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荔枝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520
颗粒名称: 漳浦荔枝史话
分类号: S667.1
页数: 2
页码: 79-8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的荔枝生长环境和历史,以及荔枝的特点和品种。漳浦县气候适合荔枝生长,且已有悠久的历史。文中还提到了漳浦栽培荔枝的代表人物和故事,以及荔枝的销路和种植情况的变化。
关键词: 漳浦县 荔枝 水果之乡

内容

漳浦是水果之乡,尤其以荔枝出产最盛,历史悠久,这是由于这里的气候和土壤适合其生长,而荔枝树又有高龄的特点,一经精心培育,便能长年不衰的缘故。
  荔枝性喜高温、多湿,但除了不耐霜冻之外,在冬季也需要有适当的低温和千旱,才适合其花芽分化、抽穗,为它的开花结果创造条件,所以最适合于亚热带地区。世界上的荔枝多生长在北纬十八至三十度之间的东南亚一带,尤以我国旧称为岭南的广东和福建南部为最多。唐朝诗人白乐天说“荔枝生巴陕间”,是当时的客观条件不能使秀才足不出门能尽知天下事。四川荔枝是由于驰驿供给长安宫廷杨贵妃而闻名于世,唐朝诗人杜牧:“长安四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而我们再读到宋朝苏东坡谪官惠州时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就知道广东与闽南早已是荔枝之乡。(闽南的漳浦等地曾属岭南道)。
  漳浦县地处北纬23°42’一24°2’间的南海之滨(福建的海面並不全属于东海),气候属海洋性季风类型,日照长,有霜期短,或基本上无霜,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廿一度左右,雨量充沛,(年雨量在一千五百毫米左右),而在冬季又有一段较低的气温与干旱,所以,正当北国树木萧索的冬季,这里常绿的荔枝树却生机蓬勃,抽出红嫩的新梢,使人们有“冬天里的春天”之感。漳浦的土壤大部分属于花岗岩风化形成红壤,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适合荔枝这种深根性菌根植物的生长,抽梢多,生长快,寿命长,结果年限久,品质好。
  漳浦栽培荔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早在唐朝时,随着土地的开发,又兼当时漳浦已成为交通要道,官员及百姓来往频繁,那时已从外地引来了荔枝树种,在这里繁殖,但当时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到明朝嘉靖九年开始有《漳浦县志》,就记载有漳浦人由外地运回优良荔枝品种进行繁殖的事,一是进士陈亹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在广东任布政使时,运回一种名为“绿包”的荔枝品种,于家乡鉴湖(今佛公社大坑,现分为后许、轧内二大队)繁殖。还有一个是进士林功懋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任广东东莞知县时,带回“乌叶”品种在老家乌石乡(今属旧镇公社浯江)一带繁殖。《漳浦县志》载:“荔枝鉴湖最盛”,“乌石荔枝味最佳”。直到现在还是乌石(包括现在的浯江赤土一带)荔枝出产最多。至于鉴湖已是今非昔比了。现在荔枝品种除少数稀有品种别具风味外,大宗的荔枝以这两个品种为最好,乌石的乌叶荔枝,剥壳后掉在地上不染沙土,嚼后吐出却能粘附壁上,味道特别甜美,所以“乌石荔枝”远近驰名。据说“绿包”是“绿荷包”叫快了的音误,由于果子在远途运输中用荷叶包裹以保色泽而得名。“乌叶”则是以其树叶特别浓绿几近于黑色而得名。由于闽南话讳言“枝”字,杜浔、云霄等地别称荔枝为“绿包”,官浔等地则别称为“乌叶”,不论品种,一概不叫荔枝正名,可见这两个品种具有代表性,而这两个品种,也可以说是同一个品种,因为没有多大区别,也可以说是名称不同而已。漳浦的荔枝品种,除此而外,还有果大、核小,甜中略带酸味的早熟种“早红”也颇大宗。肉厚、核小、多汁的“兰竹”(民间讹称“难得”)也为数不少,还有较稀有的品种“金钟”、“状元红”、“扁仔”、“马公嚎”等。
  漳浦荔枝生产在明代已很发达,到清朝时就盛极一时。相传,在明清时代乌石一带农民,凡生一个男孩,其父母就要手植两株以上的荔枝树,以备儿子成人后结婚费用,相沿成俗,但后来就逐渐被遗忘了。在清初,全县有荔枝树三十多万株。从前陆路运输困难,鲜果多由旧镇港下水运销厦门、汕头、香港,而大部分是晒干运至温州、台州、天津、上海等地销售,换回砒肥,是漳浦最大宗的出口土产。
  但是,人们只道荔枝甜,谁知其中辛酸味,在历史上,它和培育它的农民一样经受厄运。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民生凋敝,破产的农民不得不“杀鸡取蛋”,将那无异摇钱树的荔枝树锯掉当“红柴”卖给渔民作染网的原料,荔枝树日见减少。
  在那军阀混战的年头,漳浦地处闽粤交通要道,而又不是险要的军事重镇,地方时常易手。军阀统治的频繁更迭,给漳浦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换一个统治者,就来一番榨取豪夺,苛捐杂税层出不穷,连果树也不被放过,导致发生了一起荔枝树下的流血惨剧:民国十一年(1922年)农历六月初,捐棍柯安邦向占据漳州的粤军军阀洪兆麟承包漳浦全县“果树捐”,漳浦果树以荔枝为最多,荔枝产地首推乌石乡,这一块肥脔最先被看中,由二包捐棍张启诗、柯天爵、陈天生、陈仁和、李大美等合股以一千二百银元向柯安邦转包乌石乡果树捐,率带保安队兵三十多人及狗腿等到地征收,捕人追索,引起农民抗捐暴动,将队兵包围缴械,击毙捐棍十六人,事后经过绅士调停,乌石乡赔款一万多银元,由族长摊派在农民头上,交不起赔款又怕纳捐税的只好将荔枝树砍去卖。
  在抗日战期间,海路运输受阻,陆路交通破坏,荔枝销路呆滞,荔枝树大量砍伐,到1949年初解放时,漳浦全县只剩下二十多万株荔枝树。
  荔枝是一种高产高龄果树,但不能因为它的生活力强就误以为可以不加管理,相反,正由于它树大产量高,消耗营养物质也多,爱惜果树的农民就知道不断给予补充养料,以前的农民虽不懂科学,但他们也有管理的实践经验,每株荔枝树每年施二、三十斤豆饼,两担草杂肥,荔枝园每年须犁两遍。根据我国科学院分析,生产一百斤荔枝果,需要从土壤中吸收纯钾三斤,纯磷、氮各一斤,钙3/4斤,镁半斤。多年来由于对果树缺乏科学管理,荔枝树长势普遍较差,根据本县资源调查,全县六千多亩百年龄的结果荔枝树,其中有七到八成都成了衰弱的老树,结果能力大大下降。解放后逐年新发展的幼年荔枝树的生长,因为管理不善,也是不理想,有的花而不实,结果少。
  县的领导已通过资源调查摸清情况,又根据我县发展荔枝生产的优势,给今后荔枝生产指明了方向。根据1981年年底统计,全县耕地五十三万八千亩,人口六十一万七千人,每人平均只有八分七耕地,实属人多地少,而荒山丘陵地未被利用的有近一百万亩,每人平均有一亩多,宣果丘陵地也有十五万亩以上,除海拔七百五十公尺的车本大队,年平均温度在十七度左右,不适宜栽培荔枝以外,全县几乎处处可以种荔枝。种荔枝既不与粮争地,还可以利用荔枝根系深而广,能充分利用浅根作物所不能适应的红壤地。而荔枝又是世上较少有的名贵水果,本县罐头厂的建立,为其产销提供了条件。总之,扩大荔枝生产是福国利民的事业,据1981年统计,全县现有荔枝树二万九千八百六十五亩,近六十万株。县的领导机关为把荔枝生产抓好,已经采取措施,广泛深入发动群众,並给予物力和财力的支援,一面改造旧荔枝园,恢复老荔枝树的树势,加强新荔枝树的管理:一面建立新的荔枝生产基地。现在到处可以见到新的荔枝树在生长,展望未来,我县荔枝生产前途不可限量。(本文系参考《漳浦县志》、已故林庆余先生的遗稿、县农业局的调查资料加以整理而成)。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启诗
相关人物
柯天爵
相关人物
陈天生
相关人物
陈仁和
相关人物
李大美
相关人物
杜牧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