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辛亥革命至解放漳浦大事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488
颗粒名称: 自辛亥革命至解放漳浦大事记
分类号: K206
页数: 10
页码: 1-4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在民国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其中包括漳浦县的清朝知县孙麟阁响应辛亥革命、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黄桃起义等事件,以及一些县知事的更替和当地的社会状况。同时,文中也提到了漳浦县的一些社会问题,如赌风盛行、学校整顿等。
关键词: 漳浦县 文史资料 大事记

内容

集体整理
  清宣统三年(1911)农历辛亥
  辛亥革命推翻清廷,建立民国,各省纷纷响应。九月十九日福州光复,漳浦的清朝知县孙麟阁也顺风响应,召集各界人士会议,共书签名服从新政府。过几天才由诏安方面过来蒋凯卿等几个军官率几十名兵士到县,在明伦堂召集各阶层群众开大会,宣传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的宗旨。会后偕同原清朝的文武官员拥大书“中华民国”的红彩匾额,列队游行,群众夹道欢呼。
  民国元年(1912)农历壬子
  辛亥革命成果为袁世凯篡夺,形成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漳浦随着漳州的易手而改换统治者。军阀过境都要派米柴、派款、派挑夫。频繁的动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清朝留下来的县长孙麟阁不办移交私逃。一年内,随着军阀统治的更替,本县又三易县知事:陈林松、朱荣、雷霆。
  前清举人杨士鹏(佛昙人,字抟九,群众称为杨抟老)为国会议员,成为全县权势最大的绅士。蔡扬清为省议员,是仅于次杨士鹏的大绅士。
  民国二年(1913)农历癸丑
  五月,陈林松第二次来漳浦任知事至八月。
  县知事翁成典九月任,与禁烟局长狼狈为奸,大发横财,被省府解省查办。
  湖西人黄桃起义,以灶山狗屎寨为根据地,聚众百余人,自称“漳浦义勇军大队长”,张贴檄文,号召人民反对军阀及封建统治。九月间进驻距县城八里许的新亭寨。县知事翁成典派兵会同驻军往攻,黄桃退回灶山。
  民国三年(1914)农历甲寅
  县知事朱志松下乡办案,被黄桃的农民义勇军包围于住宅,虽解围,已吓破胆,称病辞职。后省督军派营长马步云进剿。黄桃逃走安溪佛尔山,母、妻被杀。黄桃与詹水、陈塔在佛尔山被围捕,处决于安溪县城。
  当年,李定样,河南人,漳州道委代漳浦知事,三月到任,只有十八日的任期。李应韶,浙江人,四月到任,人极精明,敢于革新,办案勤敏,廉洁自持,因病辞职,回省之日,民众数百欢送。孟昭涵,浙江人,七月到任,在任计十四个月,优劣参半。一年更换四个县知事。
  民国四年(1915)农历乙卯
  袁世凯称帝,改元洪宪。福建省督军兼省长李厚基饬漳龙道尹曹本章转饬漳浦县知事黄树棠保送前清秀才及具中学毕业资格者杨际春、陈烈扬、黄辉煌、杨天枢四人到漳州考试,杨天枢中为“俊士”,回乡拜祖会客,演戏三天。一时间,一些老秀才戴日升等报请县官给予“重游泮水”(重新赏给花红、酒礼、簪花),清末中试已届“出贡”期限而因推翻清帝未及挂匾的廪生欧阳经也赶制“明经”匾额悬挂。前清礼服也亮了出来,有的接上已经剪下的辫子,演出一幕复辟的丑剧。
  民国五年(1916)农历丙辰
  黄树棠,广东人,于1915年九月接任县知事。下乡办案,必勒索伕马费,名“桌面钱”。翌年(即1916)4月改派吴凤鑫,吴廉洁能干,下乡骑马不坐轿,不索伕马费,只带二个差役,四个护勇。
  李存彀,浙江人,1916年十月接任,是时城关士绅分两派,他对两派模棱敷衍。
  民国六年(1917)农历丁巳
  七月间,粤军陈炯明入漳,李存彀知事挟公款赴厦,晋省不办交代,将款饱私。李走后,由县署当委员的喻庆濂暂代,喻是地方士绅推荐,任职数天,无非是木偶登场而已。
  纪泽波,广东潮州人,陈炯明的营长,1917年七月到浦,自任知县,办义捐充军饷,办案诈民财。过了一个月又不知从何方派来一个倪映书(广东人),可是政权仍握在纪的掌中,一县二知事,并无真假,可笑至极。
  是年,十一月上级派周永康(广东人)任县知事,无建树,挟公款私逃。
  民国七年(1918)农历戊午
  农历正月初三日发生大地震,山崩地裂,倒屋五百多间,死伤情况没有资料可稽。
  鼠疫继续蔓延,数年来死于鼠疫者每年有三百人左右。
  熊文蔚,广东梅县人。于二月间,任县知事,整顿学校,整理卫生,设巡警,设市场。
  后由陈炯明派漳州人郑丹为委员,到漳浦办“义捐”。继则办公债、契税、烟苗捐、海关税、贾捐、烟捐、船牌税、烟酒牌照税、房铺捐、印花税、屠宰税、大猪捐、小猪捐、硝磺捐、糖捐等,名目繁多。并派柯永权为盐觔局长,每年一度按乡分配,后改为承包,洪嘉植集股承包,自任局长。
  赌棍蔡璇琚、林弄再、蔡乌记等勾结土劣蔡汛桃、柯安帮倡包赌捐。在城关开设每日夜二十次的“花会”赌场。烟窟、妓馆林立,赌声四处喧哗。各乡镇圩场也有人转包赌捐,赌风所蔽,社会秩序荡然。
  民国八年(1919)农历己未
  王雨若(潮州人)任县知事,整顿学校,进行市政建设,开辟马路。
  在“五·四”运动推动下,本县在上海、福州、厦门、漳州等地就学的学生胡勉道、蔡若林、叶肖德、谢以成、陈金龙等暑假回乡期间进行反军阀宣传。于八月十八日在兴教寺召开各界民众大会,声讨列强及其走狗。商民代表陈瑞安也在会上宣布抵制日货。在游行时,面对曾任省议员的绅士蔡扬清的挑衅,在其住处高喊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
  漳浦第一个大学生林庆余在燕京大学毕业回乡,县知事王雨若偕各界人士到北郊迎接,并由基督教会召开欢迎大会。因其得毕业会考第三名,时人称他为“番仔探花”。林氏曾任本县教育局长,但他无意仕途,以后一直在省内各中学、师范任教三十多年,桃李遍远近。
  民国九年(1920)农历庚申
  吴炽昌(广东人)为县知事,任用衙蠢为账房,敲剥人民,陈炯明回粤改委潭思咏(广东人)为知事。
  民国十年(1921)农历辛酉
  先后以孙庆元(北京人)、沈贞(江苏人)、林星赓(闽侯人)为县知事,均贪污受贿,下乡办案必勒索民财。林星赓因政变卷逃。
  民国十一年(1922)农历壬戌
  小军阀“厦门镇守使”臧致平不接受省督军李厚基统治,占据漳厦一带,自称省长。军饷被停发,士兵以抡掠为生。驻漳浦县城的臧军营长刘凤山统属四个连。向包办本县雅片捐的绅士黄宝忠索取雅片捐款遭拒绝;向商界“摊借”也无着。于农历十一月初四日夜间发枪喧闹,伪称土匪入城,趁机抡劫。将富商蔡同彰布店抢掠一空,然后纵火,火势蔓延邻屋十余间。另分兵一部到黄宝忠家撞门,黄家纵屋开枪射击,一排长中弹毙命,兵士走散。事后黄宝忠畏罪逃匿鼓浪屿。暗中派人联络云霄“自治军”,由戴传率队来与臧军作战,不敌,败回云霄,臧军到处杀人放火,大肆劫掠。
  粤军(陈炯明所部)洪兆麟联合黄大伟、赖世璜、王献臣赶走臧致平,占领漳州,进军时,一路洗劫云霄、漳浦。
  洪兆麟又为北洋军阀孙传芳第四师所击败。师长张毅为“汀漳龙镇守使”,据有漳属。
  原县知事林星赓因政变卷款潜逃。过路的小军阀派柯安帮暂代县长。十多日后,又有较上级的军阀派蓝步青(石码“蓝皇帝”的儿子)为漳浦县长。两人都是没有文化,但有能力为军阀办差的地棍。
  农历六月初,柯安帮向漳州粤军洪兆麟承包漳浦全县果树捐。由柯天爵、张启书、陈火生、陈仁和等合股以1200元向柯安帮转包乌石乡果树捐,率保安队到地征收,遭群众抗拒,队兵被围攻缴械,捐棍十八人被击毙。事后乌石乡人赔款一万元。末能推行的全县果树捐,后来因政变作罢。
  柯安帮在县前街开设“金谷银行”,以柯元黄为经理,印发钞票在市场流通。
  民国十二年(1923)农历癸亥
  张毅初占漳属时,原漳浦县知事杨世录(河南人)卷款潜逃。由本县绅士共推施昌国暂代县知事九日。后张毅派邱曾伟(海澄人)为漳浦县知事,开办“义捐”,到任只四个月,卷款潜逃。五月张毅派蓝步青卷土重来任漳浦县知事。其人贿卖警察所长,日夜以嫖赌为事。不久,张毅又改派他的参谋许仁寿(湖北人)接任。于年底下乡赤湖,被乡约民团长陈启芳拘禁南峰洞,后释放。
  农历八月初三日洪水泛滥成灾。
  民国十三年(1924)农历甲子
  鼠疫蔓延
  本县绅士为争夺包捐分成两派。全县“田亩捐”(鸦片捐)本来由黄宝忠以每年白银五十万元向张毅承包,至本年为柯安帮加价夺去,两派水火不能相容。一派依附于现有统治者北洋军阀,称为北派,以柯安帮为首;一派投南方革命势力磅礴发展之机,联络粤军及诏安的张贞,故称南派。南派以杨士鹏、黄宝忠为首,纠合赤湖的陈启芳、陈样麟、佛昙的蔡亦贞、杜浔的陈乌吻、大埔的翁必达(翁猪母)、戴坑的戴果珍等分头组织民团,在鼓浪屿签约(故名“乡约”),于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攻入县城。柯安帮住家及金谷银行被烧毁。蔡次恭暂代县长。乡约民团联络云霄“自治军”来浦驻扎。不久,为张毅派兵击败。
  民国十四年(1925)农历乙丑
  农历正月八日,杜浔方面“乡约”民团反攻旧镇北军孙团,战败死于海者九十余人,一部分被围于石桥楼内。十日,佛昙的民团首领杨子康(杨士鹏的长子古锥舍)会合赤湖陈启芳率队来援,在狮头地方中埋伏,死伤十余人,杨子康阵亡,被斩首到县城示众。从此民团星散。
  “乡约”失败后,北军大肄焚掠抢杀。北派绅士藉“清乡”到处勒索。民团头目逃匿鼓浪屿。
  张毅派蓝长江(湖西和坑人,大学毕业生)为漳浦县知事,四月后改派陈树棠(闽侯人),才五个月,又改派其师部副官甘维心(湖北人)接任。
  鼠疫续有发生。
  农历七月初二日洪水泛滥成灾。
  民国十五年(1926)农历丙寅
  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总指挥”何应钦入闽。原盘踞漳属的张毅率部逃走。在诏安、云霄、东山、漳浦等地民军基础上扩编起来的“新编第一师”(后改称四十九师),不用血刃,底定漳州,师长张贞继为漳属九县的统治者。自此,漳浦的北派绅士完全失败。柯安邦被逮捕,解漳州公审处决。
  由民团而转为四十九师团长的陈启芳驻漳浦,暂兼县长三天。后由张贞报省委派徐鹏(诏安人)为漳浦县长。
  民谣:“张毅换张贞,捐款加倍升”,漳浦县长奉张贞令继续办理“田亩捐”,款额按照黄宝忠向北洋军阀承包的底册。
  国民党临时县党部成立,随北伐军而来的本县鹿溪桥人胡剑平为筹备委员。一个月后,省党部改派杨纯美(佛昙人,印尼华侨)、何元良(官浔人,商人)为筹备委员,他们是商人,以无利可图辞职。后省党部派郑林英(潮汕人,共产党员)为常务委员。他有志革新政治,要政府于每“纪念周”报告施政及计划。中央农民部特派员李连升(亦作联星,龙岩县人,毛主席创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共产党员)与李锋(同安人,共青团员)、黄昭明(龙溪县人,共青团员,后变节)到漳浦搞农民运动。在县城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一期。在杜浔、赤湖、东厝、马坪等地成立农民协会多处。李连升发起抗盐税斗争,率一万多人举二百多面农民协会旗帜到漳州师部请愿,张贞伪称转请省政府办理而搁置。
  洪水泛滥成灾。
  陈嘉庚捐资在本县创办集友小学,修整高夫子祠为校舍,校长丘珍伍。
  创办漳浦县立绥安中学,首任校长余高坚,校址在黄道周讲堂,后迁址射圃,即今漳浦一中校址。
  民国十六年(1927)农历丁卯
  “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漳浦开展“清党”反共,捕杀共产党人薛岳奎。三个特派员转入地下。李联星在佛昙又一次发动抗捐运动。(后来在漳码一带活动,于1928年为张贞逮捕,就义于漳州)。
  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三点会”流入闽南一带。由海澄的白水营等地传入漳浦县辖的马坪、佛昙、湖西、官浔等地。不数月,参加者五千多人,声势浩大、但成份复杂,终于在赤湖失败。原因是沙园村人陈番仔被叔父陈水牛霸占产业,冤无处伸,就参加三点会,带人绑走陈水牛。到赤湖圩时,为“自治区”主任陈祥麟率众围攻,当场逮捕十三人,有的打死,有的解县城判处死刑,从此会徒四散。
  县长卢义声改革杂捐,改私下承包为投标承包,并废除承包田赋的“进门礼”,余款拨作修建县城通往旧镇公路桥梁的器材之用。派民工构筑土方,是漳浦第一条公路。建成后,陈雨苗组织旧镇“五行”商家入股,并纳入台籍商人汽车六辆,成立汽车协作社,通车。雨苗遂成为“五行”的政治后台。
  卢义声还发动学校师生为东门外“中山纪念林”植树,立碑为记。
  民国十七年(1928)农历戊辰
  一月下旬起,本县农民先后组织三次反抗“田亩捐”运动,最大规模达二千多人,被反动军队弹压,死一人,伤二人,被捕一人。
  四月间,四十九师驻本县的团长卢振柳为镇压革命,与县长刘欣召集地主、恶霸开治安会议,组织“清匪委员会”,卢振柳为主任委员,刘欣为当然委员,陈祖武为专任委员。派出调查员三十多人下乡编查户口,分全县为七个“自治区”,下设乡(镇)、邻、闾,实行“联保联坐”。
  龙(溪)诏公路全线通车,原漳浦县城至旧镇公路纳入龙诏干线,由漳州龙诏公司经营。
  民国十八年(1929)农历己巳
  县长张瀚,云霄人。1929年四月至1930年六月,任职一年二个月,他明目张胆,大千其贪污舞弊的勾当,计贪污在二十余万元。事被揭发,他的老板张贞,迫不得已,报请省府撤职。他乐得贪壑已填,满载而归。
  民国十九年(1930)农历庚午
  大旱为灾。七月,县长由李鹏年(广东汀海人)继任。
  中共漳州中心县委派谢小平、吴木生等十多人到浦和边区的欧寮、车本村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武装。
  民国二十年(1931)农历辛未
  红军游击队打败官浔民团的进攻,在洋尾桥、花园、石桥、前园、蔡坑等十多个乡村开展工作。当年县长李鹏年。
  民国二十一年(1932)农历壬申
  鼠疫流行,尤以佛昙一带为最,性命朝不保夕,人心惶惶。
  张贞摊派“航空救国捐”(俗称飞机捐)。并派本县民工在虎洲埔挖“飞机场”土方。
  二月初,邓子恢、李金发、王占春、冯翼飞等在小山城祠堂召开会议,发动群众组织抗缴飞机捐。
  二月十一日至三月间,四十九师配合民团两度攻入小山城,烧、杀、淫、掠。
  红军游击队粉碎敌人的进攻,初步建立以龙岭、山城为中心的靖和浦边区一大片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
  四月二十日,毛泽东与聂荣臻、罗荣桓等率中央红军(由一、五两军团组成的东路军)击溃四十九师,占领漳州。廿四日,红军第三军进驻漳浦,军部设在红楼。
  国民党的县长李鹏年卷款乘摩托车经旧镇向云霄方面逃走。由沈潜(东山人)继任。
  中央红军离漳前夕,闽南游击队五个大队集中漳浦整编,由邓子恢宣布,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简称红三团。
  五月廿八日,中央红军完成入漳任务后回师中央苏区。六月一日,张贞残部从云霄、诏安回驻漳浦。漳浦的保安大队及赤区周围的反动民团开始向我游击队根据地进攻。靖和浦边区停止分田,集中干部加强红三团。六月二日,红三团在象牙庄一带击退张贞一个团的进攻,毙伤敌人二百多名,缴获长短枪四十多支,乘胜攻下漳浦县城。活擒民团头子陈祖武,押回小山城公审处决。
  嗣后,张贞派沈潜为漳浦县长。派其营长张式玉来驻漳浦县城。另派两个团配合翁猪母的保安大队合计三千余人向红军根据地大举进攻。六月五日,红三团在崎溪寨仔村休整时,由于轻敌麻痹,被敌包围,发生激战,红三团伤亡七十多人。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红三团政委王占春带一、二、三连突围时被敌机枪击中腹部,队伍退回小山城。王占春于转移到车本白叶山时牺牲。第二日,敌又大举进攻小山城。红三团为保存实力,撤往三坪整编。以冯翼飞、尹林平为正副团长。六月十七日,红三团进攻龙溪圩强敌失利后,退回车本村。
  六月十三日,张贞派四十九师三个团连同反动民团约四千人从平和、漳浦、南靖三路包抄车本村,由于主要领导干部作出“分兵三路阻击敌人,死守车本”的错误决定,致使红三团损失惨重,团长冯翼飞在战斗中牺牲。
  七月,红三团恢复小山城苏区,创造由小山城到漳州南乡的游击区。
  八月,十九路军调驻福建后,在漳州设立总指挥部,四十九师划归十九路军指挥。
  十九路军进驻龙岭、山城、车本等地,配合反动民团组织守望队,围困红三团。
  浦象(县城至象牙庄)及旧(镇)佛(昙)两条公路建成,由林安国组成“官督民办汽车公司”通车。
  十一月,新县长萧其俊到任(武平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农历癸酉
  县长吴觐光,永定人,四月到任。五月由黄哲真接任(晋江人)
  十一月二十日,十九路军发动“闽变”反蒋,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划福建为闽海、兴泉、延建、龙汀四省。龙汀省设漳州,派陈祖康为漳浦县长。
  十二月十三日,张贞派“闽南讨逆军”司令胡捷、副司令张捷、总指挥张式玉率云霄及诏安的“自治军”入杜浔,会同漳浦“自治军”营长翁猪母、正副连长戴果珍、林漏乞等所纠集的散兵、乡民合计一千多人进攻漳浦县城。陈祖康坚守鸡笼山。至午,漳州十九路军一营人乘十几辆汽车赶到,乃改守为攻,“自治军”大败,司令胡捷阵亡。
  在“闽变”期间,十九路军停止进攻红三团,撤出龙岭山城。红三团利用这个间隙,深入开展土地革命。
  民国二十三年(1934)农历甲戌
  元月,“闽变”失败,十九路军被取消。初由张贞所属张式玉部驻漳浦,张正代理县长。三个月后省派马国超接任县长。
  广东军157师驻漳州,漳浦驻旅部。
  十月,福建划为十个行政区(后改为七区),以漳浦为第六(后改第五)区督察专员公署兼保安司令部所在地。专员(兼保安司令)朱熙兼漳浦县长。
  第五行政区保安司令部召集所属各县保安队配合157师旅长李崇纲所部加紧围攻革命队伍。
  朱熙倡导疏浚傅公河,修整文物,编修县志,建设中山公园,整顿学校,举办儿童健康比赛及高小学生国语演说竞赛,举办集团结婚,并举行专区运动会于漳浦。
  省立大南坂农场创办。
  漳浦县立绥安中学改为漳浦县立初级中学。
  民国二十四年(1935)农历乙亥
  五月,红三团由团长张长水指挥攻打赤楼,毙伤敌四五十人。
  十月,在漳浦县城附近的溪南乡(包括下布)农民武装千余人自动起来反对七十五师的烧掠奸淫罪行,坚决抵抗157师两个营的侵扰。
  漳浦县立初级中学改为园艺职业学校,陈达元(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为校长。
  民国二十五年(1336)农历丙子
  四月,红三团三连由张长水带队配合义勇军攻打水磨、寨仔、苦竹、水尾、石椅等地,没收土豪财产分给贫雇民,建立灶山游击根据地。七月、进入赤岭消灭土匪武装。
  十月,157师增强兵力进攻革命根据地。而红三团采取灵活战术,在后井、院前、诗坎,黄埔等游击根据地开展工作。
  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中共闽粤边区特委与157师订立“六·廿六”协定。但由于何鸣、吴金的错误,造成“漳浦事变”。(详见本辑《“漳浦事变”前后》一文)。
  漳浦县立园艺职业学校停办,校舍沦为军营。
  华侨杨纯美在佛昙创办漳浦私立纯美中学。址在今漳浦二中处。首任校长李克柔。
  民国二十六年(1937)农历丁丑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国民党政府恐怕日军机械化部队进攻,在接近沿海地区破坏公路。本县龙诏干线的钢筋水泥桥梁全部炸毁;旧镇通佛昙及县城通象牙间线的木质桥梁也拆毁。并派民工沿各条公路开了很多大堀。又征集很多民船载石头到旧镇港外凿沉,称为封锁线。工厂(都是私营)的机械被迫令迁往靠近龙岩的水潮搁置,后失踪。本县仅有的工业——米厂和唯一的县城电灯公司从此停办。
  实行保甲制度。县政府开始征兵,设兵役主任专司其事(后并入军事科)群众称兵役主任为活阎罗。
  国民党政府以“法币”回收银元。民间禁用银元。
  中共漳浦县委以溪南、下楼、下布等基点乡为根据地,展开抗日工作。
  县长吕思义,渐江人,八月到任。各乡镇实行训练壮丁,办战时民校,宣传抗日工作。
  民国二十七年(1938)农历戊寅
  国民党的县长吕思义派保安中队长吴玉如到下楼逮捕在中共统战政策感召下协助办理“一元献机”运动的原国民党绥安镇联保主任郑士成,以原已作撤职处理结案的贪污罪加上“招摇撞骗”罪判郑死刑,立即执行。
  县“抗敌后援会”主任委员、商会理事长陈则蔡创办“漳浦日报”,陈冷(如水)主编。(后改名“漳报”,由曹起凡主编。)
  四月廿五日,日机八架空袭县城,投弹十多枚。警报发出时,基督教会执事蔡发样以为日本不敢得罪英国(当时还未酿成世界大战),在教会办的逢源小学三层楼屋顶升起大英国国旗。结果,逢源小学及教会的“姑娘楼”、“医生楼”都被炸,蔡发祥与源梁医院职员许振声被炸毙。蔡恢住宅被炸毁,蔡恢与母子妻女五人遭难,血肉横飞。
  廿九日,日机三架空袭县城,县前街中燃烧弹烧毁楼屋四座。附近市民李灰、许和尚、李祥、陈建等十三人被炸死。西街驿内庙地方也被炸毁民房四座。
  九月六日,日机二架,炸毁打锡巷李家楼房及祠堂三座。万年春巷王家民房被炸毁四座,死一人。
  九月七日,日机二架,炸毁北街黄志昌民房六间。
  民国二十八年(1939)农历已卯
  三月廿五日,日机两架在东门外荒地扫射,投弹数枚。
  八月间,敌机两架,在县政府及孔子庙空地投弹多枚。
  八月廿九日,敌机二架空袭旧镇渡船头,美孚及宝成两商行被炸,倒房四座,死伤十多人。
  九月,日机三架炸佛昙,毁店铺及民房四座,死伤三人。
  十月,日机一架在赤湖前张低飞扫射,打死猪母一只。
  原警佐冯德继吕思义升任县长。派警察于一月间由叛徒蔡国等带领包围虎空岩中共漳浦县委机关。在战斗中,闽粤边区特委委员吴庭坚牺牲,县委书记张太西及交通员蔡火弹尽被捕。
  民国二十九年(1940)农历庚辰
  程超凡继冯德任县长,月余后由汪冰接任。
  军训总队改为国民兵团,训练壮丁后备队,汀漳师管区派官兵到漳浦接新兵,将壮丁囚禁在兴教寺,百般虐待,壮丁暴动逃走,被开枪打死十多人。
  民国三十年(1941)农历辛巳
  通货膨胀,福建省银行发行五角辅币券被人折成两半作为一分钱使用。
  县立初级中学复办,陈则蔡为校长。
  黄明日,广东文昌人,继任县长。自1941年接任至1944年。
  县政府增设粮政科。成立田赋管理外,改田赋代金为征实。
  扩大联保为乡(镇),裁撤区署。全县划为三十(后并为十五)乡(镇)。利用祠堂设立“新兵招待所”,作为拘禁壮丁的营垒,群众称为“新兵凌治所”(凌治即虐待之意)。
  民国三十一年(1942)农历壬午
  国民党漳浦县党部书记长许元瑜创办“漳浦民报”(后改名南潮报、漳报)。
  食糖专卖局在本县设办事处。所谓食糖专卖,其实只是课征重税。
  民国三十二年(1943)农历癸未
  陷漳浦狱中的张太西、蔡火二烈士就义。
  潮汕日军占领区难民纷纷经云霄逃入本县,带来霍乱蔓延,死亡数千人。
  县临时参议会成立,陈志谋为议长,陈则蔡为副议长。
  福建省沿海各县设立“鱼市场”,漳浦各圩场都有人专司对海产品收捐。
  民国三十三年(1944)农历甲辛
  县长黄明日因舞弊大量粮食,受省府撤职查办。县长由孙尧云(福州人,七月到任)继任。后因不容于复兴派的地方势力而离任。
  民国三十四年(1945)农历乙酉
  龙溪师范学校在漳浦设分校,叶士俭为主任。后改办道周高级中学,丘寅宾为校长。
  三民主义青年团在漳浦成立团筹备处,千事长杨拔萃。
  县参议会正式成立,陈志谋他就,杨拔萃为议长,陈则蔡为副议长。
  在美军海空封锁下,厦门日军给养困难。大佐德本光信率一个联队的残部在海澄白坑登陆,流窜漳浦、云霄、诏安等县,逃入潮汕日占区。国民党七十五师一个团,中美合作所华安训练班一个团,尾随其后,名为追击。沿途人民受双重骚拢劫掠。只有从长汀机场起飞的美国飞机一架在日军经过盘陀岭时曾予轰炸扫射,死伤日兵十多人。
  九月,县长何永德(浙江人)到任。
  民国三十五年(1946)农历丙戌
  郑有泰继何永德任县长。
  大旱。“十全善会”发动“乞雨“,无效。米价大涨,沿海饥民多采“胶巅”(一种海滩矮树)籽为食,腹胀致死者时有所闻。
  国民党党团合并,三青团团员改为党员,分团干事长陈秀夔改任副书记长。
  陈秀夔办青年报,党团合并后改名绥声报。
  县银行成立,杨拔萃为董事长,林占雄为经理。
  在国民党中央粮食部任委员的本县人郭嵩(祖柴)以驻闽专员身份回乡。目睹军警“吃平价”欺虐百姓,将情况反映于县长郑有泰,郑有泰乃将米谷出口捐移作军警副食差价补给,禁止吃平价。但补给是有限量的,吃平价则无穷,警察人员对这一规定不满,警察局股长林宝成藉端滋事,毒殴谢屠户。经处理由警察局长张怀三当众道歉。县长郑有泰向群众报告处理经过时,由副议长陈则蔡翻译,警察迁怒陈则蔡,扭他到市场向警察当众道歉。事情闹到县政府,伪党、团、参议会头子及郭祖柴与张怀三齐集县政府讨论此事。警察包围县政府,要挟不得惩办张怀三。引起市民抗议,商民罢市、学生罢课,一时满城风雨。乃由郭祖柴提议召集乡丁入城维持秩序,责令张怀三命警察解除武装,并报省将张怀三及肇事警官撤职查办。遗局长缺由翁化清暂代。
  民国三十六年(1947)农历丁亥
  国民党地方派系斗争剧烈,基层大闹“选灾”,械斗中流血事件时有发生。陈秀夔为其政敌陈思明派其弟陈思聪在夜间攀楼暗杀,误中其妻邵惠君,一弹毙命。
  赤岭蓝兆熊率二十多人投奔靖和浦边区红军游击队后,于八月间回赤岭活动,发展到一百二十多人。
  军统外围的公开组织“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在漳浦筹备成立分会,陈思明为筹备专员。(翌年因未获准登记取消)。
  县“戡乱建国委员会”成立,负责筹集保安队的经费,县长为主任委员,伪党团参议会首长为委员。
  通货膨胀恶性发展,“法币”、“关金”没人要,“金圆券”也失去价值,市上以米或黄金交易物品,一些有信用的商人发“金票”让市上流通。后来市上通用银元、铜板(铜镭)。
  漳浦地籍混乱,是由地籍人员于勒索不遂时舞弊加入以负担造成的,以至本县田赋由原底十九万赋元浮增至廿五万赋元。1946年国民党政府粮食部委员,漳浦人郭祖柴派为驻闽专员后,发现这一问题,据理力争,后由粮食部令省田赋处派陈阳山回浦整理地籍,至1947年才批准减征五万赋元。
  民国三十七年(1948)农历戊子
  县长卢德明(永定人)七月到差,九月由黄清淮(龙溪人)接任。
  国民党在总崩溃前夕垂死挣扎,调来省保安团一个团(团长胡季宽)进剿蓝兆熊。蓝兆熊动摇初志,暗中与保安团勾结,准备投降。中共靖和浦边区组织发现问题,命蓝将队伍开到根据地集中,蓝兆熊拒绝调动。他的队伍在脱离共产党的领导后,处境困难,队员纷纷脱离队伍,残部只剩三十多人。
  淮海战役后,国民党军退守长江,蒋介石“下野”,推出李宗仁代总统与共产党谈判。至此,“戡乱”一词已不能用,县“戡乱委员会”改名“自卫委员会”。
  民国三十八年(1949)己丑
  二月,蓝兆熊残部被保安团朱连长一百多人包围于赤岭红狮坑(今扬美水库底)破庙中,蓝兆熊击毙主张突围的副大队长蓝西方,命队员投降。降敌后队员三十一人全部被杀,兆熊本人也不受赦免,其原因据说是保安团军官要夺取蓝兆熊身边的一大笔黄金,所以不论其配合有功,一概以罪俘处决。
  九月,漳浦临近解放,刘汝明兵团未战而逃往东山。
  县长黄清淮见国民党大势已去,急忙辞职,奔逃赤湖至南境下海,准备往投香港。
  翁猪母的长子翁化清任闽西南反共救国军梁山纵队指挥官,并于县城解放前三天的九月廿一日接任漳浦县长,准备潜伏反共。漳浦解放前夕,率保安队逃出县城。
  九月廿三日,国民党漳浦县党部书记长、省参议员柯汉扬与漳浦县警察局长李松辉率全体官警百余人起义,按照与在游击根据地的中共漳浦县委所约定,集中溪南村,与游击队相呼应,迎接和平解放。并召集各界人士组织“地方维护委员会”,以郭祖柴为主任委员,在县商会办理支援解放军等事宜。
  九月廿三日,闽粤赣边区纵队一个支队在副支队吴扬率领下,靖和浦边区的游击队及漳浦工作团在县委书记柯永麟率领下,分别进入漳浦县城会师,人民夹道欢迎,漳浦解放。
  廿六日,国民党县警察局的官警集中到兴教广场举行起义投城大会,缴交武器。
  两天后,南下千部到达,新的中共漳浦县委会成立,书记吴越飞;县人民政府成立,县长柯永麟,公安局长马振兴。从此人民当家作主,重见天日。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