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469
颗粒名称: 姓氏源流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3
页码: 329-37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陈氏族谱和漳浦林氏宗谱的编纂情况,以及漳浦李氏宗谱的编纂始末。
关键词: 漳浦县 姓氏 族谱

内容

漳浦陈氏族谱概述
  陈桂味
  漳浦是一个千年文明古县,自唐垂拱二年(686年)建县,迄今有一千三百三十二年,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人辈出。素有金漳浦之美称。
  漳浦陈姓,源远流长,枝繁叶茂,人才辈出。其源流世系以唐开漳圣王派(陈元光后裔)和太子太傅派(陈邕后裔)居多。今漳浦陈姓人口计17.6万人(2016年),占全县总人口91.8万的19.2%,为全县各姓氏之首。分布在30乡镇(场)89个建制村584个自然村。
  溯源
  陈姓乃舜帝之后。舜生于姚墟,以地名姚为姓。自舜帝姚姓,发展到春秋战国已成为姚、虞、陈、胡、田五姓,后人称为“妫汭五姓同宗”。到六十二世陈武,佐汉高祖定天下,以军功封棘津候。七十四世陈孟琏为固始侯相,为固始陈姓之祖。八十一世陈寔(实),颍州人(今河南许昌),字仲弓,溢文范,生于东汉永元十六年(104年),卒于中平四年(187年),为颍川陈姓始祖。
  陈姓受姓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是全国第五大姓。在繁衍和播迁过程中,形成颍川、汝南、广陵、东海、下邳、河南等郡望。
  入闽
  陈姓入闽始于西晋。西晋永安元年(304年),陈寔(实)七世孙陈润,从固始入闽任福州尹。九世孙陈野亦由河南迁今龙岩。“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八族中有陈姓。但对福建的影响而言,主要有如下三派:一是南朝陈霸始、霸先兄弟之后。陈霸先(503-559年)原是南北朝之梁朝一名将军,平侯景之乱,于梁太平二年(557年)建立陈朝,年号永定,是为陈武帝。其兄霸始的长子陈蒨继位,是为陈文帝。其族人后裔在闽粤传衍;二是唐初河南光州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朝廷之命入闽平定故绥安县地“蛮獠啸乱”,并驻守戍边,建置漳州,开发漳州,发展形成“开漳圣王派”的庞大一支;三是唐玄宗时期,太子太傅陈邕,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被谪入闽,初居福州三山,后迁兴化枫亭井上(今仙游县),再迁泉州惠安社稷坛后,旋迁漳州南驿路南山。因陈邕是唐太子李隆基的教师,授官太子太傅之职,其后裔称太傅派。
  传衍漳浦
  陈姓传衍漳浦主要是开漳圣王派和太傅派两大派系。
  一、开漳圣王派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陈政奉朝廷命,率兵将镇泉潮间故绥安县地平“蛮獠啸乱”。陈政于仪凤二年(677年)四月卒于任上。子元光(657-711年)奉诏继任,平定了啸乱。于永淳二年(683年)奏请建置漳州,垂拱二年(686年)朝廷批准设置漳州辖漳浦、怀恩两县。治所在漳江之北。陈元光为首任漳州刺史。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中原八十多姓子弟兵将士驻守漳州,开发漳州。陈元光征战殉职后,追封颍川侯,以后历代帝王对其多有敕封。世称“开漳圣王”。开漳圣王派以陈政为一世,元光为二世,元光之子陈珦(681—742年)为第三世。陈珦,字朝佩,号迂斋,少受学于别驾许天正,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举明经,授翰林院承旨直学士。辞归,应龙溪县令席宏聘请,创办松洲书院。父殁,奉诏接代父职。开元四年(716年),奏准迁州县治于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后辞职,仍讲学于松洲。第四世陈酆(731—779年),字有芑,号强斋,天宝六年举秀才,授辰州宁远县令,朝廷应漳州父老请求,于天宝九年(750年)调任漳州刺史。大历十四年卒于任上。子陈谟(760—819年)继任。贞元二年(786年),谟奏准迁漳州治所于龙溪县(今芗城区)。
  开漳圣王派系第二、三、四世是单传。自第四世陈酆生三子,长子陈詠、次子陈谟、三子陈訏,是为第五世,从此衍成三个支系,分别称南江、北溪、东海。
  (一)陈詠支系(南江陈)
  陈詠(757—803年),镇治龙岩。历官河南汝宁录事,转恩州参军,补光州司马,詠子多居龙岩。其中有一支传裔广东潮阳的,其世系为六世章甫(795-844年)七世岳(822-884)、八世羽(854-911年)、九世彝行(891-952年)、十世陶、十一世重、十二世云(936-1007年)、十三世希亮(979-1063年)、十四世恪、十五世舜俞、十六世禹议(1049-1139年)、十七世汤征,生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大观三年(1109年)举进士,任太学博士,受太学生陈东请斩“六贼”事牵连,被贬出知广东潮阳县(时举家居潮阳直浦柳岗),生二子:文晦、文曜(出嗣陈东)。十八世文晦(1095年—1175年),生五子(十九世):长景雍、次景备、三景肃、四景俊、五景修,世称“五景”。子孙于南宋末年传衍粤东和闽南漳浦县(南宋时尚未有云霄、东山、诏安县名,地域均属漳浦县)各地。今漳浦县,“五景”派下传衍如下:
  ①陈景雍支脉:景雍名天泽,字伯恭、号方屏,文晦长子。十五岁,奉父命回漳浦,师事高登先生(即高东溪),居安仁乡修竹里(四都竹港一带,今属云霄),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以太学生应诏征召,授休宁县令,后辞官归隐。景雍生三子,长思直(德),次思宪,三思懋(二十世)。思直生二子,长起莘、次起渭;思宪生二子:长起英、次起彦;思懋生一子起鸿(二十一世)。起莘生三子:振开、振东、太和;起渭生一子太虚;起英生二子:太萃、太清;起鸿生一子:太廉(二十二世)。太虚生二子,长郡黼,次郡辅(君赐);太萃生二子,长郡锡、次郡宝;太清生一子君化;太廉生一子郡安(二十三世)。南宋末年,思直、思宪、思懋兄弟为避乱举家迁二都白叶(今诏安县太平镇白叶村)开基,分衍白叶下城、大斜背、径子三自然村。到二十一世,起渭、起英举家从二都白叶下城迁二都景坑,后再迁三都溪南定居,分衍溪南、埔上、上寨、白厝、寨口、石岭等地,起彦迁广东潮阳。到二十二世,起莘子振开迁广东澄海冠陇开基;振东迁广东揭阳渔湖溪南开基,分衍西溪南(今西寨村)、东溪南(今东寨村)、仁嘉美(今顶乡村)、古厝洋(今南厝村)。到二十三世,太虚子郡辅(君赐)从军于南胜伯陈君用麾下,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为避追捕,隐居漳浦十都蓬山(今沙西镇蓬山村),为蓬山陈姓开基祖。还有太廉子郡安,迁漳浦大店(今深土镇大店村)。二十四世德谅迁广东海阳(今广东澄海市)开基,分衍田寮、东山等村。德应迁海澄(今属龙海市)开基。二十五世恪斋,从漳浦大店迁兴化莆田,明初再迁广东海阳(今澄海市),为澄海溪南银砂十三乡陈姓开基祖。二十六世陈宗蔡,从二都白叶下城迁广东饶平东山宫还,其兄弟宗鲁迁饶平东明圹背(北坑)。
  今漳浦县属陈景雍这一支脉的有沙西镇蓬山村、屿头村西平、沙西村西山社、河墘村、白衣村白衣社,下寨村(部分);杜浔镇下卢、店后、西浯、后园社;古雷镇岱仔村岱仔社、庙前社和西寮村,陂内村陂内、寮里,杏仔村(部分)、绥安北街、楼仔顶;深土大店村大店社等。
  ②陈景肃支脉:景肃(1132—1201年)字和仲号石屏。绍兴二十一年登进士,先知南恩州,后调入京任知制诰。为奸相秦桧排挤,辞官归。与翁侍举等“七贤”讲学于云霄仙人峰及诏安渐山石榴洞。秦桧死后,朝廷以南恩州土著人叛服无常,非景肃宣慰不可,于是升景肃为朝议大夫,授资政殿大学士、岭南宣抚使。景肃宣慰南恩州后归休。卒葬渐山分脉竹港山(在今云霄、诏安二县交界处),该山遂称为知州山。景肃生二子(二十世):长肇、次宰。
  陈肇(1173—1253年)字宏,号素卿,为绍熙年间特奏名进士,理宗时督子弟兵勤王,封兴国公,参决军机。后不满奸相贾似道所为,辞归。卒葬诏安九侯山九湖岩。生二子(廿一世):长概、次植。
  陈概(1210—1292年)(一作暨)字寝新,号奇须翁,应武举,以户部员外郎掌漳州分曹,宋亡后隐居大芹山白叶洞(今属平和县国强乡)。卒葬白叶洞。夫人刘氏无生育,抚养侄儿(弟陈植之子)泰典、泰与、泰箕如己子,遂过继为嗣,传裔高坑石绳(今平和县国强乡)。
  陈植字寝立,号静轩。生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理宗时为太学生,安定郡王赵伯泽择为女婿,封郡马都尉,赐食邑,任漳州司理,转任龙溪知县,淳祐四年登进士,奉诏提督岭南海路兵马,于帝昺时参加崖山决战。战败率六船逃回诏安梅岭,并在诏安、平和山区联络畲民继续抗元,失败后逃匿大芹山一带,临终遗嘱埋骨海边,墓地朝南。生六子(廿二世):长泰兴、次泰舆、三泰与、四泰典、五泰箕、六泰鲁。其中泰典、泰与、泰箕过继给兄陈概为嗣。
  泰典(1238—1298年)字天常,号清泉,任提领,宋亡后隐居大芹山白叶洞,生四子(廿三世):子凑、子成、子咸、子藏(1264—1360年)。子凑生二子(二十四世):君图、君同。子成元初卜居石绳(今平和国强乡高坑),生二子(廿四世):君用、君国。
  君用(1312—1366年)字玉涧,号铃岗,元顺帝时以平李志甫功授漳州路总管府同知,封南胜伯、宣武将军,迁居漳州城,生四子(廿五世):崇源、崇龄、崇建、崇和。
  崇源(1329—1380年)字海生、号汉生。袭父职为漳州路总管府同知。居龙溪县桃源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攻占漳州城,漳州路总管罗良战死,崇源逃往南靖,匿居布厦。子孙分衍龙岩、上杭等处。其中有一支传云霄山尾(山美),其世系是:崇源生福孙(廿六世),福孙生安保、得保(廿七世),得保于元末迁居云霄中寨保,生存礼、存义、存信、存仁(廿八世),存信生伯颜(廿九世)。伯颜(1402—1497年),为山美一世祖。
  崇龄字海寿,住高坑(今平和县国强乡),生七子(廿六世):志清、志涃、志汶、志源、志洪、志宝、志洋,传裔高坑。
  崇建字安生,传裔高坑石盘。
  崇和字养生,住南胜上寨,传裔南胜。
  今赤湖山油村的油车社和漳浦旧镇梅竹村浯田社,沙西镇北旗村寺里社陈姓是陈君用后裔,其世系是:君用生海寿,海寿生志洋,志洋生廷爵、廷芳、廷宇(廿七世),廷芳居禾苍,生骞(廿八世),骞生邦文、邦武(廿九世),邦文玄孙杞开基漳浦赤湖油车。廷宇居碓坑,生子提(廿八世)。提居山布虞古田,生子学道(廿九世),学道开基云霄浯田,生以徵、以贤、以善(三十世)。以善开基旧镇浯田。
  泰与生三子(廿三世):子履、子癸、子发。子履生二子(廿四世):君应、君商。君商为元朝军官(陈君用部下),元末避乱移居漳浦十五都,开基钱塘(今深土镇塘头),生三子(廿五世):建邦、光福、光禄。建邦居塘头,生三子(廿六世):世英、世杰、世雄。世英生三子(廿七世):储振、储宇、储省,传衍南境,后裔分衍白石头(今石榴镇梅北村)、乌潭埔(今绥安镇马坑村)。世杰守祖塘头,生二子(廿七世):储尊、储贤。储尊生五子(廿八世):伯仁、伯义、伯礼、伯智、伯信。伯信分衍山兜。储贤生二子(廿八世):伯昌、伯盛。伯盛分衍院前(今深土近院村)。伯昌传裔墩柄,分衍六鳌鳌东村上厝墩社。赤土乡西洋村门口埕,新厝村上大澳、山门,漳州芗城上墩。世雄移居佛昙吟兜村埭头社,后裔于清末“红白旗”宗派械斗时,与赤湖半石社杨姓交换住地,遂居半石及凤山(新社)。以“群业”之名,纳为道明派第四房,后裔一部分住赤湖北门。(本来道明派只有孟业、仲业、季业三房。道明派属陈谟北溪支系,后叙。)
  建邦的二弟光福(分衍不详)。
  建邦的三弟光禄,移居莆田涵江港口社,生三子(廿六世):东山、东寿、东海。东山返居漳浦十五都,开基林头(大店村龙头社),生三子(廿七世):文钦、文政、文兴。
  文钦生四子(廿八世):铨(号素庵)、镳(号茂才)、镡(镡于明景泰元年中式举人,授严州府同知,世称陈严州)、锡(号茂东)。茂东分居古溪徐坑,其余兄弟衍族龙头社。
  光禄孙陈顺夫(东寿或东海之子待考)号永兴(廿七世),与弟顺卿(号永庆)于明初洪武五年从莆田涵江前来梅林(今石榴镇梅东、梅西、梅北村)开基,永兴生三子:长子希白,传裔梅林、绥安镇下梧村(下梧、西方社)、查岭后畓等。次子希锡(传裔不详)。三子希清,传裔盘陀东林、隆福、陂头、西山、和美、荆林、下阮、娘仔寨、蒲野(洋尾、马洞)及平和坎头等。永庆传裔盘陀产山及后营、三高垄、荆林、大埔社、上洞的下圩、下欧等,有一支迁徙台湾宜兰。
  陈植生六子,除上述泰典、泰与之外,还有泰箕、泰兴、泰舆、泰鲁(其中有三个过继给陈概为嗣)。泰箕,字天宝,宋末应武举,任右军参将。生二子:长台升、次日升(后裔不详)。泰兴为宋淳祐七年进士,任礼部郎中,生三子:长子凑、次子澄、三子治。子澄于元朝举明经,任南胜县尹,生四子:君献、德馨、德明、德然。君献任南胜县训导,元亡后迁居诏安梅岭,生五子:洙辉、文辉、泗辉、浯辉、洛辉。文辉于明洪武年间任大理寺少卿。子治生一子君放,住南胜县(今南靖县)。泰舆生三子:子资、子铲、子钉。子铲生和卿、穆卿。和卿为元朝进士,任南安县尹,迁从政大夫、兵部员外郎。
  二十世陈肇之弟陈宰,宋度宗时以朝议大夫知南剑州(今南平市),生一子:陈格,任宋帝昺海舟监簿,于崖山海战时殉国,遗六子(廿二世)。长子泰运,传裔诏安渐山西张。次子泰迪,后裔不详。三子泰道,生三子(廿三世):长子统,传裔龙岩;次子纪,生三子(廿四世):则寿、则仁、则贤,衍族云霄陈岱。陈格第四子泰选,传裔东林。陈格第五子泰迁,生一子(廿三世):子巽,分衍浦西。陈格第六子泰遴,移居仙游。
  今漳浦县属陈景肃支脉的后裔,有深土镇塘头村(含山边山兜社)、墩柄、南境、东苏、院前、山头、林蒲、龙头等社;旧镇梅竹村浯田社;沙西镇北旗村寺里、罗宛井、下崎社;六鳌鳌东村上墩社、山门、营里;赤湖镇的半石、新社,山油村油车社;赤土乡西洋村门口埕;石榴镇的梅东、梅西、梅北;盘陀镇的东林、产山、大埔、下阮、荆林、后营、济美林、陂仔头、隆福、西山、下圩;绥安镇绥南(城内)、下梧、西方、后畓、乌潭埔等。
  ③陈景俊支脉:大部分传裔河南祖籍。
  ④陈景备支脉:景备生二子:刚、桢(二十世),传裔龙岩草坂。
  ⑤陈景修支脉:景修字季达,号玉屏,宋末举孝廉,任潮阳县教谕,住潮阳柳岗,生二子(二十世):宷、寮。宷生二子(廿一世):公祉、公祀,传裔潮阳。其中,公祀之子谋(二十二世)生四子(二十三世):汝明、汝朋、汝贤、汝宁。汝贤之子(廿四世)则雍,移居海沧庐堂。
  (二)陈谟支系(北溪陈)
  陈谟(760—819年),字以忠,号毅夫,又号月溪,袭职漳州刺史,生三子(六世)则、刚、刑。则生一子(七世):盪,唐太和元年(827年)登进士袭职漳州刺史,生四子(八世):江、淮、河、汉。江袭漳州刺史,生四子(九世):鹃、鵙、鸿、鵰。鹃于唐咸通四年(863年)登进士,任京官,归休居同安,生四子(十世):田、园、圃、囿。田于唐光启三年(887年)登进士,任漳州刺史,后辞官归居同安,生二子(十一世):通、达。通于后梁贞明元年(915年)任漳州钤辖司指挥使,居龙溪县棘林村,生二子(十二世)天福、天寿。天福袭职漳州钤辖司指挥使,生一子(十三世)绂。绂于宋乾德五年(967年),由从叔陈洪进荐知漳州龙溪县事兼武径大夫防边巡检使,之后升至正议大夫户部侍郎,封忠应伯,生三子(十四世):舀、杏、曙。舀知漳州,生二子(十五世):援、骥。援为宋崇宁五年(1106年)特奏名进士,官至朝散郎武学博士。归休居龙溪县,为北溪发祥祖。弟骥,居下溪坂。北溪发祥祖援生五子(十六世):大谟、大讷、大诏、大浩、大终,居北溪蓬洲。(以下只记述传衍漳浦的一系,旁系从略)大谟生二子(十七世):舟、车。舟荫补授英山知县,升知州,归休北溪,生二子(十八世):谩、行。谩生三子(十九世)元甫、和甫、后甫。元甫生五子(二十世):渥、济、淳(淳号北溪,南宋理学家)、洙、洄。淳生四子(廿一世):植、榘、架、枻。榘生六子(廿二世),其长房太燮生子珏(廿三世),子珏生世玉(廿四世),世玉生均茂、均惠(廿五世),均茂玄孙克建(廿九世)徙居旧镇白沙、为白沙开基祖,白沙分衍杜浔路边、六高尾、后埔、上学、东山园;旧镇庙后、后埭;霞美镇过田(竹林);古雷下垵等。
  旧镇石柄开基祖子仪(三十世),为北溪陈淳第十世孙,陈淳五世孙均惠生四子:瑞荣、瑞达、瑞华、瑞显。瑞华居海澄南门,后裔分衍长桥甘棠坑里;瑞显三子惟忠的次子四观生平拱、平举,平拱生子仪。子仪生四子(三十一世):应顺、应德、应发、应茂。应顺、应德传衍石柄。应发移居广东海丰。应茂分衍塘脚营(今属绥安草埔村辖)、霞美的山前(沪头社)、中社村(土楼社)。
  淳公后裔有从龙海郊边分衍旧镇高仔林社。
  洄生四子(二十一世):万言、万语、万景、万良。万言生二子(二十二世):太舆、仲舆。太舆(非南江派之泰舆)生二子(二十三世):能贰、能肆。能贰以朝散大夫知陈州(今河南淮阳),归休居龙溪县瀛洲之南墩,乡人尊他为“陈州”,其居处因而亦得名为陈州(今龙海市颜厝镇陈州村),生三子(二十四世):基、台、垩。基传裔陈州、塔后(笃厚)及城西洋老洲。垩生三子(二十五世):道昭、道明、道德。道德守祖,道昭、道明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徙居漳浦赤湖。道昭生三子(二十六世):善长、善迪、善旻,传衍赤湖城内万源,分衍前湖、湖西后溪、杜浔后因。道明生三子(二十六世):孟业、仲业、季业。孟业分衍赤湖西城、北桥、前张、南峰、垵角、山油、竹屿。仲业分衍赤湖东城、南门、西谢、沙园、埔里。季业分衍赤湖西城南门。陈氏钱塘祖三子世雄纳入道明祖二世裔孟业、仲业、季业之后为四房群业,并开龛向祖上发过誓。赤湖陈姓长房道昭祖祠“万源堂”址在北桥万源,次房道明祖祠“崇孝堂”坐落西城。
  (三)陈訏支系(东海陈)
  陈,字正献,生于唐大历三年(768年),唐德宗时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归休居漳州之东(明代从龙溪分设海澄县,今龙海市)岭凤,其后裔称东海派。訏生一子(六世):则宁。则宁生一子(七世):崈。后裔分传海澄、海沧、漳平永福、南安竹脚、南澳田内、漳浦马口甘棠、万安农场西垄等地。
  马口甘棠(非今之长桥镇甘棠村),地处交通要冲,为兵家南征北战必经之地,一旦大兵过境,便导致村民尽数外逃,所以几度兴村又亡村。马口甘棠社陈姓始祖嶷庵(谥号)(1356—1441年)与妻杨氏于明初由岭凤移居官浔附近,二世陈瑛(1376—1166年),与妻孙氏移居马口甘棠,(以下为迁居漳浦县城的世系):三世陈济,生活在明永乐成化间,为漳浦县庠生,遂迁居县城西塔巷(今准堤室巷)。陈济生三子,后裔分为三房。第三房之祖陈岌,字希时,号西涧,称西谷公,分居于另一条巷道,后裔建三房祖祠“孝友堂”,族人聚居的巷道被称为“三房巷”。(长次房仍居西塔巷,族人分衍城南长潭尾一带)。陈岌生三子(名讳不详)次、三房有分衍北街。第六世陈梧,号我峰,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历任广东佥事等职,立进士坊于西塔巷口西街边,建祖祠“追远堂”于西塔边,楹联有“甘棠发迹,西塔开基”之句。是自甘棠移居县城这一系的总祖祠,因祖祠为陈我峰所建,故称“陈我峰祖祠”。(近年旧城改造被拆除)。
  万安农场西垅作业区的西垅社,以自岭凤迁徙马口的嶷庵之裔孙毅(字敦德)为一世,二世寿山,于明末迁居西垅,三世鼎明,四世乾引,五世广扬,六世硕享,七世君智(后裔分衍广东惠来县山栗)。十三世召镇,与弟会于清乾隆年间迁台湾南投,今衍成大族。与水磨社迁衍南投之裔合建“西水祖祠”于南投赤水社。
  (四)“五社陈”支脉:
  “五社陈”指漳浦县城西郊的后径、埔顶、棕口、下学和新厝顶(原名甘门顶)五社陈姓。五社陈现属绥安镇马坑村所辖(埔顶分属绥西)。其始祖来自南浦乡的畚箕湖,属圣王派,但属何支系待考。开基时间约在元末明初,始居后径,后裔传衍五社(现后径已无社,部分后裔迁麦园埔),祖祠在新厝顶。明万历五年(1577年),下学社的陈一洙登进士,任四川按察使,在县城西门内建府第,称“三世总宪”府。
  二、太傅派
  太傅派始祖陈忠,唐初居京兆万年县(今陕西西安)洪故乡胄桂里。子陈邕(二世),为神龙元年(705年)进士。开元年间,任太子太傅,与宰相李林甫不洽,被谪入闽。先居福州,后移兴化枫亭井上,再迁惠安社稷坛后,旋迁漳州南驿路南厢山麓。生四子(三世):夷则、夷锡、夷行、夷实。夷则为金紫光禄大夫;夷锡为谏议大夫;夷行出判河东(山西),传裔河东。相传陈邕在漳州南厢山麓建大宅院,规制上有“僭越”之嫌,被人毁谤举报,朝廷派钦差查处,为避祸遂听从女儿金娘劝告,舍宅院为佛寺,金娘(金花郡主)削发为尼,而举家移居海澄三都后水头。
  夷则归休后,于建中二年(781年)举家迁居同安县嘉禾屿(今厦门市),后裔分布福建多处。传入漳浦的是二十三世仁秉,避元兵之乱,迁居同安翔凤里山侯亭(今厦门市翔安区马巷镇山亭村),其孙玛珖、辉孙,于元代一同移居漳浦,初居湖西后洞,后迁移鉴湖和马坪分别为佛昙鉴湖和马坪陈姓之祖。另一支是来自漳州近郊的院后(今龙海九湖院后村),院后陈姓属太傅派陈德秀支系,是南岐陈。其中德秀后裔启昌为石榴芳林陈姓之祖。
  (一)陈马孙支系(鉴湖陈)
  马孙又名烟、珖,字马瑞,溢玛珖,为鉴湖陈始祖。玛珖葬于湖西后洞朝天马山大石下。子史修,于元代迁居鉴湖(大坑),生一子(二世)寿。寿生一子(三世)天叙。天叙字则彝号困翁,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明洪武初年,曾任县学训导,后自办鸿江书院于鉴湖。生六子(四世):翼、肃、亹、抟、穆、环,后裔分为六房。
  长房陈翼,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举人。生二子(五世):桢(亦作祯)、梗。桢生三子(六世):奂、柄、三爷。奂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官至贵州参议,生七子(七世)谟、谦、谨、讷、谔、誉、訚。奂长子谟,生三子(八世)长子台,子孙移居广东海丰。次子弁,后裔多数外迁,只有一房衍后许。三子员,传裔鉴湖之湖浒(今后许村)。奂次子谦,生二子(八世):政、孝,后裔住大厝内,分传径口“三落”和江西赣州。奂第三子谨,生三子(八世):长子白山,传裔鉴湖轧仔内。次子三峰,为田坪之祖。奂第四子讷,后裔分居广东碣石、小情、焦园等处。奂第五子谔,生四子(八世):西麓、考、三房、中吾,传裔轧仔内祖厝边。奂第六子誉,后裔衍台湾甲子兰。奂第七子訚,传裔厦门。奂之二弟炳,传裔鉴湖径口、楼头东雄。奂之三弟讳三爷,迁徙广东海丰。鉴湖第四世二房祖肃,生五子,亦传裔赤湖镇赤水等地。鉴湖第四世三房祖亹,明正统元年(1436年)进士,官至广东左布政使,生九子(五世):长柬,次谨,传裔鉴湖祖地。自第三至第九子系在广东纳妾所生,传裔广东海丰。鉴湖第四世四房祖抟,生一子(五世):敦本,传衍湖西后溪、山门内、白芹、长桥镇甘园、石兜、旧镇桥仔隔壁及广东陆丰的丽湖。鉴湖第四世五房祖穆,传裔深土村南门、墩柄村的前雄、后边、大店村、近院村的新社、下东郭、赤湖亭里、六鳌镇大澳、赤土乡水头村西林墘社和浯源村水磨社、绥安镇草埔、西庙、麦园埔、绥南社区的大陂(大陂又传衍平和南胜)。鉴湖第四世六房祖环,生二子,传裔赤湖西潘村下黄、长瑞社及后湖村山兜社。
  (二)陈辉孙支系(马坪陈)
  玛珖之弟辉孙,于元代偕玛珖之子史修从湖西后洞移居佛昙鉴湖。史修成为鉴湖之祖,辉孙(德亮)则移居马坪侯康(即后康)山尾,卜居鸠山之下,开基创业。辉孙生二子(二世):长旺宗、次旺宏。旺宏移居南安霞美。旺宗为马坪之祖,生二子(三世):长子广才移居南安大霞美。次子发才(墓在山洋坪,俗称龟仔墓,世人称龟仔墓祖,祠在山尾)。生六子(四世):长邦恺、次邦贤、三邦良、四邦彦、五邦羡、六邦甫。子孙聚居于“顶溪”(马坪溪)一带。各房分衍如下:
  长房祖佛升,字邦恺,传衍马坪顶厝、山前、献台山及印尼雅加达、美国芝加哥、台湾(墓在红西桥尾,妣王氏墓在垅臂尾,祠“鸠山堂”)。次房祖佛平,字邦贤(与妣江氏合葬,墓在坑仔尾)。传裔同安马巷及广东雷州半岛南部。三房祖佛美,字邦良(与妣合葬在后康埔顶山,祖祠“积善堂”)。传衍后康下厝厅、巷仔内、下厝尾、下厝土埕、楼仔厝及漳州城内、印尼雅加达。四房祖佛善,字邦彦(与妣戴氏合葬在山尾福场埔,祠“山尾堂”在山尾)生三子、十三孙,传裔庵山,至明嘉靖年间,避倭寇之乱,由七世祖仕德、仕体率领,移居平和五寨。在五寨住五代,至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全族自五寨迁回马坪,人口与初迁时一样,仍是35人。但迁回不久也衍成大族。后裔有迁徙台湾。五房祖佛化,字邦羡,传裔台湾鸡笼头(今基隆)。六房祖佛敬,字邦甫,住赤泷埔。
  (三)陈启昌支脉(芳林陈)
  石榴镇芳林陈氏开基祖钦祥之祖启昌,号发广,生于宋咸淳五年(1269年),卒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享寿102岁,住漳州,卒葬龙溪县洪溪里山。生二子(二世):长于山、次于海。于海(1291—1397年),名宽,享寿103岁。独子弘懋(1366—1447年)(三世),享寿81岁。独子钦祥(1404—1484年)(四世),享寿81岁,生三子:伯规、伯隆、伯昌(五世)。钦祥为芳林开基祖(当时芳林属南靖县车田乡),开基时间约于明永乐至成化年间。芳林现有587户,3697人,均属太傅派。
  清雍正七年(1729年),芳林钦祥后裔谓义带儿子桂峰、净清、隐溪徙居广东丰顺县黄金镇埔东村。至今传17世,人口近3000人。建有祖祠“聚星堂”。楹联:“派衍颍川,由漳州历漳浦,当年继继绳绳,已具规模扩开进仕;支分凤郡,来丰溪发产溪,今日跻跻趾趾,承宜存诚敬溯源流。”
  (四)陈英支脉陈井陈(属何宗支派待考)
  长桥镇割后村陈井自然村,陈姓所居开基陈英系南宋末年同安马巷抗元志士陈太源第三子,为避元兵追捕,逃至漳浦濠浔(今官浔)部分后裔再迁刈后今址。祖祠“凤仪堂”,有门联“泉灌分支祖自同;漳中立族宗开浦”。从灌口陈井分传的有漳浦陈井、福州“陈井”、台湾“陈井”和海南岛“陈井”。
  用全新的思想观点统修《漳浦林氏宗谱》
  林智诗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传统文化,族谱、方志、正史一起被称作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漳浦县15万林氏宗亲翘首以盼的《漳浦林氏宗谱》于2017年9月27日在东山饭店会议厅举行发谱仪式,这是令人高兴的大喜事。统修《漳浦林氏宗谱》是在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的推动下,林氏委员会、漳浦政协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群策群力,取得的骄人成绩。忆往昔令人欣慰,看未来任重道远,自成立“漳浦工作站”到扩大机构组建“漳浦县林氏渊源研究会”,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十六年。
  时值1984年,日本琉球“闽人三十六姓”各姓宗亲组团回榕寻根,引起福建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抽调省民革委员会林伟功(处长)为总查证人。负责全国首次官方开展为海外华裔寻根活动。自此,以“闽人三十六姓”寻根为契机,引发了我省姓氏文化的研究热潮,在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领导及民革福建省委员会的支持下,经林伟功先生和各姓氏热心人士的努力,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及林氏委员会等在1989年同时成立,并且以社会团体组织〔(闽)社证字第2119号)在福建省民政厅登记在册,主管单位: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负责人:廖开贤。自此,地、市、县陆续相应成立办事机构,遵照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的总则,从事姓氏和其他文化源流研究,为促进海外的学术交流,增进乡情、亲情、友情服务。
  昔日许多背井离乡、远离故土的国内外、省内外的宗亲,特别是飘泊海内外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她们根在大陆,情系唐山,念祖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他们迫切希望通过族谱来寻找自己的亲情血缘。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寻根探源、盛世修谱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因此,在1999年5月20成立了林氏委员会“漳浦工作站”。领导成员分工、包片进入村社进行宣传,发动各宗支宗亲收集资料,修编族谱,经过多年的努力,部分村社的族谱,支派的房谱自行修编,取得丰硕成果,但进展不一,还有部分村社修谱工作停滞不前。
  研究中华姓氏文化,蕴含着民族文明进取精神,当一个民族危难之际,民族要生存,就得携手并肩共同战斗,并使全民族认同祖宗和“本是同根生”的意识,继而产生凝聚作用。认祖寻根是中华民族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纽带。近几年,海峡两岸关系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在这新形势下,加上闽台两地有血缘亲、地缘近、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关系,尤其是现在台湾2300万人口里面,有80%的民众祖籍地都是福建,所以特别深厚。漳州市政府推出闽台族谱对接,漳台族谱对接,要求我们要以史为证,以谱为据,突出对接、续接共谱,加强族谱交流。因此,2013年“漳浦工作站”的机构进行改组扩大,组建“漳浦县林氏渊源研究会”,增加会员,加强领导骨干,并于同年7月1日成立“漳浦林氏宗谱编委会”。再次掀起编纂族谱新高潮,对于前阶段已修编的族谱进行补缺补漏,全面进行整理补全,研究会领导成员集中力量,分工包片,深入各乡镇,深入各宗支、各房系,狠抓未修编族谱的村社,迎头赶上。统编《漳浦林氏宗谱》,历经十多年的普查、走访、搜集,反反复复的甄别、核对资料,编纂《漳浦林氏宗谱》工作终于完稿出版。
  《漳浦林氏宗谱》具有以下特点:
  一、编纂观点、方法正确。《漳浦林氏宗谱》以新时代、新思想的立场、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编纂,同时参考海外华人修订的部分族谱,摒弃了封建宗法的立场、观点,这是族谱编纂史上的一个很好的创新。古代族谱只收男丁入谱,女丁不入谱,即使有也只是姓氏而已,如祖妣朱氏、林氏、陈氏,显示了女性地位卑微,不能继承香火,有的是已故者入谱、在生者不入谱。有的是身世富贵者入谱,贫贱不入谱。在新加坡华人的族谱中,女性不但可以入谱,而且是全名入谱,甚至原籍地、出生时辰、葬身处都有详细记载。这是与中国族谱的一大不同点,这点差异反映了两地妇女地位的特殊性。这次修纂《漳浦林氏宗谱》入谱对象:只要是同宗族人一律入谱,包括过世的长辈和刚出生的婴孩,在本地工作生活的人和外地工作或者定居的人,男女一律入谱,赘婿及其子女一律入谱。
  二、材料翔实,内容丰富,体例完整,考研严谨。《漳浦林氏宗谱》分上下两卷,由八大类组成,1978页,其中图片127页,126万字,全面系统、完整地介绍漳浦县10支林姓家族的起源、蕃衍迁徙方方面面的历史与现状,体现了漳浦县林氏的人文丰采。在编纂中很好地参考《闽林开族千年谱》、《林氏宗谱大全》、《莆田前埭林氏族谱》、《林氏蕃衍迁徙渊源谱》、《海内外林姓源流》、《台湾林氏大宗谱》、《台中林氏族志》、《漳浦县志》、《漳浦村社要览》等与收集到当代的林氏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源流清楚、主次分明。它是漳浦县林氏族史溯本追源,一部世系源流最系统、资料翔实、内容最丰富的宗史书。
  三、装帧设计美观,编排规范。《漳浦林氏宗谱》用规范汉文字印刷,采用大典式的新模式、新方法,以名字个体为单位,以世次或行号排序,采用横排标点,分类列目都按编纂族谱的要求,整篇文档结构紧密,方便现代人识读,又节约纸张。图文并茂,装帧设计,硬皮精装封面,美观大方,做到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按旧式的编谱办法,局限性显得越来越突出,有的内容比较不适合现代族谱的要求。《漳浦林氏宗谱》的格式结构,包含世系图和谱志内容是宗谱最核心、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但其他的内容也是一部完整族谱所必须的。《漳浦林氏宗谱》的编谱格式由以下八大篇幅组成:
  1、谱序篇:收入各个时代族谱流传下来旧谱序和新编撰的名人所作的族谱序,题词,使本宗谱增色生辉。提高宗谱档次,令海内外林氏儿女引为荣耀。
  2、源流篇:族谱追源溯流,籍此显示家族荣耀的传统特色,介绍本姓氏的形成、迁徙和各派分支情况,一般应从受姓祖开始,最好溯源至黄帝、炎帝,以体现与其他宗派相互关系,最后连接到本宗,再阐述本宗支的来源和蕃衍情况,本篇分为三小节:①先祖圣象,②本宗源流概述,③远祖世系图谱。
  3、谱志篇:这是本部族谱的最核心,也是最主要的基础部分。因此,应紧随源流篇之后进入主题,可分解为分谱、支谱、子谱、房谱、社谱。
  4、文化篇:一般有两方面,其一姓氏文化、孝道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其二是与本姓本宗关系比较密切的内容,如林氏家规族训,包括名人论谱,郡望、堂号、昭穆等。
  5、乡貌篇:介绍居住地的风土民情,包括宗祠、祖墓建设情况和保护概况。
  6、宗贤篇:介绍本宗的历史名人如:探花林士章、乌石荔枝鼻祖林功懋,开台功臣林成祖,平台名将林亮。现代比较优秀人物如: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林明月、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国防工业办公室一局局长林辉、技术3级军医教授林武存等。
  7、捐赠篇:展现本宗在修建祖坟、祖祠家庙、编撰族谱等宗族事务捐赠善款的人和事,以资表彰流传于世。
  8、附录:有编后语、备忘录、大事记和有关林姓由来、名人封赠、帝王题赠等相关资料。
  正本既要清源也要清流,古代先辈在修谱中囿于资料、社会、战乱、交通等环境原因,史实不清,典章乱用、记述错讹、世系纷杂。在漳浦县10支林姓中同样存在源流混乱,形成同一姓氏统一体的局面。在漳浦民间盛传路下林与路上(指乌石)林是亲兄弟同来斯地开基立族。认为漳浦林氏只有路下林和路上(指乌石)林。通过这次统修《漳浦林氏宗谱》,基本厘正了漳浦县10支林氏先祖的祖名和族源及来漳浦开基的地点、时间、蕃衍概况。可追溯到唐大中(850年)年间,距今有1100多年。为漳浦林姓的族史写下新篇章。
  (一)路下林:开基祖林大用,系闽晋安8世林玉珍的8世孙、唐澧洲司马林昌(列晋安16世,约748年),林昌再传二十一代名林大用(列晋安36世,约1291年),宋末由莆郡迁徙漳浦十五都,卜居东庵路下社。祖妣杨氏生七子:子亨、子贵、子贤、子慕、子华、子德、子渊。元季兄弟散居各地:
  1、子亨居七都苦竹桔林,后裔居深土东平、大水堀、杜浔园头、山上。支分沙西、涂楼、枋林、西山,古雷港口、东林、油沃、古城、下垵、岱仔等村。
  2、子贵居路下守祖,传衍东庵,庵下梧、车鳌、绥安麦园埔、长桥龟湖、田厝,龙海东泗、浦打、港下。
  3、子贤居七都桥头,支分下宫,传衍绥安绥南、南门坑、马坪仙都、后裴、杜浔后姚、古雷下堀、龙海普贤、世林、东山浯垅、港西。
  4、子慕居平和五寨埔坪,支分庵后龙峰头,后裔有返回漳浦居盘陀上洞、石榴崎溪、旧镇东厝、深土古石黄、后戴、六鳌下寮、南浦乡、中西林场。
  5、子华居石榴攀龙,传衍岱水庵后等社、温斗四社、盘陀和美、大南坂林厝、六鳌山门、营里、下寮、东门、鳌东、鳌西、深土林前、下林。
  6、子德居赤湖,传衍湖西尾山、岭脚、枫林、田墘。清康熙年间,复界时返回山尾、西丹。
  7、子渊居霞美,支分北江、东山康美、漳州康山、龙海金定。
  (二)乌石林开基祖林安,系闽晋安8世林玉器的9世孙、唐水部郎中林慎思(列晋安17世约844年),林慎思再传十二代名林安(列晋安29世),籍居长乐后市,于宋末景定年间(约1260年)徙居漳浦东关外七都浯江保西径坊。元初被征出军无回。妻小九娘生四子,长进为二世祖,余无考,进公移居海云山下,命其地名乌石,其后裔统称乌石林。进公生二子,长子清出军无回,次子惠英生七子:仙隐、仁益、义益、道益、德成、文祖、文杰。
  1、仙隐居苑上,称苑上宗,后裔传衍万安、霞美五社村。
  2、仁益居潭仔头,称乌石宗。传衍浯江、山兜、后垄、赤土下坂、浯源、西洋、水头、前坂、深土锦东、示埔、盘陀顶埔、绥安油车、长桥溪内、漳州芗城油记、龙文桥头等。
  3、义益居檺林称大林宗,传衍霞美五社村。
  4、文祖居运头,称运头宗,传衍运头社。
  四世开四宗,余者无考。
  民间所传的路下林和路上(指乌石)林是兄弟之说,这与开基漳浦的族史不符,族源须追溯至五季宋元嘉七年(公元430年)期间,晋安7世祖林遁民生七子:长玉童,次玉质,三玉琦,四玉器,五玉钟,六玉象,七玉珍为8世。路下林的先祖林玉珍排行第七居莆田,乌石林的先祖林玉器排行第四,居长乐,是同胞亲兄弟没错,他们的后裔各传二十九代(约800年)到宋末。玉器公的后裔林安由长乐迁徙漳浦乌石,也是在这时期,玉珍公的后裔林大用由莆郡迁居漳浦路下。至今双方又传二十八代,历经700年。从晋安8世(430年)的同胞兄弟至今各传五十六代,至2018年,两宗相距1500多年。因此,路下林与乌石林只能说是林姓同宗而已。
  (三)港头林,亦称黛峰林,开基祖林友清,咸出九牧,唐端州刺史林苇(约755年)的后裔林天孚(晋安30世)居龙溪(今龙海)东门外诗浦社。传五代至林友清,明初移居佛昙,入赘十七都郑主簿家,后居港头社,为黛峰林开基祖,还陂内林、大会林共三支,分衍绥安北街、深巷、东埔,云霄竹港、诏安东葛头。
  (四)新路尾林,开基祖林宗仁,系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随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进漳平“獠乱”的军谋祭酒林孔著(642—722年)的后裔。林孔著河南固始人,佐妻弟陈元光讨平广寇诸蛮有功,置郡后卜居西安社(今角尾吴宅村),传至容德生宗信、宗仁(列26世),宗仁于明初移居漳浦新路尾,生二子:长明佩,次明琚;明佩后裔移居云霄竹港,明琚子孙居新路尾,丁盛官显为县城一望族,但今无其后裔。
  (五)打山林(璞山)开基祖林龙,糸唐九牧邵州刺史林蕴(767—826年)的后裔林栋(列晋安31世),居南靖靖城,其孙林琼(列晋安33世)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迁居云霄,其四子林训居火田高地,孙林龙(列晋安35世、云林4世)于明初移居漳浦九都打山为一世,传三代至林乔生二子:长梧,次梅。林梅是漳浦县修志第一人,官至“三漕尚书”,后裔居霞美塔岭埔上社,沙西北旗、罗宛井、湾(安)溪,云霄城关。
  (六)北街浦北林,开基诅林景谦,元末明初,九牧远裔景谦以军籍自莆田来浦邑北街。因家焉,成为开基祖。景谦生二子:嫡出名寿康,庶出名侯丁,寿康子孙居北街和罗山东罗社,侯丁移居上洞后厅、县城十九门内
  (七)友爱胪卿(芦坑)林开基祖林祥永,系唐九牧雷州刺史林迈(约755—?年)的后裔林绍诅(列晋安31世),于宋末移居漳浦玳瑁山隐居,祖籍莆田潘岭移来斯地,故曰潘岭,其孙林琼宗(列晋安33世),登宋咸淳四年(1268年)进士,元初避乱,携子天有、天用、天福移居白水屿头灶炳社,天用生紫艺、艺生六子,季子昌生祥清、祥永,祥永于明洪武九年(1377年)移居漳浦二十八都横内保胪卿社开基立族,分衍官浔溪南社,有旧谱传世。
  (八)甘棠柴桥林开基祖林汝亮,源出唐九牧福唐刺史林蔇(779—?年)的后裔,仙游竹塔派下林勤劳于宋末迁徙长泰钦化里塘边社,传三代名隐庵、晋庵,隐庵于元时到龙溪县永宁乡海洋下里,二十九都白石保莆山社当塾师,遂居斯地,生三子。长汝政居莆山社,次汝信返回长泰居塘边,三汝亮先居青阳(今龙海隆教乡)后居晏坑(今龙海东泗乡)下埔社,生三子分三房,次子(二房)居柴桥。
  (九)六鳌龙美林开基祖林启芝,祖妣李氏、蔡氏共生四子分四房,人口近5000人,但无宗词又无族谱传世,族源有二说,一来自东山县后林,二来自友爱胪卿,但两地有旧谱均无记载。据说龙美有人于2012年10月到后林访亲会友,谈话中提及龙美无族谱,不知祖源一事。此后,后林新编族谱出现燕公生四子分四房,四房宜礼拓基漳浦龙美,其六世苗裔拓基胪卿、裔衍溪南。另是1987年,胪卿有人到龙美访亲提及故里新立一墓碑,铭刻××公字样,右边刻东山后林、漳浦林尾之祖等字样。说法不一,相互矛盾,无法认定须待核实。
  (十)杜浔湖里(亦称湖底)林,开基祖名佚,风传族源来自东山康美、漳浦霞康(霞美)、还有福清某地,说不清族源也不知祖名,更无族谱传世。只得留待今后稽查。
  以上资料得知,漳浦县10支林姓,祖居地不同,族源也不同,其中尚有不知祖名和族源;而且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断层失序,后代子孙都渴望能寻觅失落的世次、族源,将其补全,但历史无情,族源世次无法弥补,以遗憾告终。古代先辈在主持修谱时大多是热心肠,但由于缺乏姓氏源流的基本知识,凭一知半解、道听途说、急于求成,极易被人误导,六鳌龙美林、杜浔湖里林就是现实一例。
  恢复历史原貌,正视历史,珍惜史料,认真对待自己的祖系源流,以史为依据,正本清源一切凭史料,宁缺毋滥,与己有关的只有片言只语也要保留,与已无关的即使洋洋大观也要拒绝,存在问题就是存疑。不要妄作猜测或修正,留待后人有新发现、新史料时再解决。
  〔相关链接〕
  漳浦县路下林族源衔接游洋昌公的依据省内外、海内外这几部族谱均将路下林承接在唐中宪大夫林昌〈列闽林16世〉的派下。
  省内:1、闽林开族千年谱〈闽林始祖文物古跡董事会,1985年刊本〉;
  2、林氏蕃衍迁徙渊源谱〈主编林敬兴,1993年刊本〉;
  3、海内外林姓源流〈主编林树丹、副主编林少川等,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省外:1、闽粤台琼林氏源流〈主编林维宽,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东莞林氏大族谱〈主编林新福,2012年版〉。
  海外:1、林氏族志〈主编江万哲,台湾林氏族志编辑会、中华民国四十六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书名〉;
  2、林氏大宗谱〈主编林恩显,财团法人、全国林姓宗庙编辑委员会、1984年刊本〉。
  囿于社会环境,我看到这几部大族谱均将路下林承接在游洋昌公派下,并且一样详细写明闽林十六世昌公字茂吉配夫人宋氏生子萍,萍贵追赠中宪大夫。
  十七世萍公昌公之子,仕至州刺史,到任未几据以独子告养归,自是杜门不出,生一子廷玉。
  十八世十四郎公讳琦,字廷玉,萍公之子,配夫人蔡氏仪娘生三子:和忠、和孝、和义。
  十九世和忠公、十四郎公之长子,字道盖,常佐平和县任事政评讼理婴,居琯上坂泊,为洪厝埔一世祖。
  十九世和孝公、十四郎公之次子,今铜壶派祖。
  十九世和义公字鸿虞,十四郎公之三子,宋末入漳浦基生一子大用。
  二十世大用公,和义公之子,生七子:子亨、子贵、子贤、子慕、子华、子德(齐)、子渊。丁元季之乱,兄弟分散:长房子亨公居苦竹,次房子贵公守路下,三房子贤公居漳浦七都桥头,四房子慕公居平和五寨墟埔坪社,五房子华公居饶平县、子孙居南靖车田攀龙,六房子德(齐)公居平和后巷,七房子渊公居漳浦下尾。
  但早期,龙岩有宗人提出路下林系出九牧二房,藻公之后爱公之传,并说大用有兄弟三人。其世系:
  一世披公生九子……二世藻公生二子:爱、载,三世爱公生三子:振祥、珍谋、朝阳,四世朝阳公生诜……十六世万一郎公生三子:长大兴、次大用、三大梁……。近期又有人将三世爱公衔接在藻公四世孙盈公派下。即一世藻公,二世惠公,三世翛公,四世文纪公,五世盈公,六世爱公生三子:振祥、珍谋、朝阳,七世朝阳公生诜……十六世万一郎公生三子:长大兴、次大用、三大梁。翻阅有关九牧林、梓溪林族谱,皆无处可觅,这明显是自编世系乱套乱接,是否另有不同版本不同衔接,请告知。
  路下林不属九牧派,祖祠家庙楹联可为证。
  路下林在漳浦人口近10万,各房子孙在各地构建不少祖祠家庙。总祖祠名曰崇燕堂在路下社,正堂楹联:十德堂中深树德,九龙门内再腾龙,门厅柱联:十德传芳世泽长,九龙衍派家声远。
  子亨公大房有园头懋德堂、山上孝思堂、贻殻堂。
  子贵公二房有庵下梧忠孝堂、昭燕堂、麦园埔、龟湖林氏家庙。
  子贤公三房有桥头五衙堂、下宫继德堂、过田、港西、仙都等林氏家庙。
  子慕公四房有林氏大宗(五寨)、东厝追远堂(2座)、东坡、后戴、上洞等林氏家庙。
  子华公五房有攀龙龙山堂、庵后安福堂、县房种德堂、林前孝德堂。
  子德公六房有赤湖北桥、山尾、西丹林氏家庙。
  子渊公七房有霞康祖庙二座、北江永孝堂。
  本人到过实地考证,保护完好仅列29座。厅堂内柱联只有十德、九龙联句,并无九牧字样。乌石林属五桂联芳慎思派下,其海云家庙里的楹联也没有出现九牧两字。反之,佛昙港头林黛峰家庙堂联就有九牧裔孙、自强不息展弘图,东罗林树德堂堂联:九牧分支忠孝家声留北阙。
  何宗支派别看家庙祖祠楹联便知一二,泾渭分明。
  路下林始祖鸿虞公只生大用公一人,房谱、家谱可为据。
  子贤公三房留存旧谱手抄一部,名曰霞间林氏族谱,咸丰四年林卓培抄录。
  子慕公四房留存旧谱手抄本:埔坪大宗谱、龙峰头、侯门、上洞林氏族谱、林其政抄录。
  子华公五房留存:攀龙林氏家乘,林朝盈抄录,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修谱又建家庙。
  清雍正、乾隆年间,路下林先民渡台开发台湾,从祖家带去族谱,保留至今(已知)有:西河林姓族谱(台北林跳),忠孝林氏族谱(台中林进兴),板桥后埔林氏族谱(板桥林登锡、林益涂),西河堂上林氏高曾祖妣宗支族谱(台中林铭勋),苗栗中港林氏族谱(苗栗林定国),台中潭仔乡林氏族谱(台中林增堆)。
  路下林各房保存旧谱手抄本不知有多少,没有统计,旧谱由抄谱人掌管,少有人见过,本人所见到列出的十多本,修谱时间多在明万历以后,经历代族人转抄保留至今,手抄本一致写明路下林始祖鸿虞公只生大用一子,并无万一郎及大兴大梁之名,而现代有些人士不顾史实,抛掉旧谱,以道听途说,甚至自己想当然自编世系,将鸿虞公改换万一郎公,这是乱祖行为,没有依据,应予否定。
  自攀龙、桥头、东厝、北江林氏族谱,平和林氏渊源谱,中华林氏通谱漳州分卷,漳浦林氏宗谱出版发行以来,有人对此指指点点,由于我们大家缺乏姓氏源流基本知识,古人慎终追远,不敢冒认他人祖宗,而今有的人想当然,自编世系,弃旧谱资料于不顾,对族史一知半解,看法不尽一致。盼指点赐教。
  《漳浦李氏宗谱》编纂始末记
  唐元
  2017年7月21日,来自漳浦县各乡镇李姓村社130多位宗亲代表聚集天福石雕园开元楼盛世厅,举行《漳浦李氏宗谱》发行仪式,县政协主席林培兴出席会议并讲话,天福集团董事局主席、世界李氏宗亲总会永远名誉理事长李瑞河在会上发表讲话。此次盛会,标志着历时三年多的《漳浦李氏宗谱》编纂工作圆满完成,实现了千百年来李氏先贤想编纂全县宗谱而没有完成的梦想。
  盛世修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2012年8月李糖元编著《开漳圣侯李伯瑶》并于2013年10月出版,赠送宗亲阅读,让宗亲们了解开漳先贤李伯瑶的丰功伟绩。2013年9月21日,漳浦威惠庙隆重举行开漳圣王晋殿暨侧殿、厢房落成庆典,来自绥安、沙西、深土等地的李氏代表与其他姓氏的代表共800多人参加,活动期间宗亲代表聚会交流,认为很有必要组织宗亲开展全县李氏族谱编写工作。基于上述两个机缘,2014年5月4日,李金安、李来通、李鸿坤、李两姓等十二位宗亲在绥西社区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倡议成立“漳浦李氏渊源研究会”(后更名为“漳浦李氏文化研究会”),并着手研究会筹备工作。2014年5月17日在西湖公园会议室召开筹备组会议,商议“漳浦李氏渊源研究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事项,决定组建《漳浦李氏宗谱》编委会,实行两个牌子一套人马的形式,着手开展筹备工作,推荐筹委会会长、常务副会长、片区副会长、秘书长、顾问、名誉会长等建议人选,制定有关议事规则。借用威惠庙两间厢房作为研究会办公室,随后又借用绥西社区两间办公室作为编委会日常办公场所,2015年12月31日又在天福石雕园闽南文化城设立“漳浦李氏文化研究会”交流会所。
  2014年5月20日,漳浦李氏文化研究会、《漳浦李氏宗谱》编委会筹备委员会在县城威惠庙会议室成立,县政协副主席陈伟红到会讲话。会议推选李金安为研究会、编委会总策划,推选李来通为筹委会会长,李两姓、李鸿坤、李开龙、李志伟等五人为常务副会长,李济南等十二人为副会长。会议决定有关工作制度,一是会长、常务副会长、副会长职责分工制度;二是每周一次的秘书长例会和每月一次的会长例会制度;三是财务制度;四是会长分片挂钩联系制度。会上部署全县李姓各村社族谱编写工作。2014年6月至7月分别到绥安、沙西、深土、赤湖、旧镇、大南坂等镇召开片区座谈会。2014年7月25日,筹委会在县城华美达大酒店举办族谱编写业务培训班,参加培训学习的有80多人,期间分发《致全县宗亲倡议书》。
  2014年12月11日漳浦李氏文化研究会、《漳浦李氏宗谱》编委会正式成立,全县30多个村社宗亲代表120多人出席会议。漳浦县威惠庙管委会主任陈宝钧到会致辞,天福集团董事会主席李瑞河到会讲话,县政协主席林培兴、副主席陈伟红、县人大原主任蔡和平分别致电表示祝贺。会议选举李来通为漳浦李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并兼《漳浦李氏宗谱》编委会主任,李两姓、李鸿坤、李开龙、李志伟等五人为常务副会长兼编委会常务副主任,李济南、李沛翔等十二人为副会长兼编委会副主任;会议推举李糖元为《漳浦李氏宗谱》执行主编,李开龙、李荣彬为副主编(后来又增补李贵南一位),聘请陈宝钧、蔡和平、林培兴和陈伟红为研究会、编委会特邀顾问。会议还举行捐资仪式,并授予捐资10万元的李瑞河、李飞跃牌匾及证书。
  研究会、编委会成立后,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各村社调研,了解族谱编写进度,检查指导编写工作,现场解决族谱编写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将全县分成四个片区,编委会领导分片包干督导。每星期召开片区负责人会议,及时解决有关事项。2015年2月1日在绥西社区会议室再次组织族谱编写业务培训,全县50多名族谱编写骨干参加培训。此后,筹委会领导经常深入各村社指导族谱编写工作。至2015年10月底,各村社基本完成族谱编写出版工作。
  在村社基本完成族谱编写工作后,2015年11月1日,正式启动《漳浦李氏宗谱》编写工作。2016年1月底,《漳浦李氏宗谱》各编目编写基本完成,随后进行总纂,提交编委会校对人员审校修改,修改后汇编成册提交编委会成员审核,此后又多次召开审稿会。将基本定稿的《漳浦李氏宗谱》交由漳浦县金典广告有限公司负责设计编辑,历时一年多,在此期间又将村社内容交付各村社编写人员核对,设计公司形成样书后主编人员又逐字逐行逐页审核修改补充,然后再次分发村社校对,这样几易其稿,几次反复来回校对,个中艰辛难以言述,2017年4月总纂完成。经研究由福州报业鸿升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承印,2017年7月上旬印制完成运抵漳浦。
  宗谱按天干分十部二十九编,甲部总纲,主要包括李氏族徽、族歌、祖训、先祖像、全国分布、漳浦分布、祖祠、风貌、宗亲题词、前言、序言、凡例、编写大纲、大事记等内容;乙部李姓起源,编录中国姓氏源起、李姓溯源;丙部李姓播迁,编录全国李姓房系与支脉、李姓入闽、肇漳等内容;丁部李姓宗功,包括中国历代李姓皇帝、宰相、文武状元和古今中外名人录等内容;戊部漳浦李姓概论,编录漳浦概说、李姓衍浦和迁徙情况等内容;己部世系传衍,编录各乡镇村社世系;庚部士林录荣誉表彰,编录漳浦李姓历史人物、当代英才录等;辛部文化研究,编录漳浦历代李姓文章、民俗文化、社庙、古迹及名产等内容;壬部捐资芳名榜,包括芳名、福照和部分村社企业简介;癸部附录,包括天干地支表、历代纪元表、谱谍中常见的名词、道德经、二十四孝典故等。
  宗谱世系传衍、村情社史、当代英才录、捐资铭芳榜是根据全县30多个李姓村社族谱整编而成,各村社世系源流主要依据李糖元于2015年初编著出版的《漳浦李氏源流》为史实资料。李荣民宗亲(厅级干部)为本谱作序,世界李氏宗亲总会理事长李文龙先生莅浦亲自为本谱题词,百岁老人李松辉为本谱作序,漳州李荣源宗亲热心指导,众多宗亲积极为本谱出版慷慨解囊。
  《漳浦李氏宗谱》编委会派人参加河南省固始县第六届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派人到台湾、同安、海沧、晋江、永安、诏安、云霄、龙海等地开展宗亲交流联谊。同时也接待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广东普宁、广东陆丰和本省永安、诏安、龙海等地的宗亲寻根谒祖。在族谱编纂过程中,推动各村社积极寻找祖源,主动对接祖地宗亲,结亲联谊;由于历史原因遗忘祖墓地址位置的村社想方设法寻找确认,重新修葺;还有部分村社祖祠倒塌或年久失修则组织重修重建,目前有沙西镇高林“光裕堂”、塘南“思永堂”,大南坂镇刺塘后“永祥堂”,深土镇车鳌二房“崇兴堂”、三房“晟德堂”已重建完成;沙西镇庄前“贻谋堂”、沙里宗祠正在重建中;盘陀镇旧厝宗祠、绥安镇后路宗祠正在筹备重建。
  《漳浦李氏宗谱》的出版必将有助于海内外宗亲联谊活动、联络感情、寻根谒祖,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有助于增强两岸同胞敬祖尊宗、报本思源的意识,有助于加强两岸民间文化交流、服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为建设平安、富裕、和谐、文明、美丽的新漳浦而努力奋斗。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分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化建设、工作纪实、百善孝为先、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栏目,收录了《佛昙轧内村传统古村落富美乡村建设实践》《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工作回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南天一柱”杨世懋》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