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蔗糖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579
颗粒名称: 漳浦蔗糖史话
分类号: S566.1
页数: 4
页码: 207-21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我国和漳浦县的甘蔗种植历史、土法制糖的过程和漳浦县的制糖业发展情况。漳浦县的制糖业经历了从最初只把甘蔗当水果吃,到榨汁煮糖的发明,再到糖部仔的形成和土法制糖的过程。然而,随着日本在台湾发展糖业,大量机制白糖涌入中国市场,漳浦县和全国各地的糖业都受到了严重打击。
关键词: 漳浦县 蔗糖 鹿溪糖厂

内容

我国种植甘蔗的历史很古,据史书记载,在距今二千七百多年前的东周平王时,已经开始。但最初人们只把它当水果吃,由于液汁丰富甜蜜,为人人所喜爱。东晋顾恺之喜爱甘蔗的故事传流后世,他称从尾到头的倒吃甘蔗为“渐入佳境”,所以后人有“蔗境方甘”的成语。唐代诗人王维有“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的诗句。蔗汁煮糖之法,据北宋欧阳修等所撰《新唐书》记载,是唐朝初年才从西域摩陀国(印度)传入。以后由我国传至琉球、爪哇。十七世纪二十年代由大陆传入台湾,后又传至巴西等地。这是我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我省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中叶开始种植甘蔗,但到三百五十年前的明末才开始用甘蔗制糖,漳浦与全省的情况一样。
  漳浦解放前种蔗是山区多于沿海,如石榴、梅林、象牙、盘陀、赤土、湖西、赤岭等地,有土壤、气候、水利等等优势,利于甘蔗的种植。沿海地区盐碱地多,台风和旱情常比较严重,不利于甘蔗生长。从前制糖多用竹蔗,产量很低,亩产一、二千斤而已。至于市上售作水果供吃用的果蔗,茎杆短小,产量不高,含糖率也较低,但清甜可口,清凉降火,有疗病药效。
  古代的人能懂得榨蔗取汁熬煮成糖,是经过不断尝试实验,有相当曲折的过程,悠久改进的历史。蔗糖由自用的需要而发展成为商品,农民为发展生产,逐步形成村与村、户与户的分工合作,建设自己的手工业制糖作坊。在盛产甘蔗的村庄都有这种季节性作坊。叫做“糖部仔”或“蔗部仔”。组成的形式有三:一种是村里所有的蔗农合股经营;一种是“头家”一人独资或二人以上合资经营;还有一种是按劳力和牛力为“阄份”入股经营。以合股经营的为多数,有份者人人都是“头家”,又没有“经理”制度,有时意见比较涣散,漳浦有一句俗语“一漏糖九个头家”就是借用这种情况来讽刺出主张的人太多,意见不统一。不过在漫长的过程中,人们积累了经验,就形成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制度。“经理”逐年轮值,值年的称“头家”,负责糖部事务。利润按牛力及人的劳动力与技术程度分配。以牛力带动石碾必须三头壮黄牛并驾,叫做“一挂”,按时换班。走外圈的那一头负担最重,称为“头挂”,必须是最壮健的。人力按各人能力分工为砍蔗、运蔗、饲蔗(进蔗料于石碾)、司火、赶牛及煮糖师傅等。不是拿固定工资而是与蔗主按产量分润,一般是三七开或四六开,即产品蔗主得七成或六成,牛力和人力共得三成或四成,在那三或四成中再按劳动强度及技术程度分配。各村自成一例,大体如此,具体细则不尽相同。
  土法制糖的设备是在露天平置一个大石盘,石盘上竖置两轮大石碾,上头装一根笨重的木杠杆,用三头壮牛拉木杠杆,在场地上循环齐驱,带动两轮石碾,一人将蔗茎接续推进于两轮石碾的夹缝中,榨出蔗汁,流入煮糖房的蔗汁池、提入大锅里煮熬,炼至适当浓度,放入少许石灰,侯糖快成,又投入花生油渣,在火候适当的时候用鲎杓舀入木槽,用棍子搅拌,至逐渐冷却凝固,打成砂糖或捏造成团,砂糖称“赤沙”,成团的称“乌糖丸”。一般每日夜可制四锅红糖,每锅红糖四百斤左右,即日产糖一千多斤。如要加工成为白糖,是趁红糖液尚未凝固时放进漏斗内滤入锅中,叫做“糖水”,上盖泥土,约半个月左右,色渐转白,再换泥盖,经过三次换盖,才成白糖。白糖再经熬煮成块,剖成碎片,形状如冰,就是冰糖,方言叫“糖霜”,味清甜,价钱较高。
  榨糖都是在晚稻收获至春播以前这一段农闲季节里进行,要动员全村的最强劳力、牛力,小的村庄必须联合数村才成立一个蔗部,千户以上村庄则往往一村有三四个蔗部,一般是百户左右的村庄有一个蔗部。这种土法制糖花工多,蔗的出糖率低,每百斤蔗出糖十斤左右,而且质较差。本县有适合于种蔗的自然条件,由海路运往汕头、厦门、宁波、温州等埠转销全国各地的红糖为本县出口四大土产之一(余三项为米、花生油、荔枝千)。但自从日本在台湾发展糖业,将大量机制白糖倾销我国国内,本省地近台湾,更有大批台糖涌入,本县与全省各产糖区一样,糖业大受打击。民国廿三年(1934)国民党福建省建设厅的调查报告说:“本省糖业夙称发达,闽南各县本为著名糖区,每年产额不下百万担,行销国内各省为数至巨,自受洋糖侵入,本省糖业日形衰落。查本省洋糖之输入在1905年仅占本省输入货物中之第十位,值1264000元,至1930年前则已升至第二位,值6307000元。二十余年间,以产糖省份之福建,而洋糖之输入竟增至五倍以上,此可证明本省糖业之失败矣!”
  台湾的种蔗制糖业是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由闽南传去的,蔗种是闽南的竹蔗。而自明治三十五年,日本人在台湾设置糖务局,力图改良糖业,派员输入檀香山优良蔗种,广设苗圃,从事繁殖推广,以先进技术制糖,造成糖业的隆盛。本省糖业既无竟争能力,将更加深农村经济的凋敝。那时台湾糖很多是走私输入福建,所以在福建市场上台湾白糖很便宜,一块大洋可买二十多斤,比土产的红糖还便宜,因此一些唯利是图的商人竟将白糖溶化,加入赤色梁料,然后捏制成“乌糖丸”出售。因为按民间习俗,逢年过节及新婚做馃“搓圆”(汤圆)必须用红糖,只有丧事才做“白馃”。由于台糖廉价的冲击,加上政府苛捐杂税,而且竹蔗产量低,土法制糖技术差,农民种蔗无利,砍毁蔗园,改种其他作物。因而蔗园面积大量减少,糖部纷纷倒闭。漳浦全县本来有糖部数千座,后来只剩下一百来座,到解放前夕已留下无几。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闽南地理优势振兴糖业大有可为,一些有识之士倡说力行。要端有二:一是改良蔗种,一是采用先进制糖技术。
  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闽南出现了一些私营的种植良种蔗兼用机器制糖的农场,以思明县(今厦门市)为最多。漳浦万安村也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出现了丰祥公司。主要倡创人是漳州诊元堂陈贵宗的儿子陈之麟(紫汀),陈原籍白水营郊边村,于许崇智主闽时代当过厅长,与原籍漳浦万安村的大学毕业生林列有亲戚关系,得知万安有大片荒地等待开发,乃联合林秉样、陈启样、陈紫汀等人集股金三万大洋,在万安开设丰样公司(农场),垦荒七百多亩,除种水稻等粮食作物外,又从爪哇引进糖蔗良种,广为种植。那些品种有:茎杆强硬,抗风和抗蔗螟力强的“2878”,含糖率17.5%;红茎,抗病虫害能力强的“2952”;茎杆细,而含糖率高达19%的“2765”;还有东爪哇农事试验场以爪哇土蔗、明桂甘蔗及中国甘蔗杂交培育而成的改良蔗“P0J”等。榨蔗设备从台湾购进,由于资金不足,没有制白蔗的设备,煮糖仍用土法,榨蔗间建二大排灶,设四十个大锅,生产赤砂糖。动力为180匹马力蒸气机,机房设在深水处。每日工作八小时,榨季三十日左右,雇用季节性工人一百二十人,公司由林列主持,雇林水象为管理人员,聘台湾籍农科大学毕业的洪石笋为技术员(洪后任大南坂农场场长,解放前回台湾),有固定工四十人,耕牛二十只,使用新式农具如铁犁、蜈蚣耙等,运输用牛车和马车。场部建宿舍、办公室等共二十多间,并有碉楼二座。
  当时的福建省建设厅认识到必须从改良甘蔗品种着手以图发展福建糖业。但当时世界上糖业先进的地方爪哇在荷兰统治下,台湾在日本统治下,他们后来意识到世界糖业的竟争,已经严禁蔗苗出口,福建要从那荷、日殖民地进口蔗种已很困难。如建设厅长陈体诚曾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代表,包括省主席陈仪的日本老婆在内,前往台湾参观博鉴会农业展览,本县大南坂农场技术员陈扬休也参加。代表们乘机取回一些良种蔗田,登轮回程时,被日本人捡扣截回。陈扬休装在背包里的几十节蔗茎侥幸没有被发觉,带回来在大南坂繁殖,那些品种是“108”、“109”、“134”。而建设厅为推广优良蔗种,已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以三万五千元的代价委托漳浦丰样公司培育爪哇改良大茎种蔗苗一千万株,以低利贷款价发各县蔗农栽植,计划第一年即能改良一万亩的甘蔗,以后繁殖扩大。漳浦丰祥公司在这方面赚了钱,并与省办的大南坂农场一同为推广优良蔗种立了功劳。如云霄的改良蔗种是陈扬休回云霄原籍任苗圃主任时由漳浦引进的,诏安又是由云霄霄引进。还有仙游县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校长余震于1935年12月21日呈请省建设厅请代向潭浦采购改良蔗苗二万枝以扩充农场三十亩用作改良蔗种试验,建设厅津贴该校每千株一元,叫该校以每千株二元五角,加上建设厅津贴的一元,以每千株三元五角向漳浦丰祥公司购买,仙游后来成为蔗糖的重要产地,那些蔗种的繁殖不无功劳。还有“闽湘鄂剿匪军东路总司令”蒋鼎文的司令部由漳州迁驻龙岩,办了一个“合作农场”,做的是免本生意,他发一个公函给省政府,省主席陈仪便着建设厅电令省立漳浦农场(即大南坂农场)主任阙荣兴,叫他“拨借”改良蔗苗五万株给那个军办的“合作农场”,等他甘蔗收获还给蔗种,这一“借种”也势必在那边繁殖。
  民国廿六年(1937年)抗战开始、国民党政府强制沿海机器内迁龙岩,丰祥公司停办。蒸气机拆迁后不知下落,留下一个轮子解放后为漳浦电厂所利用,榨蔗机拆迁于莆田糖厂。省立漳浦(大南坂)农场也一度停办,仪器内迁遗失,田园荒芜,复办时已无蔗种。丰祥公司的土地、房舍等曾合并于大南坂,称“大万农场”。解放后曾为劳改农场,现为万安农场。
  解放后,我县蔗糖业得到了振兴和发展。大量引进台蔗134及爪哇蔗等品种,扩大种蔗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每亩高达二万斤。在六十年代,半机械化糖厂普设于全县,如梅林、盘陀、东山、崎溪、芳林、赤岭、查岭、鹿溪桥、溪南、赤土、万安、大南坂、湖西、山边、赤湖、后许、新安、马坪、前亭、南浦等地。至七十年代合并于梅林、大南坂、万安、湖西、佛昙、前亭、城关等处。其中火烧埔的漳浦糖厂为日榨五百吨蔗的白糖厂。
  本县为加快四化建设,把农业县变为工业县,于1982年投资三千五百八十万元在火烧埔兴建一座日榨二千多吨蔗的鹿溪糖厂。以最快的速度,用二十六个月的时间,经预定提前一年完成建厂工程,投入生产,1983—1984年第一榨季试榨,榨蔗八万一千吨,生产白糖9300多吨。鹿溪糖厂为本县水产、花果、蔗糖三个中心之一的蔗糖中心,蔗区遍及十多个乡(镇)场。现在,全县种蔗面积七万六千多亩,蔗收购量二十六万多吨,年总产值二千七百万元。其中属于鹿溪糖厂蔗区的十几个(镇)场的种蔗面积就有六万六千多亩,收购蔗量二十三万多吨,产糖量二万七千多吨。其他大南坂、万安、佛昙、湖西等糖厂生产红糖,以满足群众习惯用红糖的需要。
  鹿溪糖厂采用国内经受生产考验的先进工艺、技术、设备,具有较高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厂里技术人员近百名,工人近千名,与仙游、漳州、福清的糖厂同为本省主要糖厂之一。目下正在计划增加部分设备,逐步配套,准备明年能把生产规模扩大到日榨三千吨蔗,生产白砂糖44640吨以及2566吨工业酒精,产值达到4866510元。全县人民热切期待,预祝这一计划如期实现。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万年
责任者
陈仪
相关人物
陈扬休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鹿溪糖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