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地方史漫谈(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538
颗粒名称: 漳浦地方史漫谈(上)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4
页码: 111-114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漳浦县的历史,特别是越族人在该地区的活动和影响。文章追溯了越族人在漳浦的起源,以及他们在秦汉时期与汉朝的关系和冲突。此外,文章还提到了漳浦在唐宋时期的发展,包括陈元光和王审知时期北方汉族人南迁的情况。最后,文章提到了闽南地区的一些研究地方志的人对东越王余善的领地和都城的看法,以及现代一些史学家对东越领地的看法。
关键词: 漳浦县 文史资料 地方史

内容

一、这里最早的居民是越族人
  漳浦在周朝时属于七闽。闽地的先民闽族是越族的一支,统称东越。春秋战国时代,闽地属于越国。越王勾践六传至无疆,被楚国所灭,越人南奔闽地,与闽族融合,成为闽越族,继续据有闽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建,置郡县,在东冶(一作冶,在今福州)设置闽中郡,勾践的后代驺无诸被废除王号,降为闽中郡长。后来无诸参与灭秦;在汉、楚的战争中站在汉的一边。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封无诸为闽越王,后划出闽越国南部的今漳州至广东东北部的一带地方分封南武侯织为南海王。到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又从闽越国中划出北部(今浙江南部至福建东北部一带)分封勾践别一后代驺摇为东海王,即东越,也叫东瓯。
  到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王传位到驺逞的时候,用武力迫使东越人迁入江淮地区,尽得东越之地,又兼并南海王封地,攻打南越(南越一作南粤,都城番禺,即今广州),招致汉武帝兴兵讨伐。东越王驺逞的弟弟余善杀死驺逞,投降汉朝。汉武帝乃改封没有参加叛乱的无诸另一后代驺丑为闽越繇王。余善不服,自立为王,汉武帝才从闽越国中分出一部份地方另封余善为东越王,这个东越与先前那个东越己是另一码事。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发生宫廷政变,丞相吕嘉立建德为王,发兵拒汉。东越王余善上书自效,愿出兵八千,协助汉朝征讨南越,但兵到揭阳,却与南越勾结,以船受风波所阻为原因,拥兵观望,阴持两端。南越被平服后,船楼将军杨仆请命征讨东越;汉武帝只命他留驻豫章(今江西),防备余善。而余善恐不免受征伐,索性先行发兵,攻下武林、白沙、梅岭。汉武帝乃命令杨仆与驻在会稽(今苏州)的横海将军杨说分道攻入东越境内。余善退守险要,后来被故建成侯敖及闽越王繇王居股合力击杀。
  汉武帝以闽地险阻,越族人时而互相兼让,时而抗拒朝廷,防不胜防,乃命令杨仆将闽越人迁往江淮地区。但实际上很难尽数迁走,尤其那些以船为家的,就更被漏网,据说他们的后代就是“疍户”。后来越族人逐渐与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同化。
  漳浦有关越族史事只在《漳浦县志》有关古迹的记载中隐约可见,今录之,以供参考:
  一、“蒲葵关,汉南越故关也,《淳祐志》(南宋淳祐年间所编漳州郡志)云:在驿(漳浦驿)西南一舍(三十里)。按《汉书》元鼎五年,汉击南越,东越王余善以兵从,至揭阳,以海风波为解,持两端,及汉破番禺,遂引兵还击之,关当作邑之南,今盘陀岭是也。”(见《漳浦县志》卷一、《方域·上》)
  二、越王潭,在盘陀绥安溪。《漳浦县志》引据《南越志》载:“绥安县北有连山,昔越王建德伐木为船,其大千石,以童男女三千人举之,既而人船俱坠于潭。”
  三、越王城,又名建德屯,在南太武山,城内有精致宽大的延寿塔。传说越王建德在番禺兵败后亡命入海,来到这里建城拒汉,才最后被擒。(《淳祐志》说那城是闽越王无诸的先代建德为抗秦而设,《漳浦县志》对此持辨正态度)。
  《漳浦县志》以多说并存的态度,既对云霄将军山及漳浦海上将军屿、将军澳以陈元光将军得名的传说加以记载,又并录南宋蔡如松对地方志“十辨”的说法,说那是由余善派吞汉将军驺力南据险要,将那里的山屿海湾都以将军命名而来,而又对将军澳与将军屿由此命名的说法加以反“辨”说:“按《汉书》余善发兵拒汉,道入白沙、武林、梅岭,此非所经之处”。
  六朝·宋(五世纪时)沈怀远《次绥安》诗(见《漳浦县志·艺文志》)用这几句话来综述漳浦古时有关越族的史事:“余善既辞师,建德乃伐木,番禺竟灰烬,冶南亦沦覆。”(汉朝在废除越族人的王封以后,在今福建设东冶县,一作冶县,冶南就是闽南)。
  闽南一些研究地方志的人认为东越王余善的领地在今闽南一带,余善的都城泉山就是现在泉州清源山,并将史书所说余善从泉山南迁五百里引申到据守蒲葵关。
  但是,考据有关清源山的史料,虽然它一名泉山,却并没有它曾为余善都城的说法。
  现代一些史学家认为东越领地在今闽浙毗连的一带地方,余善的都城泉山在今浙江省江山县南,一说在仙霞岭,后来南迁五百里于大泽,即今温州平原。余善与汉兵战争的阵地武林在今江西余江县北武陵山,白沙在今南昌东北。《史记·东越传》所提及的古战场汉阳城在今闽北浦城县北大磅山。这里以多说并存的方式并载之,以供参考。
  二、唐宋时代的漳浦人
  越族人被迁走后,畲族人逐渐迁来闽地定居,形成部族。汉族人也逐渐南来。
  唐朝的陈元光,五代的王审知这两个时期,是两次北方汉族大规模南下移居闽地。人数以王审知时为最多,而陈元光的五十八姓子弟连同一部份眷属直接留在漳浦一带,对这里的影响最大。
  在唐朝以前,闽地的许多地方已经有汉人到来开发。唐朝福建人林婿写的《闽中记》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永嘉之乱”是晋朝继“八王之乱”以后的永嘉四年,以匈奴兵灭晋军十余万人于苦县宁平城,又破洛阳,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为代表事件这一历史时期的叫法。那时中原战乱,士族及百姓纷纷逃避南方,来至闽地的也很多,那时以后为十六国纷战的局面,经历了南北朝,到公元589年杨坚建立隋朝,至627年唐太宗统一中国,三百年间战乱不停,中原汉人南下迁入闽地的就更多了。漳浦那时还是荒僻地区,也已经有汉人前来定居。《漳浦县志》说:“高宗总章二年,泉潮蛮獠啸乱,居民苦之,佥乞镇帅以靖边方。”很清楚,“蛮獠”指的就是畲族,“居民”指的就是汉人,因为“蛮獠”不会请求镇压“蛮獠”,这就是说明,当时漳浦是畲族与汉族间居的社会,只是汉族人居于少数地位。
  陈元光“开漳”以后,一部份畲族人迁到深山地区去。当时,畲族既被汉族统治者看成“蛮獠”,就必然受到歧视、压迫,这就是他们要迁到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去的原因。《漳浦县志》记载:“初建立州县时,漳州领漳浦、怀恩两县,后来因为“户口逃亡”,怀恩并入漳浦县。“逃亡”的户口应当是居于不利地位的畲族人,而不会是要在这里开辟新天地的汉族人。
  漳浦还有一部份居住山区的畲族人保持着原有的部族,后来逐渐汉化了,溶化成为汉族、。漳浦一带早就没有畲族人的影子,而畲族人的蓝、雷、钟等姓留到现在,尤其蓝姓,一直是强宗大族。尽管赤岭乡的蓝姓早就成为汉族,而华安县畲族的蓝姓人在解放前后还来漳浦赤岭认祖,说他们的祖宗是这边“开”过去的。也许他们祖先就是“开漳”时“逃亡”的户口,在华安深山里一直保持着畲族人的特色,而与漳浦的蓝姓有渊源。
  到宋朝的时候,北方汉族先后受到契丹(辽)、女真(金)、蒙古(元)等族的压力,转向南方发展,就有更多的汉族来到福建,对漳浦当然不无影响。南宋的时候,南下到福建以至直接来到漳浦的就更多,如佛昙的杨姓,湖西的赵姓等都有是,湖西黄姓也是南宋时由莆田移来的北方人的后代。
  总之,唐宋时代的漳浦“百姓”是唐、五代、宋各个时期,;连同唐以前来到的北方汉族移民,溶合畲族人而组成的大家庭。
  三、从“无象铺”说到“弦歌堂”一一漳浦在宋朝由荒凉走向初步繁荣
  北宋初期,漳浦县还是山林茂密,人口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僻地区。《漳浦县志》有关于北宋景祐年间漳浦知县吕璹教民焚燎而耕,在县城附近设阱陷虎,为民除害;以及葵岗(盘陀岭)下猛象出没为患,后来郡守赵汝譡规定官府不得向猎户索取象牙,以鼓励民间猎象,和在盘陀岭下建庵设“铺”(驿路小站),引来群众聚居,猛象才逐渐绝迹的记载。(那里地名就叫“无象铺”,沿用到现在)。并引据宋彭乘《墨客兴犀》的记事说:“漳州漳浦县地连潮阳,素多象,往往十数为群,然不为害,惟独象遇之逐人,蹂践至骨肉糜碎乃止,盖独象乃象中最犷悍者,不为群象所容,故遇之则害人。”
  象、虎等猛兽以及他们弱肉强食的鹿等动物在《漳浦县志·物产志》中都有记载,这些动物必须在山林茂密,人口稀少的地方才有可能生存。
  宋朝时漳浦人口有多少呢?据《漳浦县志》赋役志记载,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为五万二千一百六十三口,这还是包括当时属于漳浦县的现在云霄、诏安、东山等县以及南靖和龙海县的一部份地方。当然,当时户口可能不严密,统计可能不精确,但已足以看出当时人口稀少。
  不过,自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重建了统一集权的国家,政治局面曾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南宋,也还有偏安江南一百五十年的局面,更由于南宋在北方民族的压力下,转向南方发展,浙江、福建等地转向繁荣,泉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大商港,漳浦在宋朝时代也是逐渐走向初步繁荣的。
  由于当时这里比较安定,就有一些官员将注意力放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美化环境的建设上面,据《漳浦县志》记载,主要有下面几项:
  一、北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年),知县傅希龙(仙游人)接纳地方人士建议,召民工在鹿溪中游开一条小河由南方通到城内学宫泮池和印池,每天随着潮水的涨落,溪水可以进出这条城郊小河,因而得到灌溉农田的便利,而且能保持郊区用水的清洁,这条河就叫做傅公河。
  二、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知县赵师缙领导民工开凿西湖,通于鹿溪中游,用来蓄水,周围有一千一百五十尺,广五十亩,使暴雨时山洪不至横溢,苦旱时可以灌溉,受益郊区良田一千亩。
  交通建设方面有东溪桥、鹿溪桥、浯江桥、五凤桥、博济桥、永济桥及漳州至漳浦的三十五桥等。
  其他有静凉阁(俗称水阁)、湖心亭、美报亭、宣诏亭、颁春亭、遗爱亭(今名印石亭)等游览处所的建设。
  在宋朝,漳浦的手工业已经兴起,尤其陶瓷业相当繁盛。现在城关公社南门坑、沙西公社北旗大队罗苑井、赤岭公社南山、石榴公社坪水等处的古瓷窑遗址,经漳浦县文化部门发掘、考证,断定为宋窑遗址。
  文化方面,在唐朝,北方人说“闽人不知文”,这是由于当时福建还在初开发时代,人文还未兴盛,学文化的人很少。尤其漳浦,开发是比较慢的,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陈珦能成为闽中中进士第一人,是由于他是来自北方、文化程度很高的陈元光之子,兼得到许天正的教导。以后经历了一百年,到元和十三年(818年),漳浦才又有潘存实、王彦昌两人进士及第。南北宋三百多年,漳浦记入史册的进士一共二十六人,比起后来的明清两代是微不足道,但比起唐朝来,文化教育算是有了进步,而且在绍兴年间出了一个知名的高东溪。
  由于农村经济初步繁荣,民间的游艺活动也盛行起来,产生了许多业余的曲艺馆和专业的戏班。据《漳浦县志》记载,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漳浦县城东郊有“弦歌堂”的建立,到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知县叶才老还作了一次重建,可见那“弦歌堂”还是官办或是官府支持的。民间的曲艺、戏剧活动则是很普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明朝何乔远所著《闽书》记载,南宋庆元年间名学者陈北溪(淳)给漳州知府傅伯成的《论淫戏书》可以看出,当时民间在农闲庆祝收获时戏艺盛行的情况。陈淳说的是漳属,漳浦当不例外。据说曾在漳浦一带流行的以宋代古老曲调“南音”为主要唱腔的竹马戏,就是在那个时期由曲艺演进而成的。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吕嘉立
相关人物
沈怀远
相关人物
陈元光
相关人物
潘存实
相关人物
王彦昌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