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的“葫芦丁稻”竟是世上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578
颗粒名称: 野生的“葫芦丁稻”竟是世上宝
分类号: S511
页数: 2
页码: 206-20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赵家堡城西面的古钟山脚下有两个小塘,称为古塘和石湖。传说那里长满了能结稻谷的“葫芦丁草”,被当地农业科技人员证实为野生稻,打破了福建省新纪录。野生稻具有抗多种病害、耐寒、米质优良等特点,并与栽培稻杂交产生了多个组合。野生稻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冬季地上部分枯死,次年春季重新分蘖形成新的植株,株高1—2米,叶片长15—28厘米,圆锥花序,花期长,穗形散,着粒稀,每穗30—60粒,芒长3.0—10.0厘米,部分具双芒,稻谷千粒重22克左右,米粒呈淡红色,玻璃质,腹白无或极少。我县属于古陆地区,以丘陵山地为主,气候条件具备野生稻生长发育的要求。
关键词: 漳浦县 稻谷 野生稻

内容

漳浦县赵家堡城西面有座小山,名古钟山,山下有两个小塘,名古塘、石湖。在很早以前,就有人传说那里长满能结稻谷的“葫芦丁草”(油草)。现在已经被本县农业科技人员找到了,树立了标志,人们可以亲眼去观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前后,那些长势茂盛的野草确实结出有长芒的稻谷。据当地群众所反映的情况,可推断那里的野生稻最少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岭脚村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回忆:十岁那年,他祖父就向他说过,很早以前,古钟山下的一个古塘,葫芦丁草能长稻穗,结籽不多,随熟随落,米粒细长,人们称为“葫芦丁稻”。自古以来在当地有着神奇美妙的传说,说那种稻谷可作为治病妙药,五十多年前,外地有个民间医生被那传说所吸引,好奇地远道来到古钟山下采取。这种似草非草的葫芦丁稻,一直到一九八二年才被本县农业科技人员证实为本省多年以来所寻觅而未能找到的野生稻。本县这一野生稻的发现破了福建省的新纪录,填补了本省农业科研对野生稻研究的空白。漳浦野生稻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是世上之宝。本县农业科技人员获国家农牧渔业部一等科技成果奖。
  野生稻是现有栽培稻的祖先,是研究稻种起源、演变及其分类的重要依据,具有很重要的利用价值。它能抗多种病害,耐寒,并有米质优良的特点。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利用漳浦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杂交结实性好,有浦野一号、IR26等二十个组合。
  野生稻系多年生草本,冬季地上部分多枯死,次年春季地下部茎杆节上生根,重新分蘖,形成新的植株,分蘖发达。九月下旬抽穗。株高1—2米,有5—9节,叶片长15—28厘米,宽5—8毫米,剑叶开角大,大于90度。抽穗为圆锥花序,花期长,穗形散,着粒稀,每穗30—60粒,芒长3.0—10.0厘米,有一小部分具双芒,芒为紫红色。稻谷千粒重22克左右。花药长,柱头发达,呈砖红色,双边外露。米粒呈淡红色,玻璃质,腹白无,或极少。
  我县属古陆地区,山岭是经过长期风化、剥蚀残存下来的,都不很高,以丘陵山地为主,海拔大都在850米以下。常年平均气温219,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暖,霜期短或少见,最低气温在二月份,平均仍保持10℃,夏季受海洋的调节,不酷热,年降雨量为3100—1600毫米,每年日照约2100小时,这些环境条件具备野生稻生长发育的要求。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阮仲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