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心向党 笔耕不辍写春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447
颗粒名称: 饮水思源心向党 笔耕不辍写春秋
其他题名: 记原县政协委员陈桂味同志
分类号: K827
页数: 11
页码: 167-17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政协副主席陈桂味在退休后一直致力于政协文史征集编写工作,以及他为漳浦地方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所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 政协委员 陈桂味 漳浦县

内容

走进政协那幢古朴安静的红楼小院,顺着长方形花坛靠右拾级而上,几步来到一楼走廊,在那扇朝南窗户前,迎面总能看到:一张上了年代的大长方桌,一叠厚薄间杂的各种工具书,几份批改着满满蝇头小字的稿件,一位专心致志、默默忙碌着的老人。他无论严寒酷暑,无论春夏秋冬,无论节假日、星期天,总是如此。他就是陈桂味同志。2007年1月他从县政协副主席的岗位上退休后,受聘一直坚持政协文史征集编写工作,一直执着于漳浦地方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感恩图报,笔耕不辍。退休已十多年的陈老,口碑不减当年,这得益于他不变的品格和敬业的精神。
  他是事必躬亲的“农民县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在经济工作中占首要位置。漳浦是农业大县,是福建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在大念山海经、大力发展林果茶渔虾贝的大背景下,在当时已经出现的粮蔗、粮果、粮渔“争地”矛盾面前,如何确保全县粮食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作为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县长陈桂味同志,感到压力倍增。农村长大、“农科”出身、有着较丰富基层实践经验的他丝毫不敢松懈,他白天到田间地头找老农,进一步熟悉农情,晚上就查阅相关资料,撰写民情日记。他随身总是携带着一顶草帽,一个大水壶,干部群众也因此亲切地称他为“农民县长”。
  1989年12月,从上级农业部门通报中获知广西杂优制种技术过关,所培育的“汕优桂”、“博优”等品系丰产性能好,稻谷品质佳,于是,他亲自带上技术人员,经过4天的长途颠簸到达广西南宁,很快地与自治区种子公司取得联系,从特性特征、制种技术、面积分布等方面一一作更深入细致的了解,直至达成供种合同。广西一行,一路风风火火,也顾不上到柳州、桂林等风景区走一走。难怪返县后到市里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时,这位领导对到广西而没去桂林感到不解、不可信。
  陈老回到县后,立即找农口部门、相关乡镇共同探讨种植推广方案,落实具体措施。1990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85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近50万亩,当年推广种植广西引进的博优系列、汕优系列12.2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25.3%,单产508.4公斤,比1989年有了大幅度提高。是年,全县粮食总产26.6万吨,刷新粮食生产新纪录。1991年1月19日,国务院授予漳浦县人民政府府“1990年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他是敢于越位的“参谋助手”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1993年,已调任漳浦县政协副主席的陈老临机受命,肩负起漳浦城建东线工程指挥重任,“尽职而又越位”。从县五套班子会议做出专题决策的那一天起,他一刻也不敢偷闲。调整后的漳浦县城总体规划、部分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图纸,挂满了政协三楼他的办公室。他与部门领导同志,研究搭建工作班子,研究具体实施方案,筹措工程启动资金等等。他身先士卒、马不停蹄地连轴转着。
  东线工程很重要,唯有打开东大门,县城东扩的计划才能实现。工程规划从盐务处办公楼(今朝阳路口)至绥东溪宪台社后,全长840米,东西走向路面宽40米的主干道为轴心(即今朝阳路),南北走向路面宽24米的次干道(即今大亭路)等为配套,实施以旧城改造和新区拓展相结合,沿线涉及的拆迁量比较大,需拆迁民宅178户和1厂1场1单位。从拆迁方案、补偿标准、土地征用细则等等事项的制定,到安置新区的规划、入户具体丈量、逐户澄清人口,土地征用中重点、难点征迁户的思想工作……他总是事必躬亲,身先士卒。在这七年的东线工程建设过程中,他信守公平公正的承诺,严格依法依规办事;他时刻将心比心,积极有效化解矛盾。“政府搭台、社会唱戏,以地养路、以地生财,基础设施自我完善、建设资金自求平衡”的城建路子在漳浦首次获得成功。东线工程建设的胜利完成,为县城东扩战略打下的坚实基础,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也得到漳浦各界的好评。如今,二十几年过去了,当走在依旧宽阔的朝阳大道时(漳浦人俗称“40米路”),人们不能不佩服陈老当时的远见与执着,当年的拆迁安置户更是由衷的赞叹与感恩。
  他是贴近群众的“人民信使”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开展社会调查、反映社情民意、关注百姓冷暖,始终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一项最具特色也最有意义的工作。2000年6月至2002年10月,历时两年又四个月,陈老和政协文史委的另两位同志一起,走遍全县20个乡镇、11个农林盐茶场、285个行政村,开展农村社情调查专项工作。当时全县共有1500个自然村,他们到达的就不少于1200个,其中个别村庄还不止去过1次。
  2000年秋冬,他们到赤土乡调查时,发现该乡边远山区的横山水美贫穷、落后、闭塞,有很多亟待帮助解决的问题必须向上反映。为进一步掌握详细准确的材料,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三上横山水美,反复调查,冷静思考。之后,与同事林仲文副主席(林仲文同志早年曾以知青身份,在横山林场劳动,和水美群众一起开山造林)联合采编了一份题为《深山里的期盼》的社情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情真意切说出山区贫困群众的心声,也打动了不少干部的心。这份报告,通过县政协主席办公会确定以呈阅件的形式,报县五套班子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阅,引起强烈反响。县委书记沈元坤立即做出批示,要求县民政局长马上带队深入核查。民政局的调查结果,比县政协的呈阅件所介绍的情况,更为严重。核实情况后,县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具体帮扶措施:组织好有实质内容、能帮助群众过好春节的慰问活动;解决好山地经营权问题,对眉力林场使用原属水美管理的山地,允许水美群众转包一部分开发种果;妥善协调教育师资配备,落实好通广播、通电视、通电话等应急问题。2001年1月12日,县委书记亲自带领县五套班子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横山水美现场办公及慰问扶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时传为佳话,在全县民众中反响强烈。
  他是文史园内默默耕耘的“老黄牛”
  调查收集的社情材料,基本上是一份体现各个村社发展史的素材。在整理过程中,陈老深感这些原始资料的价值。考虑到全县尚未有一本系统介绍村社基本情况的资料书,从而萌动了编辑一部能够简明扼要地反映漳浦各村社产生、发展的历史,包括历史沿革、姓氏源流、古今人物、文化教育、经济状况、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漳浦村社要览》因此产生。这期间,千年古县的村村社社、山山水水,编纂融汇于一书。编写过程的增增减减、反反复复,个中艰辛也只有知情者知道。该书于2002年出版,2014年再续编扩容,前后十二年,两种版本的《漳浦村社要览》展现在读者面前。诸多读者盛赞该书是漳浦县的百科全书,视为珍品好书。陈老就有这份坚持、这般执着,这其中所付出的心血实在是太多太多。
  同一时段的2008年5月,他又接受县委、县政府的聘请,参与新编第二轮《漳浦县志》的编写工作,并被委以常务副主编的重任。文史与地方志书虽属同一大类,但编写的文体体例、内容结构、行文规范等方面,差别很大。虽然肩负着文史资料编写,但他还是二话不说,乐意应承下来。这一承诺,一干就是5年又6个月。
  从1992年分管县政协文史工作开始,至2007年退休后,继续留在政协文史室发挥余热。陈老身体力行,带领一支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员队伍,默默耕耘,组织编辑出版有:每年一辑的《漳浦文史资料》,以及《漳浦村社要览》、《漳浦姓氏丛谈》、点校清康熙、光绪《漳浦县志》、《漳浦县政协志》、《漳浦历代名人》、《漳浦历史人物传略》、《开漳圣王陈元光》和新编第二轮《漳浦县志》等,其中,“要览”、“丛谈”填补了我县地方史料的空白。另外,他还在参政之余,撰写“三亲”资料上百篇,有对从政、参政工作期间亲历亲闻的回忆,有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亲闻亲见的叙述,有对社情民意的走访调查,有对地方史料的搜集考证,也有对古今人物、委员风采的刻画宣传,对这些历年出版的编杂,他用心地编印成《参政余墨》和《夕阳余晖》两本文集,并计划近年再编一本名叫《古稀余温》的文集,然已心力交瘁,无法实现。
  他是朋友圈里倔强有趣的“老顽童”
  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陈老的倔强在朋友圈里可是出了名的。他不客套、不讨好,说话喜欢直来直去,他不粉饰、不邀功,做事讲究实事求是。他对自己的要求特别简单,常年以单位为家,不论是节假日,不论公休日,他基本都在政协红楼这个小院里度过,一张用旧了的椭圆会议桌,既是修改稿件的地方,也是中午休息的好去处。老伴拗不过他,孩子也劝不动,只得随他,他倒好,索性连午餐也在红楼,泡上一杯麦片,或是到门口小店吃上一碗扁食(馄饨)。这让跟着他一起“革命”的身体也吃不消。在2013年6月的一次常规体检中,检查出冠心病比较严重,在亲人再三催促下,他才与陪护的亲属到浙江第一医院做心脏搭桥手术,术后伤口又被感染,在杭州医院整整熬了100天。返县后又到漳浦县医院继续处理伤口,每天就在医院和家里之间来回折腾,又是108天。躺着床上的这一段日子,最受折磨的还是他那颗闲不住的心。感到稍好些,他的倔脾气又上来了。那辆陪伴他多年的自行车被家人“没收”藏了起来,自行车找不到,他就用走路的。老伴看得直摇头,只得在后面小心地跟着,陪着他一起到红楼小院。因为其时是新编的《漳浦村社要览》编纂后期,实在不可替代。
  平日里,陈老是位充满生活情趣的老顽童。2013年前他爱喝点小酒,刚退休那会儿曾参加冬泳,也是我县老乒队的一员;他在小院花坛中套种百香果、南非叶,自制凉茶;他将剩饭晒干,积少成多,送给街坊邻居养鸡养鸭;他还特别怕热,夏天常常穿件背心,肩上再搭一条毛巾,一天下来往往还得换洗二、三次衣服,他用一块心形的火山石充当搓衣板,自己动手,怡然自得;他收藏烟标(烟盒)多年,手头已积有5-6千个烟标;他喜欢剪报贴报,多年下来,已积累几大箱,一有空闲就翻出来阅读;他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日常工作生活点滴,40年从未间断……他还设想明后年再出一本《古稀余煴》,与之前的《参政余墨》、《夕阳余晖》合为《三余集》。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陈老今年七十又三,他说,“今后能发挥余热、有效的工作时间不多,应抓紧时间继续打拼。”不管是在岗位上,或是退休后受聘,他都是自觉努力着,都在践行“参加革命为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的教诲,都在践行“感恩、渴望、宽容、责任、真诚”这一构成健全人格的五要素。待到眼闭了的那一刻,他将会自慰地说“这一生对得起党的培养,对得起漳浦人民的厚爱,这一生我没有虚度,这个世界我没有白来”。
  编者注:本文作于2018年5月,系中共漳浦县委成立90周年党建主题征文,荣获二等奖。
  陈桂味(1946年8月—2018年10月)生平简历:1946年8月出生于漳浦县沙西镇屿头村,1964年7月毕业于龙溪农校,1983年7月毕业于省委党校第一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196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10月至1966年12月任南安、惠安“社教”工作队队员;1966年12月至1968年12月在赤岭、沙西公社协助工作;1968年12月至1975年12月先后担任县木材公司、县农械厂办事员;1975年12月至1981年1月任漳浦县工业局、经济委员会干事;1981年1月至1983年12月,任杜浔公社党委常委、副书记(其中,1981年9月至1983年7月到省委党校学习,1983年7月至12月,主持公社工作);1983年12月至1991年1月,任漳浦县政府副县长;1991年1月—2007年1月,任漳浦县政协副主席;2007年1月退休,退休后,受聘漳浦县政协文史室,为文史研究员。2018年10月29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3岁。
  陈桂味同志从1992年开始分管漳浦县政协文史工作,至2007年退休后继续受聘于政协文史室,其几十年如一日,没有节假日、休息日,毫不倦怠,永不停歇,身体力行,不计报酬,带领一支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员队伍,默默耕耘,组织编辑出版有:每年一辑的《漳浦文史资料》、《漳浦村社要览》、《漳浦姓氏丛谈》、《漳浦县政协志》、清康熙·光绪《漳浦县志》点校本、《漳浦历代名人》、《漳浦历史人物传略》、《开漳圣王陈元光》和第二轮《漳浦县志》等,其中,“要览”、“丛谈”填补了漳浦县地方史料的空白。其在病重期间还十分关心政协文史工作,亲自参与文史资料的讨论、修改,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谨以此文为念。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分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化建设、工作纪实、百善孝为先、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栏目,收录了《佛昙轧内村传统古村落富美乡村建设实践》《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工作回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南天一柱”杨世懋》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叶纯
责任者
陈桂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