公元一七九六年),高宗退位,仁宗即位,改元嘉庆一年。当时,海盗活动猖狂。蔡新的儿子蔡本俊在朝任职。御史宋澍疏劾蔡新有家信言及海盗情况,却没有上报。嘉庆传问蔡本俊。蔡本俊奏言:“父亲蔡新已具疏令臣誊真入奏,适遇过节,不便传送,拟趁奏谢之便,一齐上奏。”这样,嘉庆不仅没有责怪,而且传谕蔡新,叫他勿存丝毫畏惧之心。这时,蔡新已年逾九十,嘉庆特赐御书“绿野恒春”匾额及诸多珍宝,还钦赐蔡本俊为内阁中书。
  蔡新虽官居极品,但却谦虚谨慎。他回漳浦家居时,即使遇见典史、巡检这类小县吏,也执礼甚恭。有人说他这样会降低身份,他说:“我是要使乡民知道位至宰相也须尊敬父母官,懂得父母官的尊严。这样,常存不敢之心,而犯法的人或许可以减少。”所以,“终公之世,漳浦民无滋事者”。遇到族人与邻村溪南发生纠葛,他说:“有万世溪南,无百年宰相”,教育乡人不得傍势压人。他在家乡设置义学,使无力延师的族人得以入学。还购置书田,为族中参加乡会试者的资助。嘉庆初,台湾发生朱一贵起义事件,闽南受影响,常有强人抢劫。蔡新教乡人守望相助。乾隆五十九年,漳州发生大水灾,他捐资劝粜,还置义仓,积粮备荒。又置义冢,令穷人有地埋葬亲属,在地方上也做了一些好事。
  嘉庆四年(公元一七九九年)乾隆驾崩,蔡新奉遗诏由漳浦北上,至福州得病不能起行。巡抚汪志伊将情况上报说:“待到秋天凉爽时,再护送进京”,后接嘉庆温谕,以蔡新年过九十,不必进京,并恩赐蔡新的儿子蔡本俊一同参加殿试,以部属官职任用。同年十二月,蔡新在家中逝世,时年九十三岁。朝廷接到疏文后,嘉庆下谕说:“原任大学士蔡新,人品端正,学问深醇,久任纶扉,兼辖部务,俱能恪恭奉职,而在尚书房行走最久,朕及诸昆弟俱经授读,懋著慎勤,着加恩晋赠太傅,并着巡抚汪志伊代朕奠酒,以示眷念旧臣至意。折内称有子四人,孙行达,并令择其有出息者二人,送部引见。并赐祭葬,谥号文恭。”
  蔡新著作有《缉斋诗文集》。此外,还精于书法。漳浦清泉岩,下布蔡氏家庙等处,皆有他亲笔匾额楹联,后面署名“金浦蔡新”或“葛山蔡新”,还有一些手迹散失在民间。
  注1:乾隆末年,进士李赓芸任汀漳道,龙溪发生械斗事,知县黄某懦不能治,李赓芸同意朱履中要求,请上司改派朱履中为龙溪县令。朱莅任数月亦不办。时李赓芸已升任布政使,把朱履中降职处分。朱履中亏空盐课五千,漳州守毕所珰前曾受朱贿赂,后又欲加严办。朱履中为人狡猾,且愤无所泄,向上司控诉说:“亏空公款是因为道府贪婪索贿。”当李赓芸任漳道时,因修船事,仆役贷款给朱,李并不知情。至此,朱并揭之。总督汪志伊苛刻而妒忌,专以苛察为明,因此解除李赓芸的布政使职务。并要穷追其事,促其对簿。朱不肯诬服。总督说不能成狱是问官碍于旧上司情面,将责罪之。到年底,问官惧上峰责促,对李诘问严厉。李赓芸愤为下吏挫辱,隔日自缢而死,贫得无法殓埋,士民数千,每日号泣于门前。事闻,朝廷派大臣调查,朱履中被法办,督抚均受谴责,朝廷称李赓芸为“良吏”。当时闽谚有:“清明时节雨悲悲,路上行人哭布司(指李赓芸)。借问冤家何处是?人人皆指汪志伊。”这是一桩冤案,时称“闽藩司冤狱”。当时,蔡新在下布家居。且年已老迈,并不知晓,故无上报。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兆基
责任者
蔡新
相关人物
李赓芸
相关人物
蔡本俊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