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蔡世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595
颗粒名称: 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蔡世远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3
页码: 238-240
摘要: 本文介绍了蔡世远是清朝康熙时期的学者和教育家,担任过多个高级官职。他精通理学,重视实践,曾任鳌峰书院主持人,并在漳浦家居期间进行讲学活动。他的学术成就和教育理念对当时及后来的学术界和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漳浦县 蔡世远 教育家

内容

蔡世远(1681—1734年),字闻之,号梁村,福建省漳浦县下布人,因世居漳浦梁山,学者称“梁山先生”。清康熙进士,曾主持鳌峰书院,雍正初特召授翰林编修,入直上书房,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官职,是清初一位颇有操守的官宦,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蔡世远生于世代书香之家。祖上蔡元鼎是宋朝理学家。祖父蔡而熤是黄道周的门生,文章风骨与黄道周相似。父亲蔡壁因善于教学,曾受聘为福建鳌峰书院院长。蔡世远自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年轻时,接受父亲的训示,致力学习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朱熹等宋代理学家的遗著,还广泛地学习四书、五经和各种史籍,又讲求有用于世务之学,并以古代名人为学习的榜样。他曾经说:学问不敢希望像朱文公(宋代朱熹)那样,也应当近似真希元(宋理宗时翰林学士真德秀,学以朱熹为宗,称西山先生);事业不敢希望像诸葛武侯(三国时诸葛亮)那样,也应当近似范希文(宋仁宗时户部侍郎范仲淹,他以天下为己任)。因此,以“二希”做为堂室的名号。他在补秀才以后,拿出所刻的一本古文《扪斋初集》给士人看,人们赞叹他的文章可以和汉代儒家贾谊比美。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他二十四岁时,参加乡试,中了举人。隔年,福建巡抚张伯行见他年轻有为,请他主持校刊先儒著作。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蔡世远二十八岁时,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这时,他得到大学士李光地的赏识,在李光地的启迪下,进一步学习了程颐、朱熹的理学著作,因有较深的造诣,深得李光地的器重和荐拔。
  康熙五十年,蔡世远因父亲去世在家丁忧,等到服丧期满上京,已经超过假期,这时凑巧遇到朝廷颁布新令,规定翰林、科道官员假满逾期的,当为退休处理。蔡世远是为父丧守孝制而超假的,是符合丁忧假例的,但朝廷不知道这件事,也将他当为自动退休处理。有同事叫世远将真实情况向吏部说清楚,以求复职。世远回答说:“我听说过古人有受官爵而谦让的,却没有听说过为了宫爵而自己写牒文向上申诉的。况且,我所请的确实是探亲假,怎么能说假话呢?”就这样,他错被休致了。这时,康熙下谕编纂《性理精义》,由李光地充任总裁。李光地遂推荐蔡世远担任分修职务。隔年(康熙五十四年),《性理精义》编纂完成,蔡世远不愿以编辑叙劳,兼而接到生母吴氏患病消息,就向相国李光地告假回乡服侍母亲。当时福建巡抚吕犹龙知道他为人正派、学问渊博,聘请他到省城主持鳌峰书院,以继承他父亲蔡璧的讲席,为福建培养人才。他在鳌峰书院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因母亲逝世回家服丧。在漳浦家居期间,他接受县令的聘请,到学宫讲学,听讲者常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
  雍正元年(1723年),朝廷选拔经术学行兼优的学者任诸皇子侍读。蔡世远奉特诏入京,授为翰林编修,直上书房,侍诸皇子读书,不久,迁为侍讲。雍正四年,升为右庶子,再迁为侍讲学士。雍正五年,迁少詹事,再迁内阁学士,位列九卿。雍正六年,迁礼部侍郎,担任办理乡试、会试考务,同时充任经筵讲官,兼管藉田、从耕、文武殿试读卷、校阅文艺等工作。这一时期,他专心致志辅导诸皇子学习,很少参与廷议。
  雍正七年,朝廷要整饬福建的官风民俗,征求蔡世远的意见,并令他和同籍的在京朝官商议这件事。世远综合大家的意见,回报说:“福建自海疆平定后,漳、泉将吏,因功骤升通显,其子弟凭借父兄权势,骄悍而无所畏惧。皇上饬官风、兴民俗,上年学政程元章奏以泉、漳风俗未醇,责成巡道整饬,自此益加儆戒。但人有贤愚,士或鄙劣薄行,民又多因怒互争,未必清心涤虑,应请设置观风整俗官员,防范化导,于风俗人心有益。”世远这一复疏,得旨允行。
  雍正八年,福建总督高其倬参劾世远的长子蔡长汉违反条例,私给船照。雍正将这个劾疏传示蔡世远。世远奏言:“臣子长汉现在京邸。此所给照,不知何人所为。但有臣官衔图书,非臣族姓,即臣戚属,请敕鞫治”。后经部议,他是犯了“失察”的错误,被降职一级调用。
  隔年(雍正十年),世宗雍正下了温谕,特令其官复原职。然而,世远已经卧病不起了。世宗令太医日夜为他诊治,所需珍贵药物皆由朝廷供给。这样,蔡世远病了一年多,终因医治无效,于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正月初八日逝世,时年五十四岁。
  蔡世远为清初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他学识渊博,尤精于性理之学。在哲学方面,他继承二程(程颢、程颐)、朱熹的唯心主义观点,又深入研究了周敦颐、张载等名家的学说,是“闽学派”的骨千。雍正的《制词》说他:“研究于天人、性命,砥砺乎理学、文章”,“克探濂、洛、关,闽之蕴”。当代学者说:“闽中自李文贞(李光地),蔡文勤(蔡世远)二公重振龟山、孝亭(朱熹)之绪,薪尽火传,理家大畅”。在理论上,他主张把“敦本立诚”做为“力行”的原则,在学习方法上,以“循序体察”做为“致知”的途径。他任经筵讲官,对诸皇子讲授“四子”、“五经”及宋“五子”等书,“必近而引之身心”,说明为人处事必须“设诚而致行”的道理,在辅导诸皇子学习诸史及历代文士的著作时,“则于兴亡治乱,君子小人消长,心迹异同,反复陈列,三致忌焉”。那时兼任保傅的都是执政大臣。他们由于政事方殷,不得朝夕在侧。只有蔡世远奉事十余年,他卯时入宫,酉时出宫,无风雨之间,未尝一日旷缺。郡王以下的皇族子弟也都亲自报名接受他的辅导。高宗雍正称赞他讲学用心得体,并在《制词》中说他“谈经禁近,朕心饫讲论之勤;晋秩容台,邦礼藉寅清之重”。诸执政大臣背面议论世远说:“闻之忠信正直,学足以达其言,诚足以致其志,或过于阔疏而无近虑,洵《书》所谓‘惟其人’者也。”
  蔡世远主讲鳌峰书院时,“其教以立志为始,以孝弟为基,以读书体察、克己躬行为要”。而他自身“夙尚风节,敦行孝弟,好语经济,而一本于诚信”,因此,“闽士慨然感兴于正学”,对于有志于学的士子,蔡世远诚恳地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鼓励他们进步。他自己就像戾负重担一样地辛勤工作,而学员也庄重勤奋。在他的培养下,很多人有所成就。如乾隆时著名学者雷翠亭(福建宁化人),他的理学源流,实出自漳浦蔡文勤(蔡世远)。
  蔡世远的著作有《二希堂文集》十五卷,《鳌峰学约》《朱子家礼辑要》《合族家规》各一卷,所编《性理精要》《历代名臣言行录》,论定《古文雅正》《汉魏六朝四唐诗》各若干卷。其中《学约》《家礼》《古文雅正》及与著名学者朱相国(朱轼)共订的《历代名臣、名儒、循吏传》已刊行于世。他所著的《二希堂集》,乾隆还亲自为之写序言。
  蔡世远自为诸生时,即以民物为己任。任职之后,他志虑忠纯,对于吏疵民病,言无不尽。待到政行众服,还没人知道是出自世远的主张。如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年),台湾暴发朱一贵起义事件,漳州一带受到影响,民心荡荡不安。当时他回漳浦下布家居,与其弟蔡可远训练乡兵护卫乡里。当他得悉朝廷出师台湾的消息时,急忙修书给总督满保,建议清军入台之后,一定要告诫将士不得随意杀人。到了台湾局势平定之后,他又建议有司,选用廉洁贤能的人,担任台湾的地方官员,以移风易化,使官民团结,巩固治安。他的这些建议,都被总督满保采纳。为此,有很多人蒙受其惠。他位列九卿,地位高了,但是,“士有志行者及文艺之优,必躬礼先焉,知其贤,则思随地而开通之”。他和大学士方苞过从甚密,方苞每因公事到圆明园,就住宿在他的池馆中。他薄暮归馆,常挽着方苞,步空林,坐石矶,至昏暝或达夜中,讨论政事,即使是他的子弟也不知道他们在谈论什么。而他所考虑和议论的,“皆民生之利病,吏治之得失,百物之息耗,士类之邪正”,从来没有一句话涉及他自家的私事。陶太常初任职时和数个同年拜谒蔡世远。蔡世远提问他们《诗经·民劳篇》的要旨。陶太常逡巡未能回答。蔡世远说:“此诗重戒诡随,八章中独此句不变。”接着,他大讲当官必须爱护百姓的道理,并指出依附权势,随声附和及搞阴谋诡计的危害性。谈时,他声色严厉,闻者悚然。按时例,考中“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的,都要行拜谒礼簪金花,外有备用的一枝金花,应为国子监总理监事携归。钱棨适中乾隆辛丑状元,总理监事是蔡世远,备用的金花应归蔡世远。但蔡世远却谦让地说:“今科状元是学士翁方纲上年所得士,此花应归翁”。学士翁方纲带回去后,在花椟上刻上了字,并撰写“三元考”,“三元诗”四律。“京师士大夫及四方诗人和者数百家”,并刊刻成《三元诗集》。这在当时成了一桩美谈。
  蔡世远心地纯正,乐于行善。康熙四十九年,他回漳浦省亲,道经浙江,闻说漳、泉二州闹饥荒,心里着急。他亲自向在浙同乡借款,并劝说他们捐银买米数千石,又请浙江巡抚放宽口禁,先将粮食由海上运回漳、泉,平价卖给百姓,为赈灾做了一件善事。他回下布家居时,设族规,置大小宗祭田,对孤嫠老疾的人,每月都助给粮食,使他们不致饥饿。乡人因而受到感化,周围三百余家,二十余年没有赌博的人。
  蔡世远一生廉介,以淡泊为怀,生活极为朴素,他所得禄赐,多半赞助族姻和知旧。“妻、子仅免寒饥,敝衣粗食,视窭人(穷人)或甚焉”。他在京的官邸,自己起居的外室只设一架床、一张帐,遇到好友到来,他就将外室的床铺让出来,自己睡在后夹室里。当夏秋时节,“蚊虻噆肤,竟夕不安”,他还怕客人不愿在他家中留宿。有一次,蔡世远的妻子患病,陶太常懂得医术去看她。陶太常进入蔡世远的住房,看到他夫妻俩的床上,挂的是过补的旧蚊帐,盖的是过补的粗布被,陶太常没料到像世远这样的朝中大臣,生活竟然俭朴到如此地步,他不禁为之肃然起敬,自感羞愧。蔡世远由于廉介,死时除了几袭旧衣外,几乎一无所有,家属无力发丧。为此,世宗特赐给白银五百两,诸皇子也赠送白银三百两,其灵柩令由驿站车马送回漳浦埋葬。
  蔡世远的学问和品德受到当代士人的尊重。当他病不能起床时,“皇子日使人问讯,天子赐医,士大夫群聚必询公疾增减云何”。他死后,高宗(乾隆)赠他“礼部尚书”,赐谥“文勤”,并为之作制词表彰,又写了怀旧诗,称他为“闻之先生”,并将他放进贤良祠祭祀。乾隆六十年,高宗将归政,释奠于先师,推恩旧学,加赠“太傅”,清初著名学者、大学士方苞为他撰写墓志铭。铭日:“其材天植,其学不迷,其志不欺,其数非奇,而不竟其所施。匪予之私,众心所凄!”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兆基
责任者
蔡世远
相关人物
蔡元鼎
相关人物
黄道周
相关人物
蔡壁
相关人物
周敦颐
相关人物
程颢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