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漳浦粮食工商业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580
颗粒名称: 解放前漳浦粮食工商业概况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3
页码: 210-212
摘要: 本段文字主要介绍了漳浦县的农业生产条件、粮食工业的发展情况以及鹿溪流域米厂的情况。漳浦县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农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然而,受到旧社会土地制度的束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此外,漳浦县的工业发展也相对落后,只有一些私营的工业和公用事业。但是,在粮食工业方面,漳浦县的发展却是相对突出的。由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漳浦县的粮食大部分被出口,这也促进了粮食工业的发展。在三十年代,漳浦县已经有了多家米厂,这些米厂都配备了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并且有些还拥有自己的小码头。在鹿溪流域,由于盛产粮米,米厂的数量也最多。这些米厂都配备了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有些还拥有自己的小码头。
关键词: 漳浦县 粮食 农业生产

内容

一、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与社会因素
  本县背山面海,土地广阔,溪流遍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产丰富,素称鱼米之乡。农产尤以稻谷为大宗,主要产地,西区以石榴坂、象牙庄、盘陀一带为著;南区以杜浔、沙西一带为著;北区以长桥、官浔、大埔一带为著;东区六鳌、赤湖、深土、佛昙一带则盛产花生,稻谷较次,粮食作物以番薯为主;南浦从前属于南靖县,而余粮亦经南溪由本县官浔、大埔加工出口(大埔现属龙海县)。
  本县水稻大都一年两熟,只有山区及沿海埭田有少数单季稻,只占百分之十左右。民国初年至解放前全县人口都在二十万左右,每人平均占有耕地(水田及旱地)二亩五分左右。那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大多数为佃农和半自耕农,地租制度束缚了生产力,因而单位产量很低,每亩年产量只有三百多斤千谷。田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于收割时田主派人到田头坐收湿谷百分之五十,或百分之四十(对分时留小部分于打谷桶内补贴农忙食用,叫做“留桶底”)。一种是每年按早晚二季缴纳干谷,每“斗种”(0.8亩)一百斤左右,视田地好坏及当地佃户对田地的需求情况而定,出租地较少而佃户较多的地方田租较高,供过于求的地方田租较低。如果收成多了,田主可以提出增加租额,可以改换佃户(部分有“永佃权”的除外)。如果佃户看到当季产量不足纳租时,可以请田主于收割时到地对分湿谷。这种田租是田主坐收其成,肥料及其他成本都由佃户负责,如果多花成本而增加产量,佃户所得无多,而且有被增租的危险,所以租佃的土地一般不施肥料和作其他投资,产量很低。田主只知收谷,对水利、土壤及其他耕作等一概不管,田地日趋瘦瘠,耕作条件变差。加上当时的政府不修水利,不作防涝设施,导致一些良田成为废墟。漳浦农业生产自然条件虽好,但在旧社会受到土地制度的束缚,不能发挥优势。尤其一遇到自然灾害便造成饥荒,如1945年上半年漳浦白米还在源源出口,一遇大旱,下半年反而要从温州、台州等地倒销粮食,便是旧社会鲜明的例子。
  二、粮食工业一枝独秀
  工业与农业的盛衰是互成因果的,漳浦解放前工业落后,必须地影响到农业的落后,落后的农业也就使工业难以发展。国民党时期,漳浦除建了几条公路,谈不上有什么经济建设,工业、交通运输业私营,公用事业只有公营的邮电和私营的小火电电灯公司。正如那时群众所说的,潭浦县城是“电灯不明,道路不平,电话不灵”。还有“种田靠牛犁,吃米用人挨”的俗谚,可见漳浦工业落后的情况。
  不过,农业单位面积产量虽然很低,而由于田园多,人口少(据1942年统计为216860人,抗战期间有减无增,战后的1945年统计为195791人),而且一些地区以蕃薯为主食,一些地区虽有足够的粮米,农民却省吃俭用,常常以蕃薯代米,或米薯兼食,把米谷省出来卖,以维家用,一人卖一点,汇集起来数量就很大,加上大部分地主都把粮食屯积到价格上涨的时候才抛售,经营粮食的商贩在米谷登场时收购散户的,在青黄不接时收购大户的,终年都有生意可做,所以漳浦成为闽南著名的粮食出口地。在二十年代,已经有一些粮食工商业者从用“土垄”、石臼,人力加工进展成用铁制碾谷机(俗称铁土垄)以牛力牵动,到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逐渐改用机器生产。那时,除民家自用的粮米仍用土垄石臼加工和还有数量颇多的米店以同样方法加工白米供应当地民食以外,出口的大米大部分都用机器加工,机器设备称为“米绞”,米厂也称为“米绞”,为免发生歧义,本文一概称为米厂。
  由于当时陆上运输不便,米厂都设在近溪近港的村镇,并且大都选择在航道中心点的水边建厂,有的还自设小码头,使小船可直达厂房之下。漳浦粮食的主要产地分布在北边的南溪流域和中部的鹿溪流域,这两条漳浦最大的河流都东流入海,成为土产输出的动脉。南溪上游的南浦、上坪、官园一带当时属于南靖县,而与中游的溪坂、横口、官浔以及有支流可通的长桥、溪野一带,余粮一样都由南溪运到官浔或大埔加工出口。尤其下游的大埔,汽船和小火轮可以停靠,更加促进了碾米工业的发展,米厂先后有美丰、裕丰、大连、集法四家,除集法一家配备12匹马力内燃机,日生产能力为白米8000市斤外,其余三家均配备5.5匹马力蒸汽机,日加工能力白米16000市斤(详本辑《南溪下游大埔的碾米行业》一文)。其次是中游的官浔镇,有丰年米厂一家,配备5.5匹马力蒸汽机,日加工能力白米16000市斤。鹿溪流域产粮区最广阔,上游有西溪、南溪二支流(这南溪以在漳浦县南得名,而官浔那一条南溪以在漳州郡城以南得名,应加区别)。西溪的象牙庄、石榴坂一带被称为漳浦的粮仓;南溪的盘陀一带也可与比拟;双溪合流以下,自梅林、县城以至旧镇,沿溪两岸也都盛产粮米,所以鹿溪流域米输出量较官浔的那一条南溪更大宗,米厂也就最多,在县城的,三十年代有:①兆丰(后改名丰昌)配备12匹马力内燃机,日加工能力白米8000市斤。②厚坤(后改名顺记),配备16匹马力内燃机,日加工能力白米10000市斤。③美丰,配备8匹马力内燃机,日加工能力白米6000市斤。④利民(兼营电灯)。鹿溪桥村三十年代有茂益、合德、捷春、顺成、源春第五家,这五家除源春配备16匹马力内燃机,日加工能力为8000市斤外,余四家均配备12匹马力内燃机,日加工能力为白米8000市斤。旧镇在三十年代只有振成一家,但加工能力为全县最雄厚,配备32匹马力内燃机,每日可加工白米15000市斤,为“五行”之一的振成商行所兼营。
  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强制沿海机器内迁,但本县执行并不彻底,除县城利民一家及万安丰样公司(农场)的榨蔗动力机件被迁往龙岩搁置以外,其余都在“深埋地下”的措词下被暗中留下,只是既然“深埋”,当然不能利用,况且那时田赋从代金改征实物,粮食购销由政府统制,又兼“一滴汽油一滴血”,粮食工商业者只好倒闭。只有县城美丰一家改组为集昌,以承碾公粮而保存下来。抗战期间,通货膨胀,米价高仰,“公教人员”主要靠那无价的九十市斤发霉的劣质“公米”维持生活,都凭条向集昌米厂领取。如嫌难以下咽,只好将米条卖给该厂,该厂乘机压价,赚了大钱。“公教人员”也只能背后发发牢骚而已,因为那是官商勾结的企业。
  抗战结束后,本县各地米厂有复办的,有不能复办的,有复办后又倒闭的,也有新建的。官浔大埔方面全部复办,有的已经改组(详见本辑《南溪下游大埔的碾米行业》一文)。县城方面,利民一家的机器于抗战期间内迁龙岩后搁置露天任凭风雨侵蚀,后来只好转卖给建华火柴厂,所以这一家没有复业。厚坤一家改为顺记复业,不久也倒闭。集昌一家因为有政治后台,较前发展。后来又新办了源盛一家。抗战后县城同时存在的米厂共三家。鹿溪桥村在抗战前后都是五家。日镇方面振成一家抗战后复业;又有一家达泰号新军突起,它是大埔村翁必达(猪母)所开的达泰商行所兼营,配备12匹马力内燃机,日加工能力为白米8000市斤。此外,有佛昙杨良山的米厂,配备8匹马力内燃机,日加能力为白米5000市斤,成品由佛县港出口厦门等地。赤湖也有谷丰米厂,配备6匹马力内燃机。总计本县抗战后同时存在的米厂共十九家,除二家倒闭,最后剩下十七家,共有194匹马力的动力,生产设备配套,加工能力为每日十五万市斤白米。每年旺季加工期约八个月,淡季大部分停工,有的只少量加工。杜浔至沙西方面,沿海一带虽然也产粮米,但没有上游来源,主要输出地在东山、汕头,数量较少,加工都用人力,直到解放后才有机器加工。
  各米厂都是收购原粮(稻谷)加工后自行运销外埠,是一种工业与商业合一的私营企业。他们不设采购员,货源主要靠“谷贩”。大凡比较大的乡村都有“谷贩”奔走于各家各户零星收购,集合十几担,便装入小舟,顺流而下,转售米厂。有的谷贩到圩场(一般为三天一次的农村贸易市场)收购,有的在集市设店收购。米厂当然也直接收购零星的交售。交易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现钱交现货,一种是先拿钱,订期交货。农户在开镰收割时,往往要准备一笔钱,因为农忙都采取临时互助形式,要吃干饭,要煮菜,吃不起猪肉也要用猪油,这种生活在现在看起来还是低水平,而在当时的农民却颇费张罗,没有钱,就向商贩预售稻谷。于是,谷未登场先有价,那自然比较低贱。预购者对预售者的家底向来清楚,要看“资格”付款,并抓紧在谷晒干时到家提现,以防有变。本钱少的商贩现收现卖,靠资金周转赚一点钱,资本大的商贩往往要屯积到涨价才抛售,可获大利。最获暴利的是“放谷菁”,就是乘农民生活困难时,用七八成以至一半左右的价钱向他们预购;另一种是放高利贷,借谷一担,在新谷登场后要还担半,有的甚至要还两担,这种放谷菁和高利贷都是地霸干的,那是一种阎王债,受剥削者已到了饮鸩止渴的地步,收债人一要有恶势力,二要心狠手辣,否则便有连本带利都收不回的危险。
  漳浦的粮谷是从广阔的农村一点一滴通过几条小溪向集镇汇合,加工后成批输出外埠。从旧镇港运销汕头、厦门、东山等地的,约占70%,从杜浔港运销汕头、东山的约占10%,从官浔、大埔运销厦门、泉州等地的约占15%,从佛昙港运销厦门的约占5%。运输工具,在各条溪用小舟,出海的船只在二十年代用帆船,三十年代汽船与帆船兼用,四十年代(抗战结束后)汽船几乎已全部取代帆船。旧镇港战后有镇平、镇安、六鳌、崇胜等号汽船。佛昙港战前有潭江号,战后有侨通号。杜浔港战后有建东号等。
  三、解放后的发展
  解放后漳浦逐步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现在,各种工厂林立,粮食工业在漳浦整个工业比例中已不占重要地位。而实际上,粮食工业是比解放前大有发展的,新建和改建的半自动粮油工厂有城关米厂、旧镇粮油厂、旧镇面粉厂、佛昙米厂、杜浔米厂、官浔米厂等六家,总马力三百多匹,动力比解放前增加一倍,设备先进,日加工能力增加到十六万市斤白米,比解放前增加一倍,全部职工三百多人,也比解放前增加二倍,而且现在是全年生产,无旺季淡季之分。
  我解放前从事粮食工商业多年,知道旧社会症结所在,现在仅就自己所知,将过去情况作一个概述。自知存在种种局限,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欢迎指正。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胡晋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