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县国民党派系斗争波及共产党周围两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510
颗粒名称: 漳浦县国民党派系斗争波及共产党周围两件事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3
页码: 57-59
摘要: 本文介绍了郑士成之死和张克雄叛变两件事情。在郑士成之死的事件中,吕思义因与国民党内部不同派系斗争,采取了抓捕郑士成的手段,将其判死刑,但此举事后受到上级处分。在张克雄叛变的事件中,共产党的叛徒张克雄利用芝丽的死作为反共启事,污蔑共产党,并与“C、C”组织有关。
关键词: 漳浦县 派系斗争 国民党

内容

一、郑士成之死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的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虽然表面上是一套,暗地里又是一套,但还不敢公然反共。中共闽粤边区特委朱曼平可以公开走在漳浦街道上,可以找国民党的漳浦县长吕思义谈话,对他作工作,吕思义也不得不虚与应付。
  国民党漳浦县党务指导员(此项职务后来改为书记长)卢德明还有一个秘密职务,就是复兴社的漳浦负责人。而吕思义则是“C、C”系统的人物,彼此明争暗斗,很是剧烈。卢德明向上级报告吕思义“勾结共产党”,迫使吕思义不得不采取反共姿态,以保乌纱帽。但又不能公然反共,就抓一个共产党的统战对象党外人士郑士成开刀,此事发生在1938年。
  郑士成曾任城镇联保主任,因贪污被撤职,后来住在下楼村。当时,下楼、下布、溪南一带都是共产党的基本乡。郑士成在共产党的统战政策感召下,协助共产党做了一些工作,如发动“一元献机”等。曾在下楼村担任共产党所办的战时民校教师。
  吕思义手令保安中队长吴玉如带兵到下楼逮捕郑士成。据解放后吴玉如说,他当时是当着朱曼平的面把郑士成抓走的。以此丑表功,说他放走朱曼平,其实,县长吕思义的手令只叫他逮捕郑士成,当时国民党还不敢公然反共,吕思义没敢奈何朱曼平,吴玉如只能是执行县长的命令,当然不敢动朱曼平一根毫毛。
  在这种微妙的情况下,郑士成就成为国民党派系斗争的牺牲品。本来郑士成的贪污是他部属造成的,问题并不那么严重,被撤职处分,已经了案。吕思义却忽然郑重其事地再将郑拿办,以县长并军法官名义宣判其死刑。罪状主要仍然是贪污,加上“招摇撞骗”,言外之音,指“一元献机”运动,而不敢公然涉及亲共的事。此举是一种企图把贪污份子与共产党人划等号的手段,以此来给共产党脸上抹黑;并藉此“杀鸡教猴”,恫吓与共产党接近的人,这是吕思义为表白其反共态度所作的姿势。
  据当时在伪县政府任军法书记员的徐竹林回忆说,吕思义是根据上级政府曾颁下文件,说“共产党的武装已经受编北上抗日,地方上如发现有假藉共产党名义进行活动的,应以土匪论处”有这一命令才敢把郑士成判死刑的,用电报报省保安司令部,省里电令照准。但事后吕思义又因此受上级记过一次处分,说他“草菅人命”,上面並规定以后死刑案件应用书面详报案情,不得再用电报。这大概是郑士成死后,共产党提出交涉的缘故。
  不久,吕思义与卢德明都调离漳浦。党务指导员一职由黄慕周担任一个短时期(黄系C、C份子)后仍然由“复兴”方面的人担任,改称书记长时为许元瑜。吕思义离职时保荐了原警察局长冯德升任县长,他虽然是警察人员出身,却与漳浦的“复兴”势力明争暗斗。
  漳浦那次县长易人,中共漳州中心县委的油印报纸“前哨报”曾作为新闻刊载。
  二、张克雄叛变
  不久,国共摩擦逐渐白热化。
  一九三九年,漳州《时代》月刊发表一篇主题《热情的盲动者》,副题《——悼芝丽吾姐》的文章,署名:克夫。
  文中说:芝丽原籍外省,是漳州城一个热心于救亡工作的女青年。她“彷徨歧途”,后来他的热情“为人利用”,由C、P(原文如此,指共产党)漳州中心县委介绍到漳浦县委工作,在漳浦被“迫奸”于县委书记,(原文没有写出姓名),怀孕,在生孩子时死于产褥热,他(克夫)在那山村(原文没有写出地点)再也见不到芝丽,只见到她死时所睡的床四脚朝天抛在池塘里,因此,他(克夫)痛心,悔悟到芝丽是一个“热情的盲动者”。
  这篇大作实际上是一则“反共启事”。后面还有一篇对此事的感想文章,署名陈山,劝告青年们以芝丽的死为教训,不要再向往于“抗日圣地”(引号是陈山加的)。
  《时代》月刊是“C、C”的机关刊物,(“C、C”组织是秘密的,它的作为机关刊物当然也不是公开的),发行人郑达明的公开职务是盐务首长,秘密职务是“C、C”负责人,(全国盐务都在C、C把持下)。
  《热情的盲动者》一文的作者克夫,就是张克雄,平和小溪人,是一个共产党的叛徒,未叛变前曾在平和漳浦等地从事歌咏运动,并曾去新四军,后来不知道怎么跑回来。文中所说的人物“芝丽”是张克雄的大姨子(所以张称呼其为“吾姐”),她参加革命后在漳浦工作,后与县委书记梁培德结婚,婚后生孩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因生孩子患产褥热,在医药困难的情况下死在下布小村,这是人人都能理解的事,而张克雄用这个材料大做文章,侮蔑其为“迫奸”致死,以此作为他叛变革命的理由。
  其实,只要明瞭《时代》月刊的政治背景,知道那“读后感”作者陈山的身份,便能嗅出那次叛变事件的来龙去脉。“读后感”与正文同时发表,可见“读后感”的作者是个中人物。陈山就是陈阳山(解放后陈在与我的交谈中承认),当时是“C、C”在漳浦的负责人,可见张克雄的叛变与“C、C”有关。
  原来,这是国民党派系斗争中出现的共产党内叛变事件。漳浦的一些“进步青年”如蔡维汉,表面上接近共产党,暗中加入“C、C”(国民党社会通讯员),张克雄曾在漳浦县“抗敌后援会宣传工作团”教唱抗战歌曲,与这些“进步青年”是一伙。“复兴”方面对这些人大张挞伐,在白色恐怖之下,蔡维汉等人远走。张克雄通过“C、C”的途径自首,后来加入“C、C”,在C、C人物漳浦人林列任龙岩县长时,张任县政府主任秘书,协助林列搞“扶植自耕农”工作(贷款给农民向地主按照限价买田)。蔡维汉后来在C、C的政治背景下出任邵武县政府粮政科长时,还是免不了受过逮捕。后来为要在故乡潭浦立足,投靠“复兴”方面,由县党部书记长柯汉扬的介绍,加入复兴方面的外围组织“三民主义青年团秘密区队”并由柯汉扬推荐,出任漳浦县政府田粮科长。张克雄一直走“C、C”路线,1948年,去台湾任台湾产物保险公司基隆分公司经理。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朱曼平
相关人物
吕思义
相关人物
郑士成
相关人物
徐竹林
相关人物
许元瑜
相关人物
冯德升
相关人物
梁培德
相关人物
张克雄
相关人物
林列
相关人物
蔡维汉
相关人物
柯汉扬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