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县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512
颗粒名称: 漳浦县历史沿革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3
页码: 62-6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一带在夏禹时代属于扬州,是原始部落社会。到纪元前十一世纪的周时,闽地七国内附,称为“七闽”。春秋战国时期,七闽属于越国。秦统一中国后,设置闽中郡。东汉时,漳浦属于“闽越南部”的东冶县。西汉献帝建安初(186年),“闽越南部”分设建安、侯官两县。建安县治在今建瓯。侯官县治在今福州,一县而奄有后来的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之地,因为当时人口稀少、所以数百里才设一个县治。
关键词: 漳浦县 历史沿革 文史资料

内容

据出土文物考证,漳浦一带和祖国其他地方一样,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这里过渔猎生活。到夏禹时代,据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禹贡》所载,禹定九州贡法。漳浦这一带属于扬州,但那时是原始部落社会。到纪元前十一世纪的周时,闽地七国(实际是七个部落)内附,称为“七闽”,(“闽”字来自当时闽地的部落是以蛇为图腾的)。当时漳浦属于七闽。春秋战国时期、七闽属于越国。秦统一中国后,设置闽中郡。东汉时,漳浦属于“闽越南部”的东冶县。西汉献帝建安初(186年),“闽越南部”分设建安、侯官两县。建安县治在今建瓯。侯官县治在今福州,一县而奄有后来的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之地,因为当时人口稀少、所以数百里才设一个县治。漳浦的梁山以北(即现在漳浦县的大部份地方)属于侯官县;梁山以南(即现在的云霄、诏安等地)属于南海郡(今广东)的揭阳县。三国时为东吴所辖。景帝(孙休)永安二年(254年),析侯官,改置建安郡(地域相当于现在福建省)。晋朝初(265年)分设建安、晋安两郡。漳浦那时才开始建县,县址在梁山之麓,因为那里有一条绥安溪所以县名绥安。(《漳浦县志》载,绥安溪在八都,源出县界,东流入李澳川入海。按八都即今盘陀,李澳川即今鹿溪中游)。绥安县属于扬州统辖的义安郡(郡址在今潮州揭阳),县辖地包括现在漳浦、云霄、诏安、东山等地。梁武帝时(502年)析晋安、置南安郡。隋高祖(581年)改为泉州。至隋炀帝大业三年(608年)复改泉州为建安郡,仍辖闽县、建安、南安、龙溪四大县,隶属江南道。绥安县废,并入建安郡的龙溪县(县治在今漳州市)。唐太宗贞观初(1627年)改隶广州岭南道。这是漳浦县的前身一—绥安县的兴废经过。
  原绥安县地在七闽百粤交界的泉、潮之间,地旷人稀,多是畲族的部落。陈谦连络各处畲族“作乱”。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朝廷派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三千六百名,将士自副将许天正以下一百二十三员,到原绥安县地,相视山源开屯建堡“靖乱”。其子陈元光从征。后陈政的胞兄陈敏、陈敷率军校来援,敏、敷死在途中、由其母“魏妈”代领援兵到达。将士们带同家属在这里屯垦,陈政为消除来自河南老乡的将士的思乡情绪,将他们老家漳河的名字来命名这里的江水为漳江(在今云霄)要他们把这里开拓为新的故乡。仪凤二年(677年)陈政死后,朝廷命他儿子陈元光继承父职,平定了绥安之乱,那五十八姓子弟兵就在这里开发土地,与当地妇女婚配,传衍子孙。尽管朝廷政变,陈元光经略一方如旧,于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奏准朝廷在泉、潮之间增置州县。因为地在漳江之滨,所以州名漳州,县名漳浦。漳州领漳浦、怀恩二县。漳浦附州为县自此始。州县治都设在陈元光屯兵的所在,旧志称“漳水之北”,当即盘陀岭之麓,在今云霄火田。福建本来有七州(府),而原已有七闽之称,到增设漳州,才称“八闽”。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漳州及漳浦县治都迁设李澳川,就是现在的漳浦县城地方。隶属于福建。(“福建”的名称开始于代宗大历六年。乃是就首府福州、建宁的头一个字并合而成)。至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改隶于岭南。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怀恩县并入漳浦。同时将本是泉州属的龙溪县划归漳州所辖。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漳州为漳浦郡,还隶于福建。十年后又改隶岭南。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又改漳浦郡为漳州。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才把漳州州治迁到龙溪县,即现在的漳州市。漳浦县治仍旧,一直到现在。
  五代时,南唐征服闽国,改漳州为南州。宋朝复名为漳州。县以下为乡、里,如旧镇为安仁乡永清里,盘陀为常乐乡塘田里,杜浔及古雷为常乐乡绥康里,赤湖、六鳌一带为安仁乡含恩里,湖西为嘉宾乡常乐里,长桥、官浔一带为嘉宾乡钦贤里等。
  漳浦初建县时,方域甚广,东至海岛,西至新罗(龙岩),南至潮阳,北至龙溪。至元朝至治(公元1321)年间,划出漳浦西部,合龙溪、龙岩两县的一些地方设置南胜县、后改名南靖县。
  明朝时、县以下为都,都以下为图,一图就是一里、辖十甲,每甲辖十一户,县城所在地为在坊。漳浦有一坊、十四都、七十六图,其区域划分如下:在坊:东至鼓山下的柘港,西至东庄,南至深泥洋,北至大洞、小洞,包括城关、黄仓、麦园埔、瑞岩、宪台、后螺、鹿溪桥、十字巷、霞潭、冯坑、梅林、东山、商树埔、大陂、京仔、下楼下铺、溪南、中营、罗山、东罗等乡村。一至四都在今诏安。五都在今东山。六都在今云霄。七都在旧镇一带,包括后港、坂上、秦溪、万安、苦竹、下洋、山前、刘坂、巷内、溪东、荷芽、眉田、霞美、车鳌、竹屿等乡村。八都在盘陀一带,包括大柘、径内、蔡陂、象洞、产山、龙迹亭、汤坑、戴坑、枫林、西山等乡村。九都在古雷一带,包括高山塔、正阳、田边、院前、桥头、西浯、游澳、东林等乡村。十都在杜浔一带,包括梁山、内坑、高山、屿前、白衣等乡村。十五都在六鳌至赤湖一带,包括金塘、保安、月屿、前正、龙澳等乡村。十七都在湖西一带,包括赵家城、官塘、后溪、赤水、石门上、石门下等乡村。二十三都在镇海卫及佛县、前亭一带,现一部份属龙海县。二十八都在长桥至官浔一带,包括石兜、柘林、橄榄林、溪内、横口、甘棠、溪坂、赵厝、下帐、张坑、松浦、大宅、磁灶等乡村、其中松浦等地现属龙海县。以上连现在属于他县在内的,共一个坊,十三个都。其中一至十都的号数是按次序排的,十都以下为十五、十七、二十三,二十八都,为什么不再依次排列,我们现在还找不到资料可以说明。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割漳浦南路一、二、三、四、五共五个都设置诏安县。靖四十四年(1565年)又割二十三都的第九图合龙溪及同安两县的一部份地方设置海澄县。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年)又割北路白水营半个图并入海澄县。当时,漳浦县实辖一个坊,九个都,五十二图。
  清初、郑成功以金、厦、铜山、南澳等岛屿为根据地武装抗清,时常进军沿海一带。清政府于顺治十八年实行迁界,漳浦的梁山以南、旧镇以东地区被划为“弃土”,强迫居民迁入界内,人民流离失所,田园荒废。至康熙二十年才复界,康熙三十九年,知县陈汝咸编定保甲,以十家为一甲,二十甲为一保,全县分设一百七十保,都与图的名称照旧,是区域划分而不设行政机构,主要是作为征收田赋的地段。(后来承包一个图田赋的人称为“图承”)。当时,漳浦县城东至海,包括东山等岛屿,西至缭翠径与南靖交界,南至余甘岭与诏安交界,北至马口溪与南靖及海澄交界,东北至太武山麓与海澄交界。
  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年),在朝廷任内阁学士的漳浦缙绅蔡世远奏请将离县城太远的地方改属近县,以利吏治民生。朝廷勘度形势、乃于翌年将浦辖的二十三都镇海卫八个图划归海澄县。再隔两年,又割东山岛归属诏安。而以南靖居仁里第一图车田的端阳、夏周、西山、巽石、石榴坂、长兴、田墘、芳林、大水、攀龙、崎溪、山城、鸟陂、福地、象牙庄等十五保及平和县下林保划归漳浦(下林不久又还隶平和)。清仁宗庆元年(1796年),福建巡抚姚启圣又以云霄地当浦、和、诏三县要冲,奏改南胜同知为抚民同知(同知、官名,相当于副县长),移驻云霄,並改盘陀巡检(巡检司是县的派出机构)为云霄照磨兼司狱事。于庆三年(1798年)设立云霄抚民厅,将浦辅云霄镇城、镇西、镇北、镇田、南陂、下坂、吉田、古楼、中山、高广、住溪、盘石,陈埭、礁尾、江头、峛屿、梅安、青油、竹塔、荷步、荷西等三十保划归云霄厅管辖。至此、漳浦实辖一百三十九保,共有村落一千三百十一社,东北至盘陀,东至白衣保与云霄交界。云霄于民国二年建县。
  至民国三年(1914年),漳浦又划出古雷半岛的古雷、杏仔、油澳、港口四保附东山建县。
  民国初年,漳浦为北洋军阀所刈据。县设县公署,划全县为七区,中区以县城为中心,辖梅林、霞昙、溪南、鹿溪、英山、黄仓、大埔、罗山、辕门、舟市、下蔡、马坑、下铺、后港、商树埔、京仔、油车等乡村。内东区以旧镇为中心,辖甘霖、秦溪、白沙、狮头、石柄、乌石、产树埔、赤土岭、荷芽、万安、东埭、寨内、闪门、古致等乡村。中东区以赤湖为中心,辖六鳌、龙美、赤水、西潘、前湖、南峰、月屿、深土、后戴、路下等乡村。外东区以佛昙为中心,辖马坪、湖西、前亭、东坂、岱嵩、洞野、田中央、仙都、井尾、和坑、赤岭、江口等乡村。南区以杜浔为中心,辖刘坂、霞美、眉田、土楼、白石、戴坑、正阳、湖底、屿头、庄前、土楼、沙岗、下寨、白衣、诗坎、新坑、西山等乡村。西区以象牙庄为中心,辖盘陀、安后、东林、长兴、东山、石榴坂、龙岭、山城、崎溪、攀龙等乡村。北区以官浔为中心,辖长桥、溪坂、溪仔、大埔、庄林、磁灶、下屿、横口、松浦等乡村。区设警卫队。(村名只是举其要者)。
  民国十五年(1926年)国共合作,北伐胜利以后,共产党人李联星等在漳浦组织农民协会。翌年(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清党反共,革命转入地下武装斗争。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党军张贞四十九师驻漳浦的团长卢振柳为首,县长刘欣为副,陈祖武为专任委员,成立“清匪委员会”,编查户口,组织闾、邻,划全县为七个“自治区”,设自治区公所。原中区(县城)为第一自治区,原南区(杜浔)为等二自治区,原内东区(旧镇)为第三自治区,原中东区(赤湖)为第四自治区,原外东区(佛昙)为第五自治区,原北区(官浔)为第六自治区,原西区(象牙庄)为第七自治区。
  民国廿三年(1934年)十月,福建省第五行政区专员公署设在本县。民国廿四年(1935年)改七区为五区,改区公所为区署,置区长一人,助理员若干人。一、三两区合为第一区,又称中区。二区如旧,又称南区。四、五两区合为第三区,又称东区,原六区改为第四区,又称北区。原七区改为第五区,又称西区。闾邻改编为保甲,设立联保办事处,置联保主任及办事员各一人。
  1942年抗战期间,裁区撤署,取销联保办事处,划全县为三十乡(镇),后并为十五乡镇如下:绥安镇,辖县城(四保)、盘陀、东林、蒲野、金榕、象洞、蓝风、杂岭、下楼、溪南、鹿溪、石斋、罗山、后潭、楼脚、查岭、英山、大埔、梅东、梅西等保。旧镇镇,辖城内、甘霖、秦溪、狮头、白沙、林尾等保。霞美乡,辖刘坂、眉田、白石、戴坑、北江等保。杜浔镇,辖正阳、范阳、文卿、屿头、湖底、诗坎等保。涂楼乡,辖下寨、白衣、庄前、高山、院前等保。象牙乡,辖后埔、东山、景福、田寮、芳林、浦美、安后、崎溪、攀龙、山城等保。长横乡,辖长桥、青果林、倒桥、溪坂、溪仔、横口等保。官浔镇,辖松庄、磁灶、洪霞、西山等保。浯江乡,辖万安、赤土岭、东厝、产树埔及乌石一带。金塘乡,辖深土、东庵、墩柄、路下、后戴等乡村。赤湖乡,辖赤水、南峰、月屿、大坑、南景、塘边等乡村。六鳌乡,辖六鳌、龙美一带乡村。佛昙镇,辖港头、白石、新安、井尾、岱嵩等乡村。前坪乡,辖马坪、前亭、东坂、江口、田中央、仙都、洞野等乡村。湖西乡,辖顶圩、白鹤林、顶坛、下圩、城内、枋林、后溪、大示等乡村。(这些保名或村名只是举其要者)。
  1949年漳浦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划为七个区,区设区政府。1951年增划浯江、深土二个区,计分辖一百一十个乡和五个镇。1952年再增划三个区,共十二个区。第一区在县城,第二区在石榴,第三区在官浔,第四区在旧镇,第五区在佛昙,第六区在赤湖,第七区在杜浔,第八区在浯江,第九区在深土,第十区在湖西,第十一区在长桥,第十二区在沙西。这十二区分辖一百三十五个乡和六个镇,1954年又增划二十五个乡,共一百六十个乡和六个镇。1955年十二月划东山的古雷区,包括岱仔、杏仔、龙口、油澳、下来、港口六个乡共二十八村归漳浦县管辖。同时全县改划为十一个区,一百七十个乡和六个镇。1956年又合并为八个区,九十七个乡和一个县直属的城关镇。1957年初,划南靖县程溪区的南浦、马苑、中西三个乡并入漳浦。随后又从漳浦划出官浔区的董浦、大霞、山边、磁美、三美五个乡归属海澄县(现龙海县)。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公社辖区曾有变动,1982年写本文时,全县有城关、石榴、盘陀、南浦、长桥、赤土、旧镇、霞美、古雷、杜浔、沙西、赤湖、深土、六鳌、赤岭、湖西、前亭、佛县等十八个公社和一个绥安镇,三百三十三个生产大队(其中包括四十八个社办场)。还有大南坂、石古、万安、长桥农场、白竹湖华侨农场、中西、下蔡林场、玳瑁山茶场、竹屿、杜浔盐场等。全县共有四千一百七十九个生产队。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卢振柳
相关人物
刘欣
相关人物
陈祖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