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家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473
颗粒名称: 祠堂家庙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12
页码: 329-37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深上村北门“魏氏家庙”和南门“陈氏家庙”的重建过程。
关键词: 漳浦县 祠堂

内容

深土村北门“魏氏家庙”重建纪略
  陈朝发
  一、祖庙概况:
  深土北门“魏氏家庙”,座落在深土(金泥)镇深土村北门。始建于明代英宗年间(14361457)迄今五百多年,由开基祖槐荫公筹建。至今已经过多次重修,丙申年(2017年)仲夏择吉重建,座向巽乾兼辰戌,建筑面积三百多平方米。为二进一天井,抬梁式木结构,门上悬挂“魏氏祖庙”匾,大门联为“深土凝紫气,先人裕后,土岭辉祥云,晚辈光前”,大门朝向西门潭,有广场、戏台(老人活动中心)。大门前立青石浮雕门鼓。正堂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明间正中设祖公龛。上有牌匾“监州名选”、“荣禄大夫”、“一代直臣”、“千秋明史”,四柱各刻两联:“根深蒂固五百年英华正旺,叶美枝繁三千邑衍庆中兴”,“沐浴皇恩高雷总镇神威赫,德归众望沃土开基美誉扬”。后魏深土祖厝联辈:祖禄祈崇永春芳,其斯国体长茂盛。
  二、源流分衍
  魏姓尊奉以毕万为得姓始祖,战国时信陵君魏无忌传衍众多,巨鹿魏氏、任城魏氏、馆陶魏氏皆为其后裔。其孙魏无知因举荐陈平有功,被汉高祖刘邦封为高粱侯。到汉成帝时,魏无知的后裔魏歆,当了巨鹿(今河南巨鹿市)太守,魏氏更为发展壮大,成为郡望,堂号“巨鹿堂”。特别是到了盛唐,自贞观、开元年间,同宗同源的巨鹿魏姓先后出了六位宰相。最著名的是魏征,他以犯颜直谏而名垂青史,尤以《谏太宗十思疏》而为世人所尊崇,其后裔以“十思堂”为号,魏氏也成为开元盛世时的望族。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祖母魏敬(公元599—691年)又名箴,字玉珏,号云霄,俗称“魏妈”,率领府兵千里驰援,救出被蛮獠围困于九龙山的陈政父子,取得平乱大捷。这也是一次魏氏从中原南迁福建闽南的契机。而漳浦县魏姓始祖魏有仁(人)则是陈政麾下的名将(军咨祭酒),河南光州府固始县人。公元669年,年仅19岁的魏有人随陈元光入闽,平闽得胜,诰封“竭忠谋国将军”,到福建兴化府(今莆田)开基,裔孙第21世魏宏(1162年)到漳州开基。裔孙第26世魏崇璋于元世祖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到牙州港内开基。港内第6世魏淳宁(今龙海市玉江港内社)生五子:长俊卿、次秀卿、季汉卿、四万卿、五善继。四子万卿于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由牙州港内来漳浦锦湖(今赤湖)后魏开基。娶妻曾氏(锦湖曾驸马裔孙女)。生五子:长槐转、次槐茂、季槐实、四槐荫、五满胡。万卿祖(1398~1465),享年67岁,为后魏第一世。1445年祖妈曾氏带槐荫(1431~1470)到深土北门开基,1464年,英宗皇帝赐槐荫进士,派往广东高州和雷州任总镇(兼),明成化6年(1470年),赐槐荫光禄卿兼都御史,主事侍讲学士。娶妻蔡氏,诰赠二品夫人,卒葬塔底落水拖(落水金狮),次年祖母曾氏卒葬深土东面。槐荫后裔分衍到塔底、吴仓、打铁港、后戴、石厝、赤湖西城、六鳌山门,其第四子到广东、海南赤坎开基。今惠安县崇武镇城内有300人口魏氏也属于槐荫公裔孙。据魏两水先生、魏海平、魏永胜、魏海元介绍,今赤坎魏姓不多,而广东湛江魏姓反而很多,因族谱遗失,尚无法确认,还有一部分魏姓播迁台湾及东南亚。衍传至今二十六世,在漳人口有万众,全国魏姓总人口650万,排列44位。
  三、魏氏家训
  赫赫我祖,国体流芳。训诫子孙,悉本义方。仰体斯旨,更加推详,日诸裔孙,听我训章。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亲睦族,六行皆臧。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者,可表可坊。
  任于国者,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若违祖训,乖舛伦常。贻羞祖训,得罪彼苍,神则殃汝,汝则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会同气,偏论异邦。手足干戈,祖宗忧伤,愿我族姓,恰恰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总归和睦,祖宗安康。
  引而亲者,年年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四、重建历程:
  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魏氏家庙”已显破败景象,文革期间,家庙内的各种设施荡然无存,还与毗邻的“陈氏家庙”一样被辟为小学教室,各安排两个教学班,每班除了一个大黑板和学生课桌椅,老师上课、板书,教学秩序有些乱,两班虽然不是同一年段,因为没有围屏遮档,上课纪律自然不好,但还是能够维持下去,反正当时的要求也不严,学生们贪玩是天性,升学也有考试,但大部分人能上初中,个别身份不好的除外。
  2016年仲夏,成立重建理事会,名誉会长:参军,理事长:永胜,副理事长:海平、新元、有金,常务副会长:培元、文贵、火金、剑惠,秘书长:两水,副会长:杰平、建波、水成、跃辉、铜水、寿金、两法、炳辉、两国、到成、才旺、忠义、汉智、振和、锦东、阳成及头家,理事会员共46人。择吉动工重建,半年内工程告竣。仿旧重建,鼎新如故。2016年12月29日,座砖木结构二进三开间,悬山顶、燕尾脊、琉璃瓦、流光溢彩、金碧辉煌的魏氏家庙,屹立于丹山南麓、东海之滨。各位宗亲齐心协力,踊跃捐献,注资百余万,彰显了魏氏宗族世代文明、英才辈出。昭示后代子孙继往开来、克振家声、德载青史、万古流芳。庆典当日,有1000多位宗亲参加活动,气氛简朴而热烈。县领导魏建真参加庆典,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魏两水先生代表北门村老人活动中心发了言,其他魏氏宗亲代表也纷纷上台发言,对魏氏家庙重建表示祝贺。
  五、乡贤名人:
  1、古代
  魏可行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岁贡
  魏廷章清代广东平乐副将
  2、1940年以来(部分)
  魏振坤:打铁港原任漳浦县林业局长
  魏跃顺:山门村原任赤湖镇人大主席
  魏两其:深土村原任大南坂农场书记
  魏建真:吴仓村原漳浦县国土局局长,现县级副调研员。
  魏友山:深土村漳州师院教授
  魏两合:深土村中学高级教师
  魏两水:深土村中学高级教师
  魏华庭:塔底村芗城区武装部副部长
  魏开元:塔底村原漳浦糖厂支部书记、厂长
  魏振武:打铁港漳浦县政府办正科级干部
  魏国章:打铁港漳浦县实验小学校长
  魏锦辉后魏村佛昙鸿江中学教师
  魏恋蕉山门村漳州一中分校教师
  魏良泰山门村原漳浦县进修学校办公室主任
  魏六好:山门村漳浦达志中学教师
  魏龙义:后魏村原漳浦二中总务主任
  魏木贵深土村漳浦县教育局初教股股长
  六、若干思考:
  1、槐荫公开基原因:在我参加漳浦陈氏族谱编纂工作中,祖母带着孙子到别处开基,仅此一例。其中有何种原因或偶然事件不清楚。或者只是留恋这里,相中这一方水土而定居。而选择深土村,是祖母曾氏(今赤湖保安村)与南门陈氏开基祖穆公夫人谢氏(今赤湖后雄村)早就互相认识或者有亲戚关系。槐荫公生于1431年,穆公生于1406年,相差25岁。而南门陈氏家庙的规制、座向、面积完全相同,这是巧合呢,还是有意而为。这在全县的村落也极为少见。
   2、槐荫公卒年不详。从现有资料中,根据魏海平先生提供的《重修后魏魏氏族谱》记载:槐荫之父、兄、弟的生卒年及享年多少岁都清楚,唯独槐荫公的卒年及享年几岁,语焉不详,如果按娶妻蔡氏,诰赠二品大人是公元1470元推算,槐荫卒年在1470年那只有39岁,属于英年早逝,本着为尊者讳的观念,就不难理解了。而死因可能是抗击倭寇。
  3、槐荫公受封原因:明王朝在英宗时期经历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蒙古瓦刺部首领也先在“土木堡”之役中击败20万明军,俘获正统皇帝,继而围困北京。而在东南沿海,倭寇横行攻城掠地,残害军民。而在“土木堡”之变(1450年),槐荫公只有19岁,出身行伍的他只是个下级军官。他可能参加了英宗复辟的“夺门之变”立功而升迁。到了英宗天顺8年(1465年),槐荫已经34岁了,正是年壮力强,受到英宗诰封,赐进士,派往广东高州和雷州任总镇(兼),这是抗倭最前线,可见英宗对槐荫的倚重。明成化6年(公元1470元),赐光禄卿兼都御史,主事侍讲学士。按明朝官制,这已是正二品官阶,体现了明王朝对其功绩的褒奖,可谓是皇恩浩荡。一生中受到两位皇帝的诰封,确属罕见。可惜,关于槐荫的相关事迹并不多,有待于今后继续发掘和整理,期盼有更多翔实的材料予以佐证。
  深土村南门“陈氏家庙”重建纪略
  陈朝发
  2016年12月28日上午,彩旗飘扬,锣鼓铿锵,礼炮声声,喜气洋洋。深土村南门陈氏家庙“燕腧堂”重建落成庆典在此隆重举行。有一千多位嘉宾、宗亲参加活动。
  一、祖源:深土(金泥)南门陈氏,根深叶茂,祖源来自大坑(鉴湖)太傅派,始祖陈玛珖(南院派二十五世),宋末同安县巷侯亭人,为避元兵锋,携弟辉孙、子史修移居漳浦后洞(今湖西后洞村),卒葬朝天马山。元初,辉孙往马坪开基,史修到鉴湖(今佛昙镇轧内村)开基。史修生陈寿、陈寿生天叙,天叙生6子:翼、肃、亹、搏、穆、环。穆公(约1406~1478年),字尚举,号菓庵,配谢氏妈,先住湖西、大陂,几经辗转定居于此,披荆斩棘,垦荒造田,建宅筑城,成为南门陈氏开基祖。生育五男,顺祯、顺禄、顺祥、顺盛、顺昌。长房顺祯分衍南门、新社、旧镇城外、六鳌大澳、草埔、大陂、水磨、海南赤坎。次房顺禄分衍后边、前雄。三房顺祥分衍大肖、后庄、亭里、鳌西,四房顺盛,分衍大店、东兰洋,五房顺昌,分衍东吴、下东郭、西林乾、上墩、过田、前坑、台湾彰化东都大社。历经明初至今近六百年的分枝散叶,后裔分布漳浦、广东、海南、澳门、台湾及东南亚等地,裔孙有三万余众。
  二、祖训(南陈太傅妃英公派下)代卿陈志平撰
  颖川世泽,太傅宏远。嘉禾根基,侯亭发祥。
  裔孙骏发,恪铭训章。心系家国,载誉传芳。
  勤奋有恒,慎行谨言。积学储宝,明理效贤。
  善人善已,和贵孝先。敬畏自持,忠信刚廉。
  术业精细,克短扬长。良师益友,臂助绵延。
  自强励志,日进无疆。骄奢惰逸,百盛而殇。
  敦亲睦族,血缘续编。敬祖振宗,吾辈担当。
  三、昭穆:鉴湖太傅派以开基祖史修公为一世,辈字“清”,逐代序记。清伯则尚敦,朝懋景子永,邦元志汝计,敬宣广威灵。定有英贤起,才高日共升,振宗修大业,世济美长承。
  四、重建概况:
  念先祖开基创业之艰,迁徙谋生之难,各房宗亲忠心矢志,人文鼎盛,科甲簮缨,瓜瓞绵绵。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7年),始建深土陈氏家庙“燕腧堂”座向巽乾兼辰戌,建筑面积三百三十多平方米。家庙奉祀开基始祖和先贤神位,春秋两祭。清康熙元年(1662年)迁界,家庙被毁。乾隆中期以后多次重修。岁月沧桑,斗转星移,祖祠因年代久远,民国时已破旧不堪。文革期间,祖庙内各种设施荡然无存,一度被辟为深土小学的教室,小队部,大队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进行过一次简单的修缮。今喜逢盛世,诸多宗亲力倡再修族谱,重建“燕腧堂”,注资百余万,以彰祖德。各支宗亲积极响应,踊跃捐献,凝心聚力,在重建理事会会长陈志坚率领下,择吉于丙申年仲夏动工,半年内工程告竣,仿旧重建,如故鼎新。一座砖木结构、二进三开间,悬山顶、燕尾脊、琉璃瓦的“燕腧堂”屹立于丹山南麓、东海之滨。重建落成的陈氏家庙,雕梁画栋,流光溢彩,金碧辉煌。大门口立青石浮雕石鼓,倒吊莲花,门上悬挂“陈氏家庙”匾,大门联为:“鉴湖源流世泽绵长,金泥衍派克振家声”,门厅面阔
  三间,进深二柱。天井左右庑廊,庑廊各用青石板贴墙,刻有重修祖庙碑记,重建理事会成员名单,各宗亲捐款芳名及数额。正堂面阔三间,明间正中设祖公龛,用红木制作,上有牌匾“燕腧堂”。厅堂梁间悬挂举人、进士、总兵、县处、大校等牌匾,彰显陈氏家族世代文明、人才辈出,策励后人崇德向善,光宗耀祖。无论是勤劳俭朴的父老乡亲,还是商界精英,国家企事业干部,心系故土,尊宗敬祖,敦亲睦族,不忘初心,永褒繁荣昌盛。石柱上各有楹联:
  丙申仲夏吉日良辰世代定有英才起,
  巽乾辰戌聚宝福地裔孙才高日共升。
  深居龙穴威灵显赫百世其昌崇南国典范,
  土定故址护佑万众千载逢源显门庭新风。
  楹联分别由国家级书法家陈中华、陈建新、陈俊义书丹,鎏金镌刻,显得庄重大气,我也荣幸地为重建撰写碑文。
  五、乡贤名人(略)
  陈臣表,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江阴知县。
  详见《漳浦县陈氏族谱》第六卷人才录。
  六、落成庆典
  当天九时,庆典开始。首先由陈金木先生代表南门长房致欢迎辞,接着由原漳浦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政协副主席、县陈氏族谱编委会副主任陈桂味致贺辞,陈松枝大校(原漳州军分区副政委)以及各房宗亲代表发言,场面壮观,气氛热烈,既简朴庄重又欢乐喜庆。各房宗亲代表头戴礼帽,身着蓝色长衫,鱼贯而入,对重建后的燕腧堂赞赏有加,共同祝愿陈氏家族人文鼎盛,兴旺发达。祝愿燕腧堂百福千祥,俎豆馨香。这正是:
  旌旗猎猎鼓声喧,
  人才济济认亲缘,
  绿地金泥结百果,
  蓝天碧海过千帆。
  敦亲睦友乾坤大,
  敬祖弘德岁月甜。
  历尽艰辛图伟业,
  馨香俎豆溯根源。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分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化建设、工作纪实、百善孝为先、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栏目,收录了《佛昙轧内村传统古村落富美乡村建设实践》《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工作回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南天一柱”杨世懋》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