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530
颗粒名称: “乡约”
其他题名: 漳浦的“南北战争”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3
页码: 95-97
摘要: 本文介绍了在福建省漳浦地区,军阀统治带来了严重的压迫和掠夺。土豪劣绅助纣为虐,人民生活困苦。南北两派绅士分别投向南方和北方的势力,组织民军进行活动。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形势下,南方国民党势力发展,南派绅士发起组织民军,响应北伐军。最终,北派绅士重新占领了漳浦县城。
关键词: 漳浦县 南北战争 文史资料

内容

辛亥革命推翻皇朝,但政权为袁世凯所篡夺,以后军阀混战,延续十八年。福建同样脱不了这个灾难,漳浦人民饱受军阀欺压掠夺之苦。北洋军阀孙传芳部第四师师长张毅占据漳州为王,摊派辖属各县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甚至有闻所未闻的门户捐、烟筒捐、棺材捐……等等。其中最利害的是鸦片捐,每亩收捐四五十元,并且未种先收,交不起的,横遭捕禁酷刑,广大农民在横征暴敛之下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而一些土豪劣绅助桀为虐,承包捐税,榨取人民血汗。本来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的劣绅,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水火。全县田亩捐本来由黄宝忠以每年五十多万银元向张毅承包,佛昙区部份由黄宝忠交全县最显赫的绅士、前清举人、民国初年的国会议员杨士鹏支配。后来这个“田亩捐”肥脔为柯安帮加价竟包夺去,漳浦绅士就由利害冲突而结成南北两派,都以城关及佛昙两地为中心,北派以城关柯安邦(绰号红番),佛昙杨天枢、杨天育兄弟为首,南派以城关黄宝忠、佛昙杨士鹏为首,爪牙分布各区、乡,各以封建宗族为势力,展开权利的争夺。
  佛昙的杨天枢在袁世凯称帝时曾到漳州应考,中为“俊士”,自认资格相当于举人,拥有一部份封建势力,可与老举人杨士鹏相抗衡,站在杨士鹏的对立面,而与柯安邦结成宗派。这一派依附于北洋军阀张毅,所以被叫做“北派”。杨士鹏、黄宝忠这一派转而投向南方以何应钦为首的北伐势力,所以被称为“南派”。
  当时漳浦处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民怨沸腾;而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势下,南方国民党正在蓬勃发展。南派绅士以民气可以利用,国民党的势力可以凭藉,乃于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秋,由杨士鹏、黄宝忠、陈启芳(赤湖南峰人)为谋私人利益发起组织民军,在鼓浪屿外国租界赁屋为办事处,一面派人联络广东粤军及在潮汕黄岗驻军的何应钦部下张贞,以响应北伐军;一面分头到各乡筹组民军,分三方面进行:外东区,包括佛昙、马坪、前亭一带,由杨士鹏的长子杨子康(即古锥舍)负责;二、中、内东区,包括赤湖、下湖西、金塘、乌石、六鳌一带,由陈启芳、陈祥麟负责;三、南区,包括杜浔以下陈、林、李、黄各乡村;北区长桥、南埔、溪仔一带姓黄的村庄,由黄宝忠负责。各乡村封建头子“入股”,共为二十四股,各股以地方豪绅为首分据地盘,征收捐款,自购枪支弹药。各处负责人应召到鼓浪屿集会,签订条约,所以叫做“乡约”。实质无非也是这些封建头子为统治压榨人民而私自签订的条约。
  “乡约”既成,便由杨士鹏的长子杨子康与陈启芳、黄宝忠等在佛昙大宗祖祠召开各乡联合大会,发动分头成立民军。于1924年十一月最先在佛昙成立一营,蔡亦贞任营长。接着杜浔陈乌吻、大埔翁必达(猪母)、戴坑戴果珍也都各组成一营,分任营长。总的归属一个团,由杨子康任团长,陈启芳任总指挥,杨景山任秘书。以后各乡土豪纷纷响应,各组民军,公开活动。有的观望局势,没有卷入。只有顶湖西蓝姓,由于族长蓝长江与“石码皇帝”蓝番薯、蓝步青父子关系密切,都依附于北洋军阀张毅,站在“乡约”的对立面。
  不久,张贞的势力已发展到诏安、云霄,那里已成为民军的天下。漳浦的北军统治已在北伐声势的震撼下,漳浦的“乡约”民军以为时机成熟,就着手夺取县政权。而当时北洋军阀的漳浦县长许仁寿利令智昏,还是到赤湖督办“田亩捐”,被赤湖的“乡约”民军头目陈启芳、陈样麟率众将他拘禁南峰山内底村。漳浦民军准备配合云霄民军进攻漳浦县城,驻漳浦的北军见不能立足,不战自逃。佛昙及赤湖的民军由杨子康、陈启芳率领,于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十二月进占县城。烧毁柯安邦的“金谷银行”和住家“箴园”。云霄方面的民军自称“自治军”,也派出蔡乌记、蔡荷、许桂芳、林其明等连长率队进驻漳浦。各“乡约”头目乃公推县城绅士蔡次恭为临时县长,议定县城由云霄“自治军”留驻,本县民军各退回本乡防守。
  北派绅士柯安邦在失去漳浦县城后,往漳州向张毅乞师,同张毅所部团长张顺率队由南靖迂回平和,伪装民军的援军,从西门入漳浦县城。民军不备,在突然袭击下仓惶退却,败回云霄。北军再度占领漳浦县城,并即派侯营进驻旧镇。由县商会会长陈朝曦(旧镇振成行老板陈妇来的胞弟)负贵北军粮食弹药。张毅派蓝长江为漳浦县长。而大部份乡村还在民军占据下,南区方面以旧镇港为界,与北军对峙;东区方面,由陈启芳率领赤湖民军据守产树埔、江头一带,击退由旧镇北犯的北军侯营。
  北军虽然夺回漳浦县城及旧镇、但是漳浦各乡民军蜂起,县城难保,张毅很是寒心,于1925年春节派潭州绅士林琯玉赴鼓浪屿与杨士鹏讲和,杨士鹏驰书陈启芳嘱其停战,陈启芳拒不执行,依然出兵,因而议和不成。张毅增派孙团驻防旧镇。
  1925年农历正月初八日,南区陈林李黄四姓民军进抵梅宅渡过旧镇港,在石桥地方与北军孙团作战。民军为一时乌合之众,未经训练,武器差,一触即溃,当时适值涨潮,民军背水作战,后退无路,阵亡及溺水牺牲者九十多人,海上浮尸纵横,令人目不忍睹。一部份退入石桥楼堡,北军包围攻破楼堡,民军全部被杀。统计是役民军死亡一百五十八人,事后尸体全部运回。
  当南区民军在旧镇作战失利的时候,在旧镇东线与北军对峙的陈启芳派人向佛昙杨子康告急。杨子康于农历正月初九日带领佛昙民军到产树埔与陈启芳会合,当日下午分三路进军旧镇。杨子康从东路,陈启芳、陈祥麟从西路,王连从中路,同时并进。不料北军侯营已预先在旧镇山麓狮头地方的必经路上两边设下伏兵,正中山上安置机关枪阵地。佛昙民军中了埋伏,三面受敌,且战且退,死伤十多人,头领杨子康、蔡亦贞阵亡,杨子康被枭首到县城示众。佛昙、赤湖民军连夜退回,均各解散。“乡约”以失败告终。
  北军孙团趁胜进军,经赤湖,至佛昙,沿途杀人放火,共烧屋百余间,陈启芳、杨士鹏的住宅及杨氏祖祠都被烧毁。北兵办理清乡,佛昙为南派绅士所利用的民军残兵及无辜百姓被捕砍头八九人。民军首领逃避鼓浪屿,托庇于洋人租界。北洋军阀所驯养的土豪劣绅柯安邦、杨天育勾结北军,乘机敲诈勒索,派出爪牙,配合北军,四出办理清乡,派军费给养十余万银元。单赤湖一乡就赔款五万四千元,每一人分摊四元,每亩地分摊六元,即所谓“丁四米六”,群众被迫卖妻卖子,惨不可言。那一批勾结北军的土豪劣绅大发横财。
  柯安邦一跃而为漳浦最有权势的绅士。他的对立面黄宝忠逃走,房屋被烧,北军到处烧屋,凡持有柯安邦盖上私章的名片悬挂门首,可作为平安符,免受焚屋的惨祸,因而这种名片涨价,每张值一千元以上,被当作“钞票”流通使用。
  在北军清乡当中,杜浔方面还闹出一场风波:北军于农历二月甘五日进驻杜浔丘厝乡大宗内及下卢等乡,闯入丘姓人家抢劫财物,侮辱妇女,激起民愤。首先有一青年名丘两省,持土枪到丘厝大宗前向北军营门开枪射击,然后飞奔到各处鸣锣呼喊,号召群众起来斗争。群众同仇敌忾,集合攻打北军,吓得北军拔营退走。附近陈、林、李、黄参加“乡约”、北军有杀亲之仇的四姓群众闻讯纷纷出动,集合了几千人,扬旗执械,一队队来到杜浔,会同丘姓群众,围困北军全营于新德山上。在作战中阵亡民兵丘启应。是日阴雨纷纷,民兵的土枪淋湿不响,恐北军反攻,自行退却。北军还是困守山上,不敢妄动,以待援兵。到下午三时许,有北派绅士的爪牙派人从洪姓下东后壁学等处运粮接济北军,并通报情况,北军才知道民兵武器不济事,壮胆下山到镇内,驻扎于后壁学地方,就在那些人的带领下,搜集到三十六桶煤油和一百多包面粉,要作烧毁丘姓群众房屋之用,群众慌了手脚,争先搬运家私,四处逃生。后来由丘迪康到后壁学兵营向北军赔礼,认罚三千六百银元,了结此案。各姓群众也相继以金赎“罪”,认罚了事。
  翌年(1926年),北伐军入闽,北洋军阀败走,打着国民革命军旗号的张贞所部进驻漳属一带,改编为四十九师,闽南各县民军多编入四十九师,民军头目成为正式军官。柯安邦逃避鼓浪屿,被捕引渡,解漳州处决,北派绅士彻底失败。南派绅士回到漳浦,继续骑在人民头上。
  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的大好形势只在漳浦县花一现,“田亩捐”等苛捐杂税比北洋军阀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有民谣道“张毅换张贞,捐款加倍升,做官司用亲朋,头人较多兵,手杖较多枪,打仗无才能。”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万年
责任者
杨景山
责任者
袁世凯
相关人物
黄宝忠
相关人物
杨士鹏
相关人物
柯安邦
相关人物
杨天枢
相关人物
杨天育
相关人物
杨子康
相关人物
陈启芳
相关人物
杨景山
相关人物
蓝长江
相关人物
蓝步青
相关人物
张贞
相关人物
许仁寿
相关人物
陈样麟
相关人物
陈朝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