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初期漳浦县的戏剧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558
颗粒名称: 抗日初期漳浦县的戏剧运动
分类号: I236.57
页数: 3
页码: 162-16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地区在抗战时期的话剧宣传活动。从最初的不太有积极意义的“时装话剧”,到受进步话剧影响后的有较高水平的话剧演出,再到抗日宣传工作被国民党接管后的“抗敌剧团”,最后到剧团逐渐完善,演出水平逐渐提高的过程。文章详细描述了演出的具体情况,包括演员、剧本、舞台设计、演出效果、经费来源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群众对抗日宣传的热情和关注。
关键词: 漳浦县 抗日初期 戏剧运动

内容

二十年代,漳浦群众称时装话剧为“文明戏”。演的戏虽然没什么积极意义,而由于常常运用噱头,插科打诨,引起观众捧腹大笑,所以颇能吸引观众。
  到三十年代,受进步话剧的影响,在各中小学的游艺会上,除歌、舞剧之外,已开始出现较有水平的话剧,如绥安中学演出熊佛西编剧的《一片爱国心》、漳浦第一中心小学演出教师王一萍自编自导的《难民》、佛昙纯美中学演出据田汉原作《回春之曲》改编的《爱情与爱国》等。但那时漳浦风气闭塞,除天真的小学生外,青少年女子迫于封建舆论,都不愿与男同学同台演出,所以女角大都由男性扮演,由于是课余排练,演技不甚纯熟,化装虽然维妙维肖,却常在舞台上出现粗声阔步的“女郎”。
  抗日的烽火在全国展开以后,各县成立“抗敌后援会”(以下简称抗敌会),漳浦的抗敌会由商会长陈则蔡为主任委员,下设宣传、慰劳、募捐三个工作团。主要是宣传工作团(以下简称宣工团)在活动。第一个成功的演出是根据《回春之曲》改编的话剧《八·一三的炮火》(采用漳州芗潮剧社脚本)。演员如蔡维汉、吴钦玉夫妇,上海人许槎,还有后来去省立音专当教授的叶宝懿等,都是较有艺术水平的。后来,一些失学、失业的闲散青年汇集到宣工团来,大都是团长曹岂凡罗致的。于是,组成一个巡回宣传队,由蔡启东任队长,排练了一些短剧,如《放下你的鞭子》、《傀儡坍台》、《夜之歌》等等,大都由漳州芗潮剧社传下来。巡回宣传队除在县城街头和兴教广场台上演出外,大部份时间到全县各乡村巡回演出。虽然插科打诨的作风有时仍然出现,而由于有剧本可循,基本上已摆脱“文明戏”的雏型。宣传队员不拿薪金,演出经费都是商家捐助的。
  后来,国民党发觉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大量涌入各地抗敌会宣工团,有的地方甚至共产党人领导了宣工团,于是,一纸令下,规定各地抗敌会统一由县党部党务指导员(后改称书记长)兼主任委员。从此,漳浦抗敌会便由国民党漳浦党务指导员黄慕周派员接收。这一着,实际上取消了抗敌会,宣工团也就烟消云散了。
  以后,抗日宣传工作由国民党县党部主持。漳浦有志用演剧作为抗日宣传的青年们便组成“抗敌剧团”,表面上属漳浦国民党党部管辖,实际工作是漳州芗潮剧社通过地下党员侯维钟在指导。侯团结了一批爱国青年,提出“为抗日救亡来演戏”的口号。
  一九三七年,我俩在集美高中毕业回到漳浦结婚。不久,厦门沦陷,我们便留在家乡,在武营中心小学当教员,清秀还兼任妇女会会长。抗敌剧团成立后,启昌被选为团长。这时,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轰轰烈烈,漳浦也不例外。为此,剧团到处物色导演、演员。妇女会的青年骨干几乎全部参加剧团,从而改变了过去如果妇女演剧要女扮男装,如果机关团体演戏就得男扮女装的现象。
  当时,我们虽然热心于演戏宣传抗敌,但如何演,演什么,都是门外汉。漳州芗潮剧社给我们送来了《抗敌戏剧》等刊物指导我们搞剧运。剧团用这些杂志当“敲门砖”,从中选演节目,从中学习舞台艺术,包括化装、道具,服装、布景、灯光等等的设计、制作。随着我们舞台经验的积累,演出水平也逐步提高。舞台设备也日趋完善,从仅有一道底幕增添到有边条、天幕、外幕。后来还设计活动的硬景,一具多用布景。当时没有电灯,只用汽灯,台前灯装三面反光盒,灯前装拉绳活动有色玻璃,以区别不同光线。效果方面:设计很多土办法来仿效风、雨、雷、电、枪炮等各种声响。为了增添某个剧情的气氛,还用小乐队配奏。
  当时演的戏,由精悍的、战斗力强的独幕剧,进而演出多幕剧。大型话剧大都只在县城演出,讲普通话。到农村和街头演短剧则讲方言。有时也演歌剧。话剧中有时也插曲,如《回春之曲》的特点便是“话剧加唱”。剧团在开展宣传时,歌曲节目也穿插不少。因此,演员平时还要练习唱歌,清早一起床,“咿咿呀呀”吊嗓子,很有点象专业剧团的样子。
  演戏需要经费,钱主要靠商家捐献。有一次,当局在海上抓走私,没收了五、六百包洋面粉,变卖拨充剧团设备。平时排戏都要到午夜,吃夜宵多是私人掏腰包,启昌是团长,家里有大厅适于排戏,团长贴点心,好象成了惯例。我们没日没夜排戏演戏,引起父母的不满,一些亲友来家,老人总皱着眉头说:“哼!那个厦门仔起花俏(意即女神经病者),男的也起态。”但不管他们怎样反对,还是照常演我们的戏。
  抗敌剧团不但在县城演,还特制六只大木箱安放服装、道具,先后到旧镇、六鳌、赤湖、佛昙、霞美、杜浔、石榴、长桥、官浔、松庄等地演出。农村群众还把话剧叫做“文明戏”,比看“子弟戏仔”(指本地人组成的戏班)还感兴趣。记得我们在六鳌和英山演出时,突然下大雨,观众屹立原地淋雨,不愿离开。有一次,在东厝演独幕剧《抓汉奸》,有一个观众被汉奸角色激起仇恨,竟忘记是在看戏,捡起脚下一块石头砸向台上,高声大喊:“抓汉奸!”这些说明当时的演出是有一定效果的。
  当时演出的节目有《放下你的鞭子》、《张家店》、《抓汉奸》、《三岔路口》、《东北一角》、《晚香玉》、《塞上风云》、《生命之花》等等。
  抗日救亡的戏剧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却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仇视。想不到我们苦心排练的《生命之花》在一九四0年“双十节”演出后,天大的横祸竟降到我们头上了。
  《生命之花》是厦门大学王梦鸥教授编的三幕大型现代话剧。剧情是写一对男女青年从沦陷区逃到国统区,他俩沿途备受凌辱,并看到那些达官贵人、奸商巨贾过着醉生梦死、腐化堕落的生活,心里非常气愤。最后,毅然投入抗日斗争,怒潮中炸掉日寇火车站,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我夫妻在这个剧中分别扮演男女主角。一九四〇年十二月二日,导演侯维钟便被有“杀人魔王”称号的国民党军二十师师长钱东亮逮捕。七日,清秀也被捕。十二日,启昌相继被捕。在漳州芝山下钱部的牢房里,军事法官提讯我们:“你们在漳浦如何为‘异党’演文明戏,要从实招来!”法官接着又问:“你们演的炸火车站那出戏叫什么?”我们说:“叫《生命之花》。”法官狞笑说:“好,那你们就死定了!”我们根本不相信这句话,以为法官老爷是恫吓我们的。不几天,判决书来了,宣布“判处死刑”,我们如坠深渊,演爱国抗日的戏也死罪!我这时全不顾什么读书人的斯文,用最粗野的话大骂他们。但现实总是现实,我们被抛入死牢。一个月过去了,我们没有被处决,却通知准备押送上饶集中营。隔了几个月却转到漳州地方监狱,不久,清秀保外分娩。一年后,启昌获得保外就医。回家后备受父母、兄长责骂。在一次与家人谈话中,才知道家里先后花一万元,免了两人死罪,再花一千多元,免去上饶集中营(当时“法币”还没有大幅度贬值)。同时得悉,在我们被捕后,抗敌剧团即被解散。
  漳浦抗日戏剧运动做出一些成绩,关键是有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好形势。当时有些热血满腔的爱国青年,在演剧活动中表现进步。后来,尽管其中有一部份人到国民党政界干事去了,但是当时的进步也是应该肯定的。漳浦的抗敌救亡戏剧运动值得回顾。
  以上所说只是抗战初期漳浦戏剧运动的概况。抗战后期又有一些新的人物出来从事戏剧运动,如陈仲甫等。由于有一段时间启昌出去求学,清秀也出去工作,后来的事他们比较清楚,他们会继续写完那一段经历的。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启昌
责任者
林清秀
责任者
王一萍
相关人物
陈则蔡
相关人物
蔡维汉
相关人物
吴钦玉
相关人物
许槎
相关人物
叶宝懿
相关人物
蔡启东
相关人物
曹岂凡
相关人物
罗致
相关人物
黄慕周
相关人物
王梦鸥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绥安中学
相关机构
武营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