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旗”——封建械斗遗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516
颗粒名称: “红白旗”——封建械斗遗闻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4
页码: 69-7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清朝时期漳浦地区红白械斗的惨状和民间械斗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知县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民间械斗的无能为力和不满,而实际上械斗是由腐败政治所造成的。文章提供了关于漳浦地区红白械斗的历史背景和斗争规模的信息,其中包括一些具体的战斗情况和相关人员的行为。文章还提到了一些民间俗语,说明了民间械斗的残酷和人们的痛苦。
关键词: 漳浦县 清朝时期 民间械斗

内容

光绪八年(公元1853年)知漳浦县事、进士娬敏(正白旗人),就漳浦的风景、文物、民情写了很多诗,其中有一首《县官叹》,描述漳浦封建械斗的惨状和发泄官府无能制止的感慨,载《漳浦县志》光绪十一年修的再续志卷廿三,录之如下:
  “南趋海之滨,有县曰漳浦。其民蠢而愚,其俗唬以武。强宗欺衰宗,大户吞小户。苟有田百亩,身不离官府。、偶然挟嫌衅,列械建旗鼓。杀弟并及兄,诛子累及父。陈尸当通衢,断首挂高树。奇想入匪夷,祸及数世祖。剖棺灭其骸,命赎需阿堵。纵之为乱民,擒之为云虏。急思补救方,佥曰奈何许?吾闻南州民,畏官如畏虎。讵知此邦族,藐官如藐鼠。入乡防伏炮,饮水愁遇蛊。蛙怒聊复尔,螳拒竟支柱。得毋有司者,庸懦不足数。未能焚昆冈,但知舞千羽。民生既己蹙,官计亦良苦。惴惴不自安,难乎为尔主!我将去之耳,适彼乐郊土”。
  本诗的作者是一个知县,见到民间械斗的惨状,无能为力解民倒悬,而采取逃避的态度。其实,民间械斗正是腐败政治造成的,当时民间到处烽火,干戈四起。“红白旗”的械斗五十多年,继则“家变”二十多年。在这封建宗派械斗七十多年中,真是岁无宁日,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庐舍为圩,其惨状岂只那个贵族知县所描述的而已。当时群众怨叹说:“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
  “红白旗”封建宗派械斗始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延至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18—1870年)。战火蔓延全县,姓氏宗族勾结,村村结盟,形成红白二大阵营。盟乡百余里,各守要隘,自建碉堡,自备刀枪武器。双方交通断绝,虽亲戚朋友亦不准通往。又有盟主的统治人物,又有盟约作为组织的律法,私设刑具,以约束村民,还有行动的口号等。
  当时本县内外东区比较大规模的斗争有乌石与下四股;五社林与九社陈;上八宗与下八宗;赤湖与顶四股;赤湖与佛县;佛县与马坪等;他们都是以红白旗帜而订立攻守同盟的。其他地区如旧镇、霞美、杜浔、梅林、溪南、石榴、长桥、官浔……等,也有同样的斗争场面,仍然战火很烈。
  现在只根据平时所了解一部份有关赤湖与顶四股(即今后湖、西潘等大队)红白械斗的资料记述于下:
  赤湖与顶四股红白旗斗争的时间,是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公元1821—1861年),事情的发生是由农民的抗租运动而引起的。据传说:当时的顶四股农民所耕的田地,所住的房屋,多数是向赤湖少数地主阶级租佃的。他们受尽重租的剥削,仇恨的怒火长期埋伏在心中。有一天,下黄村武举人鸡角冲的弟弟挑谷交租于赤湖地主府口堂,被府口堂侮辱殴打,鸡角冲气债之下,誓报此仇,就鼓动洋尾石村武秀才谢宗安,串连江口村海洋强劫首领、义侠杨九前,发动组织顶四股包括赤水,后山边、湖尾、下黄、西藩、洋尾石、后魏、前坑……等乡村,公推杨九前为盟首,是为“白旗”。他们的行动口号是抗租。他们的组织分为四个股,军需给养及一切人力物力以四个股分摊,所以称为“顶四股”,且与“下四股”(今赤土、上蔡、示埔……一带)相联系,下四股盟首为蔡彦,他们的纪律是认股不认祖,所有“四股”以内的乡民都要团结在白旗下面,与赤湖的红旗作生死斗争,真是旗帜鲜明,阵营分清。
  是时,白旗的盟乡还有佛昙、白石、岱嵩、井尾、江口、镇海的蓝教(现属龙海县)、顶湖西的蓝姓(包括顶坛、卿莲、白鹤林、张坑、赤岭、石椅……);下八宗(深土、后埭……等);及下四股的上蔡、寨内、赤土岭……等)。赤湖方面被包围,交通断绝,因此,以武进士陈光昭、家长陈茂兴为首,发动组织“七百猛”,竖起红旗与其对抗。並联系参加红旗各乡,如下湖西黄姓(包括城内、下圩、大示、枋林……等)及后溪、大坑、马坪、东坂、前亭、文店、花林……等,还有乌石(现浯江、苑上、山兜、潭仔头、后垅等)林姓和“五社林”(路下、江头),九社陈的墩柄、大宵等。
  当时红白阵营分清,势均力敌。斗争的手段极残酷,凡属白旗与红旗群众都禁止越界,如误越界线,动辄遭受杀头剐心,为祸至惨。有一些人下田、省亲被围捕,横遭杀身之祸。有的在战场上被擒获,要交换俘虏,否则就受屠杀。如赤湖有个陈××在战场上被捕,押到对方乡里,即被绑卧石板上,颈项已被大刀砍入数寸,忽然有人告急,说本村的人也被对方擒捕一人,弄得刽子手惊慌失措,族长命他放下屠刀,留下活人,这个在死亡边缘上留命的人,活到八十多岁,他项颈上的伤痕一直留在人们心目中,是一幅怵目惊心的活形画。有的在战场上阵亡或被擒杀,都被割下首级,留待以人头换人头。这种形形色色、惨无人道、骇人听闻的故事,至今还盛传于民间。
  还有在赤湖围攻邻乡后魏村之际,有一内奸叫魏白,私通赤湖,将他们村阵地上的火药枪偷偷灌上水,使武器临阵失灵,以致城堡被攻破,遭受惨败,事后发觉是魏白干的好事,就将他擒绑剥皮,在皮与肉的中间层装粗糠,后来,“剥皮袋粗糠”便成为形容残酷极刑的民间俗语,“魏白卖社”也成为譬喻出卖整体利益的俗语。
  赤湖红旗组织一支强大的生力军,叫做“七百猛”,他们为要与红旗盟乡的下湖西黄姓取得互通声气,互相支援,必须先夺取参加白旗盟乡的曹厝和赵家城二乡的走廊地带。在一个秋天的晚上,“七百猛”进军攻打这两个乡村。但消息败露,白旗方面出其不意,伏兵于四军村,大败“七百猛”,阵斩数十人。自此赤湖方面的气焰被削弱,红白的斗争也稍和缓,过后赤湖一些地方士绅、封建头目告发于清廷派官兵剿办,鸡角冲、谢宗安、杨九前均畏罪逃亡。张勇是同谋者,又窝藏杨九前,致全家均被清兵惨杀,那时双方协议由白旗盟乡农民以每亩耕地四块银元向红旗盟乡的地主赎买。赤湖与顶四股的红白斗争才告停止一段时间。
  之后,红白斗争的面又继续扩大。下湖西黄姓与顶湖西蓝姓的斗争,赤湖与佛昙的斗争,马坪与佛昙的斗争……波浪起伏,层出不穷。在佛昙与赤湖的斗争中,佛昙攻下邻近的红旗盟乡埭头,赤湖也攻下白旗的盟乡半石。后来签约交换乡土,把祖居埭头村的陈姓群众同祖居半石村的杨姓群众迁移互换,各拔了邻近的眼中钉做为缓和地带,稍可相安无事,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一头换半石”的谚语。
  赤湖得了半石,再准备与红旗盟乡的大坑连成一片。但中间吴姓的后江又倒向白旗乡,就再聚众攻打后江,该村群众逃走四散,家俱财产尽被抢光,年青的小脚妇女一时逃脱不了,也被抢走当老婆。(现在还有传说某某人的祖母就是当时“后江反”抢来的)。后江告急于清政府派杨大人带队剿办灭社之罪,赤湖受了惩戒,赔偿后江的损失,解脱罪衍,从此红白斗争才停息。
  大规模、有组织的红白械斗打打停停,互有胜负,延续了五十多年。据不完全统计,双方死亡千余人。在这中间,互相抢劫,互相残杀,攻城陷社,挖掘坟墓,惨无天日。但是日子久了,大家苦头受尽,无能为力再斗下去。以后又缩小为家族内部的斗争,由大规模的“红白”转入村与村、族与族、房与房的小规模械斗,俗称为“家变”。就是本家族内部经常发生争端动起干戈。悲惨的故事骇人听闻。偶尔为了一文钱,一句话就动起一族的纠纷,斗争掠夺,不断发生,岁无宁日。正如道光壬辰年经元、蔡新曾孙蔡开地所写的《嗟哉吾邑人行》(载《漳浦县志》卷廿二)这首诗所记述的:“嗟哉吾邑人,秉性何顽愚?雀鼠兴微讼,剑戟肆奔驰。哄然一闹间,蛮触伏其尸。不闻天子诏,华华张旌旗。首祸自泉山,包齐相诛夷。红白别旗帜,各自分雄雌。延渡漳江来,妖氛日逶迤。杀人如胡麻,白日变阴曦。婉娩弱子泣,雕题剥其皮。累累百岁翁,折体走离披。尔杀人子多,人亦刺其儿。嗟尔独无父?嗟尔独无儿?斗死儿无父,死斗父无儿。况乃伉俪欢,死别与生离。戚戚亲兄弟,原野哀而悲。鸾鹄从分散,村社各断炊。吾闻闽粤人,攻击固其宣。汲黯对武帝,当时风已漓。国家逢太平,百年不用师。尔民遘阳九,兵革相凌迟。好官爱惜尔,尔若不闻知;贪官爱尔斗,蚌鹬两相持。尔身膏草野,奇货官得之。棺椟不掩体,阴虫砭人肢。一愤不自忍,头颈今横离。男儿死边疆,那遽浪战为。于今四十年,簸荡略无涯。毒手饱李阳,朱亥奋神锤。当其一奋愤,不顾身所危。烈火肆燎原,雷轰佛郎机。千家无一完,百里断烟炊。我闻心骨悲,为作此歌诗。死者不复生,生者长累囚。嗟哉吾邑人,死斗何时休!
  封建械斗一直到物穷财尽、家破人亡、村舍为墟才逐渐平息。后来,双方群众为纪念牺牲的族民,一方在下圩(赤水附近)建立“四股公祠”,一方在赤湖建立“红旗公祠”,供祀那些封建械斗的头子以及当时牺牲的族民。每四年一次,在十一月间演戏,做糕粿致祭。红白旗双方后代的亲戚朋友往来看热闹,互送糕粿,相亲相爱,倒也忘记了过去的仇恨和痛苦,而当做民间一个迎神赛会的盛大节日。
  红白旗的斗争始于广大劳动人民的抗租,或小村联合反抗大村,弱族反抗强族的欺压,是反剥削、反压迫的正义行为。后来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用,形成封建宗派的争夺战斗。现在我们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推倒了几千年来压在人民头上的大山,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过着和平幸福的日子,为人们所深恶痛绝的这种惨无人道的械斗已经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成为历史陈迹。
  以上遗闻陈述只仅是个缩影,其他各乡村有类似这种历史惨剧,望熟知情况者来稿补述。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万年
责任者
娬敏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