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一柱”杨世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456
颗粒名称: “南天一柱”杨世懋
分类号: K825
页数: 30
页码: 242-271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南宋末年佛昙杨氏开基祖世隆公在佛昙桥芙蓉山麓隐居,并在此繁衍了三十代,人数达到了十六万余众。
关键词: 杨世懋 家世背景 生平事迹

内容

南宋末年佛昙杨氏开基祖世隆公漂泊至佛昙桥芙蓉山麓,隐居林泉,躬耕陇亩,披荒立业,生生不息。经七百余载,三十代繁衍播迁,化育十六万余众。其根深叶茂,硕果累累,崇文尚武,英才辈出。其中以贤臣良吏父子进士杨守仁、杨一葵及三省总巡杨世懋最为盛名,使世隆衍系的佛昙杨氏成为浦邑名门望族。
  杨世懋一生上演了一幕幕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平三藩,战海坛,征罗刹,御外侮,靖海疆,保民安,横空出世,纵横捭阖,以其非凡的文韬武略和过人胆识写下一页页光彩照人的史册。如今,在全国各地尚存十多处为杨世懋树碑立传的“南天一柱”石刻、牌匾、题记。其意义十分深远,必将激励后昆“于家为孝子,于国为忠臣,于乡为义士”。
  第一节 杨世懋家世考略
  一、世系图(部分)
  十二世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十六世
  十七世
  十八世
  相关链接:
  (一)据《漳浦县志》(清康熙志、光绪再续志)载:
  1、杨义章以曾孙世懋贵,赠荣禄大夫。
  2、杨维畅以孙世懋贵,赠荣禄大夫。
  3、杨邦赓以子世懋贵,赠荣禄大夫。
  (二)据《佛昙杨氏世隆衍系族谱》载:
  1、杨世懋的堂叔(十四世):
  (1)杨忠,字赓良,乳名定爷,儒士出身,历升左都督,康熙癸卯年(1663年)归诚清朝,钦授左都督,征剿有功加晋二阶。
  (2)杨志,乳名雨爷,忠之次弟,武功出身,历授副总兵。康熙二年(1663年)同兄归命清朝,钦授原职,征剿有功,加署都督佥事。
  (3)杨诚,忠之四胞弟,以武功出身,历升副总兵。归命清朝,钦授原职,征剿有功,加都督佥事。
  2、杨世懋堂弟(十五世)
  杨腾霄,字飞九,乳名胎生,以武功出身。康熙年间征台湾有功,授左都督,广东平海参将。
  3、杨世懋裔孙(十八世)
  杨开春,字季元,乳名通舍,叔祖都督,高祖总兵,营伍出身,授厦门右营守备,署石码左营游击事,并事南澳左营游击事,又任澎湖守备。
  (三)现存杨世懋家族墓茔(部分)
  1、杨世懋祖母墓
  址在佛昙镇新安小学边,墓碑为白色花岗岩,宽42厘米,高73厘米,刻“清皇诰赠显祖妣慈懿孺人王氏墓,康熙辛酉年仲夏谷旦重修,孙总兵世懋,孙、乡宾世荣,孙口口,孙口口,承重孙宗太,男杨口口,孙口口,仝立。”(2017年重修)
  2、杨世懋父母合葬墓
  址在马坪镇仙都村莲池自然村北侧山坡上,墓向东北朝西南,墓碑青石质,宽70厘米,高88厘米,边饰为浮雕双龙戏珠图案,刻“清皇诰赠显考荣禄大夫俞庵杨公,妣一品夫人慈节潘氏佳城,康熙四十二年岁次癸未腊月谷旦,男世懋世胶,曾孙梦麟仝立石。”
  3、杨世懋族叔杨赓良夫妻合葬墓
  址在马坪镇十字路村山坡上,墓碑宽54厘米,高77厘米,刻“楼下显祖考都督赓良华台杨公,妣勤慈夫人慈惠郑氏茔,清雍正丙午年端月吉旦,孙月、胜,曾孙振挺汉,捷汤雄,提勋郡,玄阳天,太学璋,孙碧极,立。”
  4、杨世懋墓
  址在赤岭乡大宅村后凼,墓已被盗,墓碑流失,四周杂草丛生,尚留有六角形望柱,上有栩栩如生的石狮子。据上世纪遗留记载,墓碑刻:“清皇诰授荣禄大夫,镇守福建海坛总兵,官左都督朴庵先生杨公暨配一品夫人淑慎陈氏封茔,时康熙岁次壬辰年季秋吉旦,孝男宗素、业、口、恢,承重孙梦鹤,仝刻石。”
  5、杨世懋堂弟墓
  址在湖西乡的福建省漳浦县民族华侨中学内,墓碑刻:“清皇诰授左都督特简,广东平海参将健庵杨先生墓,时乾隆岁次甲戌季冬吉日,男宗宝、瑞、瑶、琛,承重孙广所等仝立。”
  二、裔孙分布
  杨世懋衍系裔孙主要分布:
  (一)湖西乡顶坛村楼下自然村,以清初总兵杨世懋在此建“永安楼”而得名“楼下”。楼下自然村现有200多户,800余人,是杨总兵及族人的后裔,有传衍于印尼。现村中尚存建于清代的“杨氏家庙”、“总兵府第”及“永安楼”等。
  (二)佛昙镇石埕村下赵自然村,下赵以赵姓聚居地得名,开基祖是宋末闽冲郡王赵若和,其第十代裔孙赵范于明隆庆五年登进士第,任官归休后,于万历二十八年迁居湖西硕高山建赵家堡,在下赵原有土楼、房舍遂放弃不用,赵姓族人皆移居湖西。下赵在康熙年间复界后,由杨世懋后裔聚族而居,而地名不改。至今祖祠留有杨世懋夫妻的木雕神像,四时八节接受裔孙的祭祀。
  (三)佛昙镇大白村,清末从湖西迁入,至今已近二百年,现有人口310人。
   (四)佛昙镇人坪村,从大白村分衍,现有人口450人。
  第二节 杨世懋生平考述
  杨世懋,字元辅,号朴庵,乳名国爷。一生身经百战,戎马倥偬,屡建奇功,尤以平三藩、战海坛、征罗刹、剿倭匪战绩最辉煌。仕途由士兵逐步擢升总兵、三省总巡。挽社稷于危难,救黎民于水火,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民颂其德,史铭其功。
  顺治二年(1645年),杨世懋出生于将门之家,自幼气宇轩昂,天资聪慧,臂力过人,好习武艺。
  顺治十六年(1659年),年方十四,身高七尺有余,虎背熊腰,豹头雁颔,超凡脱俗,威武生风。时堂叔左都督杨赓良回乡省亲,与之相会,赞曰:“此子貔貅之才也,可塑矣。”遂令其入伍,侍随左右,教导他精研《孙子兵法》,延请武林高手传授其十八般武艺,使其有百步穿杨之术,万夫不挡之勇。并授其火枪和红夷大炮的使用。数年后,遂历练成有勇有谋将才。
  康熙七年(1668年),杨世懋成为福建提督万正色得力战将,每有战事,必调之为先锋。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三藩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在各自辖区举旗反叛清廷。时杨世懋随万正色移师山东,随征岳州府(今湖南省东北部),在征剿岳州府战役中,杨世懋骁勇善战,出奇制胜,运筹帷幄,屡建奇功。
  当时,吴三桂重兵镇守岳州,控制洞庭湖一带,种植椿树以阻挡清军进攻。康熙十七年(1678年),杨世懋带领清军,乘夜遣轻舟袭击岸上的叛军,并亲率壮士进入芦苇丛中,将叛军种植的椿树悉数砍光。清军上岸,纵火呐喊,叛军惊慌失策,自相残杀,慌忙溃退。吴三桂的部将江义、巴养元、杜辉等带领二百艘船攻打柳林嘴,杨世懋切断叛军饷道,烧毁叛军的船队,击杀叛将张炳、赵有库等人。
  同年八月,吴三桂在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县)去世,他的儿子吴应麟与杜辉、江义等人退守岳州。杨世懋向万正色建议使用“离间计”,于是亲写十四封书信,派遣千总魏士曾将这些书信分别送给杜辉、江义等人,魏士曾遭受杀害,吴应麟怀疑这些部将私通清军,就将杜辉等十三名部将杀掉,叛军内讧,元气大伤,叛将陈华、李超、王度冲等出城投降,吴应麟弃城而逃,投奔长沙,万正色收复岳州。杨世懋经过多年冲锋陷阵,削平三藩,建立殊勋,因而先后升任绿营把总(正六品)、千总(正五品)。
  康熙十八年(1679年),台湾延平郡王郑经(郑成功之子)占据金门、厦门,攻陷海澄,与清军隔海对峙,郑军于浙江定海失利,郑经由浙江招回部将朱天贵镇守海坛,统率水师战船200艘,对抗清军,同时任林升为总督,江胜、朱天贵为左右副总督,增派战船100艘,分泊海坛、南日、湄洲,崇武等地,形成闽中至闽南海上防线。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初四,清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督师2.8万人,战船240艘,以杨世懋为先锋,进攻海坛,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率陆师声援。出兵时,杨世懋一面派人持书招降朱天贵,一面兵分二路由外洋和内海夹攻海坛水寨防线,朱天贵退守南日、湄洲,这次海战郑军战船被击沉16艘,溺死3000余人,于是清军夺取海坛。朱天贵逃跑到崇武,杨世懋用红夷大炮猛轰朱天贵,然后与将军拉哈达、福建总督姚启圣、福建巡抚吴兴祚、福建提督杨捷会合夺取厦门,朱天贵投降清朝,郑经逃回台湾。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郑克壤归顺清廷,国家一统。
  因平海坛、厦门有功,杨世懋晋升绿营都司(正四品)。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至二十七年(1688年)沙俄犯界,杨世懋率领福建藤牌兵配合旗兵北上出征罗刹(今俄罗斯)。杨世懋向旗兵首领曰:“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多,今俄军骄横,必以奇制之。”这就是著名雅克萨之战,是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反抗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反击战。
  在这两次围歼战中,杨世懋率领福建藤牌兵起了决定性作用。所谓藤牌是由藤编浸油泡制而成,呈圆盘状,中心凸出形状像一顶大圆帽,内编两根藤条用于手臂执持,所以又叫团牌,或滚牌。藤牌质轻,坚韧又光滑,携带使用方便,且利于涉水,除了能抵御矢石、铳弹外,其浮力大,渡水如舟,不必耗力。是故“…以藤为牌,近出福建,铳子虽不能御格,而矢石、枪刀皆可蔽…代甲胄之用”(戚继光著《纪效新书》中藤牌总说篇)。
  藤牌兵是一种特殊兵种,其使用的藤牌其他兵器极难破入,进攻时,人人顶着藤牌好似一道可以前进的移动长城,当敌人来攻时,他们就将藤牌朝外,围成一个圆圈,让敌人射击,当敌人子弹或箭用尽时,便呼啸出击,东突西击,一改战局。
  《明史·兵志》载:“泉州永春尚技击,漳州人习藤牌,漳泉人善水战。”又据《漳州府志》的《兵纪》中记载:“漳属牌刀名于天下。”他们使用的武器是一面藤牌,一把长刀,藤牌用于防御,长刀锋利可削铁甲,可谓一守一攻,配合默契。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沙俄侵略者犯我东北,在对付洋枪洋炮方面有丰富经验的藤牌兵才又被想起,康熙下令重新征调,组织藤牌兵,得420人,由林兴珠、杨世懋等率领,随都统彭春及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开赴东北边境,进军雅克萨城。五月,清军3000多人水陆并进,在雅克萨城郊抓获敌兵数人,讯问城中情况。有一俘虏逃逸,杨世懋建议立刻围城,使敌内外不能合应。众将皆应,挥师急进围住雅克萨城。廿五日,沙俄援兵乘船从黑龙江上游顺流而下,欲与城中守兵汇合,杨世懋率福建藤牌兵还击于江中,“众裸而下水,冒藤牌于顶,持片刀以进,罗刹众见之,惊所未见,呼曰“大帽鞑子”,众皆在水,火器无所施,而藤牌蔽其首,枪矢不能入,以长刀掠牌上,折其胫,皆踣江中,杀伤大半,余众溃而逸,清兵不丧一人”。此番痛击,杀死俄军30多人,俘虏15人,缴获敌船一艘。接着,清军攻城,炮弹所及,到处起火,藤牌兵“人取草一束,堆城下,不下即火之”。沙俄头目额里克舍只好乞降。立誓永不再来雅克萨。清军即释放俘虏700多人,以全胜赢得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两个月后,沙俄侵略者背信弃义,重占雅克萨,修筑工事,筹集粮食,欲长期盘踞。翌年(1686年)二月,康熙诏命萨布素等率2000人清兵再攻雅克萨,并由林兴珠、杨世懋率四百名藤牌兵再攻雅克萨。初八,福建藤牌兵占领城南土阜。“遇敌伏兵,又大败之,即于土阜设伏兵固守”,“敌出拒,击败之,斩额里克舍”。此次反击战,沙俄侵略者先后被清兵斩杀七八百人,幸存者仅66人,清王朝取得两次雅克萨大捷。
  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1689年1月),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中俄双方同意边界以额尔古纳河和格尔必齐河为界,再沿外兴安岭向东直到海边,河东岭南为中国,河西岭北归俄国,此后150年间,中俄这段边界比较平静。
  二次雅克萨战争的重大胜利,是与林兴珠、杨世懋领导的福建藤牌兵骁勇善战,英勇杀敌分不开的。
  征讨沙俄得胜后,由于杨世懋智勇双全,兵部奏闻,康熙帝降旨进京觐见,御前应对军事韬略、武艺,皆应对如流,龙颜大悦,御试弓马,存钖编褒,杨世懋因功升为陕西兰州游击(从三品)。因清初依明建制,兰州隶属临洮府,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顺治十三年(1656年)裁卫归州,康熙二年(1663年)复设兰州卫。同年,又迁怀来参将(正三品)。怀来今属河北省张家口市,地处河北省西北部,燕山沉带西端,位于北纬40。,东经115。,东与北京市延庆县昌平区和门头沟区接壤,西与下花园区、涿鹿县交界,北与赤城县毗邻。在新的岗位上,杨世懋勇于担当,积极进取,培育英才,奖掖后进,维护社会,安定社稷。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杨世懋深感故乡杨氏族人深遭倭患,倭寇经常窜入村庄烧杀淫掳,害得族人民不聊生。他将历年积累的薪金带回家乡建成“永安楼”,楼名“永安”,仍祈求“永永远远平平安安”之意,匾额由四明(今浙江鄞县)范光阳(康熙二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官至福建延平知府,工诗文。)书丹,楷刻,贴金,煜煜生辉。楼落成后,族人迁入,安居乐业,人丁兴旺。
  康熙四十年(1701年),杨世懋懋授延平副将(从二品),延平乃今福建省南平市。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十二月二十日,升福建海坛总兵(正二品),在海坛总兵任上,杨世懋强力整军,增岗加哨,守卫海疆。每有倭匪来犯,必亲自率军出击。每遇风灾,必督军参与救险保民,政绩卓越,政声颇佳。
  据《平潭厅乡土志略》载:
  “福州巽位,厥有平潭,东监台澎,西界府南;县城窵远,岛峙东岚;孤悬洋面,天海空涵;帆风顺逆,潮信熟谙……”
  “国家威福,恶浪息鲸;海疆战舰,御寇东瀛;稽之古代,外患迭生;搜罗考证,揽辔澄清”。(兵事志章第五)
  又据《平潭县志》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设在福清镇东隆的水师海坛镇移驻海坛岛,建设衙署。
  该镇下辖左、中、右三营兵员2400名,防区北至长乐磁澳,南至莆田平海。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海坛镇奉命裁撤中营,兵额并入左右两营,裁并后两营实有兵员1152名。
  《大清一统志》载:海坛镇水师总兵官中军左营游击、守备、千总二员,把总四员(一员分防外海磁澳),右营游击、守备、千总二员(一员分防外海观音澳),把总四员(一员分防外海南日澳)。
  又见《福建通志》(第五十三册,总共壹百册)载:海坛镇总兵官(康熙十九年设驻福清县海坛汛辖本标左右二营及闽安协厅水师提督节制……杨世懋(漳浦人)……〕
  以上资料说明驻扎平潭的海坛水师地处福建海疆最前沿,是福建水师大本营和滩头阵地,在东南海疆中具有重要地位,清廷将福建水师一支主力部队驻扎海坛岛,平潭成为东南沿海的军事重镇,与台湾澎湖、广东南澳岛成支撑点,海坛的安危始终牵动清廷中枢皇帝的心。
  杨世懋与大海结缘,智略过人,尤娴于水务,身先士卒,海盗望风而逃。他深知水师利弊所在,海边国角,自有盗贼,商船时常受劫,岛上居民常常遭殃。海寇踞荒岛为巢穴,四处剽掠,残害百姓。他义愤填膺,慷慨陈辞地说:“贼在门户,吾当耻之……使某一日在事,而蕞尔方区,乃令丑辈污我波涛,袒生之揖,吾将击焉!”由此足见其赤诚为国,捍卫海疆的神圣使命感和责任心。
  杨世懋常常驾舟布置奇兵,诱歼贼寇。海坛岛居大海之中,商船上下所必经之处,凡遇风难桅舵毁坏,就安排修葺,使商船平安往返,得到极好的口碑。他就这样戎马奔波,智勇双全,治乱安邦,建设海防,功勋卓著。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杨世懋任海坛总兵兼闽、浙、粤三省总巡(一品)。杨世懋深知使命重大,肩担镇国家、抚百姓、靖海疆的重担,以德化民,行辕所至不烦官,不扰民,清正廉明,素有“巡按不巡钱”的声誉,并着手剿灭大股海盗和倭寇,其余散匪望风而逃。由于他正气凛然,威震海疆,闽、浙、粤三省海晏河清,黎庶安居。
  东南沿海三省海盗、倭匪尽已剪灭,人民安乐。杨世懋又奉旨晋京朝觐,君臣见礼后,康熙帝赞道:“卿为国为民尽忠尽职,功勋卓著,诚我朝南天一柱,朕宽心矣!”即御赐“南天一柱”匾额,荣归渴祖,竖旗挂匾,在家乡筹建总兵府,宅第坐西南朝东北,三进砖石构筑,硬山顶,花卉彩绘,美轮美奂,并在佛昙梅月城内倡谋重建“佛昙杨氏祖庙”。
  康熙五十年(1711年),杨世懋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诰授荣禄大夫与一品夫人淑慎合葬于赤岭乡油坑大宅后凼。
  第三节 杨世懋在漳浦的遗迹
  (一)永安楼
  永安楼,位于湖西畲族乡顶坛村楼下自然村,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由杨世懋建,总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
  楼作方形,分内外二圈,主楼正方形,边长27.5米,外墙作二层石基,以上三合土夯筑,厚1.5米,以上依层收分,楼内南北面各隔为五开间,深7.5米,北面明间作厅,南面明间作门,左右两侧各隔为三开间,后座地平高于前座0.5米,与左右隔间之间留2米通道,亦作为楼梯间。楼高三层,二、三层设木结构内向通廊,廊宽2.0米,楼顶前后和左右两侧中部作四组双向坡顶。楼一层无窗,二层作“日”字形石窗,三层作“四”字形石窗,楼门南向,二层,外券顶,内平顶,门上有匾,刻“永安楼”三字楷书,落款刻:康熙戊寅吉旦建,四明范光阳书。匾上原有雨棚,已残,楼中木结构基本被拆除,仅存残墙,外墙保存基本完好。
  永安楼外圈宽56.2米,深77.3米,为四组院形的平房,前后11开间,左右20开间,西南明间作门,共61单元,前后侧每单元深11米,作前后二间,中留天井外圈北侧左右各留一个后门。现内圈楼层基本拆除,余隔墙,外圈尚有村民居住,基本格局尚存。2000年8月8日,经漳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浦政(2000)综117号)。
  保护范围:楼东、西、南、北各50米内。
  (二)杨世懋总兵府
  杨世懋总兵府座落于湖西乡顶坛村楼下自然村东侧,建于清康熙年间,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已坍塌,仅存门厅和中堂。2015年按原基复原重建。府第坐西南朝东北,总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砖石构筑,硬山顶,由门厅、中堂、天井(庑廊)、正堂组成,门厅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抬梁式木结构,扁方形坐斗,有花卉彩绘,带镂花束随,有倒垂莲装饰,雕刻精美,中堂为卷棚式,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抬梁木结构,扁方形坐斗,带花卉彩绘,有束无随。整个建筑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三)佛昙杨氏祖庙的“南天一柱”匾额
  《南天一柱》杨世懋康熙丙戌年(1706年)
  (四)杨世懋的神像
  在佛昙镇石埕村下赵自然村仙祖厅和湖西乡顶坛村楼下自然村总兵府的神案上供奉杨世懋夫妻木雕神像,春秋二祭,裔孙们顶礼膜拜。
  (五)《佛昙杨氏世隆衍系族谱》及石碑记载
  1、“……义橙公,义孕公,维挺公鸠族人捐金购地建立大宗,规模尚未尽善,会海坛总戎元辅侄,唱谋重建,族人踊跃……”
  摘自《重修祖庙序》,作者康熙丙申正月中浣十四代孙甲午解元,吏部候选县正堂廷选。
  2、“……康熙庚午年,家长义橙、义孕,生员维挺等,痛鸿境之已非,知梅城之较胜,真心敬祖,始捐金购地,择建于兹,先人亦劳甚,但规模未尽善,会海坛总戎钦命三省总巡朴庵公唱谋重建,又中寝焉……”
  摘自《累叶追远建庙碑》,作者佛昙十六世孙生员开先。
  3、“先考荷朝廷隆恩历任至符节海坛,清慎自守,宦囊萧然如也,尝与六维先叔议重祖庙复修族谱,殊为汲汲甫期岁未克告竣,而先严已殂,先叔亦继绪其事寝,及今十八载……”
  摘自《族谱并祖庙引》,作者佛昙十六世吏部候选县丞太学生素(即宗素,杨世懋之长子)
  第四节 杨世懋在外地的遗迹
  1.在平潭海坛岛上的“南天一柱”牌坊“南天一柱”牌坊位于平潭县旧县衙辕门顶道路上,石结构仿木式,单檐庑殿顶,为四柱三门三楼式。中间正楼,正向为鱼尾状,屋顶用一块石板雕琢而成,楼柱头大量采用青石仿木斗拱,承托屋顶。下段有葫芦形抱鼓石状类粒石。正面背面由杨天懿书丹,楷刻“南天一柱”,惜2013年因平潭自贸区道路建设之需,此坊被毁。
  2.在金门官澳杨氏祖庙“达山堂”悬挂“南天一柱”匾额。
  第五节 杨世懋的传奇
  杨世懋一生南征北战,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用兵贵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竟收全胜之效,可谓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屡建奇勋,威名显赫,堪称一代战神,其传奇之事甚多。
  一、当掌旗手寻鞋反败为胜趣事
  杨世懋身材高大,脚板也特别大,他报名从军时,家中甚贫。母亲急忙典当首饰作为他的盘缠,又连夜为他缝制加大尺码的布鞋,好为作战之用。后来,杨世懋在清军中担任掌旗官。一次,清军在衢州河西岸一个峪岭遭到耿精忠军队伏击,清军进入埋伏圈,左右两路耿军冲击掩体,飞矢如雨杀将过来。
  清军没有防备,阵脚不稳,顿时大乱,指挥官执刀督阵,奈何耿军有备而来,清军死伤无数,耿军越围越多,清军只好狼狈落荒而逃。杨世懋遇到如此大敌,正想大展身手,无奈大军后撤,只得随军后退。
  杨世懋突然喊了一声,“糟糕,我的鞋子掉了一只!”他觉得对不起母亲的用心,于是,高举旗子,不顾危险回头冲向敌阵寻找。大批士兵看到杨世懋左手执旗,右手持刀往回冲杀,误以为援军抵达,士气大振,也跟着掉头再战。耿军见了觉得奇怪,仗就没这么打的,明明清军败退了,怎么撤了一半复杀将回来,就算回马枪也没这么个杀法。耿军委实弄不明白清军葫芦里究竟卖什么药,心一慌,都愣住了。战争的胜负就在瞬间,趁耿军发愣之际,清军一鼓作气,转败为胜。闻到回旗大败敌兵,指挥官大为赞赏杨世懋,并记录军功一次。仅仅为一双布鞋,却不惜生命危险寻回,可见,杨世懋一片孝心。
  二、“龙开爪”的传奇
  征讨沙俄大捷后,由于杨世懋智勇双全,兵部奏闻,康熙帝降旨召晋京觐见,御前演练军事韬略武艺,应对如流。龙心大悦,步下丹墀,抚其背曰:“好!卿乃将才也。”此乃佛昙杨氏祖庙屋脊“龙开爪”之由也。
  三、御赐“南天一柱”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杨世任海坛总兵兼闽、浙、粤三省总巡(一品)。东南沿海三省海盗、倭匪尽已剪灭,人民安乐。杨世懋又奉旨晋京朝觐,时他跪于丹墀下,康熙帝责问,“卿为何未下礼?“世懋奏道:“臣早已跪着。”康熙帝细看,见他跪着比站着的人还高,则笑道:“卿好似南天一柱。”世懋谢恩站立。时宰相李光地(泉州安溪人)为力荐世懋,便附奏道:“君无戏言。”康熙帝想:此人身材魁梧,功勋卓著,便随口曰:“卿为国为民尽忠尽职,诚我朝南天一柱,朕宽心矣!”即御赐“南天一柱”匾额,荣归谒祖竖旗挂匾。
  四、“神人”再现
  杨世懋为海坛总兵时,周边海寇十分猖獗,他常常夜袭贼船,掳获贼寇。有一次在海上与海贼交战时,杨世懋在船上指挥作战,众贼用大炮轰击,全船被炸毁,贼兵都以为杨世懋死了。后来,数十名贼寇被擒,得知杨世懋还活着,他们大呼:“愿一见杨世懋而死。”当杨世懋出现时,群贼彼此面面相视,惊叹:“杨世懋真神人也。”
  五、巡视留志
  在温州望江山,厦门中山公园,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等处,有杨世懋巡视所到之处,必刻“南天一柱”以识其志。其中以三亚“南天一柱”最为著名。
  三亚“南天一柱”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天涯海角,从“天涯”、“海角”二石东走约三百米,一尊高大兀立的圆锥形奇石,像一支神笔直指苍穹,上面镌刻“南天一柱”,石高约7米,正面看像一颗哲人的头颅,侧面看像一艘石船上升起“双桅帆”。第四版2元人民币背面的图案就是这里的“南天一柱”。其是杨世懋为闽、浙、粤三省总巡到海南岛时镌刻遗留。
  第六节 对杨世懋的评价
  纵贯杨世懋的一生,其五十多载军旅生涯,身经百战,戎马倥偬,勇冠三军。
  一、战斗的一生
  从目前收集史料上看,他从青年俊彦,久经沙场历练成有勇有谋之才,峥嵘初露。其文韬武略,转战南北,从岳州府战役,海坛之战到雅克萨之战,在平乱和抵御外侮中功勋卓越。在海坛总兵和三省总巡任上,威镇南疆,保境安民,为官一方,造福一方,使所辖疆域海晏河清,黎庶安居,建立千秋万代奇功。
  二、清廉的一生
  杨世懋一生为大清帝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巡按不巡钱”,不打扰地方官员和百姓,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为官;又从倡谋重建佛昙杨氏祖庙中其“清慎自守,宦囊萧然如也”,反衬其除了领取俸禄外,没有什么“灰色”或“黑色”收入,是本本分分的地方官,是一个大清官。
  三、传奇的一生
  杨世懋一生走南闯北,所遇之事甚多,皆能消灾化舛,转危为安。其当掌旗官的反败为胜,康熙御赐“南天一柱”,被海寇称为“神人”等等,说明事事能逢凶化吉,巧遇贵人,具有传奇人生。
  总观其计带军功七次,记录军功二次,由把总、千总、都司、游击、参将、副将、总兵到三省总巡的晋阶历程,其一生的奋斗史是一步一脚印书写的,蕴含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鲜明的经世思想,是一个杰出军事家和民族英雄。
  第七节 后记
  由于杨世懋的事迹留在典籍的史料太稀少,前人没有涉及。幸好总兵后人不断支持、鼓励我,使我才有提笔的信心和勇气。
  其一,杨总兵的人生轨迹的凿确时间、地点有待进一步考证。杨总兵的墓曾多次被盗,我们考查时,整座墓地一片狼藉,墓碑不存,盗洞难填,望柱上的石狮割裂不知踪迹,石像生已杳无踪迹。据传盗墓者曾盗得墓中玉带和铜钱。笔者呼吁首先修缮总兵墓园并尽快寻得墓中的墓志铭,以完善了解总兵的其人其事,并做为最重要文物加以保护。
  其二,到杨总兵为官的地方挖掘了解、整理当地的地方志,以便更好还原一个名至实归的总兵其人。
  其三,建立杨总兵博物馆,展示总兵遗留的文物、图片、典籍,提供给今人、后人观览、研究的平台。
  其四,做为爱国教育基地,教育好后人发扬杨总兵清廉为官,清白做事的人生观,使其做为杰出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光辉形象大发异彩。
  本文在纂写过程中,遇到史料不合、时间模糊等诸多问题,望以后更多人关注杨总兵,并提供更详实的史料加以补充和更新。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文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望广大读友、方家提出宝贵意见,本人在此一一作揖,向你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1、《佛昙杨氏世隆衍系族谱》(编写组,2006年12月编)
  2、《根·缘》(林盛发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3、《平潭县志》(平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方志出版社出版,2000年10月第1版)
  4、《所向无前——蓝氏三杰传》(西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5、《平潭厅乡土志略》(平潭县政协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
  6、《漳浦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汇编》(编委会,2007年9月)
  7、《漳浦县志》(清康熙志·光绪再续)
  8、《漳浦村社要览》(编委会,2002年12月)
  9、《积美斋文墨》(杨建良著,2013年2月)
  相关链接:
  鼎新总兵府第碑志
  追本溯源,谒祖联宗。吾佛昙杨氏肇基祖世隆公,祖籍河南固始,世居浙江会稽,宋之皇亲贵胄,太姑母巨良册立太后,先祖亮节官居处置使。南宋末年,世隆公随父亮节祖扈帝南迁入闽。宋亡,漂泊至佛昙桥北芙蓉山麓,隐居林泉,耻为元臣。易演乾坤,阴阳滋养万象;渠开山川,清浊润泽芬芳。先祖迁徙,择福垦疆,清白传家,忠孝秉承,积善履仁,睦族敦亲,历经七百余载,三十代繁衍播迁,迄今化育十六万余众。根深叶茂,硕果累累,崇文尚武,英才辈出,尤以贤臣良吏、父子进士杨守仁、杨一葵,海坛总兵、三省总巡杨世懋最显著,世隆衍系杨氏不愧为浦邑名门望族。
  凤吐丝纶成五彩,龙蟠锦绣灿千花。世懋公,字元辅,号朴庵,乳名国爷。一生身经百战,戎马倥偬。仰啸星汉阑珊,俯察大河苍茫。平三藩,战海坛,征罗刹,剿倭匪,战功赫赫,威镇四夷,挽社稷于危难,救黎民于水火,由士兵逐步擢升总兵、三省总巡。民颂其德,史铭其功。
  原总兵府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坐西南朝东北,砖石构筑,抬梁式木结构,因久经风雨,历尽沧桑,瓦腐柱蛀,墙蚀楹朽,仅存残垣断壁,杂草丛生。裔孙蒙羞,族人心痛。欣逢盛世,百废俱兴,前辈倡议,宗亲踊跃,一呼百应,戳力同心,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慷慨解囊,鸠资皕万,于癸巳年三月十三日奠基兴建。乙未年二月十三日告竣并举行奠安,择于八月二十四日举行庆典。
  总兵府第座落于湖西盆地,依傍湖西溪,面朝玳瑁山,得山水灵气,聚日月精华。前后三进,建筑面积八百多平方米。规模宏伟,气势壮阔。雕梁画栋、相映成趣,漆红描金,云蒸霞蔚。前面青石铺阶,石埕开阔,旗杆林立,气势恢宏。康庄大道,横亘其间,牌坊岳立,彰显神韵。四奇俱,六美生,八音谐,一磬鸣,琴书和,风雅颂。宗亲欣喜,族人颂赞。
  抚今追昔,知来鉴往。世懋公:精心布阵谋定而动于罗刹;远瞩高瞻运筹帷幄于海坛。天行健,日月灿烂;地势坤,江河浩荡。
  展望开来,承先启后。裔孙们:昌明隆盛正气以昭国运;博雅达发磬音而涌新风。祈求祖庇,长发其祥,福荫子孙,拔萃精英,总兵府第,声名远扬。于家为孝子,于国为忠臣,于乡为义士,聿修厥德,以志铭之。
  公元二〇一五年岁次乙未仲秋吉旦
  湖西乡佛昙杨氏楼下总兵府鼎新理事会立
  (杨建良撰文)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分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化建设、工作纪实、百善孝为先、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栏目,收录了《佛昙轧内村传统古村落富美乡村建设实践》《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工作回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南天一柱”杨世懋》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建良
责任者
杨忠
相关人物
杨志
相关人物
杨诚
相关人物
杨腾霄
相关人物
杨开春
相关人物
杨世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张家口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杨世懋祖母墓
相关作品
杨世懋墓
相关作品
杨世懋堂弟墓
相关作品
永安楼
相关作品
杨世懋总兵府
相关作品
南天一柱牌坊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