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峰山上的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451
颗粒名称: 大峰山上的灯
其他题名: 记漳浦县广播电视工作者林志民
分类号: K827
页数: 17
页码: 189-20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林志民在广播电视事业中的卓越贡献。
关键词: 广播电视 林志民 漳浦县

内容

林志民出生于1948年1月,中共党员,工程师职称,退休前任漳浦县广电局事业部主任、漳浦县电视转播台台长,是县管科技拔尖人才,县第八届人大代表,县电子学会理事长,县科协委员,获福建省自学成才称号。林志民在广播电视工作岗位上,从有线广播到有线电视,从电视转播到电视新闻专题摄制,从微波到光缆传输各个发展进程中一直起到技术骨干的作用,孜孜不倦、求实创新,为我县广电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入门矿石收音机
  林志民的老家在漳浦县城麦仔市街五十八号,在兄长们的影响下,从小就对自然常识和无线电有着浓厚的兴趣。小学六年级时就学着制作盐水电池,中学生时代(1959—1965年)从安装矿石收音机开始,到安装电子管两管收音机直至学会安装超外差式电子管收音机。实验过一些实用的电子电路,从而获得了无线电的初步知识和无线电工程制作的实践操作经验。
  由于他有较好的高中数理化基础知识,高中毕业后,在中西林场工作期间(1965至1970年),尽管生活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但他仍坚持学习和实践电子技术,学习半导体电路的基础知识。因为没有电,即使在山沟沟的草寮工棚里,他也用极简易的煤油灯烘烤烙铁焊接电子电路。他实验安装多台的六管、七管晶体管超外差式收音机。当时,在县城市场上六、七管的晶体管收音机并不多,零件更是极其缺乏,所以有些零件都是靠他自己动手制作的。在此期间,他还兼管林场广播室,从而获得了电子管扩音机的一些使用常识、电路原理和维修技术。林志民还经常为林场职工及周边村民义务维修收音机,深受群众的好评。
  有线广播显身手
  1970年底,县里搞广播载波化,林志民被调到县广播载波安装组工作,1971年4月转入县广播站工作。领导上放手让他负责一些重要的技术工作,使他接触到的知识面更广泛更深入,从而更激发起他工作和自学的热情。在此期间,他主要是学习了广播载波知识、《农村有线广播》、复旦大学编写的《半导体线路》以及一些中专的电工学基础,大大的丰富了基础知识。他安装制作的主要设备有电子管载波发讯机、半导体供电式扩音机,自行设计并安装了三部半导体载波发讯机(分别安装在南浦、官浔和长桥农场)以及多台半导体扩音机。当时省内外并没有有关半导体载波发讯机的资料,是他自己设计并安装的,从而解决了当时农村无交流电源安装广播载波的困难。在全县载波现场会上,受到领导们的表扬。在载波安装组由于他是技术骨干,每天工作都在十小时以上,没有午休,没有星期天,即使是节日期间也无休假,节日过后也极少补假,林志民从不计较休息日。他说:“在广播站工作,领导上的关怀重视,工作是他最大的乐趣。所从事的工种又是自己所兴趣的,真是得其所哉!”
  1976年,省广播局推广使用广播地下线,当时我县广播站是积极响应者之一。在查找地下线缆故障技术方面,他对原仪器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为完善他自己设计的仪器性能,无论酷暑烈日,无论严寒冷风,只要哪里出现故障,他都协同公社放大站人员坚持查线,测不出故障点决不收工。经多次的试验,终于研制出新型的地下电缆故障探测器。由于该仪器的应用,保证了全县广播地下线的正常使用。该仪器对于探测邮电部门的地下多芯塑料农缆故障有很高的准确性及较快的查线速度。邮电部门使用该仪器后,线路障碍历时大为减少,受到邮电局领导和技术员们的好评。该仪器在1979年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会上获三等奖,并于1983年由福建省广播局鉴定为全省广播系统科技成果。
  1978年,省广播局组织了建瓯、福州郊区、漳浦广播站的三名技术人员在福州郊区广播站会战,安装我省广播系统的第一台用石英钟控制的广播自动化设备。林志民作为漳浦站的技术人员参加了这一工程,并成为其中主要技术人员。从电路板的设计制造,到变压器、机架的装配,最后调试,技术含量高加工难度相当大,(不象现在只用一块集成电路芯片就可解决问题)但由于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省局的这项工程。
  接着省局又下达任务,指定由林志民安装“数字显示铁线故障脉冲测试仪”。这是一台由脉冲电路、数字电路、示波电路组成的复杂的仪器,它可以在机房就可以测出通信线路的故障类别,并用数字显示故障的距离。但由于他有安装省局钟控自动广播设备的知识,有多年积累的经验,经过努力,独自完成了按原线路装配的样机。后来,他发现由于原机大部份采用了电子管和部分晶体管分立元件,耗电大,线路复杂。于是他就对该机进行集成电路化、晶体管化的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并制成实用的样机来。有关该机改造的线路原理在龙溪地区电子电机学会会刊上发表。
  此外,他还协助省广播局在竹屿盐场做有关镀锌铁线钝化塗油的防腐蚀试验。在广播站领导重视下,广播铁线的塗油防腐工作全面铺开,取得很好的成效。
  这段期间,林志民担负着全县有线广播方面的大量工作。他负责全县广播放大站的设备维修工作,设计安装了县站播控台和增音机,重新布局了广播机房。设计安装了县站至各乡、镇利用广播信号专线通话系统,以解决当时打电话难的问题。在省广播电视厅支持下,他从1985年10月开始做电力线广播载波试验,县电力部门为试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山边至竹屿盐场的电力广播信号载波投入正常使用,路打至古雷的设中转的载波信号系统也能使用。城关乡的罗山村和长桥农场店前作业区的电力线用户广播系统使用正常。这种电力线广播载波系统,在当时线路架设及维护困难的情况下,不失为是具有节省投资,节省维护费用的好办法。
  大峰山上展才华
  1975年底,地区广播管理站抽调林志民到长泰县吴田山参加建电视差转台会战。他边干边学,虚心请教,短短一个月时间,学到了不少的有关电视转播的知识,这为日后在我县建设差转台打下较好技术基础。
  1980年初,为了使我县人民早日能看到电视,林志民主动请战,在广播站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开始进行县电视转播台的筹建工作。站领导指定他负责电视转播台的技术工作。为选定台址,他历经过几个月的“餐风露宿”、“云雾山中”的艰苦收测,决定在海拔410米的大峰山上建台。当时通往山顶只有羊肠小道,山上生活用水要从一百米以下的山涧里挑上来,建台工作真是千重难。基建用的除了石条石板是在山上就地取材外,沙子水泥门窗等等建材都得靠人工挑上山的。柴油发电机组、转播设备,特别是那铁塔搬运上山的艰辛更是一言难尽。
  电视转播是一项影响很大的工作,稍搞不好,群众意见很大。因此林志民加强自己对转播技术的学习,参阅大量资料。有时为了安装天线或者调试机器,经常一连几天不下山。
  因为经费不足,他就先用一台1瓦自动差转机,(这台差转机是他独自一人前往本省尤溪县采购的)于1980年5月1日转播,使县城收看到较好的电视讯号。然后采用争取由县政府拨款和发动各单位捐资的办法,逐步发展,加大功率,增加覆盖面。他自己设计铁塔,由县粉沫冶金厂免费加工焊接,一个十九米高的铁塔,仅花了几百元的钢材款。他参考有关资料自行设计安装了一台30瓦电视差转机功率接续器,也仅用了四百多元人民币的元件款,而转播质量与原内蒙古生产的差转机(价格两万多元)相当,一直正常使用。
  1982年至1984年间,林志民没有其它任何补贴而为广播站门市部负责保修近千台的电视机,做到随到随修,受到用户的称赞。
  电视卫星转播是一项新技术,广大的群众对电视收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县广播站抓住时机,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于1986年9月份在大峰山上建立了卫星地面接收站,这是紧继云霄县后全龙溪地区的第二个卫星地面接收站。从此,广大的电视观众收看到了高质量的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信号。接收站经受了多次台风雷电的考验,都能正常工作。紧接着,又争取县财政拨款二万五千元,增加了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为维护好卫星地面站,林志民参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并认真向厂家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学习,使自己成为电视转播工作的内行。
  我县大峰山电视台由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架通了电力线、电话线,用水问题也解决了,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至1992年,大峰山电视转播台能同时转播出三套电视节目,加上在东罗岩设立的转厦门台节目的自动转播台及云霄笔架山转播的省台节目,县城及周边群众可收看到中央一套、二套、福建一套、厦门及广东省共五套电视节目,其中广东省节目是由我们在古雷大山上设立的三瓦转播机中转至大峰山再发射转播的,在电视信号差转技术方面属于高难度的。厦门台和广东台分别转播有芗剧和潮剧节目,这是漳浦人所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节目,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受到电视观众的好评。
  在保障大峰山电视转播台正常工作的同时,林志民还负责全县各乡、镇、场的小型电视差转台的规划、建设及日常维修。当时我县各乡、镇、场拥有小差转台九座,其中白竹湖农场和佛潭镇能转播两套电视节目。
  我县电视覆盖率在75%以上,大部份地区能收看到两套以上节目,县城及石榴、盘陀、旧镇等乡镇可收看到四套电视节目。实现了中共中央1983年37号文件的有关要求。林志民还率先为县政府大楼、漳浦宾馆及佛潭华侨旅社设计安装了三套共用天线系统。并印发有关共用天线和有线电视系统的科普宣传材料。
  2007年,林志民即将退休。这时,省广电局下达任务:务必在2008年6月以前完成我县大峰山电视转播台的重建工作,以转播北京奥运会的盛况。时任县广电局局长的苏英纶同志对林志民十分信任,指定他具体负责建台工作。时间紧,条件困难,他不辱使命,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建台工作中。各项工作的计划都得局领导班子的认可,因而使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仅用七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上山车路的开通、转播机房和发电机房及值班生活楼的建设、抽水系统的建设、大铁塔的安装、高压线路的架通、转播设备的安装调试等主要工程项目。提前一个多月完成上级下达的建设任务,成为全市完成得最好最快最美的转播台,受到省市广电有关领导的称赞。林志民自信地说:“这铁塔一百年不动摇!”
  电视摄录开新篇
  1984年底,我县购买了一台小二分之一摄像设备,领导上指定林志民兼任摄像工作。虽然这并不单纯是工程技术工作,但他也乐意地承担下来。在负责电视转播工作的同时,在本站商锦盛和程乙良同志及本站的其他同志的配合下,在短短的两年多,拍摄了四百多小时录像片。记录了县委、县政府许多大事,以及工农业生产、文化艺术、重大灾情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并独家为省电视台提供了省委书记项南来漳浦县视察的电视新闻素材。他还用极其简陋的设备,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摄制编辑了录像片,主要有《金漳浦》、《漳浦县精神文明建设汇报》、《旧镇人民庆佳节》、《漳浦县文化艺术活动》、《奋飞吧,漳浦一中》、《教育一无二有工作汇报》、《漳浦县体育工作汇报》、《漳浦县贫困乡》、《漳浦县致富乡》等十几部专题片。特别是拍摄介绍乌石地区古文化的专题片《万紫千红话乌石》和对林氏宗亲的台胞认祖活动的拍摄报导,为乌石天后宫的顺利投建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1985年底,漳州市四届人代开会时间,市委抽调林志民和商锦盛同志前往协助大会电视新闻报道摄像工作,出色地完成任务。我县历年来举办的歌咏大会,都是由他承担策划扩音工作,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有线电视闯新路
  从1990年起,林志民主持县城有线电视网络的策划,参与建设县城有线电视网,参与设计全县有线电视网。率先指导实施了六鳌、竹屿、佛潭、杜浔等乡镇场的有线电视系统建设。
  微波大联网又是广电网覆盖的一个重要工程,直接关系到广电业治理能否顺利进行的大事。灶山是惟一一个不可多得的微波中继站,林志民又踏上了新的登山的行程。他走遍了全县几十个中转点和接收点,进行精心地调试,圆满完成联网任务。在微波设备的维护工作中,他对原厂家的解调再调转播方式进行改造,大胆提出采用直放方式的技术方案,并和同志们一起进行技术攻关。该方案实施后,既大大地节省设备投资又提高转播质量和工作稳定性,加快了全县微波大联网的进程。改造后的设备耗电量只相当于原设备的十分之一,节省近百万元的全县微波网络设备投资,减少运行费用近20万元。
  微波大联网工程的建成投入运行,使我县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县至村有线电视联网的县,为我县评上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创造了条件。林志民的同事问他,在灶山顶有什么感受?他借用毛主席的诗词回答: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1995年,继全县微波大联网后,光缆大联网这项标志着广播电视事业大发展的重要工程建设在局长刘钦赐的策划和直接领导下拉开了序幕,林志民参与了该工程的设计、选点、安装和调试工作。他与局里的领导、技术人员一起,又一次用自己的双脚丈量漳浦大地的广袤,漳浦大地的各个村庄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全县285个行政村中有278个通光缆,光缆总长度约700公里,光接收点405个,这项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光缆大联网工程的建成投入运行,使我县的有线电视传送质量和节目套数有了一个革命性的大飞跃,并为宽带业务的开展打下基础。他用一首《广电光缆村村通》的诗来描述这项广播电视重大工程的建设历程,以舒发他的内心的喜悦。
  林志民自从负责电视转播工作以来,不惧艰难困苦,不怕山高路远,不计较报酬,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全县人民能看好电视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1998年以来,他负责全县有线电视的技术维护工作,以“不间断、高质量、既经济、又安全”为宗旨,着重抓广播电视的传输质量,抓网络的规范管理,抓用户的拓展,参与制定一系列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落实承诺制,他的手机全天侯值守,努力做到让观众听众满意。在自然灾害袭击面前,他与同志们一道奋战在第一线。
  甘当人梯传承忙
  林志民时刻提醒自己:身在其位,任重道远。“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今电子科学技术、微电脑技术飞速发展,使他意识到,自己原来仅有的一点点知识会变得更为渺小。“学不可以已”,要不断地“学习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为了不落后形势,他每年都要自费订阅十来种报刊杂志,认真注意发展动态,尽快利用新器件、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他也说,不能因循守旧,要在认真全面消化的基础上,对原来的技术进行改造,只要能抓住发展方向,就会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会许多新的知识,并在一定的范畴内有所创新,要认真普及应用电子技术的新成果,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在网络维护方面,刻苦钻研技术,几乎用所有的业余时间阅读10多种有关电视及网络方面的报刊杂志,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参加北京广播学院举办的数字广播电视技术培训班学习,使他自己的专业知识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不断提高,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林志民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创造了《用钳型交流电流表查找有线电视电缆网络带电故障》的新方法。使用该方法,能迅速又安全地排除有线电视线路带电故障,深受广大网络维护人员的好评。他把这个方法写成论文,于1998年4月在全国性报刊物《有线电视技术》杂志上发表。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有线电视网络的安全运行起了很大的作用,可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站领导非常重视对本系统的人员培训,从1971年搞载波开始林志民就协同本站技术人员对公社(乡)大队(村)一级的广播站人员进行短期培训。还进行过多次的单项技术培训(如探测地下线故障等)。
  林志民做为一名电视转播台台长和负责广播电视维护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十分重视对本系统人员的培养。从1971年起就积极举办有关广播技术培训班,1995年至1996年间共培训乡镇技术骨干40多人,并编写有线电视维护教材,主编《漳浦广播电视技术》季刊供乡镇站人员学习使用。经常到乡镇站指导技术维护工作并亲自帮助解决网络维护工作中的各种难题。1992年漳州市水利水电局聘请林志民为市水电系统第一期电力中级工技术培训班教师,2000年漳浦职业中专学校聘请林志民为该校电子音像技术专业课教师,他还被聘为县机关干校无线电班教员业余任教,因此不管是本单位的同事还是认识他的朋友,大都称呼他为“志民师傅”。
  2001年首次高考英语听力考试,播放系统的技术要求非常苛刻,必须做万无一失,播放的声音要有很高的清晰度。县教育局信任他,把听力考试系统的工程交由他负责完成。林志民为了我县的考生能考出更好的听力成绩,从音箱的结构、喇叭的选用、功放机的选型以及线路的架设都作了反复推敲,因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市教育局验收组的肯定,得到了考生们的称赞。该系统除漳浦一中考点建了新教学大楼后更新外,其余考点延用至今。
  在工作之余,他发明了《方便式电焊面罩》和《有线电视放大器抽屉式外壳》等十几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
  由于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指导,县委宣传部及县广播站的有力领导,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奋斗,不断探索,辛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1983年林志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转了干,奖了一级工资,连续几年被评为站先进工作者,并多次受到省、地、县的表彰,其中有省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龙溪地区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市广播电视技术维护表彰、县优秀科技工作者、县优秀知识分子。1978年光荣地出席福建省第一次科学大会。组织上的信任,他被任命县电视转播台台长,被选为县第八届人大代表。同行们的支持,让他当了县科协委员,市电子学会理事,县电子学会理事长。他说:“我要衷心地感谢各级领导的关怀。我还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省广播电视厅的黄标游工程师,是他的辛勤培育我才会有今天的进步。”
  老有所为乐陶陶
  林志民努力实践和发扬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奉献”的漳浦广电精神。他说:“我从事广电工作38年,勤奋、求实、创新、奉献是我不变的宗旨。我亲身经历了漳浦广电事业的发展壮大并走向辉煌的每一个进程。漳浦广电局成为全国先进单位,漳浦县获得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的光荣称号,我做为漳浦广电局的一员,做了我应该做的工作,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此,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因为我无愧于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林志民2008年元月份退休。他把在上班工作时所写的一些诗文、相片整理成册,书名叫《大峰山上的灯》,他用朴素通俗的措词,字里行间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事业的执着之志,对同志的坦诚之心。广电局三任局长尤得意、刘钦赐、苏英纶都欣然为该书写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退休后,他执笔完成《漳浦广电志》的编写;历经约一年多时间,把历年来约一千多卷的磁带录相资料转录成光盘资料。
  县广电局推荐他为广电局老年协会副会长,他在尤得意会长的指导下,认真负责地履行职责,组织退休人员的各项活动,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他作为局老年协会会刊《晚风》的主编,在各位编委的共同努力下,把《晚风》办得颇有特色,深受退休人员们的喜爱。
  林志民也很关注我县的教育工作。林志民曾经为县职专、绥安中学、达志中学、长春中学作科普及文化方面的讲座。他为颂扬漳浦教师的精神风貌,创作了《漳浦教师之歌》歌词,歌词获得县教工委、教育局的最高奖项。厦门大学音乐系林清坤为歌词作曲,他自己出资聘请专业人士为歌曲配器演唱,又在县广电局的帮助下,用自己手头的有关本县教育事业和老师教学的视频资料制成MTV,得到很好的反响。
  林志民对漳浦话很兴趣,凭着他多年在乡下所积累的见闻,经过几年时间的整理,在县广电局、教育局、语委办的大力支持下,编写了一本《闽南话(漳浦腔)拼音方法新编》,该作品对于学习研究闽南语具有很好参考价值。他去年参加闽南师大举办的研讨会,引起了闽南师大和集美大学教授及同行们的关注。
  林志民说:“退休了,能为漳浦社会再做一些有益的事,乐在其中!”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分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化建设、工作纪实、百善孝为先、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栏目,收录了《佛昙轧内村传统古村落富美乡村建设实践》《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工作回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南天一柱”杨世懋》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桂味
责任者
尤得意
责任者
林志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