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严弟敬——门人笔下的圣贤黄石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570
颗粒名称: 师严弟敬——门人笔下的圣贤黄石斋
其他题名: 在漳浦黄道周诞辰四百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分类号: K825
页数: 3
页码: 192-194
摘要: 本文介绍了黄石斋的师生情谊和他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在历史上所做出的贡献和影响。作者通过李世熊的《寒支集》中的回忆,生动地描绘了黄石斋的为人处世、道德风范和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以展现他对祖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贡献。此外,文章还特别提到了黄石斋用直言冒犯皇帝、受刑入狱、被贬江西以及马公夫妇的仗义相救等事迹,以展示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质。最后,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黄石斋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关键词: 漳浦县 黄石斋 人物

内容

十年浩劫之后,被破坏了师生关系还没有彻底恢复过来,这是社会主义祖国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损失。我每次翻读宁化李世熊的《寒支集》,看到他那无处不悼念他的晚年之师黄石斋,无处不表彰他的殉国之师黄石斋,我总觉得象黄李那样的师严弟敬,确是可以典型百代的。因此,我早就想从《寒支》一二集中,录出有关黄石斋的一切材料,略按年代,汇为一篇,以便人们的观摩和学习。但因专业任务不在此,也就延搁未加动笔了。
  今年(乙丑)二月初九日是先哲黄石斋诞生四百周年的纪念日。漳浦县人民政府来向我征文,我当然义不容辞地应承下来。于是焚膏继晷地完成了这份材料。
  这份材料都辑自《寒支》一二集。《寒支集》的作者是宁化李世熊,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3)九月二十日,享寿八十五岁。世熊字元仲,号寒支。他是个神童。十岁时,就会应塾师命,为其手中扇作破题句云:“舒之风动四方,卷之退藏山密”。可他一辈子不得志,他的经历是当胜朝多故之日,际身世离乱之秋。十冠诸生,九踬场屋。目击夫时事之日非,心痛夫当道之失策。欲退则心不能忍。“及至河山易位,人物失伦,欲哭则不敢,欲泣则近妇人。欲死则二耄在堂,相依为命。当尔之时,如失路之儿,丧巢之鸟,徬徨怆恻,视昼如昏。”真是久处幽篁,不见天日的了。
  李元仲是个文章饱学之士,自言“少时不蹈绳检,好为驰聘无涯诶之文,已又一变为沉深窅渺之文。”他早就说过当代没有孔夫子,我不应当做任何人的学生。这口气多大啊!可他到了四十三岁,忽然向黄道周叩了头当了晚年的学生。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他读了黄氏的《三易洞玑》,读来读去,总觉得迷迷惘惘,毫无所懂。至此,他才悟到:天地间还有一种值得他学习的人,典籍里还有一种叫他读不懂的书。他不得不向黄执贽及门称弟子了。
  真的,李元仲的心目中,黄石斋无疑就是当代第一大圣贤,是从儿件往事的回忆里涌现出来的。
  1、黄石斋用直言激怒了崇祯皇帝,崇祯下狠心叫黄受“廷杖”(明王朝对臣工最残酷刑罚)并把他逮下诏狱。这当儿居然有个太学生涂仲吉从闽南走到千里之外的北京去为黄石斋上书喊冤枉,抱怨皇上对于逆耳的忠言比不上汉唐之君的圣明。崇祯勃然大怒,也把这个书生逮捕送诏狱。为追问唆使人,这个书生被拷打到死去活来,但他还指着胸膛说:“我只是为大贤鸣冤,心肝是纯洁的,可以剖开送皇上查验。”皇帝听到了这话,也为之戚然动心。
  2、有个姓何名楷的名士,初到北京,到厂甸一带去蹈跶,看了满目琳琅的古董,很想买它几件玩赏,无奈没有足够的购买力,也就终日抑郁,闷闷不乐。等看到黄石斋受了皇帝毒打之后,血肉模糊地关在诏狱里,还若无其事地伸纸执笔写他的《易象图》《孝经注》;回头再看那些古董彝器,竟同尘土一般。于是他说出了“人不可不学道”这样一句至理名言。
  3、稍后,黄石斋被贬到江西,为免除他的诸般痛苦,有一个青年学生名叫彭达生,竟然倾家荡产为他联络监押的武装太监们,后来又一路照料保护,直到维扬地界,才动哭拜别。
  4、黄石斋在江西被捕,有地方绅士官员拿出一千两的银锭要赠与他。他断然拒绝了,一路上,只有两个脚夫替他挑着破烂的被包和装满《易》经的抄稿跟纸墨砚等文件书籍。驿馆的官史差役们看到这种情形,无不衷心感动,一齐包围着他,争先下拜,并称赞说:“真是圣人!真是圣人!”
  5、当初有个官居银台的尚宝太仆正马公,看到黄石斋得罪崇祯了,性命危在旦夕,赶快上表营救,皇帝认为马是黄石斋的同党,一怒之下,就罢了他的官。马的夫人深明大义,就对马说;“好人是国家的栋梁,栋梁断了,屋子还不倒吗?”于是夫妇相约,隐居起来,宁愿安度平民的生活。
  6、黄石斋在福州,客人访问他,学生侍候他,每当人们请问他的事——如武陵杨嗣昌的问题时,他总非常客观地象谈汉唐历史一样。作了非常深入地具体分析,是是非非,让人一听,就异常清楚。他的谈吐之蕴藉,真够人体会无穷。学生们和他一比较,总觉得肤浅躁率,不啻有天渊之别。
  7、黄石斋有四个儿子,名字都带了鹿字旁,学生都感到奇怪,但又是不敢问他。过了一些时候,李世熊才开口请问:“黄老师,公子们的名字都带了鹿字旁,是不是有取于希望他兄弟接连中进士,赴了鹿鸣宴,并在圣明的朝廷做了官?”石斋非常严肃地说:“错了,只是让他们跟山猪野鹿做伴儿就是了。”
  等他上车要到南京去,学生都依依惜别。他就安慰大家说:“快别这样伤情,要不了半年,咱们还会见面。”这是甲申十一月的事,哪知明年乙酉五月,他就随着唐王来到福州。事态发展,完全不出其料。象这样的例子还多的很,他凭《三易洞玑》的高深学识,真有未卜先知的本领。
  李世熊对于黄石斋,是真从心底里拜服他。因此李生对于黄师的爱护,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的。黄石斋孤师出征,他恳切上书多方劝阻,希望老师能留大有作为于将来,不作无谓牺牲于目前。但是老师以为处处受人(指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钳制,不如战死沙场,也好表示须眉丈夫一心为国的气概。
  后来黄石斋战败婺源,成为南冠之囚。最后杀身成仁,为国牺牲。福州方面,竟然“上无震悼之诏,下无诵忠之书”。李世熊出于维护老师的义烈,就向隆武上了《褒恤孤忠疏》,极言朝廷若不表彰忠烈,国难当头,将何以劝激臣民?同时李世熊预料到,为国牺牲的黄道周若不受到朝廷的褒恤,便将受到小人的诬陷。什么懵懂不知军事啊,迂愚自以为是啊,轻生无济于国啊,都将会接踵而来。他郑重提醒朝廷要加以深切注意。最后他说:不要说黄道周为国牺牲了,不可忽略,就使他老寿善终,也应该受到千秋俎豆,永垂不朽。这是为什么?原来黄道周是自孔孟以后,传承圣学少有的大儒。
  不但这样,他还建坛遥祭,赋诗悼念。诗的内容是:
  正是大明中兴的时候,
  先生坚持苦节毅然出兵。
  无米之炊鼓动不了三军的勇气,
  下足决心,只求先帝了解我的忠精。
  完全绝望的局面,人才再好也没用,
  牺牲没啥用,毕竟不愧大丈夫的名称。
  武夷山的仙掌峰和幔亭峰还安然无恙,
  它们好象还在懊悔让你出山去牺牲。
  李世熊还恋恋不忘于为黄石斋树碑立传。但他认为象黄石斋这样的当代第一人,必须要有当代第一手笔来替他写传记才相称。另外一个学生郑牧仲虽已替黄写了一篇《文明公传》(隆武给黄的封号叫文明伯)。李世熊今天读,明天读,发现文章虽然备极推崇,但遗漏和不恰当的地方还很多,不免使人很失望。那时李已是八十以上的人了,自认要学习班固写《汉书》的本领,追赶司马迁写《史记》的事迹,已万万不可能了。他只寄希望于未来,他认为文天祥写进了《宋史》之后,自元到明,还不断继续补写。郑牧仲的《文明公传》虽然还难满人意,但他希望这是第一篇,将来一定还有更好的第二第三篇连续写出来。
  我们介绍了弟子对于黄石斋推崇的一面。也不要忘掉黄石斋奖励学生的一面。当十七岁的李世熊第一次拜见黄石斋的时候,黄石斋就很重视他。称赞他说:“年轻有志,这样勤学下问,真是后生可畏,令人惭愧!”一等到二十六年后世熊正式拜他为师,他对李又表示非常器重。乙酉七月初一,隆武称帝于福州,黄石斋进了内阁主持政府的工作,首先就推荐李世熊任中翰之职,李谢不应。八月,又把李世熊的名字附上《劝进表》,准予出贡参加廷试;李只向学院投结,也不应试。黄石斋不但不责怪他,反而默默赞许他。
  黄石斋对于其他学生也是每有优点,便加赞赏。如福州林守一善作诗,黄石斋称赞说:“守一葱倩高秀,每与共砚,辄思焚笔。”又说:“奇思警言,每出韵象之表!”因此作了长歌五百字送林。林感念师恩,在老师为国牺牲之后,曾要求到南京去收拾他的骸骨,送还漳浦安葬。事遂未成,志则可嘉!在纪念黄石斋诞辰四百周年之日,我们辑成了这一集第一手材料,给公开发表出来,这对于第一手写的第一人传记,应该也有参考价值吧。
  ——编者注:黄典诚教授辑录的资料一万多字,经漳浦县文化局印刷,于黄道周学术讨论会上分发,本刊因篇幅所限,不能全文刊载。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典诚
责任者
李世熊
相关人物
严弟敬
相关人物
李元仲
相关人物
黄道周
相关人物
黄执贽
相关人物
涂仲吉
相关人物
何名楷
相关人物
彭达生
相关人物
杨嗣昌
相关人物
郑成功
相关人物
郑芝龙
相关人物
郑牧仲
相关人物
司马迁
相关人物
文天祥
相关人物
黄石斋
相关人物
黄典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