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正直省身克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455
颗粒名称: 清廉正直省身克己
其他题名: 蔡世远、蔡新与雷鋐的文化传承
分类号: K825
页数: 10
页码: 232-24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清代漳浦先贤蔡世远、蔡新与宁化乡贤雷鋐之间以文相交,志同道合,演绎出师生情、兄弟情的文化传承故事。
关键词: 蔡世远 蔡新 文化传承

内容

清代漳浦先贤蔡世远、蔡新与宁化乡贤雷鋐之间,以文相交,志同道合,演绎出师生情、兄弟情的文化传承故事,令人感动。自古名师出高徒,蔡世远是雷鋐的老师,是蔡新的叔父兼老师。雷鋐与蔡新亲如兄弟,他们与蔡世远一脉相承,不忘师训,省身克己,读书穷理体察克己躬行,不但学问、事业上颇有成就,而且人格高尚。他们清廉正直,在贪腐横行的社会染缸中做到素丝不染,难能可贵。
  蔡世远对学生雷鋐情深意笃,雷鋐对老师蔡世远感恩戴德,两人志同道合,道德、人品、才学、文章及清廉从政的史实,均堪称楷模,谱写了感人肺腑的师生文化传承历史篇章。
  一、蔡世远、蔡新、雷鋐简历
  蔡世远(1682—1733),字闻之,号梁村,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是一代宗师、理学大儒,清代闽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父蔡璧是福州鳌峰书院首任山长,蔡世远后来继任鳌峰书院山长,育才绩效斐然。于雍正元年奉特诏入京,入直上书房,官至礼部侍郎。乾隆追赠礼部尚书,晋太傅,诏令入祀贤良祠。
  蔡新(1707—1799),乾隆元年进士,历任刑兵工礼吏五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四库全书正总裁,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师,嘉庆皇帝十分敬重的老师。
  雷鋐(1696—1760年),字贯一,号翠庭,宁化人。17岁补县学生(中秀才),后到鳌峰书院求学,师从蔡世远。雍正元年考取举人,雍正十一年中进士,乾隆元年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入直上书房,侍皇子讲读。乾隆十年擢升为通政使。乾隆十五年,出任督浙江学政,后改任督江苏学政。乾隆十八年,被擢升为左副都御史。
  二、蔡世远为雷鋐的祖父写墓志铭
  蔡世远对雷鋐这位学生十分喜爱、赞赏。他在《处士雷愼庵墓志铭》一文中写道:“康熙丁酉岁(康熙五十六年),余主鳌峰书院,其孙鋐来就学。年少有志,尚跬步一范于礼,体察宋儒之书,省克若不及……”(《四库全书》文渊阁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第1325册776页)这是蔡世远为雷鋐的祖父雷愼庵所作的墓志铭中的话语。他称赞雷愼庵的孙儿雷鋐来鳌峰书院读书,年少有志,差不多每走一步都符合礼的规范,体察宋儒之书,省身克己,检身若不及……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认为雷鋐的品德、学问“得于祖父渊源所渐”。此文应写于雍正年间,其祖父去世后,“将葬,鋐来京师求铭。铭曰:古宁之疆,雷姓所宅,笃叙孚恭,累世为泽。有构其堂,孙先奋翼……”文中在褒扬其祖父的同时称赞其孙儿,寄以“奋翼”的厚望。
  三、雷鋐为蔡世远的文集写跋
  雷鋐认为,自己“立身之本末,学问之指归”全仗老师蔡世远的教诲,终身不忘,两人的关系绝不同于泛泛师弟子之间的关系。在《二希堂文集跋》一文中,他写道:“吾师文勤公之于鋐,固鋐所当(对待父、君)事之如一者也。昔吾师主教鳌峰书院,鋐丁酉(康熙五十六年)负笈从游。耳目为俗学久涂塞,见鳌峰学约惕然有警,读二希堂文集旷若发蒙,勃勃(兴盛的样子,形容有旺盛的生命力)然不甘自堕。方半月,师闻太夫人抱疴驰归。每附书问业,辄加奬勗。庚子(康熙五十九年)徒步漳浦,侍侧十日。”(《四库全书》同上册816页)叙述他读了老师的文章及制定的学约,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奋发向上。在老师母病归家及丁忧期间,雷鋐通过书信往来求教,常常受到老师的夸奖鼓励。他还步行到漳浦,在老师身边侍候请教了十天。雍正元年,蔡世远奉特召进京,雷鋐当年中举,于是与老师一道入都。进京后,蔡世远将雷鋐引见给当年创办鳌峰书院的福建巡抚张清洛,说:“此鳌峰后起人也!”雷鋐此后数年追随在老师身边,蔡世远与名公卿论人才时,必然首先提到雷鋐,称赞他:“是有守有为始终不渝者也!”雷鋐写道:“鋐乌能践师言之万一,倘自安呰窳(苟且懒惰)窃位,苟容无所树立,获戾(罪过)于师,何可胜言?”
  乾隆二十一年,蔡世远的次子、时任四川按察使的蔡长沄要重刊《二希堂文集》,找到年已六旬的雷鋐,请求他为这本书写篇文章。《二希堂文集》曾于20多年前,即雍正十年出版过,当时的皇四子弘历为书写序。后来弘历变为乾隆,再版时序就成为“御制序”了,身价大增。而雷鋐的跋附在书后,与乾隆的序相呼应,也颇有份量。再版的《二希堂文集》全书收入《四库全书》内,为今人留下其师生关系的动人篇章。
  雷鋐在跋中写道:“岁月蹉跎转瞬迟暮,忆怀往训,顾影自慙(同“惭”),未尝不汗下如雨也。师仲子(蔡长沄)巨源监司,重刊二希堂集,属缀以言,敬述吾师之诲我知我者如此。至吾师之道术经济气节文章,天语褒扬,日星炳耀,海内莫不宗仰,岂待小子之私言哉!”对老师“诲我知我”之恩深切怀念,
  四、蔡新与雷鋐的交往情谊
  蔡世远与雷鋐的师生情,引发了蔡世远的侄儿蔡新与雷鋐及家人的交往情谊。笔者翻阅蔡新的著作《缉斋诗文集》,找到三篇诗文直接与雷鋐有关,分别是:“送雷翠庭太史归宁化”、“祭副都御史翠庭雷公文”、“雷母巫太夫人七十寿”,总字数达1500多字。
  蔡新比雷鋐小9岁,两人从青少年时交往,到同朝为官,志同道合,情谊深厚。蔡新诗文中明确记述雷鋐至少两次从宁化步行到漳浦下布村,第一次接待的主人是蔡世远,当时蔡新已14岁,印象深刻。“忆公弱冠,露爽英英,来游金浦,徒步漳汀。西湖月霁,梁麓风清,经纶道义,瀹我心灵。”(蔡新“祭副都御史翠庭雷公文”);“榕村学的在梁麓,先生负笈来鳌峰,自从此后常往复,漳水梁山共洄溯。”(蔡新“送雷翠庭太史归宁化”)第二次接待的主人是蔡新,约为乾隆十八年,蔡新因母病请假回浦省亲,雷鋐专程前来聚会,临别依依,蔡新作诗相送:“几宵灯檠暂相依,五夜霜钟又催别”(同上诗)。此诗中还记述了两人京城相知的情景:“昔岁驱车上京国,敝裘黧面谁见收?先生一见倾肝膈,连床对榻数晨夕。言言刺我入膏盲,一时点头类顽石。”患难、肝胆之交,跃然纸上。在“祭副都御史翠庭雷公文”一文中蔡新写道:“呜呼!闽学云遥,孰承道脉,几晦而彰,榕村学的,谁其嗣之。我先宗伯(世远)鳌峰讲学,多士骈肩,公厕其间,沿流讨源,先河后海,汇以百川,初上公车,各行夙著,名儒巨公,交口蔫誉……”对雷鋐给予很高的评价。乾隆三十三年秋,蔡新任刑部尚书,雷鋐的儿子雷定淳以公事至京师,拜见蔡新,因其是父亲的至交,熟悉家内的事,请求为母亲70岁写篇文章。于是,蔡新写了“雷母巫太夫人七十寿”,赞扬雷鋐及妻、子:“先生居官二十余载,恪恭臣职,无内顾忧,惟夫人是赖。”“先生出则为名臣,入则为孝子,岂得谓无关内助欤。”“定淳以名孝廉,出宰畿辅(国都所在的地方),卓有能声。”表达对友人的一腔深情。
  五、蔡世远与雷鋐、蔡新的文化传承
  蔡世远是著名的理学家,雷鋐则是其倡导正学的杰出传承人。《清史稿·雷鋐传》这样介绍雷鋐:“为诸生,究心性理。庶吉士蔡世远主鳌峰书院,从问学。雍正元年,举於乡。世远时为侍郎,荐授国子监学正。”“鋐和易诚笃,论学宗程、朱。”当时朝廷以朱子之学倡天下,大学士、福建人李光地主持参订性理诸书,世远出自光地门下,任《性理精义》的分修,“鋐又出世远门,渊源有自。”
  蔡世远在《处士雷愼庵墓志铭》一文中谈到,雷鋐到鳌峰书院求学,因为鳌峰倡导的是正学,受到其祖父的赞赏和大力支持:“鋐之来学也,君以书朂(勉励)之,曰:‘濂洛关闽,正学也!有倡之者,汝其勉乎!’鋐举于乡,君曰:‘吾固甚喜,然此未足以云也。吾闻师友之所望于若者,与乃祖券(契合)矣。’故鋐志道专且笃。”因为祖父的肯定与勉励,坚定了雷鋐跟从蔡世远学正学的决心,所以能够“志道专且笃”。
  在《二希堂文集》中,笔者查到还有两篇文章与宁化雷鋐直接有关,分别是“寄宁化五峰诸生书”(《四库全书》同上册第759页)、“与雷贯一”(《四库全书》同上册第760页)。文中称赞“五峰诸生得承(雷鋐)指授,英特不群,皆任道之器也。”在京城蔡世远看了雷鋐学生们的请业之书,高兴得睡不着觉,他寄信说:“贵业师贯一相聚都门,屡称诸贤志道之心甚锐,深为喜慰。”他对学生的学生们说:要“立大志向,定大规模”,“澄本清源,惟在义利一关。此最难得之。义即天理,利则人欲,当认得透彻,断得斩截。”“必勉之使为天下所不可少之人!”循循教诲,一腔赤诚。
  宁化的另一名人伊秉绶,比雷鋐晚生了58年,官至知府、太守,是个隶书大家,声名显赫。《宁化县志》伊秉绶的传记中,这样写道:“攻宋儒理学,又涉猎李榕树(光地)、蔡梁山(世远)及雷翠庭(雷鋐)等名儒理论,讲求立心行己之学。”其文化传承于此可见一斑。
  蔡新秉承蔡世远的家规,是当官清慎勤的典范。他著书《事心录》,提出:以求仁为宗旨,以不动心为指归。不动心即:不因金钱、美女、名誉、声色等外界事物的引诱,使心志有所动摇而产生邪念。蔡新严以律己,谦虚恪恭,办事严谨,清正奉职,功不上报,言不及私。究心根底,守世远家法。
  六、师生均是“天下第一流人物”
  蔡世远的学说以立志为始,以孝悌为基,以读书穷理体察克己躬行为要。蔡世远学行超卓,认为一个人要有正气和节操,要有向上奋发的精神。他的好友、筹台宗匠蓝鼎元说:“蔡梁村(世远)其行,……意气磊落,胸中无城府;见义若嗜欲,不顾前后行……梁村虽闭户家居,不肯向人妄投一刺。”(《蔡梁村扪斋初集序》。)“不肯向人妄投一刺”,就是今天所讲的不走“后门”。福建巡按张伯行谓其“忠信正直,学足以达其言,识足以致其志。其著书原本所说,一要于诚”、“今日正学不明,能深任斯道以绍承家学者,非年兄昆仲而谁!”(《正谊堂文集》卷六《与蔡闻之》)。时人称其学必先义利之辨,自少自志未尝一言欺人,为官俸禄之外未尝受人一钱。正气凛然,令人肃然起敬。
  蔡世远在给雷鋐的信中说:“学者患于无志,有志矣又苦不能笃实,笃实矣又苦不能晓事。”(“与雷贯一书”)蔡世远以力行为贵。在他看来,有了志向没付诸于行,是毫无意义的。雷鋐对老师的教诲铭记于心,主张穷理致知,躬行实践,人如其字,一以贯之。他正直耿介,重义轻利,把廉洁节操看得比功名利禄更为重要。他仗义执言,敢于与皇上唱反调。乾隆十一年,乾隆下诏责备御史谏官等多是为沽名钓誉而提意见。雷鋐上书奏对,提出不同看法:“皇上裁成激劝,俾以古纯臣为法,意至深厚。然台谏所得者名,政事所得者实。论臣子之分,不惟不可计利,并不可好名;而在朝廷乐闻谠言,不必疑其好名,并不必疑其计利。孔子称舜大知曰隐恶扬善,则知当时进言者不皆有善无恶,惟舜隐之扬之,所以嘉言罔攸伏,成执两用中之治。”乾隆表示:“雷鋐此奏,朕嘉纳之。”雷鋐在江苏、浙江任督学6年,举荐选拔的都是清廉明政的知名人士,江浙人的称赞他“不动声色,可是弊绝风清,百年来所仅见”。乾隆二十年冬杭州、嘉兴发生重灾,雷鋐写信给浙江巡抚周人骥,要求他立即上报朝廷,请求蠲除租税,开仓赈灾。巡抚以现在已经是隆冬,按惯例不得补报为由拒绝奏报。雷鋐急灾民之急,便自己上奏,并奉旨蠲赈(免除租税)。他的种种言行,与老师蔡世远如出一辙。
  蔡世远的好友、大学问家朱轼、方苞分别赞许雷鋐“践履笃实,才识明通”,能成为“天下第一流人物”。建宁著名古文家朱仕琇为雷鋐的《经笥堂文集》作序时,说:“道德文章为天下所崇”。确实,蔡世远与他的学生雷鋐,以及侄儿兼学生蔡新,均无愧为“天下第一流人物”!
  (引文中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所加)
  参考书目
  蔡世远《二希堂文集》、蔡新《缉斋诗文集》、《清史稿·雷鋐传》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分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化建设、工作纪实、百善孝为先、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栏目,收录了《佛昙轧内村传统古村落富美乡村建设实践》《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工作回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南天一柱”杨世懋》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严利人
责任者
蔡世远
相关人物
蔡新
相关人物
雷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