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界”血泪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514
颗粒名称: “迁界”血泪史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2
页码: 66-6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明末清初漳浦地区因清朝实行“迁界”政策导致的荒废和人民生活困苦的情况。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在此进行抗清活动,但因兵力悬殊而失利。清朝采纳降将黄梧的献策,实行“迁海令”,导致沿海居民内迁,良田、盐丘、养殖涂滩等荒废,造成大量人口逃亡。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复界后,劳动人民才得以恢复在沿海定居,垦复田地、盐丘、土滩,重造船只,恢复海上生产。
关键词: 漳浦县 明末清初 迁界

内容

“万家灯火敛清秋,百姓啼呼别故邱。”这是明末清初漳浦丹山布衣名士张士楷写顺治十八年“迁界”景况的诗句。
  民族英雄郑成功为图恢复明室而以金门、厦门、南澳等岛屿为根据地,进军闽南粤东一带,克复州县。奈因兵力悬殊,旋得旋失。而清朝也在郑军的攻击下疲于奔命。后来清廷采纳降将黄梧的献策,实行迁界,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下“迁海令”,勒令浙、闽、粤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漳浦乃将旧镇以东、梁山以南的沿海地区列为“弃土”,俗称“界外”。抗拒不迁或迁后越界者格杀勿论。以这残酷的手段杜绝人民与郑军的联系接济。因此造成界外良田、盐丘、养殖涂滩等尽皆荒废,人民生活无着,为状至惨。张士楷有诗道:
  陀房废馆短墙围,碧粉红纱霭夕晖;
  往往花钿欹瓦砾,时时灌莽出蔷薇。
  夜深只有流茧入,春尽终无燕子归;
  且莫伤心轻下泪,荒村到处可沾衣。
  又咏南土诗云:
  流民白骨雪花沾,画地南荒玉斧严;
  落日饥魂常飒飒,层冰坠指故纤纤。
  百恨翠羽明珠地,只见千山万岛尖;
  纵使蚩尤翻斥卤,岂闻斗米转升盐。
  当时漳浦的盐丘二万一千另六十五丘,共一万八千七百四十四平方丈六平方尺全部抛荒在界外,盐价猛涨,所以一斗米只能换到一升盐。更有抛荒在界外的田地,据清朝官方统计为一千二百八十七顷八十六亩,旧制一顷一百亩,就是十二万八千七百八十六亩,人们失去藉以谋生的田地、盐丘、养殖土滩和海域,造成大批人口逃亡,据《漳浦县志》赋役志记载,共逃亡人丁一万三千五百六十五丁(十六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男子为丁),女口一万一千零七十二口。(这些都不包括老幼在内)。
  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复界,劳动人民才得到恢复在沿海定居,垦复田地、盐丘、土滩,重造船只,恢复海上生产。经五年时间,到康熙廿五年,抛荒的田地才完全垦复。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序宾
责任者
张士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