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漳浦县党部的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575
颗粒名称: 国民党漳浦县党部的演变
分类号: E296
页数: 2
页码: 199-20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国民党在漳浦县的党务活动。从民国十六年开始,“清党”导致人事纠纷,党务停顿。直到民国二十二年,国民党中央派员筹开全省代表大会,才恢复了党务活动。漳浦县的党部成立了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以卢德明、陈修祖、陈雨苗等三人为执行委员,杨连元为监察委员。后来,由于县长吕思义与卢德明不睦,导致两人互相攻击,最终两人同在一个月内先后调离。此后,黄慕周接任书记长,但不久就离职。最终,许元瑜接任书记长,他以“C.C”分子身份控制了漳浦县的国民党统治。他积极镇压共产党,并策划了蔡国的叛变。此外,他还参与了漳浦县三青团的筹备工作。然而,在一次酒宴上,一位姓卢的老师出言不逊,触犯了许元瑜的忌讳,导致他在许元瑜的统治下遭受迫害。最终,这位姓卢的老师失去了工作,并成为许元瑜打击的对象。
关键词: 漳浦县 国民党 党务活动

内容

国民党在漳浦的党务活动开始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国民革命军入闽,随军而来的本县鹿溪桥村人胡剑平出而筹组国民漳浦临时县党部。一个月后福建省临时省党部派杨纯美(印尼华侨)、何元良(当时为官浔小学教员,后在厦门从事工商业)为漳浦临时县党部筹备员,后来临时省党部又派共产党人郑林英等人来主持临时县党部。翌年政变“清党”,郑林英等出走,临时县党部改组等情况,《漳浦文史资料》前辑已有叙述,这里不再重说。
  福建的“清党”从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四月开始,十月结束。“清”了党,来了派,省党部筹备委员会一直闹人事纠纷,党务停顿。到翌年十月成立第一届福建省党务指导委员会,以后还是纠纷迭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六月十五日国民党第七十五次中央常委会决议,令福建省党务指导委员会立即停止工作,由中央派员筹开全省代表大会。随即派驻闽的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为全省代表大会筹备专员。又逢到十九路军发动“闽变”,国民党中央将蒋光鼐撤职。这一段期间,由于省方人事未定,党务停顿,县里也就没有党务可言。当时漳浦县党部由陈修祖、陈达元、卢德明、陈雨苗、陈及锋等人负责,没有发展党员。同年十二月十四日国民党中常会决议,以中央委员林森、杨树庄、方声涛、丁超五、张贞、曾仲鸣、戴愧生等七人为福建党务审核委员,推出特派员到闽省执行党部职权,派了各县负责人。漳浦当即成立了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以卢德明、陈修祖、陈雨苗等三人为执行委员,杨连元为监察委员,并以卢德明任党委指导员(后改称书记长)。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一九三八年)漳浦县长吕思义与卢德明不睦,卢指吕“勾结共产党”;吕骂卢“搞卢德明党”。彼此势不两立。结果两败俱伤,一九三九年,两人同在一个月内先后调离,这出丑剧才告收场。
  卢德明去后由黄慕周接任书记长。黄是“C.C”分子,而漳浦是“复兴”势力范围,因而他行不通,没有几个月就离职。旋由省党部派许元瑜接任。(时为民国二十八年即公元一九三九年)。许元瑜本名许守忠,原籍龙溪县(即漳州市)。早年与陈达元、陈修祖、卢德明有结拜之交。在接县党部之前,曾经在龙溪、漳浦一带搞农会工作。当许元瑜在漳浦得势之时,有一个“C.C”控制下的小报《前哨报。(国民党厦门市党部机关报,厦门沦陷期间该市党部在海沧,该报社址也在海沧)出于派系斗争的需要,对许元瑜进行人身攻击,说他本是“异党”,十九路军“闽变”时在漳州出过风头的。据知情者说,他早年毕业于漳州的福建第二师范学校时,在共产党领导下于漳州北乡干革命工作。后来任《回风报》记者。《回风报》是陈祖康办的,陈祖康曾是中共闽南党组织声讨过的叛徒。在漳州办《回风报》时据说以第三党人面目出现。“闽变”时参加十九路军的“人民革命政府”工作,出任漳浦县长。闽变失败后归于国民党。许元瑜也于闽变时在漳州为“人民革命政府”奔走呼号,闽变失败后“自新”。从他接任书记长起,对镇压共产党不遗余力,如策划蔡国叛变;亲自随同一五七师围剿共产党游击等,“剿共”有功,受上级奖赏。
  许元瑜是“军统”骨干,后台有陈达元撑腰,漳浦是陈达元故乡,许元瑜更加有恃无恐。民国三十二年(公元一九四三年)漳浦县三青团筹备处成立,筹备处主任杨拔萃同是陈达元亲信。许元瑜又以“党大哥”地位,亲自参与筹备工作。这些陈达元亲信们构成的“复兴”派势力左右了漳浦的国民党统治,这些权势人物以许元瑜为老大哥,不可一世。当时“C.C”系如林列、陈阳山等,要在漳浦争一地盘,感到十分困难。个别“C.C”份子稍一露面,无不遭到许元瑜的棍棒打击。有一年,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县政府遵例“祭孔”。祭后在孔子庙大排筵席,邀请几个“德高望重”的老师赴宴,美其名曰“尊师”。而实际赴宴的十之六、七为党、政、军、警及各机关的头面人物。许元瑜在筵席上已喝得昏昏然,但余兴未尽,再三强迫一位姓卢的数师猜酒拳,目的是想当场出难卢的丑。姓卢的被迫不过,说了一句“猜就猜,一年死几个臭头注定着”。这是一句俗语,他只是脱口而出。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因为平时很多人都在背后骂许元瑜为“臭头仔”,这一句话竟然当众在他面前说出来,真是语惊四座,所有的人个个瞪大了眼睛。许元瑜故作镇静,而脸上青筋暴露,恨不得一口把姓卢的吃掉。当时漳浦人人知道,许元瑜头上没有几根毛,当然也和阿Q一样忌讳“光”、“亮”等字眼;何况姓卢的投靠“C.C系”,许元瑜早有所闻,正要寻找机会下手,今天当众被辱,简直火上添油。不久,姓卢的“学担”丢了。此后一举一动都有一根无形的“棍子”,在他头上晃来晃去,使他处处“碰壁”。此中的奥秘,不言而喻。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一九四二年)国民党漳浦全县首届党员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百余人。这次大会主要选举执、监委。结果选出许元瑜、柯汉扬、徐晓峰、徐植卿、王慕槐等五人为执行委员;陈雨苗为监察委员。另有二名候补执委和一名候补监委。许元瑜任书记长,陈雨苗任常务监委,柯汉扬任秘书。县党部原有宣传,组训两个股,选举后增设总务、社运(管社会团体)、妇运(管妇女团体)等几个组。基层组织从原有十几个直属区分部发展到廿多个区分部。选举前全县党员数只有数百人,到选举时已有一千多人。民国三十三年(公元一九四四年)国民党中央下命令:凡是现任公教人员必须一律加入中国国民党,否则,解除公、教职务(大意为此)。因此一、二年内党员数激增,区分部组织几乎遍及全县各乡、镇、保。个别乡镇如绥安、旧镇、杜浔、赤湖、佛昙、官浔、石榴等地都设有区党部(各辖十几个区分部)。这一年,许元瑜严重肺结核,无法理事,把书记长职务报请由柯汉扬代理。翌年(一九四五年)许元瑜死,柯汉扬正式升任书记长。当时抗战已经胜利,国民党为蒙蔽视听,宣布实施“宪政”,各县相继成立“县参议会”。又为缓和党团斗争,实行党团合并,三青团干事长改称副书记长。柯汉扬乘机参加“省参议员”竞选,中选后去福州开会,又中选为“省参议会驻会委员”,从此常驻福州。本来县党部工作应由副书记长负责,但副书记长陈秀揆预感国民党这条官途已不享通。所以不感兴趣,改去担任道周高中校长。柯汉扬就向省党部推荐一向拥护他的执行委员丘德修为副书记长,并将把已调离漳浦去漳州市党部工作的一名干事请调了回来,目的是要替他看管这份“家业”。可是不久国民党中央宣布“还政于民”,各省、市、县党部一些事务(如管理人民团体及社会工作等)移交政府办理,实行大幅度裁员。又由于对党员的组训工作名存实亡,县党部成为空架子。县党部常没有人办公。原来地方闹派系(“复兴”与“C.C”)的斗争,也逐渐转化为派中之派的争斗,这就是当时所谓的“选灾”。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副书记长陈和揆之妻邵惠君被人枪杀,就是宗派争斗的一出丑剧。自从实施“宪政”之后,“选灾”不断,闹得漳浦乌烟瘴气。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一九四九年)福建省党部、国民党省政府开始撤逃台湾,命令各县党部立即销毁档案,人员全部随军撤退。柯汉扬没有执行这一命令,他受省参议会长丁超五的影响,于七月间回潭浦,召集心腹数人密商“何去何从”问题。并当场宣布:省党部已批准自己辞去书记长职务,同时推荐邱德修接任。九月漳浦和平解放了,漳浦县党部随着国民党的惨败而“寿终正寝”。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育嗣
责任者
胡剑平
相关人物
杨纯美
相关人物
何元良
相关人物
郑林英
相关人物
蒋光鼐
相关人物
陈修祖
相关人物
陈达元
相关人物
卢德明
相关人物
陈雨苗
相关人物
陈及锋
相关人物
杨树庄
相关人物
方声涛
相关人物
丁超五
相关人物
张贞
相关人物
曾仲鸣
相关人物
戴愧生
相关人物
杨连元
相关人物
吕思义
相关人物
黄慕周
相关人物
许元瑜
相关人物
许守忠
相关人物
陈祖康
相关人物
柯汉扬
相关人物
徐晓峰
相关人物
徐植卿
相关人物
王慕槐
相关人物
陈和揆
相关人物
邱德修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