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赤岭畲族来源探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590
颗粒名称: 漳浦赤岭畲族来源探讨
分类号: K288.3
页数: 4
页码: 229-23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赤岭蓝姓畲族源自河南固始县,以“汝南”为郡望。他们不是绥安的“蛮僚”之后裔,也不是雷万兴、苗自成的后裔,更不是蓝奉高的后裔。全福建的蓝姓畲族都源自河南,漳浦赤岭蓝姓族谱并非杜撰。该族谱将始祖伪托于被传说为八仙之一的蓝采和,并提到了几位历史人物。赤岭乡群众敬重“开漳圣王”,但并非所有族谱都记载了与陈元光及其部将的功绩有关的内容。
关键词: 漳浦县 畲族 族谱

内容

漳浦县于1984年确认赤岭乡和由赤岭乡传衍各乡村的一万八千多蓝姓人为畲族成份。一说到畲族,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唐朝前期陈元光“开漳”时在《请建州县表》里面说到的原绥安县地“左衽居椎髻之半”(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数大抵相等)的情况。也容易使人将现有蓝姓畲族与在建立州县之初袭杀陈元光,后来又被陈元光的儿子陈珦所袭杀的蓝奉高扯在一起。说赤岭乡没有建祭祀“开漳圣王”的庙宇,没有为陈元光寿诞“做王公生”,是因为他们的先人与陈元光父子有仇。这种说法于民族团结有害无益。其实赤岭乡群众并不是不敬重“开漳圣王”,由于他们族谱记载祖先由固始来,很多人还以为是随陈元光前来“开基”的哩!当在研究民族成份之初,我曾随同漳浦县民政局局长陈文彬、以及杨金水前往赤岭乡搞调查,调集一些老人座谈,问他们祖先从何处来,他们的代表人物就作这样的回答。现在他们那里的“三界公”庙宇里,兼祀“辅顺将军”塑像。据乡中老人介绍:辅顺将军原称“马王公”,是陈元光的部将马仁,民间也称马俊。当清朝统一台湾时,靖海将军施琅的先锋官蓝理率船队冒炮弹直进澎湖,立了第一功,晋升水师提督。在战斗结束后,他的部下对他说,廛战之际,看到一个穿红袍的人为他拦挡炮弹。蓝理这才记起,离开家乡时曾包了一包“马公王”的“香烟”随身携带,认为是马王公帮助打了胜仗。在康熙皇帝召见时,将这事奏报了,康熙皇帝乃敕封马仁为辅顺将军。可见赤岭乡群众多数都是敬仰陈元光及其部将的功绩的。蓝奉高之说是从前封建械斗时,库长为煽动离间宗族之间感情所编造出来的。
  将现有漳浦蓝姓畲族与蓝奉高扯在一起,是凭联想作出的“推理”,理由只因为他们同姓,蓝奉高是被称为“蛮僚”的少数民族,即现在的畲族。这里试用若干资料来说明现有漳浦赤岭蓝姓畲族的祖先与“绥安之乱”无关,与陈元光“开漳”无关。就是说:现有漳浦赤岭及由赤岭分衍的蓝姓畲族并不是原来就在故绥安县城的“蛮僚”之后裔;也不是广东与汉人陈谦联结攻陷过潮阳的“蛮僚”首领雷万兴、苗自成的后裔,也不是从潮阳潜入岳山杀死陈元光的“蛮将”蓝奉高的后裔。
  漳浦赤岭蓝姓畲族的族谱说他们祖先来自河南固始县,而且以“汝南”为郡望。福建各地蓝姓也都以汝南为郡望,他们的族谱都说祖先来自河南。这里将采自各地蓝姓畲族族谱的资料摘录于下:
  一、古田:祖蓝文卿世居汝南。于唐末咸通十三年(892年)随王审知入闽。居侯官县,迁雪峰大坪村东洋境。僖宗初封威武军节度使,现存匾额。子蓝应潮,配王审知女。(据蓝岳后《富达畲村历史传说及新貌》载《古田文史资料》总第四辑。此说有误,应是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蓝文卿立匾。因为僖宗年间正是以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被封为闽王是五代后梁的事)。
  二、屏南:祖蓝文卿于唐朝僖宗年间(874—885)从河南汝南郡迁移闽侯县雪峰,长子蓝应潮为节度使。(据蓝宗轩:《畲村巴地今昔》载《屏南文史资料》第三辑)。
  三、福鼎: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蓝、盘、雷、钟、李五姓三百六十余人,从闽王王审知为乡导官,由海来闽,至连江马鼻道登岸,徙罗源大坝头定居。其中盘王碧一船被风漂流不知去向,故盘氏于今失传。(引自傅衣凌教授《闽俗异闻录》载《福建文博》1984年第二期。傅教授系四十年前创“福建畲族为越族后裔”说的学者,于今看了福鼎蓝姓族谱后,认为“这一说法虽有待考证,但亦可备一说”。)
  归纳起来,蓝姓畲族罗源与连江同祖,古田与屏南同祖,而总的都随王审知而来。
  此外,据漳浦县人民政府、龙溪地区民政局、福建省民族事务处与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馆长陈国强教授等六人及上海自然博物馆专家林加煌等所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的调查报告,据赤岭族谱及分衍地族亲以前曾来会亲的情况,华安宫畲与泉州河市的蓝姓畲族都是由漳浦赤岭分衍的。华安是清朝康熙年间,河市是明朝成化年间。又据《漳平文史资料》第一辑吴长锦所写《漳平山羊隔畲族简史》一文说到两地往来会亲承认,漳平山羊隔蓝姓畲族是明朝万历年间由漳浦赤岭分衍。这些都可以归入与漳浦赤岭同一流源。
  罗列了这么多福建各地畲族自认的来源,似乎是本文的题外话,不过为便于探讨起见。我以为既然全福建的蓝姓畲族族谱都说他们源自河南,同样以河南的汝南为郡望,漳浦蓝姓族谱的同一说法就并非杜撰。
  现在利用族谱考据史事的人往往感到族谱可信也不可信。不可信部份是那些古远的记载,那多是伪托于历史名人的。可信部份是一些历史比较近的,脉络分明的世系。
  赤岭蓝姓族谱很巧妙地将始祖伪托于被传说为八仙之一的蓝采和。说采和的父亲蓝明德是唐武周天授元年的扬州节度使,“初年未育,妻陈氏祷于嵩岳山神,遂有孕,生采和公”。立蓝明德为一世祖,蓝采和为二世祖,三世祖蓝仁“仙人遗骸,脱俗不凡”,潜身山中,遵父训,辞不受官。四世祖蓝隆元于开元年间任谏议大夫。五世祖蓝棣,医方胜华陀,医好了唐宪宗皇帝的病,被敕赐为太医。这些都很缥缈。而所有蓝姓畲族人同样以“汝南”为郡望,都说来自河南,这一点还是不宜轻率否定。畲族来源众说纷纭,在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以前,每一个人对某一种说法都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我对这个学术问题是无知的,只能据比较普遍的苗瑶畲同源说进行探讨。主张这一说法的,认为“三苗”即畲族的最早源流。古时“三苗”居住于今陕西、山西、河南一带,以后被迫南迁,居住今之湖北、湖南长沙一带,汉朝在长沙一带设武陵郡,所以称他们为武陵蛮,后来分散南方各地,成为苗、瑶、畲。主要根据是:他们同一图腾,都崇奉“盘匏”为祖先。(引自《福州地方志》下集,1979年福州文史资料组编)。
  赤岭族谱接下去是比较符合于历史情况的部份:“六世祖蓝成于唐文宗开成四年居江南,教北方人种棉作絮”。这似乎道出了与汉族人杂居的“武陵蛮”的耕织本色。身居江南而教北方人种棉作絮,当然是有新的北方人来到这个南方地区,还不大适应这地区的生活,所以要由原先就住这里的人去教。“七世祖安公,唐僖宗乾符三年,黄巢作乱,盗贼蜂起,公鸠众合心安营创寨防御”说的是他们部族于乱世坚守自固的情况。八世祖蓝宗训于朱温称帝(后梁)时迁居濠州定县东山洞(疑为定远之误,因为定县在河北,不在安徽,明朝的开国元勋蓝玉就是濠州定远人)。“安锄乐业”。九世祖蓝照仍旧。十世祖蓝一俊在后唐时期仍然“业祖守园”。这就与闽东大部份蓝姓畲族不同,闽东姓蓝的祖先在唐末至五代已经作为王审知的乡导官入闽。我认为两地蓝姓畲族的祖先于不同时期,从不同地方迁来福建,两者的说法都是可信的。以赤岭为代表的闽南蓝姓,族谱是说他们的八至十世祖在五代十国时期从一个不标明具体地点的江南地方迁到濠州东山洞从事农耕,这符合于实际情况。现在安徽与浙江、江西、广东、福建还同是畲族分布的五个省份之一。赤岭族谱接下去说:第十一世蓝备、十二世蓝时用、十三世蓝章于宋朝时都“隐居读书”,也属可信,他们是同族中的上层份子。十四世蓝万福于宋徽宗时避乱迁居句容(在今江苏省西南部,长江南岸)。这也符合北宋受逼于金军的情况,那时东山洞的耕作和读书生活当然会受到社会动乱的冲击,因而迁走。以下所说更明白,更符合实际情况:十五世蓝吉甫生于宋理宗宝庆元年,卒于端宗景炎元年(1225—1276),妻林氏为福清人。生三子,长子常新,妻李氏也是福清人。在那个时期他们迁居侯官县。这就是说,在南宋都城临安被元兵攻陷前后这一段时间里,在江浙一带战乱的情况下,他们的十六世祖蓝常新迁入福建。十七世万二郎字鋀夫,生于宋理宗五年(不知是哪一个年号的五年),卒于元成祖大德四年(1300年)。生三子。十八世祖熙三郎生于宋庆宗(应为度宗之抄误)五年(1269)。生三子。十九世和二郎字长乐,生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即宋端宗赵是在福州称帝的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二十世太一郎生七男,长成后分散四方。廿一世七郎名炯字文明,居建宁府,以文学名世,仕元,提举江西等处学校。生子名琛字邦献,任江西抚州临川县令(按元朝称县尹,上有“达鲁花赤”,由蒙古人担任)。生三子,长子名北,字元晦,号廷瑞,避乱入福建漳州开基。这时正是元明之际,蓝琛因元亡而失县尹之职,带着儿子避难入闽,完全可信。现在漳浦县前亭乡高砛下尾有“蓝厝井”遗址,始祖两代人都葬在前亭社后。由蓝厝井分衍出去的三兄弟,长房庆福于元亡明兴之际开基长坑,就是现在赤岭乡。次房庆禄守祖下尾,后来移居蓝教(在今龙海县港尾乡)。三房移居广东大埔(今为畲族村)。
  赤岭蓝姓族谱还记载一个旁系,就是入漳始祖蓝兆的二弟蓝光,字仲晦,号石泉,同样于元朝末年由江西迁回祖居地侯官县,住福州西门外草市头,这人生六个儿子,传下子孙,现为畲族村。漳浦赤岭畲族的祖先既在侯官县住过,后来子孙分散,这一支是去建宁,往江西,再倒流回来,一分支入漳,为闽南各地蓝姓畲族始祖,一分支回到侯官祖地。而屏南、古田的蓝姓畲族又说是由闽侯迁去,虽然先祖入闽时间不同,来源有异,各有派系,但其间不无交错。而就其主流来说,是各成一系的。
  由赤岭分衍的蓝姓畲族,在外县有漳平羊山隔,华安官畲、泉州河市,在本县的有湖西半个乡、佛昙京野村、白竹湖农场和坑作业区石步溪村、万安农场新村等。1985年漳浦县人民政府又据申请查实补认大南坂农场刺堂后作业区蓝厝村二百多人为畲族成份。由于该村在梁山下,与被传说为曾是“蛮僚”顽强据点的“娘仔寨”邻近,因而又有人怀疑,他们是否为“娘仔寨”的后代?娘仔寨确有其地、其物,但地方志只作为与其他的寨一样来记载。是否少数民族遗构,尚待研究。而在有关陈元光“开漳”的史料当中,都没有派李伯瑶(“平南蛮十八洞”的故事写为“李伯苗”)化装术士与娘仔寨女首领婚媾以破坏其地理,使陈元光得以顺利进军的记载。这故事的始作俑者是将唐宋不同朝代人物强拉在一起的荒诞小说“杨文广平南蛮十八洞”,造成了民间的广泛流传。其实杨文广没有来福建,他平“南蛮”是在广西。人民政府确认蓝厝村居民为畲族成份所根据的是:蓝厝村系由赤岭乡分衍。两地蓝姓人都认同:蓝厝村是赤岭乡派来的守墓人传衍而成的。在今蓝厝村附近的清朝福建水师提督蓝理之墓葬,规制宏伟。虽然经过破坏,遗迹尚存。墓碑被人移去作猪舍的地板,旧物仍在。至于赤岭族谱没有记载这一支派,是因为蓝厝村形成于修谱之后。但那是清朝的事,时间距今并不太久,这种事他们族人还记得清清楚楚,何况有蓝理的墓地可据。
  同是畲族,同是蓝姓,不一定来路一致,不一定同一源流。有些人全盘否定赤岭世代抄传的族谱,或根本不去研究其族谱的可信程度,而津津乐道于并无关连的蓝奉高。将事物牵强附会于历史名人,几乎成为一些人的习惯,这也属于此种表现之一。
  也许有人要反问:你说现有漳浦畲族的祖先是后来者,那么陈元光“开漳”“平潮”时的“蛮僚”后代哪里去了呢?对这个问题我没有研究,但也不能不在这里粗浅地说一下:一、在战争中互有死伤,这是无可避免的。二、戎首受镇压,协从被迁徙。陈元光在《请建州县表》里向朝廷报告:“诛之则不可胜诛,徙之则难以胜徙”,可见有少量的诛,有部份的徙。如副将许天正《和陈元光平潮寇诗》所说,“落剑惟戎首,游绳系协从”。据《潮州府志·大事记》,陈元光平潮时的俘虏,首要份子被解往定阳江(今浙江衢江)之滨处死。协从份子被迁徙于西昌(今四川西南)地区。三、有的自己迁走。开元二十九年因“户口逃亡”将怀恩县并入漳浦县。户口减少到影响一个县的建制,可见人数不少。“逃亡”的当然是由有利地位转变为不利地位的“蛮僚”。四、后代与汉族同化了。这是最主要的一条。陈元光在平乱之后,继之以怀柔政策。请准建立州县政权,施法制,行教化,建设水利,激励农耕,促进商贸,使这个“地极七闽,境连百粤”的边荒地区与中原的差距日益缩短。经过漫长的岁月,由于政治、文化、经济、婚姻等种种社会原因,“左衽”变成“椎髻”。比如说:李姓本来是畲族中一大姓,畲族中也有陈姓。宋末还有陈吊眼的起义与抗元,元朝还有李志甫的起义。可是现在我们这个地区就找不到姓陈的和姓李的畲族。这是由于他们有与汉族人“同姓”的“优越条件”,后来子孙自己认了陈元光及其后代李伯瑶的后代,挂上“颍川”和“陇西”的牌子,后世也就无从稽考。就是现有被确认为畲族的漳浦蓝姓,何尝不是已经汉化了?要不是今日党的民族政策英明,又是谁要承认自己是畲族?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