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的几个古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521
颗粒名称: 漳浦的几个古城
分类号: K878.2
页数: 3
页码: 81-8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几个古城,分别是漳浦县城、赵家城、湖西城和赤湖城。这些古城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漳浦县城有八个石塔,因此被称为“八塔城”;赵家城是南宋皇族赵若和后代所建,为了纪念赵若和而被称为“皇台城”;湖西城是清康熙年间所建,关于其城墙屡修屡圮的传说与堪舆家的说法有关;赤湖城原是曾姓聚居的地方,后为陈有定起义所占据。这些古城的存在和历史对漳浦县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漳浦县 古城

内容

漳浦傍海依山,从前海寇山贼时起兵端。而县城建在数十里之内,乡民散在数十里之外,仓卒闻警,扶携莫及。所以乡间多有倚险筑城,无力者亦垒石为堡,一旦有急,各自入城堡以避。兼之旧时有械斗的坏风俗,所以漳浦全县堡垒相望,雉堞相连,素有“五里三城”之称。据我所知,全县有十六个古城,三十三个堡,三个寨。
  (一)漳浦县城——八塔城
  漳浦县城关在宋孝宗乾道间(公元1165——1173年)开始立三门。元至正间(公元13411367年)始用下石上砖,砌筑城垣。周围七里,城墙高一丈二尺,濠深约三尺、宽约一丈。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城圮而重建。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于城垣上下各开马路。卅七年(公元1553年),增高四尺,添筑四个盎城。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复增筑炮台十六座。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马路崩塌,易土为灰砌石。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十二月一日,民族英雄郑成功攻克县城,清副将刘良璧迎降。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四月六日,郑成功檄令驻浦参将潘庚钟堕县城,迁县治于旧镇城,同年十一月九日退守狮头堡。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镇守总兵杨捷召民工更筑县城,城周围一千七百九十八丈,墙高二丈,垛一千六百五十二,减窝铺二,增敌楼二,复筑台于城的西北,匾曰“千秋保障”,俗称“千秋楼”。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加建女城于城的四周。同治三年(公元1865年)农历正月廿一日,太平军侍王李世贤所部攻入漳浦县城时,用土炮在西城轰开缺口。以后,以攻坚武器的进步,城墙已失去作用,遂不再修复。公元1929年(民国十八年)春,驻军卢振柳团长倡议将城西倒城隙处至东门兜(即今城北路)城垣折平改建环城马路。
  漳浦县城里有许多石塔:一、东塔:在绥东擢仙坊内;二、新塔:在绥西临漳驿内;三、西塔:在南水门内;四、北塔:在忠节坊中孚巷口,即今剧院后边。老早还有四塔皆在兴教寺,即今第三招待所地方,各塔均刻佛咒其上,圮废已久。因为有这八个塔,所以漳浦县城有“八塔城”之称。
  (二)赵家城——皇台城
  赵家城在治东北三十五公里处,南宋皇族赵若和,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魏王赵匡美九世孙宣亭候赵时曦的儿子。当初理宗赵昀欲追崇杜太后“兄弟相及”之命(杜太皇是河北省安喜县人,嫁宋太祖之父宣帝,尝吩咐太祖:周有长君,天下岂为尔有,你百岁后,当传位于你弟),选若和养育宫中,将嗣大统。理宗死后,改立其弟福王赵与内子赵基,是为度宗。赵若和退授闽冲郡王。宋末,若和随少帝昺至广东崖山。公元1279年(宋帝祥兴二年),元将张弘范陷崖山,文天祥被执,左丞相陆秀夫负帝赴海殉国,宋室遂亡。赵若和与黄侍臣及许达甫等以十六只船夺港而出,逃至漳浦佛昙积美建土堡定居。黄侍臣乃赘若和为婿,若和遂冒黄姓。后迁居湖西,建城。元亡后,若和子孙复姓赵。公元1571年(明穆宗隆庆五年),赵家后裔进士赵范建赵家城。城为石砌,周一里。城墙高二丈。东西南北各有一门。城内建五座相连的官厅,后有梳妆楼,前有鱼池水阁,并筑金水桥跨池上。又凿地道通东门外,以备不虞。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迁界时,城守营游击驻防于此。赵若和别号皇台,所以浦人称若和为皇台,为了纪念他,别称赵家城为“皇台城”。(合订编者按:据《赵家堡族谱》载:“赵若和,字华甫。”未记其号,也未迁湖西;而赵范,字范之,号鸿台,创建湖西赵家城。文中“皇台”疑为“鸿台”之误。)
  (三)湖西城一一四鲤城
  湖西城在县东北三十六公里处,清康熙廿七年(公元1688年)建。城以石砌,周围六百四十尺,墙高一丈九尺,东西南北各有一个城门,东门正向东林山上的参天塔。这里有句俗谚说:“湖西城该大不大,赵家城该小不小”。据传:“赵家城是螃蟹地,城该小不小,就把螃蟹困死了。湖西城是七鲤地,城该大不大,只围四鲤在城内,其余三鲤却被留在城的东门外,恰巧东林山是个獭地,獭性喜吃鲤,东门外的三鲤每见獭来,必要逃进城内以避,因此东门城垣迭受三鲤的冲突,屡修屡圮。”又说:“原先的堪舆家是把七鲤都围在城内的,他钉好界标,因病回家去,叫他儿子来代替监筑城垣的工作。当时主持建城工程的是湖西黄姓最上权威人物,曾任湖南布政使的族长黄性震,他轻视这青年太幼稚,不以礼貌相待,这青年气盛,暗中将东门界标内移,留下祸根以泄忿。这秘密被另一个地理师看破了,就将情况告诉黄性震,同时建议在东林山上筑一参天塔来镇压那獭,就永无后患云云。黄性震依议照办,可是参天塔镇压不住旱獭,城墙仍然时常倾圮;最后不得不把东门堵塞了。”这些传说无非是堪舆家自玄其术以骗人的鬼话,不足取信。又传说黄姓原建“梅月城”在佛昙今积美村地方居住,后迁居湖西,将“梅月城”石刻门额拆下迁运到湖西砌在新建的城门上。
  (四)赤湖城——公馆城
  赤湖城在县治东三十六公里处。元季民军陈有定起义,地方多故,赤湖乡原属曾姓聚居,乃由曾仁礼领导劳动人民建筑赤湖东西二城以避乱。年久失修,城垣倾圮。于明武宗正德(1506—1521)年间重修,城周仅次于县城,略少数丈。城内有公馆,为行政官员招待所。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迁界时,赤湖城被拆毁。
  (五)陆鳌城——防倭城
  陆鳌城在县治东南四十八公里处。旧系军属住处。明朝所患在倭寇,遂遣江夏侯周德兴入闽,经略海上,当海口要害处,分防设戍。于明太祖洪武廿一年(公元1388年)建陆鳌城,为守御千户驻地,以防倭寇登陆。城周围五百二十八尺,临海为城壕。清同治八年(1869年),本县知县娬敏曾咏陆鳌城云:“地滨斥卤海通潮,野阔天低入望遥,九十九峰(指梁山)青到眼,巉岩不入画图描。”(合订编者按:此诗名为《六鳌尾野眺》,六整尾今写为六高尾,在杜浔路边村,不在六鳌。)
  (六)旧镇城——计然城
  旧镇城在县治东十四公里处,明崇祯七年施邦曜任漳州知府时所建。郑成功于抗清战斗中曾檄令驻浦参将潘庚钟移县治于此。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迁界时被堕。这城是漳浦吞吐口岸,旧时有多家商行(最老的有五家)。各有几只大帆船和小火轮川走东山、厦门、汕头、温州等埠,真是熙来攘往,肩摩毂击的市场。按计然是春秋时越国人,善于理财和贸易,所以人们别称旧镇为计然城。(合订编者按:旧镇,宋时称敦照镇,城建于明嘉靖间,民建。施邦曜于崇祯七年建旧镇铳城,在石柄社旁。现尚存摩崖石刻:“分守漳南道右参政施爷惠建铳城功德碑,明崇祯柒季孟夏立”。)
  (七)马口城——策士城
  马口城北距县治三十二公里,在马口溪之间,俯溪临桥。相传南宋末代小皇帝赵昺君臣人等避元兵到此,认为溪深流急,水阔山高,有险可守,就在这里建一小石城,同行宫一样,拟驻守偏安。城的东方和南方靠山,不设门,向西和向北各开一个城门。西门石额刻“寅禧”两大字,北门石额刻“怀运”两大字。城中刻石为殿。当时在这小城开科取士,一时野草齐花,溪山改色。殿试已毕,还未放榜,元兵已追至,帝昺君臣匆匆上道。赴考诸生攀舆请放榜,乃尽赐进士,揭榜于溪沙埔,因此马口溪又名策士溪。清初漳浦名贤张士楷用这个题材,作了一首诗:“宋士临危贪释褐,公车射策满平沙,阁将丞相千行泪,开遍春风百草花。野殿宵衣能立国,宫袍昼锦已无家,空谈久被书生误,谁执千戈卫翠华。”(见《漳浦县志·艺文志上》)“策士溪”是传说,县志又载,此城是清康熙二年(1663年)福建总督李率泰依照总兵王进功的建议而建,刻记于石上。当时有千总分驻于此。今城已圮废。
  此外还有井尾城、青山城、古雷城、后葛城、盘陀城、秦溪营脚城,长桥城,霞陵城、将军岭城、西林城、高洋口城、荔枝围城、苦竹城、杜浔丘厝城、溪南城、济济多城等,不胜枚举。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庆余
责任者
郑成功
相关人物
刘良璧
相关人物
杨捷
相关人物
李世贤
相关人物
卢振柳
相关人物
赵若和
相关人物
赵匡美
相关人物
赵时曦
相关人物
赵基
相关人物
陆秀夫
相关人物
黄侍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